摘要:對于喀喇沁變質核雜巖早白堊世構造過程與形成模式長期以來存在著不同的認識。通過詳細的野外構造觀察及擦痕應力場反演,并結合前人年代學數(shù)據(jù),有效地制約了喀喇沁變質核雜巖早白堊世的構造演化,并對其形成模式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起源于晚侏羅世的喀喇沁變質核雜巖,在早白堊世(141~100Ma)再次經歷了強烈的伸展與巖漿活動。在此伸展活動中,沿著核部雜巖兩側分別發(fā)育了NE走向、傾向相反的樓子店-八里罕和上店-東風大型正斷層,進而控制兩側半地塹式的小牛與平莊盆地的發(fā)育。在這兩條邊界斷層的伸展運動及隨后的均衡隆升中,核部雜巖不斷抬升與剝露,先后發(fā)育了NE-NNE向的伸展韌性變形帶與脆性正斷層。這些早白堊世韌性和脆性伸展構造一致指示拉張方向為NW-SE向。綜合分析表明,區(qū)內早白堊世伸展活動經歷了141~134Ma的初始伸展與同構造巖體侵位階段、133~126Ma的邊界斷層強烈活動與核部快速抬升階段以及125~100Ma的均衡隆升階段??咦冑|核雜巖在早白堊世的伸展活動中轉變?yōu)榈貕臼缴煺柜妨?其強烈伸展活動出現(xiàn)在華北克拉通破壞峰期,動力學背景是古太平洋板塊俯沖導致的遠場弧后拉張。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