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拉善東北緣狼山地區(qū)的疊布斯格巖群(雜巖)作為阿拉善地塊前寒武紀基底之一,主要出露有條痕狀黑云斜長片麻巖、斜長角閃片麻巖及透鏡狀斜長角閃巖,夾透輝石大理巖和磁鐵石英巖等。本次研究通過構造解析與填圖,系統(tǒng)分析了狼山地區(qū)疊布斯格巖群構造變形樣式、變形期次與時限。研究顯示,古元古代變質雜巖疊布斯格巖群至少記錄了四期變形,第一期變形主要表現為片麻巖早期面理的樞紐近E- W向褶皺變形(D1),軸面傾向NNW,應與華北克拉通統(tǒng)一化過程有關;第二期為近N- S向褶皺變形(D2),褶皺樞紐向NNE傾伏,古生代時期阿拉善地塊與華北板塊增生拼合,在阿拉善地塊東緣產生近東西向擠壓,在狼山地區(qū)形成樞紐近N- S向的褶皺;第三期變形為NE向巴彥烏拉山-狼山斷裂帶的左行韌性走滑剪切作用(D3),中-晚三疊世揚子板塊與華北板塊碰撞造成的阿拉善地塊相對華北板塊沿巴彥烏拉山-狼山斷裂發(fā)生左行剪切運動,使早期構造發(fā)生逆時針旋轉,是狼山地區(qū)一期重要的變形事件;第四期為NE- SW向緊閉褶皺(D4),褶皺軸面多傾向NW,晚侏羅世來自古太平洋的俯沖和鄂霍茨克洋的閉合產生的NW- SE向擠壓,使疊布斯格巖群片麻巖及后期糜棱巖化花崗巖再次發(fā)生樞紐NE- SW向褶皺變形。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