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热精品69堂国产-97超级碰在线精品视频-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欧美日韩大尺码免费专区-最新国产三级在线不卡视频-在线观看成人免费视频-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色综久久天天综合绕视看-中文字幕免费在线看线人-久久国产精品99精品国产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化學建模論文

時間:2022-03-26 09:00:35

序論:在您撰寫化學建模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化學建模論文

化學建模論文:建模思想在高中化學解題的應用

高中化學在高考中所占分值較大,對于學生的邏輯判斷能力以及抽象推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時,高中化學所涉及的范圍較大,考察題型眾多,題量大,都對學生的做題效率與質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通過建立建模思想開展高中化學習題的應用解答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逐項分析法在化學試題解答中的應用

在化學習題中,選擇題占分值比例較大,對每個選項進行逐個分析,進而推出正確選項,在習題解答中較為常用.同時,在高考化學中,定性分析選擇題以基本理論、物質性質以及實驗等為重要的出題基礎,著重考察學生對于基礎知識、基礎技能的掌握程度.常見的出題形式都會將正確選項摻雜在錯誤選項中,并且錯誤選項帶有較高的迷惑性.例如常見的知識點有:實驗分析原理、有機化學、離子是否能夠大量共存等.如下題所示:有X、Y、Z、W、M五種短周期元素,其中X、Y、Z、W同周期,Z、M同主族;X+與M2-具有相同的電子層結構;離子半徑:Z2->W-;Y的單質晶體熔點高、硬度大,是一種重要的半導體材料.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X、M兩種元素只能形成X2M型化合物B.由于W、Z、M元素的氫氣化物相對分子質量依次減小,所以其沸點依次降低C.元素Y、Z、W的單質晶體屬于同種類型的晶體D.元素W和M的某些單質可作為水處理中的消毒劑正確答案為D.在上題中,重點考察元素周期表與元素周期律,涉及范圍較廣,例如:單質、化合物、晶體、氫鍵等等,是一道多知識點的綜合題型.運用逐項分析法之前,應對題型進行大概判斷,確定使用元素周期表工具,并結合元素周期律,可以從位、構、性上對X、Y、Z、W、M等分別進行判斷,分析可知,X/Y/Z/W/M分別是:Na/Si/S/Cl/O.確定元素后,開始下面選項的逐項分析.在實際的教學中,筆者發(fā)現很多的學生在此類型的習題時,題目往往都是一知半解,就開始做分析下面的選項,而逐項分析法在選擇題的解答中,不應盲目對選項進行分析,而是要認真研讀題目,在對題目進行理性判斷的基礎上重點研讀選項,否則單純針對選項進行分析,只會降低做題效率.

二、特例反駁法在化學解題中的應用

特例反駁法適用于化學試題選項較多,每個選項都有正確性成分在其中,學生需要了解自己所接觸到的知識點中,有一個能夠作為特例的原理從而將其作為參考項對各個選項進行排除.這種技巧從側面開辟了一個途徑,降低了學生做題的效率,提高了做題的質量.如下題所示:某鈉鹽溶液中可能含有NO-2、SO2-4、SO2-3、CO2-3.CI-、I-等陰離子.某同學取5份此溶液樣品,分別進行了如下實驗:①用pH計測得溶液pH大于7②加入鹽酸,產生有色刺激性氣體③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產生白色沉淀,且放出有色刺激性氣體④加足量BaCl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該沉淀溶于稀硝酸且放出氣體,將氣體通入品紅溶液,溶液不褪色⑤加足量BaCl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在濾液中加入酸化的(NH4)2Fe(SO4)溶液,再滴加KSN溶液,顯紅色.該同學最終確定在上述六種離子中含有NO-2、CO2-3、CI-三種陰離子.請分析,該同學只需要完成上述哪幾個實驗,即可得出此結論.A.①②④⑤B.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⑤正確答案為B.在上題中,關鍵點是NO-2的檢驗,在化學教學中,關于此知識點的解決較為常見,如果學生對于此離子的檢驗方式不熟練,就會干擾到其他選項的排除.因此,在教師教學中,要加強重視相近實驗現象的區(qū)別對待.

三、圖形建模思想的應用

將知識點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概念圖、網絡圖、對比圖的形式進行對比與梳理,從而能夠有效發(fā)現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在解題中少走彎路,提高做題效率.例如,下圖是氮族元素中N及化合物知識網絡圖:在實際的解題過程中,可以將此圖牢記,在解答關于化學方程式時,可以充分利用此圖答題.在上圖中,各個元素之間的關系被明確標出,它們之間存在怎樣的聯(lián)系,如何運用這種聯(lián)系,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展開.學生在運用此圖時,應首先對各個點的性質、結構特點進行熟悉.對比圖在化學解題中的應用十分廣泛,通過對相近、相似或者是相關概念,通過對比圖的表示,有利于學生理清做題思路.在高中化學的解題過程中,建模思想的熟練應用是提高做題效率與正確的重要方法,需要教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充分將建模思想貫徹到學生的頭腦中,在課下的習題練習中,加強對學生的檢查,使學生自覺養(yǎng)成建模思想.高中化學在高考中的比重決定了化學試題必須保證較高的準確率,從而避免在化學科目中落下分數.因此,建模思想的應用應繼續(xù)加以推廣。

作者:蔡沐虎 單位:江蘇揚州寶應縣安宜高級中學

化學建模論文:高中化學建模解題方法及其應用

【摘要】文章首先介紹了高中化學建模解題方式的含義及使用步驟,進而分析了幾種常見高中化學題目建模法解題的途徑。

【關鍵詞】高中化學;建模解題;方法;應用

高中化學是我們每一位高中生都必須認真學習的學科,但是高中化學又是一門極其抽象的學科,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覺得很多題目的反應過程過于復雜,知識解題思緒混亂。而面對這些問題的最佳解題方式便是建模法,通過建模法將復雜繁瑣的化學反應簡易化和清晰化,進而達到易于解題的效果。

一、高中化學建模解題方式的含義及使用步驟

(一)建模解題方法的含義

高中化學建模解題法指的是使用建構模式的方式,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高中化學解題方式。根據布魯姆教育目標的分類原理觀察,可以將實際問題通過概括和抽象處理之后,將其轉化為模型給以表達出來;然后再利用所掌握的化學題目解題的方法和知識對建立的模型進行進一步分析;最后再將模型給以推廣,通過類比的方式實現一類問題的解答[1]。

(二)建模解題方法的解題步驟

在高中化學建模法的應用解題步驟上分為以下幾個部分。對實際問題進行審題―抽象、概括―建立模型―模型解讀―分析模型―解答模型問題―解決實際問題[2]。

二、常見高中化學題目建模法解題分析

(一)建構等效化學式模型

例一:已知現有KCl和NaCl的混合物,在該混合物中a%為Cl元素質量,求該混合物中K、Na的質量占比各為多少?

首先對題目進行觀察,混合溶液中求兩個陽離子的質量比,其陰離子為一種元素,對陽離子的質量進行觀察K為39,Na為23,可知K比Na大16,而16剛好是O的分子量,所以可以將K使用Na和O進行代替,即將KCl,建模等效為NaClO,如圖1所示。

然后在建立的模型內進行題目的解答。去100g作為研究的對象,將NaCl視為一個整體,故此可以在混合溶液中的各個元素含量有n(K)=n(O),n(NaCl)=n(Cl)。

因此K的含量比K%=(100-58.5a/35.5)/16,Na的含量等于1減去K的含量比和Cl的含量比,為Na%=1-a%-K%。

這類混合溶液的問題,在高中化學中是十分常見的一類問題,文章所舉的例題是較為簡單的一道題,是實際的題目中可能溶液中含有的元素成分更為復雜,甚至還可能會在混合后發(fā)生一些反應。我們在解決這類問題時,需要重點找到溶液中固定不變的元素含量,并且找到其他元素含量之間的系數關系,建模法是解決該類問題的有效解題方式之一,其可以很大程度上將一些復雜的計算步驟給以避免,出現錯誤的可能性更低。但是建模法也并不是唯一的解題方式,也不一定是最佳的解題方式,還需要我們面對實際題目時,根據題目的具體情況選擇最佳的解題方式[3]。

(二)建構等效化學反應過程模型

例二:已知有10毫升的鹽酸溶液,其摩爾濃度為0.001mol/L,此時向該鹽酸溶液中倒入相同濃度的氨水,直至溶液的濃度達到pH=7,請問以下關系式正確的有()

A c(Cl-)C(OH-)>c(NH4+)>C(H+)

B c(NH4+)=c(Cl-)>c(H+)=c(OH-)

C V(總)

D V(總)>20毫升

面對該類題型我們在解答時也可以首先考慮使用建模法的方式進行解題。我們可以清楚10毫升的鹽酸溶液,其摩爾濃度為0.001mol/L,如果加入10毫升的氨水溶液,其摩爾濃度也為0.001mol/L,那么兩者會出現完全的反應,所以最后生成的NH4Cl,故此溶液呈現酸性,因此需要達到pH=7,就需要繼續(xù)向溶液中加入氨水溶液,因此必然氨水溶液的體積大于鹽酸溶液,因此兩者混合的總體積必然大于二倍鹽酸溶液體積,大于20毫升,因此D選項正確,C錯誤。然后我們就可以將整個反應過程進行等效的建模.

然后對剩余的兩項選項進行觀察,其中A選項c(Cl-)C(OH-)>c(NH4+)>C(H+),溶液中陰離子總數不可能大于陽離子總數,因此為錯誤選項。然后對建模構成進行觀察,可知在溶液中必有c(Cl-)+C(OH-)=c(NH4+)+C(H+)。而最后溶液又呈中性,所以C(OH-)=C(H+),c(Cl-)=c(NH4+),而顯然最后生成溶液為NH4Cl,所以c(Cl-和c(NH4+)必然會大于C(OH-)和C(H+),因此B選項c(NH4+)=c(Cl-)>c(H+)=c(OH-)正確,最后正確答案為B、D。

這類元素單質及化合物在高中化學知識體系中,也是考察很多的一個知識點,并且該類題型的難度一般較大,在高考的選擇題中屬于中上難度的題目。而這類題型最大的特點便是反應十分復雜,并且元素之間的關系也多,而這也是建模法應用其中的原因,可以通過使用建模清晰將反映過程表示出來,進而對化學反應的過程進行直觀的表達,對我們解決該類問題很有效果。

結束語:

高中化學建模解題法指的是使用建構模式的方式實現實際問題解答的一種高中化學解題方式。文章以自己在化學學習中的感觸為背景,簡易闡述了建構等效化學式模型、建構等效化學反應過程模型兩種建模法的應用途徑,希望可以給更多的同學以感觸和啟迪。

化學建模論文:新課標下高中化學建模教學探究

【摘 要】新課標背景下,構建主義理論逐漸成為新的教學指導理論思想。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通過建模的教學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化學模型,幫助學生從知識的實際原型和實際背景出發(fā)來探究知識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培養(yǎng)學生實際應用知識的能力。

【關鍵詞】高中化學 構建主義 建模教學

新課標背景下,構建主義學習理論所倡導的教學模式成為現代教學的主流模式。提出教學是借助自己的認知結構去主動構造知識,而不是簡單的知識遷移。因此,教師如何通過建模的形式幫助學生進行概念的提煉、原理公式的歸納來揭示創(chuàng)造知識的思維過程,并進行延伸和拓展,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一、構建主義和建模教學

新課標的主要理論基礎是構建主義的學習理論和多元智能理論,構建主義者認為學生是生活在社會之中的,學生因而是帶著經驗走進教室,教學要從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出發(fā),教師要為促進學生理解而教;學習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

現代教學的思想是鼓勵學生將學習的知識融會到現實的社會和真實的科學實踐當中,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更要理解知識是如何形成。教師采用建模教學是通過構建模型來讓學生模擬科學家來觀察、推斷問題的成因,從而推理得出知識產生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獲得并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建模教學可以定義為,凡是涉及模型構建、評價、修正過程的教學都可以稱為建模教學。

二、高中化學建模教學的內容

在高中的化學學習當中,有許多知識都是以模型的形式出現,例如在物質的量的概念當中,以微觀粒子作為研究對象,常見的分子、原子、電子等。常見的化學教學模型可以分為三類:物質模型、想象模型和符號模型。物質模型即是以實物替代原型進行研究。想象模型是思想中的抽象物質對原型的反映。符號模型即采用特定的化學符號或排列形式來替代原型。

我們將高中常見教學內容進行模型分類如下表:

化學教學中常見的模型表

物質模型 火力發(fā)電站模型 二次電池模型等

想象模型 晶體結構、有機分子結構等

符號模型 化學式、電子式、結構式、電子云、電子軌道、離子方程式 、化學方程式等

三、高中化學采用建模教學的方法可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一)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常規(guī)建模教學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對新知識進行重新構建并建立起新舊知識間實質的聯(lián)系,完成對新知識的定義。在知識的構建過程中注意知識的螺旋式上升,由簡單到復雜、由典型到普遍,避免不顧學生的客觀感知能力,片面強調模型的復雜性和特殊性的現象。在疑難問題的處理上方法要得當,通過將問題簡化、假設等方式把問題模型化。再通過類比、對照等方式來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

例如微觀粒子、晶體結構、化學平衡等,在日常生活中學生難以觀察和接觸到這些內容。對這一類問題就需要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以科學的建模思維方式來解決。

如,在分子立體結構新課教授過程中出現的“SP型的三種雜化”,它們分別出現的直線型、平面三角形和正四面體結構中,學生對此往往難以理解。為此可以通過結合實際,巧妙構思,構建合適的模型來幫助學生理解:通過觀察模型圖(如圖1)可發(fā)現,各個雜化的軌道和生活中的氣球比較形似,這樣在課堂上就可以利用氣球來作為分子立體結構模型,幫助學生理解分子立體結構。SP型的雜化即為對應兩個氣球黏在一起的組合,形成了一個直線型的結構。SP2的雜化類比三個氣球黏在一起形成了平面三角形。SP3的雜化則對應四個氣球黏在一起,形成正四面體結構。通過氣球形狀的類比,方便學生理解SP雜化的問題。

建模教學的思想即是遵循學生學習活動的心理特點,強調從已有的經驗出發(fā),將問題與生活實踐相關聯(lián),即形象生動又活潑豐富的建模活動可以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又可以讓學生投入到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自己去探索、實踐以獲得知識,同時學會了如何探究問題。

(二)拓展建模教學模式

在教學中,除了教會學生基本的建模形式,更要盡可能地拓展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舉一反三,發(fā)散思維。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通過遷移來對新的情景進行新的信息加工,學會將原有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構建到新的情景模式當中,以便學生學會自我學習,并在學習中學會發(fā)現,以達到突破課本上知識的局限,能夠自己建模從而培養(yǎng)出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例如,在高考題中常見的化工流程題目。工業(yè)流程的主要框架(如圖2所示)。

原料Ⅰ預處理Ⅱ 分離提純Ⅲ核心反應產物

此模型的規(guī)律:主線主產品,分支付產品,回頭為循環(huán)。可以參照此模型,將遇到的問題按此結構逐一分解,結合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對它進行分析、探究,最后解決問題。例如:

按照前述的流程進行分解,簡單劃分后比照模型就可以發(fā)現,分別對應原料預處理、除雜凈化,反應條件的控制,產品的分離提純三個主要步驟。把問題化分為幾個步驟進行解答,就可將解題的思路簡化,快速得出解決該類題目的方法和步驟。

在建模教學中,不局限于原有問題當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問題中尋找規(guī)律,使思維得到延伸。在教學當中要設法給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的情景,讓學生自己去建模并且有更多的機會獲得不同的結論,這樣才能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學會在探究中去發(fā)現、分析、歸納,從而獲得找尋知識過程當中的快樂,在建模教學中找到科學的學習方法,在知識的探索當中培養(yǎng)出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學習的主動性。

(三)完善學生的自我建模能力的培養(yǎng)

在建模教學當中要注重學生建模能力的培養(yǎng)。高中學生在建模教學當中,要學會觀察,并逐步掌握發(fā)現問題的特點,將問題抽象化、簡化,從而抓住問題的要點,建立相關模型。利用模型來架構對應問題的情境,對信息進行加工,對知識進行聯(lián)想,自主構建新的知識體系。

在建模過程中,注意對應化學問題與化學模型的適用范圍,不要盲目建模,從而產生偏差?;瘜W模型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某個階段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在另外條件下卻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例如,苯的凱庫勒式結構模型中所存在的單雙鍵實際上并不存在。 因此在利用建模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反復評價模型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同時要注重問題的局限性和階段性的特點,注重多種因素對建模的影響,這是培養(yǎng)學生建模能力的必備條件。

高中化學的建模教學模式是促進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方式,通過建模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將簡單的知識遷移轉化為知識學習過程,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化學建模論文:初中化學基本技能學習課型建模及案例

摘 要:化學基本技能是化學學習的基石,包括基本實驗技能、書寫化學用語技能和簡單化學計算技能。

關鍵詞:初中化學基本技能 課型 案例 點評

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應該體現啟蒙性、基礎性,要提供給學生未來發(fā)展所需要的最基礎的化學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從化學角度初步認識物質世界,提高學生運用化學知識、科學方法分析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可見,化學基本技能是化學學習的基石。

一、基本模型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課程的學習,學生應初步學會使用常用儀器、熟練基本實驗操作、繪制儀器和裝置圖、記錄實驗現象、正確描述實驗現象、規(guī)范書寫實驗報告等基本化學實驗技能,初步學會設計并能完成一些簡單的化學實驗;知道生活中的常見物質組成、性質及其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yè)生產中的應用,并能用精準的化學術語加以表述;根據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等進行簡單化學計算。如圖1所示,這是我建構的初中化學教學中“化學基本技能學習”的基本模型:

本模型是根據化學基本技能學習的一般規(guī)律,結合初中生的認知心理特點而整合提出的,其中“訓練與反思”貫穿于“化學基本技能學習”的始終。因為,在化學基本技能學習過程中,教師必須注重課堂訓練,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開展專題討論和交流活動,幫助學生學會傾聽和分享,懂得比較和鑒別,培養(yǎng)他們善于從不同角度改進自己經驗和認識意識的能力,有效避免獨立探索中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形成對所學知識意義的完整建構。

二、操作說明

1.準備范例,簡單感知

布魯諾認為:“學生的學習應是主動發(fā)現的過程,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睂τ诨瘜W基本技能學習,通過教師精心提供的范例或演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產生認知沖突,引發(fā)憤悱意識和需要學習的心理傾向。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積極探究者,而教師的作用則是精心創(chuàng)設適合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而不是簡單地傳輸知識。

2.組織引導,初步模仿

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習的最好辦法就是模仿。對于化學基本技能的學習,可以通過模仿達到熟能生巧的地步,技能是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學生的模仿練習,實質上是學習者積極主動地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教師的組織引導,能成為學生建構意義的協(xié)助者,幫助他們形成學習動機,建構出所學內容的意義。

3.指導評價,歸納總結

歸納總結,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探尋總結出所學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和規(guī)律的過程,是“頓悟”的過程。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形成的對操作要點的認識、化學用語的使用、基本的計算步驟等的理解,有些可能是片面的、不完全的,甚至是不規(guī)范的,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除了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外,還要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適時指導和評價。教師可組織學生在互評、點評、自評中解答問題,規(guī)范操作。

4.提供支持,訓練反思

教師在收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惑和錯誤的基礎上,通過歸納、提煉而形成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問題及變式訓練,能幫助學生深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進而提煉出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系統(tǒng)解題的策略。在此學習過程中,教師除了提供訓練支持外,更是一位參與者、合作者、指導者。

5.點撥提升,拓展應用

教師在學生進行了大量的訓練基礎上,可以用簡練精辟的語言或鮮明生動的實驗等方式指點學生,撥動學生思維,揭示問題實質,幫助他們進行思路接通,推動思維延伸。

學生能在熟能生巧中總結出一些經驗和教訓,通過經驗和教訓提煉出理論知識,然后再應用理論更好地指導實踐。當量變達到質變時,學生的化學基本技能也就初步形成了。

三、教學案例

案例1:《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學習

教師提供一套實驗室制取氧氣的簡易裝置,引導學生感知問題:實驗室制取氣體時,首先要考慮如何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各小組通過閱讀教材內容,交流并完成填空:先將 放入水中,再用 握住試管外壁或用 微熱,導管口有 冒出后,移開 或熄滅 ,若導管中水面 ,并形成一段 的水柱,則不漏氣。

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完成了圖3所示操作。

教師又組織學生進行組內和組間評價,讓他們歸納、總結、反思出檢查裝置氣密性的原理、步驟、要點。

各小組通過討論并完成:如何檢查圖3所示裝置的氣密性?(供選實驗用品有水、彈簧夾、注射器等)

通過小組交流、總結,在教師的點撥下得出檢查裝置氣密性的一般思路:創(chuàng)設密閉環(huán)境,采用不同方法(如變溫等),產生壓強差,通過觀察密閉環(huán)境中的氣體體積是否變化(如是否有氣泡放出或是否能形成穩(wěn)定液柱等)來判斷裝置是否漏氣。

案例2:《熟悉記住一些元素符號并知道元素符號意義》學習

教師提供圖片(見圖4),引導學生通過查閱元素周期表來發(fā)現問題:三枚戒指分別是用什么金屬制成的?

各小組通過合作、分析,感知元素符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記住了教材P75表4-3中出現的元素名稱及符號。

學生交流了巧記上述元素符號的方法,并與其他同學分享,由教師組織、指導并評價。

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元素符號的識記和默寫比賽。

學生自主交流后完成填空:

(1)元素符號表示的意義。

①O:既表示 ,又表示 。

②Fe:既表示 ,又表示 ,還表示 。

(2)比較下列符號的意義。

①2H: ,②H: 。

學生通過交流,得出了元素符號意義:(1)表示一種元素;(2)表示某元素的一個原子;(3)表示一種物質。

案例3:《利用化學方程式的簡單計算》學習

教師提供教材P100例題1和例題2,學生簡單感知化學方程式計算的步驟和方法。

教師組織和指導學生模仿例題2完成以下練習題:(1)水在通電條件下分解生成氫氣和氧氣,制6 g氫氣,需分解多少克水?(2)氫氣和氯氣點燃能生成氯化氫氣體,燃燒200 g氫氣需要氯氣多少克?理論上能產生多少克氯化氫氣體?

各小組交流并歸納出:根據化學方程式可算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間的質量關系;結合實際參加反應的一種反應物(或生成物)的質量,可算出其他所有反應物(或生成物)的質量;根據化學方程式進行簡單計算的基本步驟。

教師提供解題錯例,各小組自主合作后訂正。

學生反思交流:利用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應注意的環(huán)節(jié)。

四、簡要點評

(1)新一輪化學課程改革的重點是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傳統(tǒng)的基本技能教學重視分析實驗原理、規(guī)范演示實驗、強調規(guī)范操作,雖然也注意了對學生能力的訓練與培養(yǎng),但對照新課程標準中對學生實驗技能學習的要求來看,教學重點還不能僅停留在傳授基礎知識和訓練技能層面上,而應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既要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又要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創(chuàng)新意識等。

(2)“化學基本技能學習” 不是一種僵硬的教學模式,它呈現的是一種課堂教學的基本理念,或者說是一種形態(tài)。我們應嘗試使用化學基本技能學習課型,作為教學過程的中介,它是客觀實物的相似模擬,是真實世界的抽象描寫,是思想觀念的形象顯示。教師在具體操作時,要深入理解課型特點、把握精髓,而不能簡單套用。如“簡單感知”“初步模仿”既可以是相互獨立的,也可以是同步實施的;“初步模仿”可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也可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也可以自主完成。課型實施的步驟和層次可以不同,在實際運用中,要視學生對技能的具備程度和原有知識結構而定。

(3)基本技能的學習是一個學生獲取知識、合作交流、探索研究的過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動腦、動口、動手,獲取新知。教師的作用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幫助學生規(guī)避在學習過程中出現思維盲區(qū),使學生的思維更清晰,引導學生尋求知識、吸取知識、運用知識。因此,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困難和困惑時,教師應及時給予指導、點撥,引導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合理途徑和方法,享受學習的快樂。

(4)“化學基本技能學習”呈現的是一種觀念,并不適用于所有的課題教學。學生化學基本技能的形成和發(fā)展更是一個逐步提高、螺旋上升的過程。基本技能的教學過程,要綜合運用再現式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教學過程一般可以設計成“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師生同長”的最佳意境。而教師通過對學習課型的建模研究,能更好地掌握各種課型的教學目標、課堂結構、教學流程、教學方法等規(guī)律,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設計水平、提升組織教學和課堂評價的能力。

化學建模論文:美國教材中化學概念的建模思想分析

摘要:美國教材《化學:概念與應用》中使用了豐富的模型。模型的建立是化學理論建立的基礎。利用模型可以解釋實驗現象和化學規(guī)律,并能作出科學預測。提供結構良好的教材有利于教師進行教學設計。

關鍵詞:美國教材;模型;概念

模型是對所研究目標事物的一種呈現形式。模型可幫助學生記憶與解釋概念,它們讓學生的思維可視化。模型通常會較實體更為簡化,其尺度可能比表征對象大或小,是理論與現象間的中介物。

《化學:概念與應用》是美國高中的主流理科教材,該教材中豐富的模型種類及其蘊含的建模思想,對我們的教育教學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重要依據之一,所以提供結構良好的教材,能夠幫助學生建構、發(fā)展學科概念?,F以第二章“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內容為例進行分析。

一、豐富的模型種類

《化學:概念與應用》中的第二章“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使用了豐富的模型。

1. 言語模型

言語模型是指解釋的、描述的、陳述的類比和隱喻的模型。如《化學:概念與應用》中用俄羅斯套娃與電子能級對比時描述到“假如將套娃比做原子,那么,最大的套娃代表最外層、能量最高的能級。類似地,最大的套娃也代表價電子。”

2. 視覺模型

視覺模型是指學生通過視覺觀察到的模型(如圖片、表格、視頻、動畫等)。通過形象視覺模型的呈現,學生更易感受到微觀世界的奇妙,也更有助于學生正確理解化學概念的內涵。其實學生在進行概念同化的同時,也是在不斷重新建構自己的心智模型,即在不斷修改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如《化學:概念與應用》中有“電子遷移就像爬梯子”的模型(見圖1)。

3. 數學模型

數學模型是指把客觀事物的某些性質借助數學表達式來表現,數學模型是一種抽象、準確和預測的模型。如《化學:概念與應用》中計算氯的平均原子質量的計算方法(見表1)。

4. 符號模型

符號模型是指采用特定的化學專用符號,在符合化學原理的前提下,按照特定的化學組合方式代替原型的一種方法,如《化學:概念與應用》中用符號Cl-37表示一種質量數為37,質子數為17,中子數為20的氯原子。

5. 混合模型

混合模型是指多種模型的同時使用。如包含語言的視覺模型稱為視覺混合模型。如《化學:概念與應用》中對陰極射線管的處理采取了混合模型,其在語言模型中描述為“當陰極射線管接上高壓電源后,陰極就會放出一束射線,并在涂有熒光粉的板上生成綠光” 。其視覺模型的表現如圖2所示。

二、多樣的模型功能

由于模型不僅是已有認識的總結,同時也增加了人類的假設和猜想,所以模型具有多樣的功能。

1. 簡化復雜現象,利于思考

模型是對研究目標的一種簡化描繪,它簡化并體現原型與研究目標的根本聯(lián)系,略去微小的細節(jié)。在《化學:概念與應用》中的電子式就是表示價電子的常用符號。它是用小黑點(?)表示價電子,再將這些小黑點描在元素符號的周圍。在電子式中,每個小黑點代表一個電子,而元素符號代表原子的內核(除價電子以外的部分)。

2. 提供易于理解的方式

通過模型形成一個關于物質內部如何作用的假想機制,然后通過模擬,去推測物質結構,從而解釋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在《化學:概念與應用》中用爬梯子的模型來解釋電子遷移。就像你要上下梯子一樣,你的腳只能擱在梯子的橫檔上,電子同樣也只能在一定的能量水平上運動,而不是在兩個能級之間運動。當電子吸收了某個特定的能量后,就可躍遷到相對高級的能級上。這個能量就是電子躍遷的兩個能級之間的能量差。

3. 提供深刻理解的媒介

在《化學:概念與應用》中用俄羅斯套娃模型來解釋電子能級。假如你抽出最外層的一個套娃,可以發(fā)現,里面有一個類似但小一些的套娃。這個套娃代表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內核,但不含價電子。

4. 展示強大的預測能

模型在建立過程中,會舍去大量次要的細節(jié),突出物質的主要特征,因而易于發(fā)揮想象,使得模型超越現有條件,形成科學預見。在人類認識原子模型的過程中,盧瑟福通過α―粒子散射實驗(也稱為金箔實驗)來研究原子的結構,通過觀察該實驗的現象,他的研究小組預測出因為電子的質量太小,原子核占據幾乎所有的原子質量。也就是說,原子核非常稠密,核的周圍則是容納電子的寬闊空間。

5. 提供實驗與理論的推導關系

如對發(fā)射光譜的研究促使科學家提出一個觀點,電子是在圍繞原子核周圍的具有特定能量的軌道上運動的。

三、啟示

美國教材《化學:概念與應用》比較重視模型和建立模型的過程在化學核心概念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教材中大量精彩圖片(視覺模型)的呈現,使化學中很多抽象、難懂的化學概念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降低了學習難度,并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這也提醒我們在教學中要樹立幫助學生逐步學會建立模型的基本方法,這也會提高我們的課堂效率。

化學建模論文:建模思想在高中化學解題中的應用

【摘 要】 在高中化學解題中運用建模思想,不僅能使學生突破感官和時空的局限,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和推理能力,而且還可以拓寬學生的思維領域,從而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 鍵 詞】 建模思想;高中;化學解題

《201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化學》對學習能力的要求部分提出:“能用正確的化學術語及文字、圖表、模型、圖形等表達化學問題解決的過程和結果,并作出解釋的能力?!逼鋵崳呖伎荚嚧缶V要求的這種解題思想就是建模思想。

建模思想在高中化學解題中的主要作用是:①有利于學生形成和理解抽象的化學概念;②有利于學生建立反應模型,理解反應實質;③有利于學生假設體系模型,降低解題難度;④有利于學生利用數學模型,解決化學問題。

一、有利于學生形成和理解抽象的化學概念

如“化學平衡”概念的建立過程。課前學生做家庭實驗并思考產生現象的原因:將雕刻成球型的冰糖(其化學成分為蔗糖)置于蔗糖飽和溶液中,并把裝置放在冰箱冷藏柜里(保持溫度和溶劑質量都不變),幾天后,觀察小球的質量和形狀有無變化?學生根據實驗現象(質量不變,形狀有所改變)和已有的溶解平衡概念,進行如下分析、推理:

這樣,通過遷移建立起了“化學平衡”概念,使枯燥的、抽象的概念變得直觀、具體了,使學生不但能認識概念的內涵,而且能理解概念的本質。許多化學概念、物質性質都可以在建模思想的引領下,通過聯(lián)想、遷移、類比、推理等思維方式建立。

二、有利于學生建立反應模型,理解反應實質

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部分,化學反應類型紛繁復雜,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困難。如果在教學中概括出各類反應的反應模型,這樣就能使復雜而難以掌握的問題變得有規(guī)律可循了。臂如復習“水解反應”,可以通過下列具體的化學方程式概括出反應模型。具體反應:

從具體的“水解反應”中,尋找反應機理,最終得到“水解反應”的一般規(guī)律。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概括能力,而且使學生在較高層次上理解了反應的實質, 進一步提高了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有利于學生假設體系模型,降低解題難度

有些化學問題比較抽象,用常規(guī)方法解決時,往往感到無從下手。如果根據建模思想,將問題分解并假設為幾個變化的體系模型,用理想化了的模型揭示在表面現象掩蓋下的化學反應本質,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例 恒溫恒壓下,在容積可變的容器中,反應2NO2(g)?葑N2O4(g)達到平衡后,再向容器內通入一定量NO2,又達到平衡時,N2O4的體積分數( )

A. 不變 B. 增大 C. 減小 D. 無法判斷

分析:如果按照常規(guī)思維,容器容積改變,氣體濃度改變,分子數目也改變,就會誤選D選項。

若根據建模思想,變換思維方式,轉化思維角度,將該問題分解并假設為幾個變化的體系模型,解題就方便了。

四、有利于學生利用數學模型,解決化學問題

數學是思維的工具,很多化學問題需要用數學知識、數學方法(數學模型)來解決。運用數學模型解化學問題的基本思路是:明確化學問題中各知識點間關系尋找各化學知識點之間的變量規(guī)律,應用化學原理建立化學模型運用數學方法對化學模型進行處理,建立適當的數學模型應用數學模型和化學規(guī)律解答化學問題。在高中化學中,數學模型解化學問題主要表現為:分類討論的思想,轉化與化歸的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函數與方程的思想。應用這些思想解決化學問題的技巧有:極值法、十字交叉法、平均值法、方程法、幾何法、排列組合法、圖像法、數軸法、數列法、數學歸納法、中間值法、不等式法、不定方程法、待定系數法等。

將具體的化學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轉化過程中,需要進行一系列的觀察、分析與綜合等思維活動,不但加強了學科間的聯(lián)系,而且提高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在高中化學解題中運用建模思想,不僅能使學生突破感官和時空的局限,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和推理能力,而且還可以拓寬學生的思維領域,從而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化學建模論文:初探在高中化學學習中運用建模思想

摘要:本文以建模思想在化學復習、解題、專題學習等幾個方面的應用進行了詳細的講解,使建模思想在化學學習中得到應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建模思想;復習建模;解題建模;專題建模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作為基礎的學科,有其自身獨有的特點,與物理、生物等學科相比,化學的知識點顯得有些零散,給學生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感覺。致使許多學生在單獨處理某一知識點時得心應手,而將各知識點融合在一起時就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常常會顧此失彼、丟三落四,由此對化學產生了厭學心理。其實,這種情況說到底就是在學生的頭腦中建模思想的缺乏造成了知識點的零散難記,使學生走了許多冤枉路,卻得不到應有的效果。針對化學知識易懂難記,會做難得分的特點,教師要高度重視建模思想在日常學習以及復習備考中的應用,要給學生充分的建模思想和方法,使千頭萬緒的知識點模式化、網絡化。所以,教師應加強這方面的學法指導。

那么,到底什么是建模思想呢?“建?!本褪墙⑾到y(tǒng)模型的過程,又稱模型化。按錢學森的觀點:“模型就是通過我們對問題的分析,利用我們考察來的機理,吸收一切主要因素,略去一切不主要因素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幅圖畫?!币虼?,筆者提出的“建模思想”就是把研究對象(原型)的一些次要細節(jié)及非本質的聯(lián)系舍去,從而以簡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現原型的各種復雜結構、功能和聯(lián)系的一種科學思想。可以用如下圖式表達科學建模過程。

我們可以把學生需要學習和掌握的化學知識點看成是一個統(tǒng)一的有整體性的系統(tǒng),而建模是研究系統(tǒng)的重要手段和前提。建模就是利用模型來描述系統(tǒng)的因果關系或相互關系的一個過程,我們可以把每個章節(jié)或者有針對性的知識體系作為一個要建模的系統(tǒng),利用教材以及教輔資料上的相關信息并結合教師的講解與分析,理清在這個知識系統(tǒng)里各個知識點的聯(lián)系與不同,必然與偶然,相互的因果關系,讓其形成一張無形的“知識大網”,這樣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就不僅僅停留在簡單的死記硬背上,而是“鮮活的”,有“理由”的,有“?!笨裳?!這樣不僅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達到較高的一個水平,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在知識的應用時更得心應手,在實際的解題過程中起到非常好的輔助作用。當然,在建模時我們應該注意:對于同一個實際系統(tǒng),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用途和目的建立不同的模型。所建模型只是實際系統(tǒng)原型的簡化,因此既不可能也沒必要把實際系統(tǒng)的所有細節(jié)都列舉出來。實際建模時,必須在模型的簡化與分析結果的準確性之間作出適當的折中,這是建模遵循的一條原則。下面,筆者就結合實際的例題與章節(jié)知識點來談談建模思想在化學學習中的具體應用:

一、建模思想運用于化學復習

運用建模思想梳理化學知識,使知識網絡化、系統(tǒng)化。高考復習階段主要方法有:運用概念圖、網絡圖、對比圖等形式對化學知識進行梳理。概念圖是由美國康奈爾大學的Joseph?D?Novak于教授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它通常是將有關某一主題不同級別的概念或命題置于方框或圓圈中,再以各種連線將相關的概念用命題連接,形成關于該主題的概念或命題網絡。比如:

網絡圖是指將相關內容通過某種關系進行連接而形成網絡。它和概念圖中概念之間層級關系不同,網絡圖中各主題之間沒有上位、下位的關系。例如:氮族元素中N及化合物知識網絡圖:

對比圖是指將相近、相似或相關概念利用圖表進行對比。例如:同分異構體、同素異形體、同位素、同系物等概念進行對比;電離、原電池、電解池、電鍍、電解、電泳概念對比等。

二、建模思想運用于化學解題

形成解答問題思路模型,使解答過程模式化、格式化,提高解題過程準確性、規(guī)劃化。解答化學問題時,很多同學因為思路不清晰,導致解答問題常常無從下手。因此,掌握解答一些化學問題的思路,形成解題的模型,能提高解題的準確度,降低試題的難度。

三、建模思想運用于具體的專題學習

許多理論、變化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其本質是相同的,我們抓住事物的本質,建立模型,以不變應萬變,就可以解決不同表現形式的變化和理論。以建模運用于原電池為例:

原電池是氧化還原反應的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其變化的本質是在電池的兩極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在解決原電池的有關題目時,可以建立如下模型:首先構建一個可能發(fā)生的氧化還原(也許不能進行或不符合實際歷程),分析其還原劑和氧化劑。由于原電池的負極要對為提供電子,正極要得到電子,因此必然有以下的模型:

還原劑在負極失去電子,被氧化:M-ne Mn+

氧化劑在正極得到電子,被還原: 氧化劑 + ne 還原產物

例:鋼鐵在水膜酸性較強時,構建的氧化還原反應式為:Fe + 2H+

Fe2++H2 發(fā)生析氫腐,根據建模思想,此時原電池兩極發(fā)生的反應為:

負極反應:還原劑失去電子 Fe-2e- Fe2+

正極反應:氧化劑得到電子 2H++2e- H2

水膜酸性很弱或為中性時,構建可能的氧化還原反應式為:2Fe+O2 2FeO(雖然與實際反應不符,但我們可以這樣假設)發(fā)生吸氧腐蝕,根據建模思想,此時原電池兩極發(fā)生的反應為:

負極反應:還原劑失去電子 Fe-2e- Fe2+

正極反應:氧化劑得到電子O2+2H2O+4e- 4OH-

以上是筆者對于建模思想在化學學習中運用的一些思考,同時筆者也認為在中學化學教學中,鼓勵和引導學生獨立構建化學模型,對于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獨立性、敏捷性、靈活性、邏輯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作者單位:內蒙古牙克石市第一中學 022150)

化學建模論文:談初中化學思維建模

【摘 要】思維建模是抽取一類問題的本質特征,形成對該類問題的結構化認識,并找出問題解決方案的認知方法。思維建模包括分析、建模和解模三個過程。在教學中掌握化學思維建模方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化學 思維 建模

思維模型建構簡稱思維建模,是對問題進行辨認和界定,并與原有認知結構對接、同化、整合、拓展,抽取該類問題的本質特征,最終形成該類問題的結構化認識,并找出問題解決方案的認知方法。其原理就是人們常說的“把未知轉化為已知,用已知來解決未知”。

一、思維建模的過程

思維建模包括分析、建模和解模三個過程。

分析過程:主要是對特定的研究對象進行抽象、概括,抓住其主要信息及與相關對象的共性特征。

建模過程:主要是抽象思維或非邏輯思維的應用,通過舍棄研究對象的一些次要細節(jié)及非本質的聯(lián)系,對研究對象的主要信息做出一些必要的簡化、假設和一般化處理,并用適當的文字、公式或實物等方式去再現原型的各種復雜結構、特征、功能和聯(lián)系,以建構相對固定的思維模型。

解模過程:主要是邏輯思維的運用,運用已經建構的思維模型去解釋研究對象,解決實際問題。

二、思維建模的教學運用

空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不易被人察覺。直到1777年拉瓦錫才通過實驗認識到空氣是由O2、N2組成的混合氣體。教科書中同時呈現拉瓦錫當年的實驗裝置和現代教師演示的裝置圖,其實驗原理的選擇和實驗裝置的演變值得化學初學者深入探究。

1.分析過程。

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學生將其所獲得的新知與已有知識建立起實質性的聯(lián)系是完成思維建模的關鍵。怎樣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尋找新知的固著點和生長點呢?筆者認為應當合理地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利用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方法尋找新知與已有知識的共同屬性,以問題的解決為分析過程的驅動力。

此實驗可設置如下問題:如何讓空氣中的氧氣顯現出來?怎樣讓O2、N2分離?為什么燒杯中的水會流入集氣瓶中?能否用蠟燭代替紅磷?拉瓦錫的裝置與現在的實驗裝置在設計上有哪些相似之處?為什么現在不用汞而改用紅磷?由此實驗可以獲得哪些結論?

在分析過程中教師要適時結合學生已有經驗加以點撥,幫助學生理解。如學生在生活中已知道用水來檢驗車胎是否漏氣,由此可尋找出問題的共同屬性,解決“如何讓空氣中的氧氣顯現出來”,也可讓其在水中顯現氣體的外形;再如教師還可補充如圖實驗,學生很容易理解上升的水的體積等于抽走氣體的體積。

2.建模的過程。

通過上述的分析可以獲得以下思維模型:

(1)測量氣體的體積可以用轉化的方法:無形的氣體可以通過液體顯現出來。

(2)可以通過化學變化等方法去除混合物中的某一種。

(3)氣體壓強的改變導致液體的流動。

(4)根據實驗原理可以設計多種裝置完成實驗,綜合考慮,好中選優(yōu)。

三、思維建模的實踐心得

第一,思維建模在實際教學中已經被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現提出使其凸顯出來,意在引起師生關注,使教學思維更加清晰。

第二,思維建模的主體是學生,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創(chuàng)設適當的問題情境,以問題解決為驅動力,以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的。同時了解學生現有的認知結構,找準思維建模的生長點,設置巧妙的問題及恰當的點撥,也是教師教學基本功的體現。

第三,初中化學思維建模有多種,在教學中要不斷幫助學生歸納總結,一般可從以下角度引發(fā)學生思考:(1)操作步驟──為達某一實驗目的,應當經過哪些操作步驟?這些步驟先后順序如何確定?為什么要經過這些步驟?為什么要安排這種順序?省略或顛倒某些步驟會有什么影響?(2)注意事項──實施某個實驗步驟時應注意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原因何在?(3)安全措施――實驗過程可能會出現什么不安全的事故?如何防范?萬一出現事故應如何處置?依據何在?

在落實到某一具體的知識學習時,要從教學內容和學生水平的實際出發(fā),抓住某些側重點展開思維訓練,沒有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要以建模思想梳理化學知識,通過建立形式表達模型,使化學知識形式化、規(guī)律化,從而不斷地使知識網絡化、系統(tǒng)化,建立自己的知識塊。

第四,整個化學學習的過程是思維不斷建模的過程,要想從繁雜的概念、現象中建模,是離不開教師分層次、有計劃的指導訓練的。化學思維建模最終是要形成化學知識中最本質、最核心的東西,化學思維建??捎行У貙W生帶離題海戰(zhàn)的怪圈。

(作者單位:南京市浦口區(qū)烏江學校)

運用化學建模思想,破解化學計算難題

“建?!本褪墙⑾到y(tǒng)模型的過程,又稱模型化。按錢學森的觀點:“模型就是通過我們對問題的分析,利用我們考察來的機理,吸收一切主要因素,略去一切次要因素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幅圖畫?!币虼?,筆者提出的“建模思想”就是把研究對象的一些次要細節(jié)及非本質的聯(lián)系舍去,從而以簡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現原型的各種復雜結構、功能和聯(lián)系的一種科學思想。

一 化學建模在有關混合物或多步反應計算中的應用

二 化學建模在有關圖像類型計算中的應用

解答圖像題必須抓住有關概念和有關物質的性質、反應規(guī)律及圖像特點。在審題時,一般采用“看特點、識圖表、想原理、巧整合”四步法解答。解題思路是:(1)看特點:即分析化學反應方程式。(2)識圖像:即理清橫坐標和縱坐標的含義、線和點、平臺、折線、拐點等的關系。(3)想原理:線的形狀、走向和高低、拐點出現的先后聯(lián)想相應的化學原理。(4)巧整合:圖表與原理整合,逐項分析圖表"要找出數據之間的關聯(lián)點"與化學知識結合在一起。

總之,在高中化學計算題教學中運用建模思想,可以抓住問題的本質,化抽象為具體;可以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鼓勵和引導學生獨立構建化學模型,對于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化學建模論文:建模思想在高中化學選擇題中的應用

建模就是用建立模型的方式解決問題,建模思想在高中化學解題中有著重要的應用,若對常見的題目類型建立固定的解題模型,可以將解題方法程序化,將復雜問題簡單化,這樣有利于學生快速、準確解題,提高得分率,最終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作者對高中化學選擇題中常見題目類型的解題方法進行建模和題型分類,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

一、解題模型

解題模型一逐項分析法

對選擇題的每個選項進行逐個分析,選出正確選項,這是解化學選擇題最基本的方法.在高考化學試題中,定性分析選擇題占有很大的比例,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物質性質、實驗等為素材,考查能否準確運用所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常見的出題形式為“正誤型”選擇題,常見的出題內容為NA與微粒的關系、離子能否大量共存、離子方程式正誤判斷、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實驗原理分析、有機化學等相關的選擇題都可以使用這種方法.

解題模型二直選法

解題時依據題目所給條件,借助于已學知識進行分析和判斷,直接得出結論.

解題模型三排除法(篩選淘汰法)

根據題干所給條件和提出的問題,對各個選項加以審視,將與題目要求不符合的選項逐一排除,不能否定的選項即為正確答案.此方法常常用于解答概念、原理類選擇題,也常用于解答組合型選擇題.

解題模型四特例反駁法

特例反駁法是在解選擇題時,當碰到一些似是而非且迷惑性極強的選項時,若直接運用課本有關概念往往難以辨清是非,這時可以借助已掌握的一些知識特例或列舉反面特例進行反駁,逐一消除干擾選項,從而快速得出正確答案.列舉特例或反例是一種重要的論證方法,這種技巧適用于從正面獲取答案有困難的一類化學選擇題,如有關物質的性質、分類、組成和結構等試題.

解題模型五具體法

在解化學選擇題時,經常會遇到這樣一類題目,題目給出的條件很抽象、很陌生,看似簡單但容易出錯.如果將抽象的、難以下手的問題用自己熟悉的知識、原理、技巧大膽地創(chuàng)設一些具體情境,即用具體事物作為研究對象,把抽象問題具體化,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解題模型六守恒法

守恒法就是以化學反應中存在的某些守恒關系(如質量守恒、元素守恒、得失電子守恒、能量守恒等)作為依據,尋求解題的突破口,列出相應的守恒關系式進行解題.比如根據溶液中陰陽離子所帶的電荷總數相等、氧化還原反應中得失電子總數相等進行求解.這種方法既可以避開繁瑣的過程,提高解題的速度,又可以避開多步計算,提高解題的準確度,是高中化學解題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

化學建模論文:建模思想在高中化學計算題中的應用

建模是利用化學模型解決問題的一種實踐,也是一種極其重要的思維方法。它通過建立具體模型,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建??梢允菇忸}過程具體化、模式化。本文通過高中化學計算題的舉例,來闡述建模思想的具體應用。

一、解題模型1――關系式法

在實際化工生產中或化學工作者進行科學研究時,往往涉及到多步反應,從原料到產品可能要經過若干步反應。測定某一物質的含量可能要經過若干步中間過程。對于多步反應體系,依據若干化學反應方程式,找出起始物質與最終物質的量的關系,并據此列比例式進行計算求解的方法,稱為“關系式”法。

關系式法常常應用于多步進行的連續(xù)反應。在多步反應中,第一步反應的產物,即是下一步反應的反應物。根據化學方程式,每一步反應的反應物和生成物之間有一定的量的關系,即物質的量之比是一定的。所以,可以利用某中間物質作為“中介”,找出已知物質和所求物質之間的量的關系。它是化學計算中的基本解題方法之一,利用關系式法可以將多步計算轉化為一步計算,免去逐步計算中的麻煩,簡化解題步驟,減少運算量,且計算結果不易出錯,準確率高。

用關系式法解題的關鍵是建立關系式,而建立關系式一般途徑是:(1) 利用化學方程式之間的化學計量數間的關系建立關系式;(2) 利用化學方程式的加合建立關系式;(3) 利用微粒守恒建立關系式。

點評 對于多步反應,可根據各種的關系(主要是化學方程式、守恒等),列出對應的關系式,快速地在要求的物質的數量與題目給出物質的數量之間建立定量關系,從而免除了涉及中間過程的大量運算,不但節(jié)約了運算時間,還避免了運算出錯對計算結果的影響,是最經常使用的計算方法之一。

二、解題模型2――差量法

差量法是根據化學變化前后物質的量發(fā)生的變化,找出所謂的“理論差值”。這個差值可以是質量、氣體物質的體積、壓強、物質的量、反應過程中熱量的變化等。該差值的大小與參與反應的有關量成正比。差量法就是借助于這種比例關系,解決一定量變的計算題。用差量法進行化學計算的優(yōu)點是化難為易、化繁為簡。

解此類題的關鍵是根據題意確定“理論差值”,再根據題目提供的“實際差值”,列出比例式,求出答案。

1。原理:

2。注意:

點評 只與反應前后相應的差量有關,不必追究各成分在反應前和后具體的量,能更深刻地抓住本質,提高思維能力。

三、解題模型3――守恒法

守恒法是一種中學化學典型的解題方法,它利用物質變化過程中某一特定的量固定不變來列式求解,可以免去一些復雜的數學計算,大大簡化解題過程,提高解題速度和正確率。它的優(yōu)點是用宏觀的統(tǒng)攬全局的方式列式,不去探求某些細微末節(jié),直接抓住其中的特有守恒關系,快速建立計算式,巧妙地解答題目。物質在參加反應時,化合價升降的總數,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元素,各種微粒所帶的電荷總和等等,都必須守恒。所以守恒是解計算題時建立等量關系的依據,守恒法往往穿插在其它方法中同時使用,是各種解題方法的基礎。利用守恒法可以很快建立等量關系。在高中化學計算題中,常考的守恒有:

1。元素守恒:

即化學反應前后各元素的種類不變,各元素的原子個數不變,其物質的量、質量也不變。元素守恒包括原子守恒和離子守恒: 原子守恒法是依據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及個數都不變的原理,進行推導或計算的方法。離子守恒是根據反應(非氧化還原反應)前后離子數目不變的原理進行推導和計算。用這種方法計算不需要化學反應式,只需要找到起始和終止反應時離子的對應關系,即可通過簡單的守恒關系,計算出所需結果。

2。電荷守恒:

即對任一電中性的體系,如化合物、混合物、濁液等,電荷的代數和為0,即正電荷總數和負電荷總數相等。電荷守恒是利用反應前后離子所帶電荷總量不變的原理,進行推導或計算。常用于溶液中離子濃度關系的推斷,也可用此原理列等式進行有關反應中某些量的計算。

3。電子得失守恒:

是指在氧化還原反應中,氧化劑得到的電子數一定等于還原劑失去的電子數。它廣泛應用于氧化還原反應中的各種計算,甚至還包括電解產物的計算。

例3 銅和鎂的混合物4。6 g完全溶于一定量濃硝酸中,反應后只生成NO2 0。2 mol和N2O4 0。015 mol,往與硝酸反應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求生成沉淀的質量。

四、解題模型4――極值法

極值法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和分析方法?;瘜W上所謂“極值法”就是對數據不足而感到無從下手的計算或混合物組成判斷的題目,采用極端假設(即為某一成分或者為恰好完全反應)的方法以確定混合體系中各物質的名稱、質量分數、體積分數,這樣使一些抽象的復雜問題具體化、簡單化,可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例4 向300 mL KOH溶液中緩慢通入2。24 L CO2氣體(標準狀況),充分反應后,在減壓低溫下蒸發(fā)溶液,得到11。9 g白色固體。請通過計算確定此白色固體的組成及其質量各為多少克?所用KOH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是多少?

五、其他解題模型

化學計算的方法很多,除了上述4種方法外,還有估算法、討論法、平均值法、十字交叉法、終態(tài)法、等效平衡法等。此外在近幾年的上海高考中,還多次出現了借助數學工具解決化學問題的計算題,測試學生將化學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利用數學工具,通過計算和推理,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主要包括數軸的應用、函數的思想、討論的方法、空間想象的能力以及不等式的遷移等方面的知識。此類題目的解題模型是:運用所掌握的數學知識,通過分析化學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建立一定的數學關系(等式、函數、圖像關系、不等式、數列等)來解題。

總之,在高中化學計算題教學中運用建模思想,可以抓住問題的本質,化抽象為具體;可以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因此,作者認為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很有必要推廣建模思想的教學。

化學建模論文:建模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實踐探析

【摘要】高中化學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要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就要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些抽象的問題,如果能利用建模思想建立具體的思維模型,就會使問題簡單化。但建模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本文就此探討了建模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和實踐。

【關鍵詞】建模法 高中化學 應用 實踐

1.前言

化學是以原子、分子為基準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應用的一門基礎自然科學。高中化學作為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最終目標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建模法在科學研究中始終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鮮少被應用,學生不僅缺乏建構模型的意識,教師對模型的認識也仍停留在表面,沒有認識到其對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意義。

2.建模法的構建過程

2.1 感受模型

一般情況下,學生從初中開始接觸化學,但是高中化學內容才是化學學科的基礎,建模法的應用與實踐也是在高中化學中才有所體現。建模法構建過程的第一步是感受模型,在化學教學中應注重發(fā)覺學生的模型思想。模型在解決問題中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化學問題。例如在新人教版《化學反應原理》中的第二章關于水溶液的離子平衡內容,教師通過建構模型展示溶液PH值的變化規(guī)律,使抽象的問題具象化,能夠加深學生的記憶,從而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2.2 領悟模型

學生在培養(yǎng)起建模意識后,應學會理解和領悟模型。建構主義論認為知識不是由教師傳輸得到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借助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并利用學習資料,通過自主主義的建構而得到的?;瘜W建模關鍵是體現在“建”字,是學和用的綜合統(tǒng)一。在領悟模型的過程中,教師更多的是充當一個引導者的角色,鼓勵學生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法。例如在原子結構的講解中,教師可以采用類比的方法,通過數據反映的特征建立原子結構模型。學生可以發(fā)揮想象,在領悟中掌握原子的性質和活動規(guī)律。

2.3 應用模型

教師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設計和制作實物模型,在學習中嘗試利用模型進行實踐活動。應用模型階段是學生把抽象化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實物的階段,學生在建構模型中可以體會到事物的本質規(guī)律。應用模型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理解和鞏固化學知識,培養(yǎng)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也可以對各知識點之間的銜接和遞進有一個較為清晰的了解。從而提高學生解題過程中的正確度:離子濃度問題作為高考的熱點,其內容同樣抽象,為了減輕學生的思維量,使其思維有序化,學生可以通過建立“三大守恒”模型解決相關問題,效果顯著。以Na3P04溶液為例,在Na3PO溶液存在著Na、H、OH一、PO4、HPO卜、H2PO4、H3PO4、H2O等微粒,在這些微粒之間存在著三種守恒。

電荷守恒:C(Na)+C(H)=C(OH一)+3C(PO)+2c(HPO4)+C(H2PO4一)

物料守恒:c(Na)=3[C(PO)+c(ttPO4)+C(H2P0一)+c(H3P04)]

質子守恒:C(OH‘)=C(H)+C(HPO)+2C(H2PO4’)+3c(H3PO4)

解題時,看到等式,學生應聯(lián)想該題中“守恒”模型,看是否是三者之一,若都不是,看是否由上述的3種守恒模型通過疊加或疊減以后得到的。

2.4 評價模型

建構模型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進行評價和反思。在進行化學建模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不斷考量建模過程中的策略是否正確,已完成的建構模型是否科學合理。對模型進行評價能夠使教師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學生的認知策略進行教學調整,從而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例如化學元素周期表是學生學習化學的基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并進行課堂展示。隨后要求學生進行互評,在評價中加深對化學元素周期的掌握。

3.建模法教學實踐

3.1 概括歸納

概括歸納是人們在化學研究中廣泛應用的思維方法,化學中的很多定律和公式都是通過概括歸納得出的。它是一種由個別到一般、從特殊到普遍,從經驗事實到事物內在規(guī)律性的認識手段和模式。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通過體驗建模的全過程可以對模型的建構和運用有一個整體的認識,遇到類型化的問題可以快速的作答。但是,教師一定要注意學生不能一味的生搬硬套,題目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學生缺乏應用模型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有可能是大致過程對,結果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

3.2 聯(lián)想遷移

學生在具有建模意識并掌握了一些思維模型后,通過聯(lián)想大腦中已有的模型,運用分析、綜合、比較、論證的方法進行遷移變換,最終創(chuàng)造掌握新的模型。這種聯(lián)想遷移的方法能夠培養(yǎng)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和化學思維能力。運用聯(lián)想遷移進行建模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比較高,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層層滲透,全面提高學生的遷移建模能力,在新知識與原有知識之間建立起可遷移條件。聯(lián)想遷移法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一旦學生在大腦中建立遷移建模反射,在遇到新問題時能夠充分發(fā)揮積極主動性,自主解決問題。

3.3 接受模仿

接受模仿是化學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種方法,有老師給出特定的解題思維模型幫助學生解決較難的問題。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基礎存在差距,大部分學生面對難題和陌生題目時毫無頭緒、無法下筆,這個時候需要教師運用接受模仿法。例如在人教版化學教材中關于氧化還原反應中氧化性和還原性強弱的比較一章節(jié)中,教師首先建立解題思維模型,以便學生模仿應用。學生可以根據黑板上的解題思維模型順利得出答案。接受模仿可以節(jié)約課堂時間,但是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不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建模能力的提高。

4.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的讓學生感受到建模的重要性,并加強學生建構模型的能力培養(yǎng),這有助于學生和老師研究化學問題的科學合理性。新課程要求在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充分發(fā)揮引導作用,新課標的教材中的抽象化的化學知識相對增加,降低了高中化學教學成效。而模型教學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整體科學素養(yǎng),符合我國素質化教育的趨勢。

化學建模論文:讓“建模法”為高中化學教學增添動力

摘 要: 建模法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應用得比較多,對其合理利用能有效提高解題效率。為此,作者實結合踐教學經驗,就建模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問題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高中化學教學 建模法 應用 動力

引言

建模法主要是通過化學模型解決相應的問題,我們通過一些具體的模型區(qū)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建模法能夠使解題的過程更加模式化,減少解題過程中的錯誤。為此,筆者就建模法在高中化學中的應用問題進行以下探討分析。

1.建模法的教學意義

在化學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使用一些化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這就是建模法。建模法需要從一個具體的事例出發(fā),通過抽象概念建立起相應的模型,幫助學生對化學原理進行深入理解,從而解決實際的問題。這樣的過程是符合我們的認知規(guī)律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逐漸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理性認識之后才能夠對自己的實踐進行指導。高中生的思維比較活躍,但是還沒有形成抽象思維,所以在對一些抽象的概念進行理解的時候,往往會感覺很吃力。建模法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通過建模法,我們可以對一些抽象的概念建立模型,從而幫助我們對原理進行理解,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1]。在應用建模法的過程中,我們要由易到難讓學生逐漸理解,此外一定要結合客觀規(guī)律,否則會起反作用。

2.建模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2.1關系式法

在實際進行化工生產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多步反應,從原料到最后的產品往往會經過許多步反應,在多步進行的連續(xù)反應中,關系式法應用得比較多,多步反應之間相互關聯(lián),第一步反應產生的產物往往是下一步反應的反應物,通過化學方程式我們可以得到反應物與生成物之間量的關系。因此我們可以找出某個中間物質,以它為中介,然后尋求已知物質與所要求的物質之間的量的關系,在化學計算的過程中,關系式法是基本的解題方法,有些化學題目需要多步計算,通過關系式法我們可以把它變成一步計算,這樣就避免了計算過程中的麻煩,簡化了解題的過程,從而降低了學生出現錯誤的概率。

2.2差量法

化學反應前后會發(fā)生物質的量的變化,我們可以根據這種變化找到這個理論差值。由于每個化學方程式是不同的所以發(fā)生變化的量也就有可能不同,有的是體積發(fā)生了變化,有的是壓強發(fā)生了變化,這個變化的量的大小跟參加反應的某些量成正比例關系,我們可以通過這種關系把問題簡單化,從而求出相關量。對于一個化學反應來說,各個物質的量之間都有一定的關系,如果我們從里面任意取兩個物質的量,那么當其中一個量增大或減小時,另一個量也會成比例地發(fā)生變化,并且兩者之間的差值也會呈現相應的變化。

2.3守恒法

在高中化學的額解題過程中,守恒法的應用是比較多的,化學反應的過程中物質會發(fā)生變化,但是某些特定的量是不會發(fā)生變化的,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求解,從而簡化解題的過程。守恒法不需要我們探究化學反應過程中的某些細枝末節(jié),只需要找守恒關系即可,常用的守恒方法主要有三種包括元素守恒、電荷守恒和電子得失守恒。而對于元素守恒而言,它又包括原子守恒和離子守恒,在化學反應的前后如果原子的種類及個數不發(fā)生變化的話,那么我們就可以應用原子守恒法,同樣如果離子數目不變的話就應用離子守恒方法,通過這種守恒的方法,計算出結果。

應用電荷守恒主要是因為在中性的體系中,正電荷和負電荷的數量是相等的,我們經常使用這種方法推斷溶液中離子濃度的關系。電子得失守恒主要應用在氧化還原反應之中,在氧化出結果。

結語

在化學解題的過程中應用建模法,能夠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2],幫助我們抓住問題的本質,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此外在應用建模法的過程中還能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化學素養(yǎng)得到全面提高。

化學建模論文:建模思想在高三化學復習中的應用

一、高三化學復習建模的理論基礎

1.模型及建模的概念

模型是科學認知的一種特殊形式,它具有獨特的性質。同時模型也是一種幫助人們實現認知的工具,它可以以某種程度的類似去再現一個系統(tǒng),并作為這個系統(tǒng)的代替物出現在人們的認知過程中。人們可以通過模型這個代替物,獲得原物的相關信息,所以人們稱這種方法為建模。

利用化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事實上就是一個建模的過程,利用化學語言和方法去再現需要解決的問題,這種化學表述就是一個化學模型。模型是對真實系統(tǒng)的抽象和簡化,可以根據研究的目標撇開真實系統(tǒng)中的一些非重點因素,人為地簡化真實系統(tǒng),突出研究對象。人們利用模型可以捋順千頭萬緒的知識點,使其模式化、網絡化。

2.建模思想的應用對高三化學復習的意義

任何一門學科的知識都是有序可循的,在人類認知發(fā)展的過程中,知識按照一定的結構方式形成框架,雖然知識點冗繁紛亂,但是終究有一個邏輯關系將他們梳理成為一張知識網絡,學習者只要掌握好這個網絡的框架,就可以對這門學科形成一個系統(tǒng)性的認知,方便掌握與靈活運用。高中化學學習中,知識點多而零散,題型靈活,變化多端。在很多學生的眼里,化學好學,但是不好考,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形成對高中化學知識的系統(tǒng)性認知,難以完成知識點的融合以及靈活提取,面對稍微復雜一點兒的習題就會毫無頭緒。所以引入建模思想的實質就是幫助學生認識零散知識點的內在規(guī)律,幫助學生整合知識脈絡,提高復習效率。

二、建模思想在化學復習中的應用

建模思想在化學復習中的應用很廣泛,以“氧化還原反應”的模型可以統(tǒng)領原電池和電解的復習;以“總數=分數×每份數”的模型可以統(tǒng)領物質的量及其相關物理量的復習;以“化學平衡”的模型可以統(tǒng)領可逆反應平衡、弱電解質的電離、鹽類水解、沉淀溶解平衡等知識的復習;等等。總之,通過化學建模,將零散、難記的知識點更加本質化,方便應用,便于提取。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運用知識靈活解題,解題過程也將更趨于規(guī)范化,這些益處將充分地體現在高考的過程當中。下面筆者通過一些實例,來探討建模思想在高三化學復習中的應用。

1.應用建模思想使知識網絡化、系統(tǒng)化

(1)概念圖

高三階段的復習方法很多,多數復習方法都致力于將知識系統(tǒng)化,如概念圖、網絡圖等,希望通過知識梳理,方便學生記憶和理解。事實上這些方法也是建模的一種形式,比如概念圖,就是講關于某一主題的不同級別的概念和命題置于同一平面中,然后以連線的方式來說明不同級別概念之間的從屬和聯(lián)系。將一個大型的概念拆分成不同的組成部分,而這些組成部分就是學生需要理解和記憶的知識點。以有機反應為例,其概念圖可以表示如下。

一個概念被細分成為若干個概念,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有機反應的一種構建,用一個簡單的結構,闡述了有機反應的實質,明確了這一知識內容中所有的知識重點,不復雜,不零散,非常適合復習過程中整理知識點。

(2)網絡圖

概念圖著重于分解一個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網絡圖著重于梳理不同內容之間的關系。與概念圖的層級關系不同,網絡圖中的各個元素沒有層級之間的聯(lián)系,也不存在從屬關系,而是表現出在一個化學表述中,各個元素之間的聯(lián)系。比如,有關氮及化合物知識網絡圖可以表示為:

網絡圖表現出一個化學過程中各個元素相互作用的關系,網絡圖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化學反應的過程和實質。

(3)對比圖

對比就是講相近、相似或者相關的概念,以圖表的形式進行對比,目的在于尋找這些概念之間的差異,便于區(qū)分,避免混淆。鑒于高三階段是對高中所學化學知識的整合,所以很多概念出現的時間不同,不容易產生聯(lián)系,相似的概念也不容易區(qū)別。所以,利用對比,將所有相似、相近、相關的概念進行整合,熟悉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與差別,比如同位素、同系物、同素異形體、同分異構體等概念,用圖表的方式進行對比,使得相似概念能夠得到區(qū)分,在學生的腦海里形成獨立的認知。這不僅是對各個知識點的鞏固,也是對概念理解的升華。

2.建立模型使化學知識形式化、規(guī)律化

很多化學知識都很抽象、難記、難以利用。往往學生接觸到的只是現象的表面,一旦深入到實質便是一片空白。形式表達模式是指將這些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成一般規(guī)律,并用學生可以接受的化學語言表達出來。比如:CxH4氣態(tài)烴在100℃以上完全燃燒時,反應前后氣體體積不變。這是一個一般規(guī)律,可以直接應用到解題之中。

3.建立模型,使解答過程模式化、格式化

很多生學在解答化學問題時,因為沒有清晰的思路,不知道從哪里下手,總是想起什么寫什么,導致卷面呈現出一種邏輯混亂狀態(tài)。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就沒有形成模式化、規(guī)范化的解題習慣。從應試角度來看,解題都是有模式可循的,而模式的基礎源于解決問題的思路,如果能夠掌握好解決問題的思路,形成模型以及解題的模式,不僅能明晰解題思路,自動屏蔽無效內容,還能降低試題難度,提高解題效率。

例如:乙二酸(HOOC—COOH),其主要物理常數如下:

已知:草酸鈣不溶于水。

又知草酸分解的化學方程式為H2C2O4175℃H2O+CO2+CO,

為了驗證草酸受熱分解及其產物,用下圖裝置進行實驗,有人指出該裝置存在不合理之處,請你根據草酸晶體的某些物理常數和實驗目的,指出用該裝置進行實驗可能存在的不合理因素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此類問題就可以通過建模的形式去尋找解題的一般規(guī)律。此類問題屬于化學實驗方案設計及評價類問題。判斷是否合理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出發(fā):

(1)科學性。實驗方案是否符合實驗原理、實驗操作和方法的要求。(2)

安全性。一方面檢驗是否會對人身造成傷害,一方面檢驗是否會造成污染。(3)

可行性?;瘜W藥品、儀器、設備、方法和現有的條件是否滿足試驗要求。(4)

簡約性。化學實驗盡量要求步驟少、時間短、裝置簡單而且節(jié)約實驗藥品。

從以上四個方面進行判斷就可以得出上述裝置是否合理及其原因。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思路,只是從圖片入手,對問題的分析不一定全面。所以說用建模的思想去構建不同類型習題的解答思路,答題就會更加嚴謹、全面,不會漏答、錯答。

4.灌輸建模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高三階段,已經沒有新的知識點輸入,所以高三化學復習仍舊需要學生自主吸收,需要教師通過不同的方式,去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建模就是一種好的方法。在復習階段,教師可以通過對知識內在規(guī)律的揭示引導學生自主建模,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復習習慣。比如針對原電池原理這一知識點,學生可以通過體驗、類比、總結等方式建立適合自己的復習模型。當然也可以適當地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在一個知識點的模型建立中融入另一個知識點,拓寬復習的思路,形成一種宏觀與微觀、獨立與聯(lián)系相結合的復習風格,對一個知識點進行橫向與縱向的不同剖析。當然這種創(chuàng)造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做出不同等級的模型。

5.精選習題訓練,促進學生運用模型,完善模型

近幾年,高考試題中不斷出現新材料和新背景,這已經成為高考命題的一個趨勢,大部分教師也會根據這個趨勢去預測和精選習題。在近幾年的高考中,有一類題型,題目長,信息量大,需要學生迅速去提取有效信息,如果大量信息全部吸收,不僅浪費考試時間,還可能會出現時間不夠、答題不全的現象。使建模思想便有了用武之地。模型的實質就是剔除研究對象中的次要因素,使學生一眼就可以看到題目中的主要信息,做到快速審題。當然,模型建立需要大量的習題來支撐和驗證。這就需要教師對習題進行精心選擇。教師要精選典型習題,將一類習題的所有變式總結出來,建立模型,反復總結,反復驗證,并在這個過程中總結出此類考題的考點、考查范圍、解題技巧和注意事項,做到少而精、少而深,將建模思想運用到極致。

利用建模思想的這種復習方法雖好,但是在引導學生自主建模的過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因為經歷了高一、高二兩年的學習過程,學生的基礎有了很大的差別,可以要求基礎較好的學生在知識點梳理的基礎上,進行聯(lián)系上的創(chuàng)新,而對于基礎稍差的學生,還是先從知識點梳理開始,不能一蹴而就。爭取在復習階段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實現一個高度上的提升,為高考取得滿意的成績打好基礎。

化學建模論文:建模法在化學反應原理教學中的應用

摘要:建模法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方法,文章闡述了其內涵、意義及其在化學反應原理教學中的應用。運用建模法可以有效提高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化解學習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建模法;化學反應原理;原電池原理

化學反應原理是化學課程中的難點,很抽象,學生難于理解和掌握,雖然在教學中有實驗演示、動畫模擬等多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學習和感知,但是在具體的問題和練習中,僅靠想象和理解,難免不出差錯。如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運用建模法幫助學生去建立典型模型,深化理解原理,復雜的問題就會簡單化。本文通過原電池原理的課堂教學舉例,來闡述建模法在化學反應原理中的具體應用方法。

一、建模法內涵及其意義

建模法就是利用化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實踐。即通過抽象、簡化、假設等處理過程后,將某類實際問題用具體方式表達,建立起化學模型,然后運用類比的方法對具體問題進行處理,找出解題的方法和思路。其認識的過程如下:

1.建模法由具體事例出發(fā),通過抽象、概括建立典型模型,從而深化理解化學原理,并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符合認知規(guī)律,即由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來指導實踐,并且在實踐中檢驗、糾正對原理的理解。

2.青少年學生的形象思維活躍,但抽象思維尚未成熟,所以對抽象的原理理解具有一定的難度。而建模教學法正是通過對抽象的原理建立具體的模型來幫助學生理解原理,達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的效果。

3.在建模法應用過程中必須遵循由個體到一般、由典型到普遍,由易到難、由簡單到綜合的螺旋式上升的原則,使教學模型通過學生的討論、思考在腦海不斷清晰并逐漸內化,忌不顧客觀規(guī)律、盲目提高難度,結果適得其反。

二、建模法在原電池原理教學中的應用

1.呈現事例,引導學生理解原電池原理

在教材銅鋅原電池裝置中,由于鋅是活潑金屬,容易失去電子,發(fā)生氧化反應,作為原電池的負極。鋅棒失去的電子沿導線流到銅棒表面,然后溶液中的Cu2+在銅棒的表面上得到電子,發(fā)生還原反應,不活潑金屬銅作為原電池的正極。在溶液中,由于銅棒上聚集了電子,所以,溶液中陽離子移向銅棒(正極);鋅棒附近產生了大量的Zn2+離子,吸引溶液中的陰離子,所以陰離子移向鋅極(負極)。陰陽離子的定向移動從而在溶液中形成了由鋅棒指向銅棒的電流。原電池中外電路的電流是由電子的定向移動傳導,內電路的電流是由自由離子的定向移動傳導,內電路的電流與外電路的電流方向相反,并因此形成一個閉合的回路。在應用中我們可以將實際問題與銅鋅原電池這個模型相對照,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2.認識提升,引導學生建立原電池模型

(1)確定原電池電極

方法一:根據電極材料的性質確定,一般情況下:

①對于金屬——金屬電極,活潑金屬是負極,不活潑金屬是正極;

②對于金屬——非金屬電極,金屬是負極,非金屬是正極,如干電池等;

③對于金屬——化合物電極,一般金屬是負極,化合物是正極。

方法二:根據電極反應的本身確定

失電子的反應氧化反應負極;得電子的反應還原反應正極。

(2)確定電極反應及其產物

負極:還原性物質發(fā)生氧化反應,同時需要考慮溶液中的微粒參與電極反應,如:

①活潑金屬做負極反應物:M-ne-=Mn+[若在堿性條件下則為:M-ne-+nOH-=M(OH)n]

②氫氣做為負極反應物,若溶液為酸性或中性,則為H2-2e-=2H+,若溶液為堿性,則為H2-2e-+2OH-=2H2O

③甲烷燃料電池(用熔融KOH做電解質):CH4+10OH--8e-=CO32-+7H2O

……

正極:氧化性物質發(fā)生還原反應,同時要考慮電解質溶液的性質,如:

①非氧化性酸:2H++2e-=H2

②不活潑金屬鹽溶液:Mn++ne-=M

③中性、弱酸性條件下氧氣為正極反應物:2H2O+O2+4e-=4OH-

④酸性條件下氧氣為正極反應物:4H++O2+4e-=2H2O

……

經過對課本中具體事例的理解、概括和深化,我們可以建立原電池的典型模型如下:

3.舉例應用,引導學生運用類比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例如:新型的質子交換膜二甲醚燃料電池有較高的安全性。電池總反應為:CH3OCH3+3O2=2CO2+3H2O,電池示意圖如下,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a極為電池的負極

B.電池工作時電流由b極沿導線經燈泡再到a極

C.電池正極的電極反應為:4H++O2+4e-=2H2O

D.電池工作時,1mol二甲醚被氧化時就有6mol電子轉移

要解決上述問題,我們可以從模型中找到方法。因為二甲醚在反應過程中失去電子,發(fā)生氧化反應,所以通入二甲醚的電極為負極,在電極反應中碳元素由-2價被氧化為+4價,所以電極反應可表示為:CH3OCH3-12e-+3H2O=2CO2+12H+;氧氣在反應過程中得到電子,發(fā)生還原反應,所以通入氧氣的電極為正極,其電極反應可表示為:3O2+12H++12e-=6H2O。反應過程中,質子向正極移動,電流由b極沿導線經燈泡再到a極。1mol二甲醚被氧化時就有12mol電子轉移。所以上題的答案應為D。

總之,建模法是化學反應原理教學中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是通過學生對已有學習經驗的歸納、總結,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建立具體模型,再用具體模型與實際問題相類比,達到解決問題的一種高效的教學方法。不光在原電池原理的課堂教學中建模法有著重要作用,在電解、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鹽類的水解、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等其他原理的課堂教學中同樣會起到重要作用。建模法能有效地提高化學課堂的教學效益,化解學生學習上的難點,有利于學生理解化學反應原理,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成績。

化學建模論文:建模法在化學平衡中的應用

化學平衡是中學化學重要的基本理論知識之一,也是高考中重點考查的內容,從近幾年的高考試題可以看出有逐年升溫的趨勢。由于化學平衡內容抽象,學生較難理解,如果我們能建立具體的思維模型,則可使問題簡單明了化。建模法就是一種能把復雜的化學問題以形象、具體、直觀的形式呈現,使學生的思維得以發(fā)展,問題得以解決的思維方法。下面就結合我近幾年教學中的感受淺談一下建模法在化學平衡中的應用。

一、模型的建立

模型是根據實物、圖樣或設想按比例生態(tài)或其他特征制成的樣品。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認為:“模型,就是通過我們對問題的分析、利用我們考察來的機遇,吸取一切主要因素,略去一切不主要因素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幅圖畫。”我們所要建立的模型就是要把化學平衡狀態(tài)和化學平衡的移動更具體、直觀的表示出來――連通器(U形管)。

化學平衡研究的對象是可逆反應(以下簡稱原型),而連通器原理研究的對象是連通器(以下簡稱模型)。連通器的左邊液面對應可逆反應的反應物,而連通器的右邊液面對應可逆反應的生成物。

二、模型的應用

1、在化學平衡狀態(tài)中應用。

化學平衡狀態(tài)是指:在一定條件下,當一個可逆反應的正反應速率與逆反應速率相等時,反應物的濃度與生成物的濃度不再隨時間的變化而發(fā)生改變,達到一種表面靜止的狀態(tài),即化學平衡狀態(tài),簡稱化學平衡。化學平衡實質是一個動態(tài)的平衡。

就像連通器中的水一樣,當左邊進水的速率和右邊出水的速率相等時,連通器中左、右兩邊的液面將不再隨時間而發(fā)生變化,即達到了一個動態(tài)的平衡狀態(tài)。

2、在外界因素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中的應用。

化學平衡的移動是指:對于已達到平衡的反應,當外界條件改變時時,原來的化學平衡將被破壞,正、逆反應速率不再相等,混合物里各組成物質的百分含量也將隨之發(fā)生變化,并在新的條件下建立起新的化學平衡。

就像連通器中的水,當某一邊的液面發(fā)生變化時,兩邊的液面不一樣高,原有的動態(tài)平衡將被破壞,水發(fā)生流動,會在新的條件下建立起一個新的平衡狀態(tài)。此時,兩邊的液面再次一樣高。

2.1、利用連通器原理理解濃度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

改變反應物的濃度,就等同于改變左邊液面的高度,使得連通器的左右液面高低不同,液體發(fā)生流動,也就等同于化學平衡的移動,下面表格詳細的說明了這種關系。

2.2、利用連通器原理理解壓強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

對于有氣體參加的可逆反應,當反應達到平衡時,一般來說,改變壓強相當于改變了物質的濃度。和濃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一樣,在有氣體參加的可逆反應如2NO2 N2O4中,增大體系的壓強,就相當于在左邊增加兩份水,而在右邊增加了一份水,左邊增加的多,液體向右流動,對應原型平衡向右移動。二者具體聯(lián)系如下:

利用連通器的原理來理解濃度、壓強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理解起來就顯得比較簡單了。

對于溫度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很難通過連通器的原理進行解釋,我們可以構建出“溫度對NaCl的溶解和結晶的影響”這一模型來加以分析,這樣就使溫度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更加形象化和具體化,更易于學生接受和理解。

綜上所述,如何在日常教學中充分的利用直觀的模型來理解抽象難懂的概念和原理,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還值得我們去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