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0 15:00:58
序論:在您撰寫八年級生物復習提綱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我們的事業(yè)就是學習再學習,努力積累更多的知識,因為有了知識,社會就會有長足的進步,人類的未來幸福就在于此。學好每一門學科就是對未來道路的鋪墊。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梳理歸納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目前己知的動物大約有150萬種,這些動物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脊椎動物,它們的體內有脊柱;
另一類是無脊椎動物,它們的體內沒有脊柱。
2、生物的多樣性:1、種類的多樣性;
2、生活環(huán)境的多樣性;3、運動方式的多樣性。
3、魚之所以能在水里生活,兩個特點是至關重要的:(1)能靠游泳來獲取食物和防御敵害;
(2)能在水中呼吸。
4、魚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結構:流線形(梭子形)身體;
身體表面分泌粘液。
5、魚在游泳時,靠軀干部有尾部的左右擺動產生前進的動力,靠背鰭、胸鰭、腹鰭、臀鰭來保持平衡,靠尾鰭保持前進的方向。
6、在難以直接拿研究對象做實驗時,有時用模型來做實驗,即模仿實驗對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實驗,這樣的實驗叫做模擬實驗。
7、各種鰭在運動中起到輔助協調的作用。
8、鰓是魚的呼吸器官。
9、鰓中含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因此鰓是鮮紅色的。
10、鰓絲又多又細,是為了擴大與水接觸的面積,有利于充分進行氣體交換。
鰓不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氧,魚離開水后,鰓絲相互覆蓋,減小了與空氣接觸面積,不能從空氣中得到足夠的氧氣,因此缺氧而死。
11、魚鰓對水中呼吸至關重要的特點:鰓絲鮮紅,含豐富毛細血管;
鰓絲又多又細。
12、水從魚口流入,從鰓蓋后緣流出。
13、流出魚鰓的水中,氧氣減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14、氣體交換:水中O2——鰓絲的毛細血管中,鰓絲中Co2—水中
15、魚的主要特征:體表常常有鱗,用鰓呼吸,通過尾部的擺動和鰭的協調作用游泳。
16、有口無,食物從口進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殘渣仍由口排出體外,這些動物稱為腔腸動物。
17、身體柔軟靠貝殼來保護身體的動物,稱為軟體動物。
18、體表長有質地較硬的甲的動物,叫做甲殼動物。
甲殼動物用鰓呼吸。
19、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甲殼動物都是無脊椎動物。
20、水中各種生物都是水域生態(tài)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形成緊密而復雜的聯系,同時又都受水域環(huán)境的影響,其種類的變化和數量的消長都會影響到人類的生活。
21、與水域環(huán)境相比,陸地環(huán)境要復雜得多。
(1)比較干燥;(2)晝夜溫差大;(3)缺少水中的浮力;(4)有氣態(tài)的氧;(5)陸地環(huán)境復雜多變。
22、陸地生活的動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結構;
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軀體和運動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躍、奔跑、攀援等多種運動方式,以便覓食和避敵;3、一般具有能在空氣中呼吸的、位于身體內部的各種呼吸器官,比如氣管和肺;4、普遍具有發(fā)達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能夠對多變的環(huán)境及時做出反應。
23、環(huán)節(jié)動物不是軟體動物,環(huán)節(jié)動物是無脊椎動物。
24、身體由許多彼此相似的環(huán)狀體節(jié)構成的動物稱為環(huán)節(jié)動物。
25、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質的濕潤的土壤中,因為蚯蚓是冷血動物,溫度變化不大,適合蚯蚓生活。
第二部分
26、身體分節(jié)可以使蚯蚓的軀體運動靈活。
27、蚯蚓靠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剛毛的支撐和固定運動。
28、蚯蚓沒有專門的呼吸系統,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終保持濕潤的體壁來完成。
蚯蚓的體壁密布毛細血管,空氣中的氧氣先溶解在體表黏液里,然后滲進體壁,再進入體壁的毛細血管中。體內的二氧化碳也經體壁的毛細血管由體表排出。
29、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體溫,只能生活在溫度變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層。
30、恒溫動物比不恒溫動物較高等,更能適應環(huán)境,有利于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
31、兔的體溫恒定,不僅靠體表的毛,還需發(fā)達的神經系統,循環(huán)系統,呼吸系統共同協調。
32、兔的后肢較長,前肢較短,后肢肌肉發(fā)達,適于跳躍。
33、門齒——切斷食物犬齒——撕裂食物臼齒——磨碎食物
34、兔的心臟和肺的結構及部位與人體的相似,這說明了人與兔的分類很接近,同屬哺乳動。
35、食性:植食性(如兔)、肉食性(如狼)、雜食性(如人)
36、盲腸主要用于消化纖維,草食性動物盲腸發(fā)達。
37、兔的牙齒分化為門齒和臼齒,門齒適于切斷植物纖維,臼齒適于磨碎食物。
兔的消化道上有發(fā)達的盲腸,這些都是與它們吃植物的生活習性相適應的。
38、兔有發(fā)達的大腦及遍布全身的神經,有發(fā)達的四肢,使它們能夠靈敏地感知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迅速作出相應的反應。
39、哺乳動物是等的動物,是脊椎動物,種類很多,地球上大約有4000多種,除極個別種類外,都具有體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征(其他特征:心臟四腔,用肺呼吸,體溫恒定,屬恒溫動物,牙齒有門齒、犬齒、臼齒的分化)
40、世界上的鳥有9000多種。
41、鳥的外形呈流線形,減少飛行時空氣的阻力。
42、鳥的羽毛分正羽和絨羽(有保暖作用),正羽有羽軸,翼呈扇形,可增大與空氣接觸的面積,便于扇動空氣而飛行。
43、鳥的胸肌發(fā)達,附于龍骨突,利于扇動空氣而飛行。
44、鳥的骨骼中空,輕而堅固,胸骨突出,有龍骨突的結構,便于發(fā)達的胸肌附于胸骨(龍骨突),減輕重量,利行。
45、鳥類消化特點:1、食量大,消化能力強,滿足飛行時能量的消化;
2、糞便不貯存,減輕體重,利行;3、直腸短,排便頻繁。
46、鳥的心臟發(fā)達,工作能力強,血液輸送氧氣的能力強,有利行。
47、鳥的身體里有發(fā)達的氣囊(不是呼吸器官),輔助肺進行呼吸,滿足飛行時氧氣的需要。
48、鳥的全身都是為飛行而設計。
49、恒溫動物:哺乳動物、鳥類。
第三部分
50、鳥類的體表被覆羽毛,前肢變成翼,具有迅速飛翔的能力,身體內有氣囊輔助肺呼吸,體溫高而恒定。
51、昆蟲是種類最多的一類動物,已知的種類超過100萬種(占動物種類的4/5),昆蟲有三對足,能爬行;
有的昆蟲的足特化成跳躍足,能跳躍;大多數昆蟲都有翅,能飛行。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惟一會飛的動物。
52、昆蟲的翅與鳥翼結構不同,但就適行來看都有這些共同點:都有利行的扇形結構,這些結構的運行都是由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引起的,都可以在空氣中產生向上的升力和前進的動力,相對身體來說,都有輕、面積大的特點,利于扇動空氣而飛行。
53、翅對昆蟲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義:有利于取食,逃避敵害,擴大活動和分布范圍,有利于尋偶,尋找適宜的產卵場所。
55、昆蟲在分類上屬于節(jié)肢動物,節(jié)肢動物除昆蟲外,還有蜘蛛、蜈蚣、蝦、蟹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身體由很多體節(jié)構成;體表有外骨骼;足和觸角分節(jié)。
56、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經過變態(tài)發(fā)育,此后營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呼吸,同時用皮膚輔助呼吸,這樣的動物叫做兩棲動物。
57、動物的行為依賴于一定的身體結構。
58、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是由骨骼和肌肉(骨、骨骼肌(運動肌肉)、骨與骨之間的連接(如關節(jié)))組成的。
59、運動系統由骨、骨骼肌和骨連接(如關節(jié))組成。
60、人有206塊骨顱骨、胸骨、肋骨(不能活動)
軀干骨(半活動)
四肢骨(能活動)能活動的骨連結(關節(jié))
61、人有26塊脊椎骨(半活動骨連結)
62、關節(jié)結構:關節(jié)頭、關節(jié)囊、關節(jié)腔(有滑液,使關節(jié)活動靈活)、關節(jié)窩、關節(jié)軟骨(緩沖作用)。
63、關節(jié)在運動中起支點作用,是骨繞著轉動的點。
64、人體主要的關節(jié):上肢:肩關節(jié);下肢:髖關節(jié)肘關節(jié)膝關節(jié)腕關節(jié)踝關節(jié)指關節(jié)趾關節(jié)
65、所有脊椎動物都有關節(jié)。
66、運動時,肘關節(jié)、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容易受傷。
67、如何在運動中保護關節(jié):一、運動前做好充分的準備運動;
二、運動強度應適當;三、佩戴護腕和護膝。
68、骨骼肌(是器官)中間較粗的部分叫肌腹,兩端較細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69、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縮的特性。
70、為什么骨骼肌能牽動骨:當骨骼肌受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時,就會牽動骨繞關節(jié)活動,于是軀體就會產生運動。
第四部分
71、與骨相連的肌肉總是由兩組肌肉相互配合活動的。
72、人全身有六百多塊骨骼肌,雙臂自然下垂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都舒張。
73、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
伸肘時,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
74、當然,運動并不是僅靠運動系統來完成的,它需要神經系統的控制和調節(jié),它需要能量的供應,因此還需要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huán)系統等系統的配合。
75、一句話概括骨、關節(jié)、肌肉在運動中的作用:骨骼肌收縮,牽動骨繞著關節(jié)活動,于是軀體就產生運動。
76、有很多行為是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二者結合的結果,如鳥的遷徙。
77、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學習行為使動物更能適應多變的環(huán)境,更好地生存。
78、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越能適應復雜環(huán)境。
同樣,環(huán)境越復雜,要學習的行為越多。
79、先天性行為有很大局限性,如果一種生物只有先天性行為而沒有學習行為,就會被自然淘汰。
80、對一個人來說,技能的訓練和知識的學習是與大腦的發(fā)育階段相適應的,一旦錯過學習的關鍵時期就很難彌補。
81、社會行為的特征:1、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
2、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3、有的群體中還形成等級。
82、群體中根據個體大小、力量強弱、健康狀況和兇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級制度。
83、“首領”優(yōu)先享有食物和配偶,優(yōu)先選擇筑巢場地,其他成員會對它做出表示順從的姿態(tài),對它的攻擊不敢還擊,也負責指揮整個社群的行動。
84、動物的動作、聲音和氣味等都可以起傳遞信息的作用。
85、社會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靠群體的力量往往更易獲得食物和戰(zhàn)勝天敵的侵襲,能有效保證物種的繁衍,使群體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維持個體和種族的生活。
86、在自然界,生物之間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人有人言,獸有獸語)。
正是由于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間的聯系錯綜復雜,“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生物與環(huán)境才成為統一的整體。
87、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
在生態(tài)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在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這種現象就叫生態(tài)平衡。
88、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動物在維持生態(tài)平衡中起著重要作用;
2、動物可以促進生態(tài)系統的物質循環(huán);3、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4、生物防治。
89、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來防治病蟲害。
除以蟲治蟲外,還有以鳥治蟲、以菌治蟲等。92、在生態(tài)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
90、現在科學家正在研究利用生物(如動物)做“生產車間”,生產人類所需的某些物質,這就是生物反應器。
第五部分
91、生物反應器的好處:可以節(jié)省建設廠房和購買儀器設備的費用,可以減少復雜的生產程序和環(huán)境污染。
92、科學家通過對生物的認真觀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來發(fā)明創(chuàng)造各種儀器設備,這就是仿生。
93、一個細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稱為菌落。
94、細菌的菌落比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細菌菌落大幾倍到幾十倍。
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絨毛狀,絮狀或蜘蛛網狀,有時還能呈現紅、褐、綠、黑等不同的顏色。
95、從菌落的形態(tài)、大小和顏色,可以大致區(qū)分細菌和真菌,以及它們的不同種類。
96、菌落常用來作為菌種鑒定的重要依據。
97、培養(yǎng)細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①配制含有營養(yǎng)物質的營養(yǎng)基。
②培養(yǎng)基進行高溫滅菌冷卻。③將少量細菌或真菌放在培養(yǎng)基上(此過程叫接種)。④培養(yǎng)皿放在保持恒定溫度的培養(yǎng)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內溫暖的地方)進行培養(yǎng)。
98、細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廣泛分布的生物。
99、細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條件。
如需要水分、適宜的溫度、一定的生存空間,還有有機物。
100、經過嚴格高溫霉菌的環(huán)境不可能有細菌和真菌。
101、乳酸菌只有在無氧的條件下才能把有機物分解成乳酸。
102、所有的細菌都是單細胞生物。
103、有些細菌互相連接成團或長鏈,但每個細菌也是獨立的生活的。
第六部分
104、營養(yǎng)方式分為自養(yǎng)和異養(yǎng),細菌和真菌的營養(yǎng)方式都為異養(yǎng),異養(yǎng)又分為腐生和寄生。
110、酵母菌為單細胞真菌。霉菌、食用菌、大型真菌為多細胞真菌。
105、真菌的細胞中都沒有葉綠體,進行孢子生殖。
106、酵母菌為出芽生殖。
107、青霉:孢子青綠色,排列呈掃帚狀。
營養(yǎng)方式為異養(yǎng)。
108、曲霉:孢子有多種顏色,排列呈放射狀。
營養(yǎng)方式為異養(yǎng)。
109、引起食物發(fā)霉的真菌為霉菌。
110、比較真菌與細菌
相同點:細胞中沒有葉綠體,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異養(yǎng))。
關鍵詞: 生物中考 復習策略 復習思路 教學模式
福建省漳州市的生物中考時間是安排在八年級下學期,與其他學科的期末統考時間相當接近。因此,如何在四個月左右的時間內完成八年級下冊的新課教學,并對四本初中生物課本進行系統高效復習,是初中生物教師需要重點探討的課題。在此,筆者談談在教學實踐中的幾點做法。
1.做足準備,抓住機遇
1.1提前規(guī)劃,贏得時間。
根據歷年的經驗,只有在八年級上學期提前進行八年級下冊的部分教學,才能從容不迫地在八年級下學期進行周密的中考復習。當然,這并不是意味著要趕時間倉促結束課程而忽視教學質量。因此,在開學初,初二生物老師們必須同心協力設計出合理的教學計劃和統一的教學進度表,以此為依據,在平時的授課中調整好教學進度。那么在八年級上學期結束時,至少可以保質保量地完成八年級下冊《第二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的新課程教學。
1.2研讀資料,把握方向。
首先,要結合《生物課程標準》,研讀本市最新的《生物學中考說明》,也可以通過參加市初中生物中考分析會準確掌握考試范圍、各知識點的考查難度及考試題型等。這么做才能防止把知識點挖掘得太“廣”、太“深”,避免增加學生的負擔,節(jié)省出寶貴的時間。但若挖掘得太“淺”,走馬觀花,則不利于強化復習效果。其次,在中考復習前要對本市近幾年的質檢和中考試卷進行分析,了解考試題型和試卷難度,歸納知識點的命題角度,收集或改編這些試卷上的難題和陷阱題,編成《生物中考復習的易錯題集》,復習時就能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針對性強。
1.3思想動員,家校合作。
決心是奮斗的力量,信心是成功的基石。在中考復習前,班主任和生物老師合作,專門給學生召開一次隆重的中考動員會,讓學生意識到中考的重要性。只有引起學生的重視,幫助他們端正學習態(tài)度,他們才有可能配合老師認真復習。動員會上可邀請本校歷屆在生物中考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談談心得,消除畏懼中考的消極心態(tài),增強信心,鼓舞士氣。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學校教師的得力助手。由于初二學生正處于青春叛逆期,學習上不喜歡家長擅自過多干預,可是大部分人的學習缺乏計劃和毅力,甚至部分學生有嚴重的厭學情緒。同時學生的手寫作業(yè)、自主復習幾乎都是在家里完成。因此,特別需要家長配合老師落實作業(yè)是否完成和及時疏導孩子的心理問題。為此,在中考復習前,務必要專門召開家長動員大會,傳達生物在中考科目中的重要性和復習時間的緊迫性,讓家長知道怎么做才能幫助孩子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績。我校初中生物備課組精心設計了《生物中考復習提綱》和配套的《生物中考復習提綱空格版》。每一天,筆者都會把生物作業(yè)的具體布置范圍通過校訊通和班級微信群發(fā)送給家長,其中一項就是要求家長監(jiān)督孩子默寫《生物中考復習提綱空格版》中的兩頁,然后家長可以根據《生物中考復習提綱》很輕松地找到答案,用紅筆批改并簽名,當然錯的只需要打“×”,孩子自己訂正答案。筆者發(fā)現,把家長需要配合的工作明明白白公布,學生一般不會抵抗,因為是老師要求家長做的。事實證明,家校合作,雙管齊下,作業(yè)的完成率和質量大大提高了,學生們有根據地提前復習,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2.明確思路,胸有成竹
2.1第一階段立足教材,夯實基礎。
歷年漳州市生物中考的難度不是很高,容易題、稍難題和難題所占分數之比大致為8:1:1,注重考核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所以,第一階段復習應以教材為主,將主要精力集中在教材中重要概念和基礎知識的重溫。為此,筆者布置的第一項家庭作業(yè)是提前細讀下節(jié)課要復習的課本內容,在不理解的地方打個大問號并折頁。第二項家庭作業(yè)是默寫出下節(jié)課要復習的《生物中考復習提綱空格版》中的內容,檢驗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引導學生主動復習。這樣進入課堂,學生有備而來,回答問題自然是對答如流。第三項家庭作業(yè)是完成上一堂課復習內容的精選配套習題,講評后收集學生的易錯題編入《生物中考復習的易錯題集》。
本階段,一周進行兩次小測,一個月至少一次月考,以此檢測階段性的學習效果。而且每次月考后,筆者都會要求學生寫出本次考試的錯題反思,分析的內容包括當時錯誤的想法和現在的理解,總結出怎么避免審題不清、怎么彌補不理解和遺忘的知識點等。通過反思,不但有利于老師及時了解學生是否真正掌握講評過的題目,而且有利于引導學生構建正確的知識體系。這一階段的復概會在5月上旬結束。
2.2第二階段專題訓練,綜合考查。
根據考試反饋,顯微鏡和制作臨時裝片的實驗操作、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科學探究、循環(huán)系統、泌尿系統和遺傳規(guī)律等是難點,往年中考,學生在這幾方面失分較多。學生最怕的題型是曲線圖和表格,在綜合運用方面比如把呼吸系統、泌尿系統、消化系統和循環(huán)系統的知識點串聯考查也是相對薄弱。針對以上情況,老師要精心出卷,涵蓋上一次考過的和作業(yè)中的高頻率錯題,凸顯主干知識,以全新的角度考查,提高學生知識的遷移和應用能力。本階段從5月中旬到5月底。
2.3第三階段真題模擬,沙場練兵。
本階段進行真題模擬考試,可以讓學生提前適應考試氛圍,檢測復習成果,便于進行查缺補漏。真題試卷可以是近幾年本市或本省其他市的中考卷和質檢卷。本階段從6月1日到6月20日。
3.提問教學,競賽比拼
3.1精心設問,巧妙引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并在參與過程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但復習教學不同于新課教學,學生對復習舊知識不再有新鮮感,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經常自說自答就容易引起學生的厭倦情緒。所以,復習課上要想方設法讓學生盡量多動腦、發(fā)言和動筆,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為此,筆者借助多媒體課件,在基礎知識梳理環(huán)節(jié)中,全部以填空、填圖、連線、判斷等問題形式,把重要的概念、原理、結構圖和一些規(guī)律性的重、難點內容呈現出來,喚起學生的記憶,創(chuàng)造學生活動的機會,使他們時刻處于緊張興奮的狀態(tài)。教師主要起到點撥、糾錯、表揚、總結和提升的作用。每堂課的最后5到8分鐘時間,筆者精選少量習題,按照難度梯度呈現,讓學生當堂完成,檢測課堂效果。
3.2多種提問,積分獎勵。
第一種是隨機抽簽,采取個人積分獎勵機制。把寫有每個學生姓名的小紙條折成小紙團,統一放在一個盒子里。提問時,隨機拿出一個小紙團看看抽到的是誰。下次提問前,仍然要把這個小紙團放回盒子里。因此,剛回答過的學生還有可能被抽到。事實證明,這種提問方法比較刺激,學生們都比較緊張興奮,但是提問的覆蓋面時窄時寬,隨機性較強,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第二種是小組競賽,采取小組和個人積分獎勵機制。根據成績優(yōu)、良、中、差搭配,全班分成5個學習小組,限定每個人只能舉手回答一次和組內求助一次。這種方法小組間競爭激烈,甚至連成績中下的學生也能搶答,覆蓋面廣,學生主動性強。第三種是老師點名提問,采取小組和個人積分獎勵機制,針對性強,難度不大的可以注重提問中等生和后進生,覆蓋面也廣。
在一堂課里穿插這三種提問方法,氣氛一次次被點燃,學生注意力集中了,課堂數學效率自然就高。但不管是哪種提問,教師都要當場表揚和鼓勵學生,并在每堂課后及時公布個人和小組的積分排名。教師可定期買些筆芯、糖果和小本子進行適當獎勵,保證人人在意甚至喜歡這種競賽機制。對于回答不上來或錯誤的學生,課后一定要找他們談話、輔導和鼓勵,避免他們失去信心成為“局外人”。
綜上所述,激活生物中考的復習課,提高復習效率,教師必須善用策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上述幾種策略只有有機結合并認真加以打磨,才能使中考復習課的效率穩(wěn)定提高。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地理;考;備考策略
近年來,我校在地理會考中取得了比較優(yōu)異的成績。對于我校來說,初中地理會考復習是初二地理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要在短短的一個學期里,完成八下地理這一冊書的新課教學,同時復習前三冊書的內容,復習時間之緊迫、內容之繁多、難度之大,要在較短的時間內搞好復習,取得較好的效果,會考備考策略的制定是關鍵的一環(huán)。下面我結合本人的教學經驗來談談我們在備考方面的幾個策略,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學校領導高度重視,班主任大力配合
學校領導把初二地理、生物會考與畢業(yè)班教學工作一同視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過去的這些年中,校領導非常重視初二地理、生物會考的工作。一般在八年級下學期會考復習階段,都會安排第八節(jié)進行生物、地理會考復習,由科任老師和班主任組成的團隊來完成。還有其他各個部門都給了我們的工作以很大的支持。總之,領導高度重視和班主任大力配合是我們做好會考復習工作的前提,也是我們取得驕人成績的重要保證。
二、加強集體備課,明確教學方向
備課是教學工作的基礎,是上好每一節(jié)課的關鍵。在地理組備課組長的指導下,我們每周進行一次集體備課。
首先,認真研讀課標,把握考試的方向。對新課標中每一個單元的知識要點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在教學中有的放矢,有章可尋。
其次,在集體備課中,我們會確定好本周的教學內容p教學重難點,學進度,交流上一周遇到的問題并提出今后改進的方法等。
再次,我們還深入研究了考試說明、近兩年的會考命題方向及題型特點。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向學生傳遞一些與會考有關的信息,并注重課后知識點的鞏固與會考相鏈接。
三、合理計劃,高效復習
在短短的一個學期的時間里,我們需要完成八年級下冊的新授課和七年級上、下冊以及八年級上冊三本書的復習,制定合理的復習計劃是至關重要的。考慮到六月份的地理會考在即,從學期伊始,我們就充分思考了教學進度與地理會考的備考等之間的關系。我們地理組在學校領導的支持和指導下,依據我們學生的情況,制定了符合自己的復習計劃。我們復習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章節(jié)梳理,重拾舊知(第6周~第10周)
第五周結束八年級下冊的新課教學,從第六周起,充分結合課本和復習提綱,按章節(jié)梳理與歸納所要考到的知識點,把相關的知識點畫出來,重點的做好記號,并做一些相應的練習幫助理解和記憶。目的是把學過的知識進行喚醒,拾起忘記的知識。
第二階段:專題復習,整合知識(第11周~第13周)
這一階段的復習,主要針對會考各題型展開的,其中讀圖題在會考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要重點加強讀圖、用圖的專題訓練。進行各個考點的專題檢測與點撥,讓學生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提高。此外,遵循“精講精練”的原則,我們對《會考通關》以及相關資料進行有取舍地練習,堅持“講、練、評”相結合的教學原則。
第三階段:模擬強化,查漏補缺(第14周~會考)
以會考模擬題的形式進行檢測,對知識點進行查漏補缺,找出學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分析答卷中的主要失誤及其原因,并從中找出規(guī)律來,再進行訓練、講解,進一步鞏固知識、提高應試能力,突出“測―評―練―講”的模式。臨考強調查漏補缺,回歸課本。
總之,在整個復習過程中要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以及循環(huán)復習工作,讓學生及時做好筆記,對于一些常見的錯誤要做好歸納總結,力求要逐一解決。
四、重合作,促進步
1.“生生之間”的合作
合作學習是地理教學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教學中,挖掘地理優(yōu)等生資源,發(fā)揮他們在課堂中“傳幫帶”的作用,可以很好的帶動班級的整體提高。在每個班級里,把學生分成學習小組,每個小組里有優(yōu)等生,也有潛能生,每個小組有兩個組長,由每位組長分管各自的下屬,形成“一對一幫扶”的模式。
2.“師生之間”的合作
我們己習慣于“威懾天下”,習慣于以智者的身份去“喂養(yǎng)”我們的學生。但現在的學生他們有著自己的個性和獨特的見解。在課堂上,總是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認可,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轉變觀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在地理教學中嘗試讓師生合作,深入到學生中去,讓學生接近老師。所以,平時我們科任老師除了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更多參與和合作的機會外,課間也積極找學生談心,做學生的心理以及學習方面的輔導,讓學生更親近老師,努力做到“親其師,信其道”的合作關系。
3.“師師之間”的合作
一方面,地理組老師之間,建立師徒關系,以老帶新,資源共享;另一方面,各班的班主任與科任老師建立合伙人關系,共同關注學生的復習。
五、建立和完善會考復習資料庫
關鍵詞 手機學習 中學生物 微信 QQ群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1 研究緣起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和信息化學習資源的日益豐富,以智能手機作為學習媒介的相關理論和實踐研究,受到更為廣泛的關注。其中,在美國、新加坡、南非、馬來西亞等國家的研究者將手機應用在在中小學語言、物理、數學等學科教學和學校教育的嘗試中,發(fā)現:手機學習能夠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為豐富的學習情境,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教師可以不受時空地及時為學生推送學習內容,并獲得學生反饋;手機學習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降低學生認知負荷,增強師生交流,擴展學生交際,并能夠充分地支持協作學習。在我國中小學應用手機學習的相關研究和實踐則鮮見報道。然而,筆者于2015年9月在廣東省肇慶市高要區(qū)開展的一次調查研究中發(fā)現:學生手機擁有率達到96.9%;在使用手機的中學生中95.5%都會使用手機騰訊QQ或是手機微信等相關應用軟件;更有高達90%的受訪中學生對智能手機應用于學習的價值表示認可,并或多或少地利用手機進行著學習相關活動。
為了進一步探討和分析手機學習在實際學科學習中的應用價值及其存在的問題,筆者依托自己維護的“初中生物”微信公眾訂閱號和“南岸中學生物學習交流”QQ群,在所任教的廣東肇慶市高要區(qū)南岸初級中學2015級2班、4班和6班的學生中開展了為期一年的手機學習在初中生物學學科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相關數據使用Excel和SPSS 17.0進行統計處理和分析,相應分析樣本已剔除學籍狀況發(fā)生變動的學生。
2 手機學習平臺的構建
手機學習過程中,學習信息的呈現和師生、生生交流的實現,需要一個師生都熟悉的平臺。筆者結合中學生大都使用QQ和微信這一情況,分別組建了“初中生物”微信公眾訂閱號和“南岸中學生物學習交流”QQ群。其中,微信公眾訂閱號則主要用于復習提綱和鞏固練習,QQ群則更側重于文檔資源的分享和學習問題的交流探討。并組織(但不強迫)有手機的學生通過添加賬號、掃描二維碼和分享等形式匿名(消除學生心理顧慮)關注微信公眾訂閱號并加入QQ群,以@得及時的學習資訊。此外,還建議學生在手機中安裝“WPS”等軟件以便于查看教師上傳分享的PPT、PDF、WORD、TXT等各類文檔資料。
3 手機學習資源的選取與發(fā)送。
為了確保在學習平臺所的各類學習資源能夠更符合學生的手機學習習慣。筆者利用問卷對所任教班級的2015級2班、4班、6班共計147名學生在手機學習意愿、單次學習時長、學習資源類型和學習資源呈現形式等方面進行了調查。
3.1 手機學習意愿
統計結果(表1)表明:愿意通過手機學習初中生物知識的學生比例達到93.9%,其中包括2.7%的學生表示非常愿意。
3.2 學習資源呈現形式
從學習資源的呈現形式來看,更喜歡“文字+圖片”資源的學生比例為46.9%,和喜歡“文字+視頻”資源的45.6%不相伯仲,而對“純文字”和“文字+音頻”兩種形式學習資源的獲選率則均不足5%,具體見表2。
3.3 學習資源類型
此外,46.9%的學生期待在手機學習過程中收到更多的科普知識,另有27.9%的學生對考試復習資料表示更大的期待,而對教師課件和課堂配套練習的期待比例則分別為14.3%和10.9%,具體見表3。
3.4 單次學習時長
在單次學習時長方面,每次手機學習可持續(xù)時間在11~20分鐘的比例最高,為30.6%,0~10分鐘的比例略低為29.3%,而選擇單次學習時長在30分鐘以上的學生比例也達到22.4%,選擇在21~30 min學生比例最低,但也有17.7%,具體見表4。
基于上述調查結果,筆者主要選用了閱讀或瀏覽時長在20 min以內的科普知識資源、復習提綱(單元/期末)、課堂教學課件(PPT/JPG)、優(yōu)秀微課和少量配套習題,并分別通過“初中生物”微信訂閱號和QQ群向學生們。其中,科普知識資源和復習提綱等主要通過微信,以便于學生反復閱讀;更新頻率在1~2次/月(寒暑假除外)。課堂教學課件、優(yōu)秀微課和配套練習等資源則根據教學進度,上傳到QQ群進行分享,更方便于學生下載后在手機瀏覽;更新頻率在4~6次/月(寒暑假除外)。其他課堂教學活動照常開展。
4 手機學習效果分析
此次教學嘗試時間為2016年2月~2017年1月,期間學生分別進行了4次全區(qū)統一的期中、期末階段檢測。對手機學習效果的相關分析則以這4次檢測所得的生物學科成績?yōu)樵紨祿C總€學生在每個學期的成績在將期末成績轉化成百分制后,對應減去期中成績得到增量,以排除試卷難易程度以及學生已有生物學學習基礎對分析結果的影響,分別用“七年級增量”和“八年級增量”表示。對應各中考科目總分映照相同方法處理,分別得到“七年級總分增量”和“八年級總分增量”。
4.1 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確定
為了進一步準確反映學生使用手機學習對學習成績的實際影響情況,在進行具體數據分析之前,對相應學生樣本進行手機學習的情況進行調查,并取已關注微信訂閱號或加入學習交流群的學生樣本作為已使用手機學習的實驗組,其余則為未使用手機學習的對照組樣本。
以確定對照組和實驗組樣本。由于并未對學生進行硬性要求,所以使用手機學習的學生群體處于變化之中。七年級的實驗組取已關注微信訂閱號或者加入學習交流群在6個月以上的學生群體共計88人,占比為59.9%;對照組共計59人,占比40.1%。八年級對照組則取此次調查中仍未進行手機學習的學生共計40人,占比27.2%;實驗組共計107人,占比72.8%。再使用SPSS 17.0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
4.2 檢測結果(表5、表6)與數據分析
檢測數據顯示:使用手機學習的實驗組生物成績增值低于對照組,但是這種差異并不顯著(P值為0.504>0.05)。而標準差相對較大,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使用手機學習對學生成績的影響個體差異差異較大。從總分增量來看,實驗組平均總成績低于對照組10.16分,但是這種影響在統計學上不具有顯著性(P值為0.390>0.05)。
檢測數據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生物成績增量均值略低,差異不顯著(P值為0.456>0.05)。在總分層面來看,實驗組八年級總分增量比對照組低,差異不顯著(P值0.353>0.05)。
5 討論
綜合數據分析結果不難發(fā)現,在初中階段,通過手機學習對中學生在提升檢測成績方面并未發(fā)揮明顯的促進作用,各組數據指標與未使用手機學習的學生樣本之間均無顯著的差異性。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使用手機學習與否對學生的檢查成績并未表現差異顯著性,由此也從另一個層面印證了單舒平等在2011年通過實證研究的觀點:是否使用手機與中學生成績好壞之間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于此同時,在七年級生物成績增量、總分增量和八年級生物成績增量、總分增量各檢測指標的均值來看,實驗組均較對照組表現出差異不顯著的偏低,其原因可能是中學生分散了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用于手機學習,從而減少了其他科目的學習時間。在維護QQ群資源、解答學生疑問的過程中也發(fā)現,初中階段學生自控能力較弱,在使用手機學習過程中容易受到手機媒體信息多樣性的影響而“迷航”,繼而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非學習信息,甚至是沉迷于手機游戲當中。
當然,從學生進行手機學習的過程來看,借助于手機媒體,學生可以非常便捷通過QQ群、微信訂閱號以及其他手機應用獲得學習資源。通過社交軟件,生生交流、師生交流也變得更為通暢,學生在學習上遇到的問題可以及時得到同學和老師的幫助。于此同時,也有不少學生表示自己通過使用手機學習可以不受空間限制,充分利用零散時間隨時隨地地學習,在信息檢索能力上也有所提升?;蛟S,隨著學生不斷成長,手機學習所具有的媒體優(yōu)勢才會逐漸顯現出來。
此外,由于中學生使用手機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此次研究的推進也受到了學校管理制度、班級管理制度、家長心態(tài)和學生學習意愿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何才能夠更好地發(fā)揮手機在學習學習上的積極意義,需要學校、老師、家長和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努力。
參考文獻:
[1] Daher, W.Baya'a, N.Characteristic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actions in outdoor mathematical activities with the cellular phone[J].Teaching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2012,31(3):hrr018-133-hrr018-152.
[2] 虹.推進手機移動學習:中小學教師態(tài)度與需求[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5(05):71-78.
新的課程理念要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為主要目標,教學中注重過程和方法的指導,積極調動學生參與到教學中,通過觀察、思考、動手、動腦等學習活動,有實效的完成學習任務。
初中理科綜合學科具有的共同特征就是以實驗和觀察為基礎,實驗在教學中所處的地位非常重要,新教材的演示和探究實驗占的比例很大,許多重要的知識和結論要通過學生的實驗探究過程才能得到。在課程改革的初期,由于許多農村學校都存在實驗條件差的問題,具體表現為缺器材、缺藥品、缺實驗室,缺專職的實驗管理員,因此教師要進行實驗是有很大困難的,實驗教學成了理科綜合教學的一大難題,也正是如此使理科教學長期處于高耗低效的尷尬局面。隨著課程改革步伐的邁進,國家對農村教育的高度重視,各地區(qū)農村初中的硬件設備得到了補充,不僅實驗條件得到了改善,而且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裝備在農村初中也普及開來。隨著這種先進的教學設施在校園內的出現,有關它在教學中的運用也成了教師們很關注的問題,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也由最初的濫用轉化到了有效整合的階段。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初中理科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這個過程是沒有止境的,只能是不斷的優(yōu)化。近幾年通過到農村基層學校聽課調研,與基層教師共同探討,積累了一些經驗,也有了一定收獲?,F與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的作法。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先進性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
案例1:初中物理八年級教材中“電學”內容教學是難點,因為電荷看不見,不能摸,內容抽象。如:“電流的形成”這節(jié)教材,雖由實驗現象可以說明有電荷從一個帶電物體定向移動到了另一個物體,但要讓學生真正感悟還是顯得很空動。教學中可運用信息技術,通過制作動漫課件直觀展示電荷的移動過程,使抽象的內容形象化,效果較好,有效突破了本節(jié)教學中的難點。
案例2:在教學《二氧化碳的性質》,處理“溫室效應”教學內容時,可選用一些圖片資料并選取主要內容自制錄音介紹“溫室效應”,使過程既生動又直觀,讓學生充分感受“溫室效應”現象。
案例3:化學的復習課,為了增大課堂容量,任課教師可提前設計復習提綱,提綱涉及一個單元的所有知識內容,要求學生課前完成。上課后,教師把學生完成的作業(yè)直接用多媒體展示給大家,然后讓學生進行評價,待學生評價后再把教師預先設計好的幻燈片展示出來,對本單元的重、難點知識做進一步強調,待這個環(huán)節(jié)結束后,再通過例題檢查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情況,復習的整節(jié)課都體現出了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過程,有效的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利用信息技術的先進性優(yōu)化實驗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案例1:初中八年級物理教材“摩擦起電”一節(jié)中,驗證自然界的兩種電荷的實驗成功幾率非常小,就可通過多媒體課件設計動漫實驗替代教材中的演示實驗。
案例2:初中化學教材“二氧化碳的制取”一節(jié),可首先利用信息技術再現“氧氣的實驗室制取”,然后逐一引導學生思考“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器材、收集、驗滿方法,對比兩種氣體制取的相似性與差異性,以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
三、利用信息技術的先進性拓展視野、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案例1:在初中八年級的生物教學中,教材中有一項課外活動,要求學生了解家禽的一些情況,如家禽的出售價格、營養(yǎng)價值、生長環(huán)境等內容,我們可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安排具體任務,選定小組長,圍繞任務去進行市場調查,并形成調查報告進行交流,并告知學生如果遇到了難題可尋求網絡的幫助,通過這樣的形式,實際上也使學生明白了我們也可以利用網絡輔助學習,要利用它好的一面。
一、科學合理地安排復習時間
個體在學習的過程中,大腦中保存的記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信息的丟失、錯誤的回憶或再認,這就是遺忘。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告訴我們,記憶后的最初一段時間遺忘較快,以后遺忘逐漸減慢,出現先快后慢的遺忘規(guī)律。所以在教學中,要根據這個規(guī)律來科學合理安排復習。下面筆者以八年級上冊《人體內物質的運輸》一課的教學為例來談談幾種記憶原理在教學中的應用。
1.及時復習
及時復習是指在課堂內容結束之后盡早對學習過的內容進行復習,以加深印象。學生在第一課時學習了血管的類型和概念,教師要及時布置課后復習作業(yè),讓學生及時復習,加強記憶。在第二課時學習心臟的結構時,教師再適時的引導學生復習動脈、靜脈的概念,學習心臟各腔所連接的血管的類型就降低了難度,如左心室連接主動脈、左心房連接肺靜脈、右心室連接肺動脈、右心房連接上下腔靜脈。此時讓學生分析、找規(guī)律,學生不難發(fā)現,心室連接的是動脈血管,心房連接的是靜脈血管。這樣的及時復習可以防止遺忘,深化理解,對新知識的學習和理解都有益處。
2.間時復習
間時復習是指復習過程中留出對本知識點回憶的休息時間。研究發(fā)現,越是難的材料,間時復習的效果越比不間時復習的效果好。如動脈、靜脈、動脈血、靜脈血等核心概念的復習,教師可以先展示人體血液循環(huán)的動畫演示,讓學生先觀察一會兒,然后再進入正式的復習。實踐下來,發(fā)現間時復習的效果很好。
3.復習中嘗試回憶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復習中拿全部的時間復習,不如只拿部分時間復習,而用另一部分時間去進行嘗試回憶。學習了血液循環(huán)的過程,學生已經對人體內物質的運輸有了較深刻的理解。接著學習《人體內廢物的排出》時,可以先復習血液循環(huán)過程中物質的運輸,展示血液循環(huán)的模式圖,讓學生嘗試回憶血液循環(huán)內物質的運輸情況,在這個基礎上推導人體內代謝產生的廢物如何排出就水到渠成了。
二、復習的形式多樣化
1.整體復習與部分復習
對于不同的學習材料,采用整體復習和部分復習學習效果是有差異的。
如《人的生殖》一課中有關受精和胚胎發(fā)育的內容較抽象,學習材料多,容量較大,采用部分復習較適宜?!秳游锏纳场芬徽n中,動物種類不同,相應的生殖方式采用整體復習的效果更好。
當然,復習一些教學內容的時候也可以將二者有機結合。如《人體的激素調節(jié)》,對于人體內主要的內分泌腺及其作用,可以采用圖文結合整體復習的形式,而其中的每一種消化腺的具體功能又可以采用部分復習的形式,這樣也有助于學生對激素調節(jié)作用的理解與應用。
2.對比復習
相關聯的知識點或者新舊材料的學習可以采用對比復習的形式。如復習《動物的生殖》過程時可以與《人的生殖》過程進行對比,復習人體的呼吸作用時可以與植物的呼吸作用做對比復習,將生物圈的概念與生態(tài)系統的概念對照復習等。
通過復習中的對比,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單個的知識點,同時促使學生在自己的大腦中積極建構學科知識的結構框架,建立知識間相聯系的生物學觀點。
3.利用多種分析器的活動進行復習
復習時如果只采用單一的分析器進行,學生獲取信息的量將減少,容易產生興奮的抑制,降低復習的效率。如果復習的時候采用多種分析器進行復習,則更容易調動學生的思維,加強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提高復習的效率。
如復習《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水循環(huán)》時,對于氣孔的開閉原理,很多學生在復習時出現錯誤的記憶。這時的復習形式可以采用讓學生動手畫一畫保衛(wèi)細胞,說一說保衛(wèi)細胞的結構特點,指一指氣孔的位置,想一想保衛(wèi)細胞吸水和失水后形態(tài)的變化,聽一聽同學和老師的描述,經過看、說、聽、寫等分析器的參加,促使大腦有意識地加工、檢索、提取相關信息,使大多數學生都能準確的憶起氣孔開閉的過程。
4.編寫復習提綱
每門學科內的知識都有一定的組織結構,有其科學性和系統性,在一章、一個單元或者一本書的復習時,可以讓學生把所學的材料加以系統地組織,自己編寫提綱,提高復習效果。
如《人體的免疫防線》一課復習時讓學生列出知識綱:
本人經過這兩年的實踐,發(fā)現按照以下的教學過程可以收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現和大家一起分享。
1.學生課前練習
課前布置學生做20道的選擇題,內容涉及的都是一個章節(jié)里的知識點,而且一道選擇題往往只涉及一個知識點,不會很難但都是基礎的知識點,這可以幫助學生回憶以前學習的主要內容,因為回憶是復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塊。在回憶的基礎上,讓學生有意識地去歸納和整理知識點,對知識點進行系統的梳理,梳理的過程也是把所學知識前后貫通、泛化的過程,在梳理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規(guī)律,讓學生自己去判斷錯誤,從而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成就感,這樣既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更好地對知識點進行進一步的記憶,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2.教師課前批閱
教師通過認真細致的改卷,發(fā)現并統計好學生易錯的知識點、不會的知識點,以及大多數學生不會的問題和個別問題,這樣為復習備課奠定基礎。
備課時,教師有重點地對學生中的疑難和章節(jié)中的重點內容作進一步的分析,這樣可以在課堂上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疑點和重點,從而使學生更好、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復習內容。
3.學生展示整理的知識點,教師做適當的補充
課堂上首先讓各學習小組進行組內交流,交流的內容就是課前各同學梳理的知識點,交流的目的是使分散的知識點盡量系統化、脈絡化,形成一個復習提綱。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各組的知識點提綱。如此可有效地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
教師在補充時,進一步對教學知識加以系統整理,構建知識網絡,使之轉變?yōu)橄到y的條理化的知識點。同時還要注意大部分學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關注個別學生存在的問題,更要注意提醒學生本章的重點,對重點內容和學生的疑難問題要進一步地進行分析,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
在課前批閱的基礎上,講評課前作業(yè)。把20道選擇題的答案公布后,先讓學生自己對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行更正、討論。如果經過討論等后還不能很好解決,那么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就要進行質疑解難,要講清楚將透徹。
4.10分鐘的課堂背誦
自古以來,背誦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是一個有效的學習手段,它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背誦也是一劑良好的激活催化劑,它能增強學生的記憶能力,讓學生真正地掌握知識點。學生通過背誦,積累的知識多了,這時可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5.當堂反饋
復習完成時,選取4~5道識圖作答題或一些綜合題進行當堂反饋。
可以設計一些緊扣學生易混、易錯知識點的綜合題,或者選擇有針對性、典型性、啟發(fā)性和系統性問題,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讓學生通過做題不斷受到啟發(fā),并進一步形成知識結構,從而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育心理學家就十分重視教學反饋,他們認為通過教學反饋,會給予學生一種成功的體驗或緊迫感,從而強化、激勵學生好好學習,由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6.展示、交流
通過這一展示、交流的環(huán)節(jié),要充分暴露學生中依然易錯、易混的知識,因此要多讓中困生尤其是后進生回答問題或黑板展示。然后對于共性問題,讓學生各抒己見、積極討論,通過問題的解決,以達到讓學生在相互討論中掌握知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