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5 15:04:22
序論:在您撰寫登幽州臺歌陳子昂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dǎo)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關(guān)鍵詞: 陳子昂 《登幽州臺歌》 悲涼心境 人生思考 超越時空
唐代詩人陳子昂(公元661―702年)流傳至今的詩文很多,最令人贊賞推崇的是《登幽州臺歌》。在這首短詩中,詩人抒寫了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知音難覓的孤獨悲傷的心境,而這種心境,又常常為歷代壯志難酬的仁人志士所共有,因而產(chǎn)生了共鳴。加上詩中那種對時空永恒無限、人生短暫易逝的深沉嘆息,更是上升到了普遍的、哲學(xué)意義上的人生思考。正因為如此,《登幽州臺歌》成為千古絕唱。
報史料記載,《登幽州臺歌》作于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當時陳子昂已三十五歲。陳子昂自入仕之日(武后至元年,公元684年)起,一直關(guān)注國家政治、心系民生疾苦,屢次上書言政,先后寫過近十篇“犯上直諫”的諫文。但是武則天將主要精力花在權(quán)力之爭與維護自己的帝位方面,將國家的治理和建設(shè)擺在無足輕重的位置,對陳子昂寵而不用。即使陳子昂有卓越的政治才華,也無從施展。萬歲通天元年,武則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征討契丹,陳子昂以右拾遺隨軍參謀。武攸宜出身親貴,不曉軍事,昏庸無能、剛愎自用,屢戰(zhàn)屢敗,而建功心切的陳子昂屢獻奇策未被采納,他懇請分兵一萬,自為前驅(qū)破敵也被拒絕,最后竟因出謀劃策被貶為軍曹。陳子昂的雄心壯志大受打擊,政治理想幾近幻滅,在抑郁怨憤的心境下出征回師后,獨自登臨歷史遺跡幽州臺(又名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和《登幽州臺歌》等詩篇。
在《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中,陳子昂對戰(zhàn)國時代燕昭王禮遇樂毅、郭槐、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歷史事跡表現(xiàn)出無限欽慕。他在《燕昭王》中慨嘆:“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此時詩人獨登高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想到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仕途失意、知音難覓,遲暮之感與怨憤之情交織心頭,既渴望燕昭王那樣知人善用、禮賢下士的明主,又咀嚼自己那種寶馬老死于廄中,良弓朽斷于壁上的孤寂與悲哀。于是,一首悲歌像血一樣流淌而出:“前不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俗話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流淚的詩人確實郁憤、孤獨,不能自已。
《登幽州臺歌》中“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是說像燕昭王那樣求賢若渴的前代賢君既不可復(fù)見,后來的明主又不及見,真是生不逢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登臺遠眺,宇宙茫茫,地老天荒,更倍感孤獨,悲從中來,愴然淚下。前兩句寫俯仰古今,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寫登臺遠眺,感空間的遼闊;在時空無限的背景中,第四句直抒胸臆,一訴郁積于心的孤獨悲涼。讀這首詩,我們會深刻地感受到一種蒼涼悲壯的氣氛,面前仿佛出現(xiàn)這樣一幅圖畫:北方蒼茫廣闊的原野,峭然聳峙的幽州臺,憑欄悲歌的孤獨詩人。
陳子昂在《登幽州臺歌》中所抒發(fā)的孤獨悲傷常常為歷代懷才不遇、壯志雄酬的仁人志士所共有,所以產(chǎn)生共鳴,但《登幽州臺歌》的藝術(shù)魅力不僅僅在于此,更重要的是詩歌抒發(fā)了時空永恒無限、人生短暫易逝的慨嘆,表達了詩人對人生的哲理性思考。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藝術(shù)地揭示了時間存在的形式和人類對時間的認識,時間是無窮無盡的;“念天地之悠悠”,宇宙浩瀚遼闊、空間無邊無際,人類永遠只能把握“現(xiàn)在”。與沒有窮盡的時間相比,人只是朝生暮死的蟪蛄,同浩瀚無垠的宇宙相比,人只是隨風(fēng)飄浮的一介塵埃。因此,在永恒無涯的時空之中,詩人感到了人的渺小與人生的短暫,繼而感到了人生的孤獨與悲涼,于是“獨愴然而涕下”,情不自禁。
其實,中國歷代文人常常抒發(fā)這種時空永恒無限、人生短暫易逝的思想感情。比如:屈原《遠游》:“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薄豆旁娛攀住罚骸吧瓴粷M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辈苤病端蛻?yīng)氏》:“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比罴对亼选罚骸叭松魤m露,天道邈悠悠?!睆埲籼摗洞航ㄔ乱埂罚骸敖虾稳顺跻娫??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崩畎住栋丫茊栐隆罚骸敖袢瞬灰姽艜r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碧K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相比下,陳子昂對時空的審視與對人生的觀照具有更深遠的社會現(xiàn)實意義,因為他的孤獨感與悲涼感滲透著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焦灼與怨憤。陳子昂的慨嘆還具有更強的感染力量和審美價值,因為他在表達人生感受時,舍棄了一切關(guān)于自己人生不幸遭遇的具體描述,而把人們引入“純粹”的宇宙時空中,詩人的情感背景全然隱去,讀者只能靠自己的歷史知識補充。他的慨嘆獲得較高程度的抽象性、普遍性,成為最能激蕩人心的“人類感受”,上升為人生的哲理性思考。
“形象大于主題”是可能的。作品的主題意蘊主要依靠具體可感的藝術(shù)形象表達,由于生動的藝術(shù)形象能夠多方面地、深刻地反映社會生活、包含復(fù)雜而豐富的內(nèi)容,因此形象所表達的客觀意義往往超出文學(xué)家的主觀思想。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也存在這種情況:詩歌的藝術(shù)形象不僅生動體現(xiàn)了詩人自身的境況――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孤獨悲傷,而且形象地展示了人類的生存境況――時空永恒無限而人生短暫易逝、人的渺小與孤獨。詩歌不僅抒寫了詩人具體的個人的孤獨感,而且抒寫了人類普遍存在的共性的孤獨感。
人類是一種時空的存在物,在這種存在中,人類是不自由的,而且時時處處受到這種不自由感的壓迫。“只有當我們感到生命之流受阻時,我們才會全神貫注地關(guān)注存在,這時孤獨才以它的顫栗抓握我們的靈魂。在我們每一次的神經(jīng)顫動中,在我們的每一次細微的情緒流注中,都會被孤獨所牽引”。比如,在物質(zhì)方面,人類孜孜以求自身的生存環(huán)境、生存條件的改善;在精神方面,人類不屈不撓地探索人生的價值、人的本質(zhì)、歸宿及宇宙的奧秘、事物的真理。但是,人類的理想追求、人類的改造世界、探索世界的種種行為總受到時空、現(xiàn)實的制約、阻滯,人類企圖超越時空、超越現(xiàn)實實現(xiàn)理想,往往落空。孤獨無可避免地成為一種生存狀態(tài),特別是對于自我意識強烈的人、強調(diào)人生價值實現(xiàn)的人,孤獨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正因為如此,當吟誦《登幽州臺歌》時,我們總會被其中的孤獨情懷所包圍、感染,深深為之激動。
總而言之,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雖是詩人個人的感情體驗和表露,但背后卻暗寓人類情感的性質(zhì)。它的深沉宏博和憂憤傷懷的程度,不僅僅是陳子昂個人對時光已逝、事業(yè)難成的傷感,也不僅僅是中國古代文人對生死榮辱的詠懷、感念,更是超越時空,成為人類在其發(fā)生、衍變、發(fā)展、死滅過程中無可奈何的嘆息,甚至成為一種更博大悠遠的人生思考。所以,《登幽州臺歌》抒發(fā)的孤獨感既有具體可感的個性,又有普遍概括的共性。正是這種典型性的情感使得這首短詩成為耐人尋味、震古爍今、超越時空的孤獨者之歌。
參考文獻:
[1]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
[2]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xué)作品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注釋
幽州臺:即薊北樓,又名薊丘、燕臺,亦即傳說中燕昭王為求賢而筑的黃金臺。幽州,唐時幽州治薊,是古代燕國的國都,在今北京市西南大興縣。
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賢士,如燕昭王、樂毅等。這句表現(xiàn)了詩人對歷史上君臣遇合,風(fēng)云聚會成就一番事業(yè)的無限向往之情。
來者:指后世的明君賢士。這句表現(xiàn)了詩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見“來者”的無限傷感之意。
悠悠:長遠得無窮無盡的樣子。
愴然:傷感的樣子。
涕:眼淚。
譯文
先代的圣君,我見也沒見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時候?
想到宇宙無限渺遠,我深感人生短暫,獨自憑吊,我涕淚縱橫凄惻悲愁!
賞析
《登幽州臺歌》這首短詩,由于深刻地表現(xiàn)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
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諫,對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評意見,不為武則天采納,并曾一度因“逆黨”株連而下獄。他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xiàn),反而受到打擊,這使他心情非常苦悶。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qū)以擊敵,武不允。稍后,陳子昂又向武進言,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臺,遺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以及《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詩篇。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边@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端E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與《登幽州臺歌》是同時之作,其內(nèi)容可資參證?!端E丘覽古》七首,對戰(zhàn)國時代燕昭王禮遇樂毅、郭隗,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歷史事跡,表示無限欽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既不復(fù)可見,后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shù)桥_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本篇以慷慨悲涼的調(diào)子,表現(xiàn)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這種悲哀常常為舊社會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獲得廣泛的共鳴。
本篇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也很出色。上兩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在廣闊無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繪了詩人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的情緒,兩相映照,分外動人。念這首詩,我們會深刻地感受到一種蒼涼悲壯的氣氛,面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而在這個圖景面前,兀立著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因而深深為之激動。
評析
這是詩人于神功元年(697年)隨建安王武攸宜遠征契丹,在幽州時作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詩。由于武攸宜在軍事上的無能,剛一接戰(zhàn),先鋒王孝杰等全軍覆沒。為了挽救危局,陳子昂請求分兵破敵,為國前驅(qū),結(jié)果不僅沒有得到武攸宜的支持,反而遭到降職處分,忠而見棄,悲憤填膺。當陳子昂登上幽州臺的時候,舉目四顧,大地蒼茫,仰天長嘯,壯懷激烈,古往今來多少歷史興亡的慘痛,一齊涌上心頭,迸發(fā)出了這樣一首聲情激越,氣韻沉雄悲壯的詩篇。這首詩雖只寥寥四句,并且還是化用了《楚辭?遠游》中的詩句:“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但陳子昂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結(jié)合著身世的強烈感受,用樸實蒼勁有力的語言,深刻地揭示封建時代普遍存在的一個尖銳而嚴肅的主題,即人生有限而宇宙無窮,歲月易逝而功業(yè)難就。這對于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作為的人來說,該是怎樣的難以忍受??!黃周星說:“胸中自有萬古,眼底更無一人,古今詩人多矣,從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唐詩快》卷二)
寫作手法
《登幽州臺歌》在藝術(shù)上也并不是沒有什么可講的。詩之取勝,途徑非一。有以詞藻勝的,有以神韻勝的,有以意境勝的,有以氣勢勝的……取勝之途不同,欣賞的角度也就不一樣。這首詩純以氣勢取勝,詩里有一股郁勃回蕩之氣,這股氣挾著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大的歷史情懷,以不可阻遏之勢噴放出來,震撼著讀者的心靈。我們?nèi)缒芊磸?fù)涵詠、反復(fù)吟誦,自然能感受到它的磅礴氣勢,得到藝術(shù)的享受。
陳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縣)人,唐高宗龍朔元年(661)生。出身于庶族地主家庭的他,少年時“以豪家子,馳俠使氣”(盧藏用《陳氏別傳》),至18歲仍不知讀書。有一次去鄉(xiāng)校聽到瑯瑯書聲大受觸動,于是“慨然立志”而“謝絕門客”,發(fā)憤攻讀,幾年內(nèi)遍覽諸子百家,詩文大進,而且立志達則兼濟天下,報效國家。文明元年(684)陳子昂中進士,拜為麟臺正字(秘書省典司圖籍),后補右衛(wèi)胃曹參軍,30歲時遷為右拾遺(中書省諫官)。他從政的十余年,正值武則天執(zhí)政之時。他敢于揭發(fā)暴虐貪婪的苛政,反對醛吏與刑,不滿于對外的窮兵黷武,所以不但不得重用,反遭當權(quán)的皇親國戚武承嗣之流迫害打擊而鋃鐺入獄。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攻陷營州(今河北盧龍),出獄不久的陳子昂出于報國熱情,為建安王武攸宜的參謀隨軍北討契丹。武攸宜指揮無能,唐軍屢戰(zhàn)屢敗,陳子昂多次進諫且愿為前鋒,武攸宜不僅不予采納,反而將其貶為軍曹。陳子昂悲憤莫名,除在《感遇》詩中抒情寄慨之外,還寫了傳誦千古的《登幽州臺歌》。
《楚辭,九辯》說:“慷傈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薄盾髯?勸學(xué)》有云:“吾嘗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标愖影旱摹兜怯闹菖_歌》是一首“登臨詩”,也就是登高望遠抒寫懷抱之詩。幽州臺,又名燕臺、薊丘、賢士臺、招賢臺,即薊北樓,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是燕昭王時期修筑、上置千金以招攬英才賢士的黃金臺。陳子昂登臨此臺,慨然而歌。此詩《陳伯玉集》不載,載于他的友人戶藏用所撰《陳子昂別傳》,后為《全唐詩》收入,題為《登幽州臺歌》,遂傳唱至今。
此詩以“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者”讀zha,與末句最后一字“下”xia押韻)的五言對仗句式領(lǐng)起?!肮湃恕保笐?zhàn)國時代能招納才俊的燕昭王之類的人物已不能見,此為實指;“來者”,指重視才俊的后來的人。即使有也不及見,此為虛寫?!扒啊保侨沾玳g的過去式;“后”,是時間的未來式。它們分別與“古人”和“來者”相應(yīng),加之“不見”的重復(fù)使用,便在時間與空間所構(gòu)成的遼闊蒼茫的背景之前,突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孤獨者與苦悶者的形象,抒發(fā)了他懷才不遇的憤懣與悲哀。懷才不遇是封建時代的士人或者說讀書人的普遍遭逢與感受,陳子昂僅僅是如此抒寫,也能引起“蕭條異代不同時”的讀者之共鳴。但是,不朽的詩篇之所以不朽,往往是因為作者能將個人的感受提升,并創(chuàng)造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普世價值的藝術(shù)情境,陳子昂此詩正是如此。
關(guān)鍵詞: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9-300-01
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
陳子昂為初唐后期才智志向過人的詩人,在詩歌的理論與創(chuàng)作上都表現(xiàn)出大膽的創(chuàng)新精神。其代表作《登幽州臺歌》,篇幅雖短,但意境深遠,深刻地表現(xiàn)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
此詩寫于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之時,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臺,遺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寫下了這首《登幽州臺歌》。
從詩歌背景可看出,作者寫詩的心情是憤慨悲涼的。是作者感嘆自己真是生不逢時,沒遇到先前的賢君,也看不見后來的明主;當?shù)桥_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前兩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在廣闊無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繪了詩人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的情緒。
整首詩讀上去氣勢十足,但感情基調(diào)卻是一個“悲”字。本詩的詩題也集中體現(xiàn)在“愴然”二字上?!疤斓亍?,“悠悠”,“念”以及“獨”營造出一種遼闊幽遠、空曠蒼茫的意境。
下面將許淵沖教授, 翁顯良教授,英國漢學(xué)家Herbert A Giles及Tr. Burton Watson的英譯版《登幽州臺歌》作對比并加以分析。
許淵沖教授:
On the Tower at You Zhou
Where are the great men of the past
And where are those of future years
The sky and earth forever last;
Here and now I alone shed tears.
此譯本注重了音韻美,讀起來朗朗上口,且形式與原詩相近,符合形式美的要求。前兩句中,用了兩個where似重在尋找,接近原文中“不見”的意思,但又不能完全得表現(xiàn)出來作者字里行間所透漏出的找尋而未果的孤獨。第三句中進行了刪譯,將“念”字去掉,“天地”譯作“the sky and earth”,“悠悠”譯作“forever last”顯得過于平實,似不足與表達原詩中的意境,有損于詩歌的美感。
翁顯良教授:
I See Them Not
Men there have been, ----I see them not
Men there will be, ----I see them not.
The world goes on, world without end.
But here and now, alone I stand in tears.
此譯本在音韻上的不同在于運用了重復(fù)詠唱的方法,增添了詩歌的美感。前兩句中重復(fù)使用的“I see them not”與原文中“不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天地”譯作“the world”,“悠悠”譯作“goes on”,“without end”,同時也將“念”字去掉,但是在第四句中曾譯,加了“but here and now”,就將三四兩句意思連接起來,表現(xiàn)出了原文并沒有在字面上表達出來但隱含著的轉(zhuǎn)折的含義。
譯文中重復(fù)使用的“I see them not”深刻的表達了“孤獨”這一情感,而大膽地將題目也改為“I see them not”就更強化了詩歌的主題,就是“愴然”之悲。這個譯本在形式內(nèi)容上不死板,情感的表達卻是最接近原作的。
Herbert A Giles:
Regrets
My eyes saw not the man of old;
And now their age away had rolled.
I weep to think I shall not see
The heroes of posterity!
這個譯本對于原文的改動就比較大,不拘一格,將詩歌的主題定義為“regrets”,而“愴然”的原因是“I shall not see the heroes of posterity”是一種看不到的遺憾,與原文孤獨的意境有著較大的出入。但此譯本音韻上采用了AABB的押韻方式,內(nèi)容上大膽創(chuàng)新,讀起來也不乏美感和新意。
Tr. Burton Watson:
Song on Climbing Youzhou Terrace
Behind me I do not see the ancient men,
Before me I do not see the ones to come.
Thinking of the endlessness of heaven and earth,
Alone in despair, my tears fall down.
關(guān)鍵詞:陳子昂 復(fù)古 宮廷詩歌 漢魏風(fēng)骨 盛唐氣象
陳子昂是初唐時期最重要的文學(xué)家之一,而且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一個有作為的人物。長期以來,學(xué)術(shù)界一直將初唐文學(xué)的革新之功歸之于陳子昂,認為他是反對齊梁文學(xué),提倡漢魏風(fēng)骨,引領(lǐng)盛唐氣象的革命功臣與標志性人物。其實,陳子昂為人們大加稱賞的詩作主要是《登幽州臺歌》與《感遇詩》38首,以及闡述其主張的《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如果對陳子昂認真加以檢討,可以發(fā)現(xiàn),作為武則天時期的一個京洛文人,他并沒有擺脫宮廷的氛圍。但他又不像珠英學(xué)士那樣的近臣,因而在詩歌理論與創(chuàng)作上盡力追求復(fù)古從而力求體現(xiàn)出自身的價值。人生與創(chuàng)作的復(fù)雜性使得后人對陳子昂的評價莫衷一是,而通過對陳子昂的再檢討以探求唐詩演進的規(guī)律也就頗有必要。
一、陳子昂與武周政治
盧藏用《陳子昂別傳》說:“年二十一,始東入咸京,游太學(xué)。歷抵群公,都邑靡然屬目矣。由是為遠近所籍甚。以進士對策高第。屬唐高宗大帝崩于洛陽宮,靈駕將西歸,子昂乃獻書闕下。時皇上以太后居攝,覽其書而壯之,召見問狀。子昂貌寢寡援,然言王霸大略,君臣之際,甚慷慨焉。上壯其言而未深知也。乃敕曰:‘梓州人陳子昂,地籍英靈,文稱偉曜?!蓣肱_正字。時洛中傳寫其書,市肆閭巷,吟諷相屬,乃至轉(zhuǎn)相貨鬻,飛馳遠邇。秩滿,隨常牒補右衛(wèi)胄曹。上數(shù)召見問政事,言多切直,書奏,輒罷之。以繼母憂解官。服闋,拜右拾遺。子昂晚愛黃老之言,尤耽味《易》象,往往精詣。在職默然不樂,私有掛冠之意?!睆倪@里大致可以看出幾個方面:(1)陳子昂的一生,與武則天執(zhí)政相始終。(2)陳子昂贏得名聲,是東入京城,進士及第,任職朝廷的結(jié)果。(3)陳子昂具有十足的書生氣,故上書時“言多切直”。
武則天對陳子昂的賞識,是因為他上了《諫靈駕入京書》。他認為高宗靈柩西還,必大興土木,“但恐春作無時,秋成絕望,凋瘵遺噍,再罹饑苦”。武則天“覽其書而壯之”,說明了陳子昂剛走入社會,涉足政治,就與武周政權(quán)有一致性。他是在武則天打擊門閥世族制度、不斷改革政治時期成長起來的一代知識分子,因而對于武周統(tǒng)治始終寄予厚望。緊接著就是光宅元年(684)獻書闕下,武則天召之金華殿,子昂“因言伯王大略,君臣明道”,隨即授官麟臺正字。這時,陳子昂寫了一首《答洛陽主人》詩以明志,對于武周政治抱有極大的期望,因而“清晏奉良籌”,對于自己的前途更是充滿信心:“再取連城璧,三陟平津侯?!逼浜?,武則天也常召見陳子昂,以問政為要。
690年,武則天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并作詩《上禮撫事述懷》,陳子昂有《奉和皇帝上禮撫事述懷應(yīng)制》,對于武周革命大加頌揚?!缎绿茣繁緜髡f:“后既稱皇帝,改號周,子昂在《周受命頌》以媚悅后?!彼凇洞笾苁苊灡怼分姓f:“今者鳳鳥來,赤雀至,慶云見,休氣生,大周受命之珍符也……臣不揣樸固,輒獻《神鳳頌》四章,以言大周受命之事?!庇钟小稇c云章》說:“慶云光矣,周道昌矣。九萬八千,天授皇年?!标愖影簽槲渲艽谱黜灨?,一方面表現(xiàn)出他對武周政治的認同感,另一方面也說明他將在這一新興的政權(quán)中大顯身手。宋人葉適說:“子昂,終始一武后爾,吐其所懷,信其所學(xué),不得不然,可無訾也?!鼻迦伺说螺浾f:“諂武,而上書請立武氏九廟,皆小人也?!庇终f:“子昂之忠義,忠義于武氏者也,其為唐之小人無疑也?!迸耸弦悦虨闃藴史亲h陳子昂當然失之固陋,但說陳子昂“忠于武氏”,上書之事“皆事關(guān)君國”卻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二、陳子昂詩的再認識
(一)陳子昂與宮廷文學(xué)
我們檢討陳子昂現(xiàn)存的詩作,發(fā)現(xiàn)與當時宮廷文學(xué)具有很大的一致性,這和他將自己的政治生命與個人抱負跟武周政治緊密聯(lián)結(jié)在一起密切相關(guān),也與當時京城詩壇中心的氛圍相聯(lián)系。作為立志要為武后效力的陳子昂,他是無法脫離當時的環(huán)境的,因而在詩歌中有多方面的表現(xiàn)。一是應(yīng)制。子昂現(xiàn)存應(yīng)制詩有兩首,即《洛城觀應(yīng)制》、《奉和皇帝上禮撫事述懷應(yīng)制》。二是宴集。陳子昂《晦日宴高氏林亭序》頗能表現(xiàn)宴集的盛況:“夫天下良辰美景,園林池觀,古來游宴歡娛眾矣,然而地或幽偏,未睹皇居之盛,時終交喪,多阻升平之道。豈如光華啟旦,朝野資歡,有渤海之宗英,是平陽之貴戚。發(fā)揮形勝,出鳳臺而嘯侶;幽咱芳辰,指鳴川而留宴。列珍羞于綺席,珠翠瑯;奏絲管于芳園,秦箏趙瑟。冠纓濟濟,多延戚里之賓;鸞鳳鏘鏘,自有文雄之客??偠肩芏鴮懲?,通漢苑之樓臺。控伊洛而斜,臨神仙之浦溆,則有都人士女,俠客游童,出金市而連鑣,入銅街而結(jié)駟。香車繡轂,羅綺生風(fēng);寶蓋雕鞍,珠璣耀目。于時律窮太簇,氣淑中京,山河春而霽景華,城闕麗而年光滿。淹留自樂,玩花鳥兒忘歸;歡賞不疲,對林泉而獨得。偉矣!信皇州之盛觀也。”這樣極度贊賞的文字,表明他對于武后時期宮廷詩風(fēng)的認可與贊賞。此類宴集詩對當時詩壇的影響,應(yīng)該比單以抒發(fā)個人情懷的《登幽州臺歌》與《感遇詩》大得多。我們現(xiàn)在的研究往往把后人的認識搬到當時的環(huán)境中去,是不完全符合實際的。三是與宮廷詩人的關(guān)系。如贈宋之問《征東至淇門答宋十一參軍》、《同宋參軍之問夢趙六贈盧陳二子之作》;贈崔融《詠主人壁上畫鶴寄喬主簿崔著作》、《送著作佐郎崔融等從梁王東征并序》、《登薊城西北樓送崔著作融入都并序》。
(二)理論與創(chuàng)作背景
歷來被譽為陳子昂詩歌革新揭纛之作是《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fēng)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證者。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思古人,??诌婂灶j靡,風(fēng)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遂用洗心飾視,發(fā)揮幽郁。不圖正始之音復(fù)睹于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這段話,大凡研究唐代文學(xué)史者,多加以引用,并給予極高的評價。羅宗強先生說:“這序中表達的思想,實是他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所追求的詩歌理想的理論表述?!币话阏J為,序中表現(xiàn)的風(fēng)骨與興寄的主張,在陳子昂的《感遇詩》與《登幽州臺歌》中得到充分的表現(xiàn)。其實這種看法也失之偏頗。
清人朱庭珍在《筱園詩話》卷一就講述了初唐詩的弊端:“骨有余而韻不足,格有余而神不足,氣有余而情不足,則為板重之病,為晦澀之病,非平實不靈,即生硬枯瘦矣。初唐諸人,西江一派是也?!标愖影寒斎灰舶ㄔ趦?nèi)。余恕誠先生進一步闡釋說:“朱氏所說的‘韻不足’、‘神不足’、‘情不足’,歸根結(jié)底是性情不足。骨格離不開性情,離開了性情,作品就板重不靈了。貞觀朝宮廷試有此病,陳詩在一定程度上亦有此病?!惫省缎拗衿颉冯m然作于陳子昂卒前幾年,但并不是他創(chuàng)作實踐中追求的詩歌理想的理論表述。
同時,所贈予的對象東方虬,也是宮廷詩人中一員,作詩的總體環(huán)境應(yīng)不能脫離當時的具體環(huán)境。故而陳子昂所說的“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應(yīng)該指的是詩歌體式方面的特征,而“漢魏風(fēng)骨”與“風(fēng)雅興寄”,也是陳子昂讀東方虬詩的稱道感發(fā)之作,并不是理論意義上的批評,也未在陳子昂的創(chuàng)作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這一類詩序中體現(xiàn)的作者對于詩壇的看法,遠不如學(xué)士詩人群體中人對于詩格、詩律探求著作的影響之大。
(三)《登幽州臺歌》考證
陳子昂備受歷代詩人稱道的詩作《登幽州臺歌》,歷來被稱為風(fēng)骨高揚的標志,其實也是很值得懷疑的。懷疑的依據(jù)是這首詩并非陳子昂的原創(chuàng)。羅時進先生在其《唐詩演進論》一書中,有《〈登幽州臺歌〉獻疑》一節(jié)加以論述,頗可參考。
首先,這首詩不見于盧藏用編纂的陳子昂文集。明楊慎《升庵詩化》卷六說:“陳子昂《登幽州臺歌》云:‘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滢o簡直,有漢魏風(fēng),而文集不載?!绷_時進進一步考證說,《陳伯玉集》最早的刻本弘治四年楊澄校正本不載《登幽州臺歌》,至于后來《全唐詩》于中華本收入此作,并不能作為版本依據(jù)。
其次,從這首詩最早的出處看,也是值得研究的。盧藏用在《陳子昂別傳》中說:“軍次漁陽,前軍王孝杰等相次陷沒,三軍震懾。子昂進諫曰……建安方求斗士,以子昂素是書生,謝而不納……他日,又進諫,言甚切至,建安謝絕之,乃署以軍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書記而已。因登薊北樓,感昔樂生、燕昭之事,賦詩數(shù)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時人莫之知也?!比弧侗臼略?嘲戲》記載了這樣一段話:“宋武帝嘗吟謝莊《月賦》,稱嘆良久,謂顏延之曰:‘希逸此作,可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昔陳王何足尚耶?’”周本淳先生闡釋說:宋武帝在“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前面加上“可謂”字樣,表明這兩句是當時人所熟知的話,后續(xù)兩句的意思比較常見。而《登幽州臺歌》精彩集中在前兩句,前人評說“胸中自有千古,眼底更無一人”,也是就前兩句而言的。而這兩句點睛所在卻是晉宋時的熟語,因此在盧藏用看來,這不是作詩,而是古人長歌當哭以發(fā)抒悲慨。所以編集時期而不取。
(四)復(fù)古的偏頗與藝術(shù)的不足
唐代時期的詩壇,受齊梁詩風(fēng)影響較深,在改變詩風(fēng)方面,人們也做出了很多探索和努力,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提倡復(fù)古,至陳子昂而大力張揚。其實,就復(fù)古而言,初唐所走的并非是一條成功的路。聞一多、林庚、葉嘉瑩……不少研究者對陳子昂都有這樣的定位,認為他是溝通了“漢魏風(fēng)骨”與“盛唐氣象”的一座橋梁,而“風(fēng)骨說”與“興寄說”亦可作為陳子昂之代言。其實,在唐太宗時,此二者已引起關(guān)注,《置文館學(xué)士教》說:“引禮度而成典則,暢文辭而詠風(fēng)雅?!边@是在置文館學(xué)士時,皇帝對臣下的要求,這樣的影響應(yīng)該比單個文人的提倡效果更大,但事實卻不盡如人意。理想的提倡與創(chuàng)作的背離形成巨大的反差。唐初實際的詩歌創(chuàng)作因為因襲而仍有齊梁舊風(fēng)的余波,太宗所提倡的風(fēng)雅,因為只在宮廷實施而偏向于對開國偉業(yè)的歌頌。詩歌以歌頌作為主旋律,成為御用的頌體詩。其時的作品大多是君臣文士們的應(yīng)制、酬唱、詠物、宴游,即便寫道個人遭遇,也是宦游、隱逸、征戍、登臨等境遇的敘述。其復(fù)古的初衷不僅沒有達到,反而造成詩界的混亂。
陳子昂提出“漢魏風(fēng)骨”與“風(fēng)雅興寄”的口號雖很明確,但其偏頗卻不亞于太宗時復(fù)古帶來的弊端。首先表現(xiàn)在他對建安文學(xué)的內(nèi)涵缺乏深刻的認識。建安是文學(xué)自覺的時代,風(fēng)骨的高揚與教化的減弱是相輔相成的。加以這一時期的詩壇以曹氏父子為代表,以鄴下文人為主干,形成了一個群體,開創(chuàng)了一代詩風(fēng)。這也是陳子昂所無法替代的。故而陳子昂提倡的“建安風(fēng)骨”只是借用了這一旗號,而在創(chuàng)作實效上并不能取得多大的成績。其次,在文學(xué)觀念的表現(xiàn)上更為狹隘。上文談到,陳子昂的一生,是與武周政治共命運的一生,盡管他也有不平和哀怨,但并沒有政治上的對抗。從文學(xué)與政治的關(guān)系來衡量,陳子昂是更偏重于政治的人。這樣,他在復(fù)古并提倡“漢魏風(fēng)骨”與“風(fēng)雅興寄”時,特別強調(diào)儒家的入世精神,過分發(fā)揮其中的教化思想,有意無意地忽視了詩歌的藝術(shù)價值。而其實,陳子昂所說“骨氣端翔”應(yīng)這樣理解,骨實而氣虛,“骨”指詩歌應(yīng)該有一種勁健剛直的思想力量,故言“端”,“端”者,端直,劉勰有言:“結(jié)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類此。氣,指詩歌應(yīng)有一種濃烈昂揚的感情力量,故言“翔”,“翔”者,高揚俊爽,劉勰又言:“意氣俊爽,則文風(fēng)生焉?!币庖嘟???芍肮菤狻睂嵵革L(fēng)骨而言。風(fēng)與骨,是各有側(cè)重的。風(fēng),指強烈的感情的感染力、鼓動力,骨則是指義理的邏輯力、說服力。而盛唐詩人們對于風(fēng)骨的追求,是與陳子昂不同的。由于他們的著眼點是放在詩上,為詩的特征所決定,所以側(cè)重在情,而不在理。盛唐人所言之風(fēng)骨,實偏指風(fēng);所言骨氣,實偏指氣。而風(fēng)與氣,都是情的范疇。相較之下,陳子昂的風(fēng)骨說則缺乏相應(yīng)的性情予以充實,故作品藝術(shù)感染力不強,顯現(xiàn)出文不勝質(zhì)、理過于辭的缺憾。他的功利心遠在其詩性思維之上,即便是《感遇詩》,后人也有以為是“多感嘆武周革命”之作。這樣的結(jié)果是與唐詩主情韻的格調(diào)不吻合的。至于盛唐人對他的稱頌,則往往出于自身的需要或?qū)η拜叺淖鹬?,而不全是對其詩歌的賞識。這就是陳子昂的風(fēng)骨說與興寄說備有稱贊,而其詩并未膾炙人口的原因。
三、結(jié)語
由于復(fù)古的偏頗與藝術(shù)的不足,使得陳子昂與盛唐詩并無必然聯(lián)系。初盛唐詩的演進主線還是應(yīng)該為以京洛為重要環(huán)節(jié)的文人學(xué)士群,陳子昂雖得盛名于京師,亦為武后時期珠英學(xué)士群體成員,但他只是自始至終都未進入其樞要核心,其理論創(chuàng)作,尤其是近體詩的創(chuàng)作,基本偏離了唐詩的發(fā)展主線,因而不得不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他的成就。盛唐以后的李白、杜甫等人,對于陳子昂雖然大加標矜,然細讀其詩,受陳子昂的影響卻并不明顯。故而對陳子昂做進一步的研究時,于成說之外細致關(guān)注推敲其本來面貌與真實地位,便更顯重要了。
參考文獻
[1] 陳子昂.陳子昂集[M].北京:中華書局,1960.
[2] 董誥.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 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5] 葉適.習(xí)學(xué)記言序目[M].北京:中華書局,1977.
[6] 潘德輿.養(yǎng)一齋詩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7] 羅宗強.唐詩小史[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78.
[8]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xué)思想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3.
蒲松齡學(xué)識淵博,但連試不第。位財主望子成龍,慕名請蒲松齡當家教。不到三個月,蒲松齡便要告辭。財主問:“吾兒文章如何?”蒲松齡回道:“高山響鼓,聞聲百里。”財主又問:“不知吾兒在易、禮、詩諸方面長進如何?”蒲松齡應(yīng)道:“八竅已通七竅?!闭f罷便啟程返家。財主趕去衙門,將這喜訊告訴當師爺?shù)陌?。胞弟說:“大哥,你讓那教書匠戲弄了?!呱巾懝?,聲聞百里’意思是‘撲通撲通(不通不通);‘八竅已通七竅’意思是‘一竅不通’!”
小悟空提供(請作者速告知地址,以便奉寄稿酬和樣刊)
老叔開講:開啥講啊?直接開唱吧:在那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一個蒲松齡,他聰明又伶俐,懷才卻不遇。他家境貧寒一生清苦生活在山東里,他做過老師還寫《聊齋》咿!哦偉大的蒲松齡,哦偉大的……(老編:唱,接著唱,居委會大媽打電話來問編輯部是不是在殺豬。)啊,居委會大媽是我的知音啊,他們聽懂了我的驚慌。我為什么會驚慌?因為《聊齋志異》里有好多鬼故事??!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花了三十多年寫成的,又叫《鬼狐傳》,說的多是狐鬼花妖精魅的故事,還有一些奇聞異事?!读凝S志異》里大概有500多個故事,每個故事都比較短小。至于他想要表達什么,就等朋友們親自去閱讀或者稍微長大點的時候,自己去思考吧。
老叔透露一下蒲松齡的寫作大法,專治“作文絕癥”:一是“大耳神功”,聽到什么稀奇的事都收集起來,它們都是寫作素材。二是“乾坤挪移”,到古人的書里找素材。比如說,在六朝小說和唐傳奇當中,記了三個小故事,叫《紙月》《取月》《留月》,都不過一百來字,蒲松齡把它們?nèi)诤掀饋?,寫成了自己的作品《嶗山道士》。請寫作文有困難的朋友悉心修煉,祝你們“早日康復(fù)”。
知識卡片
書名:《聊齋志異》
創(chuàng)作年代:清朝
文學(xué)體裁:短篇小說集
作者:蒲松齡
陳子昂摔琴
唐朝詩人陳子昂在青年時,自忖所學(xué)足以立于當世,便前往京城求取功名,然而因各種原因始終得不到重視。一日,他在街上閑游,見一位賣琴者欲千金售一把古琴。陳子昂跑過去,毫不猶豫地按原價將琴買下,眾人皆驚。陳子昂道:“明日中午請到我這來,我定當獻丑?!?/p>
第二天一早,來聽琴的人很多。陳子昂取出了古琴,猛地一摔,正當人們驚異之時,陳子昂高聲說道:“我陳子昂從小飽讀詩書,熟知經(jīng)史,不想來到京都屢遭冷遇,甚是不平。今日不過是以彈琴為由,其實是想請各位觀看我的詩文。”說罷,他從箱中取出一大沓詩文稿,分給大家。陳子昂的豪舉及文名,一夜傳遍長安。
百武西提供(請作者速告知地址,以便奉寄稿酬和樣刊)
老叔開謝:歡迎大家收看大王TV節(jié)目。接下來請欣賞“你來比劃我來猜”。有請編輯部兩位長老:老叔比劃,老編猜。
老叔:唐代詩人,長相有點野,不太有文人氣質(zhì)!
老編:……
老叔:四川的,很講義氣的那個,跟宋之間、東方虬玩得很好的!
老編(抓狂):你抓重點來說行不行?
老叔:就是寫了《登幽州臺歌》,里面有千古名句“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詩人!
老編:陳子昂!
哦耶!回答正確!大家應(yīng)該知道,唐初的時候,詩壇仍然流行著六朝留下來的詩風(fēng),詩文大多空有一堆好聽的詞語,沒有實際內(nèi)容,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有點“娘娘腔”的味道在里面。陳子昂比較看不慣:你們這些嘰嘰歪歪說的啥???半天整不明白,為啥不實在點呢?于是他自己寫了《登幽州臺歌》《感遇》等三十八首詩,反映現(xiàn)實生活,風(fēng)格質(zhì)樸爽朗,倡議要恢復(fù)“漢魏風(fēng)骨”。這才有了現(xiàn)在我們感受到的剛健、清新、雄渾的唐詩詩風(fēng)。
下面頒發(fā)“大王TV?感動唐朝十大創(chuàng)新人物獎”,請白居易先生陳述陳子昂的獲獎理由。白居易:“陳子昂,才名括天地。有請陳子昂上臺領(lǐng)獎!”(鑒于時間有限,大王電視臺無法轉(zhuǎn)播頒獎實況,請大家登錄WWW.大王.com點擊收看。)
知識卡片
姓名:陳子昂
別名:陳拾遺
朝代:初唐
關(guān)鍵詞:新批評法;神話—原型批評法;解讀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5-0158-02
一、細讀《登幽州臺歌》
唐代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是中國古詩的名篇,對此詩的闡述也是多不可計,但其中的解讀多是用傳統(tǒng)的批評方法。本節(jié)擬從新批評的文本細讀入手,輔以韋勒克的“四層面分析法”,對此詩作更系統(tǒng)的分析。
1.聲音層面?!兜怯闹菖_歌》在聲音層有自己特點,它擯棄常見的絕句形式,采取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此詩上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其形式為: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后兩句每句六字,四個停頓,其式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前兩句音節(jié)比較急促,同人的呼吸一樣,仿佛讓人感受到了作者胸中抑郁之氣;后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字(“之”和“而”),音節(jié)就比較舒緩流暢,似乎寄予了一層嘆息幽怨之思。全篇前后句法長短不齊,音節(jié)抑揚變化,互相配合,造成了聲音層面的張力,增強了藝術(shù)感染力。
2.意義層面?!兜怯闹菖_歌》在語言上明白如話,是古詩中表達上最接近口語的一首了?!扒安灰姽湃耍蟛灰妬碚摺?,完全是詩人站在城樓上脫口而出的想法。“古人”、“來者”都是非常通俗詞語?!澳钐斓刂朴疲殣砣欢橄隆?,因感覺天地之無窮而生命的短暫,詩人不自禁而悲痛難忍,這也是直抒胸臆的寫法。這首古詩上下二闕,上闋用詞簡約,抑郁中帶有一種氣勢,下闋節(jié)奏舒緩,哀嘆中似有一種悠長,表達非常曉暢簡潔。《登幽州臺歌》是詩人情感的直接抒發(fā),但在以含蓄為主要寫法的古詩中實際上卻取得了“陌生化”的審美效果。此詩的情感并不是單一明晰的,詩中蘊含著詩人對人生短促的哀痛,對建功立業(yè)的渴望,這悲傷與希望之間極具張力,形成了古詩中不可多得的崇高的美學(xué)形態(tài)。
3.意象、隱喻層面。意象是一首詩文體風(fēng)格的組成部分,是作品表現(xiàn)的核心部分。《登幽州臺歌》詩中的意象質(zhì)樸無華,但卻有著深厚的審美內(nèi)涵,達到了返璞歸真的藝術(shù)境界?!坝闹菖_”是此詩具有提綱挈領(lǐng)作用的一個意象,給詩歌帶來深厚的歷史感。“古人”和“來者”是兩個對比強烈的又帶有時間性的意象,詩人已洞察到作為一個人在歷史上的處境:古人皆已逝去,而未來尚無法預(yù)料的事實。“天地”是一個極具廣闊視野的意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然而天地是無法言語的。詩人面對滄桑的歷史和蒼茫的天地,他的感受是復(fù)雜的,苦悶、孤獨、悲涼、迷茫一齊涌上心頭,而詩人又通通將這些感受都融入了“涕下”的意象中,唯有以沉默示之了。
4.象征、神話層面。一首偉大的詩篇總是散發(fā)著永恒的魅力,因為它所揭示的問題或情感是永遠值得后人深思的,《登幽州臺歌》正是這樣一首偉大的詩篇。詩人是站在幽州臺上吟唱出他的偉大篇章的,然而他所揭示的問題無論在任何情境中都是困擾著人的,特別是在困境中,那就是人的意義問題:人的生命飄忽而逝,如何才能確立人在茫茫天地中存在的價值?“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建功立業(yè)與寄意山水成為古代中國文人墨客的兩種志向,然而二者之間并不一定能達到一種平衡。作者意識到二者之間的斷裂關(guān)系,才吟唱出如此悲壯蒼涼的詩篇?,F(xiàn)實是殘酷的,但人還是要在現(xiàn)實中找到安身立命的依據(jù)。這究竟是什么,詩人也很疑惑,在詩中進行追問。世界最初是無意義的,然而人必須尋找出其中的意義,這是一個永恒的悖論,而在中國揭示這樣悖論的詩人卻不多。
二、《登幽州臺歌》“天”意象原型及演變分析
天意象在中國文化觀念中有獨特的意義,在哲學(xué)、文學(xué)、社會觀念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天意象的原型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的上古神話當中,如創(chuàng)世神話“開天辟地”、“女媧補天”等,此時的“天”意義上更多指自然之天。從老莊開始,“天”經(jīng)過哲學(xué)理性的批判,開始成為人的意義場所,“天人合一”的哲學(xué)理想,成為中國文化獨特的意義概念。到了屈原時期,“天”意象的審美性得到確立和發(fā)展。但“天”意義的確定性也開始遭到了懷疑,屈原就發(fā)出了震耳發(fā)聵的《天問》。屈原之后,“天人合一”的觀念逐漸成為文人安身立命的依據(jù)所在,“天”就完全成了物質(zhì)之天,變成審美客體。然而“天”、“人”之間始終是存在裂痕和危機的,陳子昂就撕裂了“天人合一”的溫情面紗,喊出了雄渾悠遠的《登幽州臺歌》,豐富了詩、文天意象的內(nèi)涵。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開篇詩人就刻畫了一個缺乏意義支撐的孤獨者形象。人在噩運當中,先前所確定的一套意義大廈就有可能傾塌。面對蒼茫的天地,仕途不幸的詩人無法確立人在天地間的價值,只有“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了。
面對事業(yè)上的失意,詩人陳子昂既不愿意藉著老莊所確定的逍遙路線潛心寄情山水,也不會像屈原一樣以死抗爭,他更希望能在另一種境遇中獲得重生。這里,“天”既不是審美客體,也不是意義的給定者,“天”是自然之天,沒有被人化的“天”,是人與天的一次意義斷裂,是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一次意義回轉(zhuǎn),是在特殊境況下積淀著民族文化心理的集體無意識的一次閃現(xiàn),“天”仿佛回到了原型的最初狀態(tài),讓人仿佛在詩人哀痛的吟唱中體驗到原始先民們在克服自然,賦予意義,創(chuàng)造生活時的艱辛,展現(xiàn)出在不同時代的人們所共同面對的主題,而更能體會隱藏在天意象背后更為豐富的內(nèi)涵。
三、兩種批評方法的比較分析
新批評側(cè)重對文本細讀的能力,運用這種批評方法必須對文本有一定的鑒賞力,通過對文本語言、意象和整體結(jié)構(gòu)上的一些解讀,獲取文本較為確定的美學(xué)意義。但是新批評完全切斷文本跟外界的關(guān)系,使解讀的廣度和深度受到一定的限制。神話—原型批評則側(cè)重對文本當中的重要意象進行剖析,找到意象的原型而挖掘出意象豐富的內(nèi)涵,因為其中暗含了一個民族的偉大精神歷史。使用這種批評方法則更注重批評者的文化歷史的知識,以便能考察意象原型,并對原型內(nèi)涵作一定概括。這種方法的不足也是非常明顯的,對于一般的讀者,這種批評固然能挖掘深層的文化內(nèi)涵,但是并沒有幫助他們整體地獲得一首詩的確定意義。當然,如果既能從內(nèi)部進行審美的分析,又能從外部進行文化的解讀,那么這樣的批評才更全面。
參考文獻:
[1]韋勒克,沃倫.文學(xué)理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2]傅道彬.晚唐鐘聲——中國文化的原型批評[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3]彭慶生注釋.陳子昂詩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4]袁珂,周明.中國神話資料萃編[M].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1985.
[5]龔世學(xué).中國古典神話中“天”的原型意義解讀[J].理論導(dǎo)刊,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