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22:58
序論:在您撰寫教學技巧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相等,寫作能力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如果說記敘文是以情感人,議論文又以理服人,那說明文則是以知明人。以情感人往往有情節(jié),以理服人往往有事實,這都是可以在生活中尋找到的素材。而以知明人則相對較難,因此,最好不采用集中教授的方式,而采用感受、實踐、歸納的方式。
認知心理學認為,寫作內容知識就是言語信息,它的本性屬于陳述性知識的范疇,是指有關人所知道的事物狀況以及事物之間的關系、能夠被人陳述和描述的知識,或者說是關于“是什么”的知識。寫作內容知識主要有主題知識和讀者知識構成,而寫作主題知識是最為重要的因素,它直接決定作者是否“有米下鍋”、“有物可言”。作者知道的東西越多,寫出來的東西越好。寫作內容當然來自生活。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欲“炊”必先有“米”,然后才能表現(xiàn)出“巧婦”之“巧”。這幾句俗語道出了內容與技巧的關系??梢栽O想,教師要求學生寫說明文而學生對說明對象一無所知或一知半解,就沒辦法寫。
同其他文體的文章一樣,說明文寫作也需要先解決寫作內容的問題,至于寫作技巧,當有了內容后才能考慮。這就要求教師在命題上充分考慮如何引導學生獲得說明文的寫作內容。
首先,寫作內容可以從“制造事件”入手,使說明文的寫作具有“情節(jié)性”,以使學生獲得真實感受。只是說明文寫作內容的獲得,要比其他文體更艱難?;谶@樣的認識,在說明文寫作指導上應嘗試“先動手做,后動手寫”的技巧。動手做,是獲得說明文寫作內容的有效途徑。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親手制作某種模型(如橋梁、車、房屋等),然后將設計原理、所用材料、制作過程寫出來。還可以結合數(shù)學、物理、生物等學科有關知識,制作教具或動植物標本,然后將制作過程寫出來;還可以寫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實驗,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寫作水平,還可以加深對其他學科知識系統(tǒng)的認識。第二類,結合勞動技術可制作手工藝品,如制作布貼畫、烹飪菜肴、使用縫紉機、維修家電等,將有關步驟如實地記錄下來,作為寫作的素材,然后加工潤色。第三類,結合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印刷廠,了解一本書或一張報紙的印刷過程;如對某種建筑物或自然景物進行觀察,按順序記錄下建筑物的結構形態(tài)特點或自然景物的主要特征。嚴格地說,動手做不屬于語文課的任務。但是,當教師指導學生描寫景物的時候,不是也要求學生對景物進行觀察嗎?寫調查報告不是也要求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先調查研究后形成文字嗎?先動手制作,然后再寫制作的過程,恰恰是激發(fā)學生說明文寫作興趣的有效手段。這也是“語文綜合活動”的一種形式。寫作要調動多種器官綜合工作,“紙上得來終覺淺”,動手制作是親身實踐活動,是獲得“真知”的前提。這一點布魯納的發(fā)現(xiàn)也可以給我們啟迪,“發(fā)現(xiàn)不限于那種尋求人類尚未知曉之事物的行為,正確地說,發(fā)現(xiàn)包括著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教師指導學生自行發(fā)現(xiàn)與自行組織知識的方法,有助于學習后的長時記憶,學生主動學習的思維活動,有助于智力的發(fā)展和提升,學生養(yǎng)成自動自發(fā)的學習習慣并獲得解決問題的技能之后,有助于將來獨立的求知與研究,所以,強調教師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而不是急于告訴他們學習的結果,這也是“動手做”的道理所在。
其次,成文的演練需要先說話后作文。說話是口語交際的一種形式,學生在課堂上向全體學生介紹自己制作的“作品”就是一種“有聲語言”的文本。它與教師的詢問、評價語言形式對話;其他學生即使沒有參與對話,但思維在“對話”。先說話后作文,就是強調把口語表達和文字表達結合起來。把一件事說明白了,才可能寫明白;人對事物的感知總是從簡單到復雜,說話比較簡單,寫成文章就比較復雜;說總比寫快,先動口說,說的內容有偏差,“改口”比改文章容易;說得好現(xiàn)場就能獲得好評,感受成就感的周期短,反饋及時;先說就能把作文思路先演練一通,寫的時候心里就有底。作文則是書面語言的文本、有聲語言文本在先,書面語言文本在后,有利于“我手寫我口”,形成語言生活化、樸實、自然的風格。這也是一種“語文綜合活動”。
再次,從“動手做”獲得寫作內容,從“動口說”獲得寫作演練,接下來自然要涉及到寫作技巧。如果教師在學生沒有獲得寫作內容之前就一股腦地把寫作技巧告訴學生,學生很快就能得到這些知識,但是,因為沒有親身實踐,沒有發(fā)現(xiàn),沒有嘗試主動解決問題,只能被動接受這些知識,那么這些知識就很難轉化為能力。
在此基礎上,可以把這種先個別后一般的程序認知能力進行遷移。當說明對象不需要親手制作,而是一個具體事物,則通過觀察調查等實踐活動,把從前的自我設計與選材、制作轉換為別人的設計、選材、制作。雖然不是自己的操作,可是自己操作過,明白其中緣故,自然說的清楚明白。甚至可以把這種能力遷移到不是具體事物,而是抽象事理的說明對象上來。有了對說明對象特征的認識,又要進一步讓別人明白,就必須按照一定的順序,使用一定的手段進行說明。這些就是寫作技巧的策略性知識。從邏輯上講,這是歸納推理,是由一般到個別的推理;許多程序性的知識不能直接轉化為能力,換句話說,就是寫作只是不能直接轉化為寫作能力。許多教師通過先講解寫作知識,再根據(jù)這些知識進行寫作訓練,導致學生無法寫出好文章。其實,如此教學,教師自己也不能根據(jù)自己的講解的寫作只是寫出令自己滿意的文章,又何必強求學生。但是,寫作技巧知識如果是在親身實踐中悟出的,這種知識就會內化為自己的積淀,存儲在自己的大腦中,自動支配自己的相關寫作活動。
關鍵詞:英語數(shù)學興趣效率
一、激發(fā)興趣,提高效率
一位教育家在一書中這樣寫道:“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蔽艺J為教師只有以自己獨特的教學藝術和教學內容感染和吸引學生,才能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記單詞詞匯是英語教學中最基礎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而學生感到最困難的恰恰就是單詞詞匯了。這就需要我們想方設法使學生對記英語單詞感興趣。
記單詞是十分枯燥的,如果我們簡單地把幾十個單詞拋給學生,規(guī)定用多少時間給我記下來。學生一定會非常反感,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相反,如果我們能夠給學生醞造一個非常寬松的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游戲中記的話,學生就會輕而易舉地把記音標和單詞的任務完成了。
1.1指物記單詞這種記憶方法就是利用了就地取材的原則,一切皆為我所用,不必為教具發(fā)愁。方便實用,學生頗感興趣,而且還能加深他們對事物的認識。有時,我就順手拿起學生的書包對學生說:“同學們知道嗎?李明的這個書包里面的東西,看一看誰能把他們認出來”接著我就依次取出了文具盒、鉛筆、鋼筆、書、橡皮、直尺、卷筆刀、字典筆記本……我取一樣學生就說出一個單詞。
1.2比賽記單詞有時我就以比賽的形式讓他們來記單詞。采取寫出自己家里的電話號碼、手機號碼、車牌號以及學號等的比賽形式讓學生記住了本來枯燥無味的數(shù)字。
1.3單詞接龍在電視節(jié)目上我們經(jīng)常看到成語接龍比賽,每一位參賽選手注意力都高度集中,想出更多的詞語供選擇,這時的大腦處于高速運轉的狀態(tài),同時也是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所以,如果遇到單詞多而且難的單元,我就采用單詞接龍的方法來幫助學生記憶單詞。有時候復習時也偶爾采用,效果特別好,而且學生很感興趣。
二、培養(yǎng)習慣,強化能力
我國著名作家巴金說得好:“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yǎng)開始?!睂W生要想學好英語,就要學好英語的五大技能。學生學英語習慣歸納起來就是聽說讀寫譯習慣的培養(yǎng)。
2.1聽的習慣一位語言專家說過“掌握一種語言,首先是聽懂”。可見“聽”是運用英語進行交際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學習英語使用最廣泛的手段之一。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現(xiàn)象也說明聽力差的人語言表達能力也不會好到哪里去。比如聾和啞往往就是相連的。光靠初三這兩個月是不行的,所以我從初一的時候起每節(jié)課都要進行聽力訓練,聽力訓練的單詞記得多,聽力也就不怕了。另外就是聽寫課文,這也是一個很有效的練習聽力的一個好方法。
2.2說和朗讀的習慣我們最怕的就是“啞巴英語”,因為中國學生大部分性格內向、靦腆有一種不愿積極參與的心理障礙,而且害怕出錯,這是學習語言最大的障礙,要排除這種心理障礙只有認真訓練學生的說和朗讀的習慣。語言這東西,讀比寫還重要,比如一個兩三歲的小孩,他雖然寫不出幾個字,但他能基本掌握語言的表達功能,比較自由的交流。這就是讀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俗語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比瓗熋刻煲毴枋置刻煲毶ぷ?。我們學習英語也要堅持朗讀英語,只要每天堅持朗讀英語,只要每天堅持朗讀三四十分鐘,持之以恒,就能使舌頭聽從大腦的指揮,說出一口流利的英語。
另外,大量的、準確的朗讀能夠促進聽力和口語的進一步完善而廣泛的朗讀更能充分提高閱讀和寫作水平。這也是我上高中時的親身經(jīng)歷。之所以我現(xiàn)在吃英語這門飯,就是因為我上高中時每天早上堅持讀半個小時的英語,英語才成了我最強項。
2.3培養(yǎng)寫作習慣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英語學習必須以聽和讀為前提,但要真正掌握英語,形成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僅靠聽和讀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通過說和寫來檢驗和促進英語語言知識的掌握與運用能力的形成。
在我國以往的英語教學中,“啞巴英語”可謂人所共知的現(xiàn)象,比如許多畢業(yè)大學生畢業(yè)以后,都拿到了英語6級甚至是8級,但到了工作當中無法和外國人正常交流。而這些年來隨著聽,說不斷受到重視,筆頭工夫,尤其是寫作成了學生的難題。所以從初一第一個學期起就特別重視寫作能力的訓練,每天都要學生寫幾句話,到初三寫整篇的文章。原來學生寫一次作文,老師都需要一詞一句的改上幾天,但最終效果不是太好,還是要讓學生多寫多練,才能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三、鼓勵賞識的力量無窮盡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誰都愛聽好話,表揚的話。有利與學生成長的好聽的話,老師一點也不要吝嗇。不經(jīng)意的一句表揚和鼓勵,一句真心的關懷,一個真誠的眼神,一句善意的面帶微笑的責備,也許能給學生徹夜難眠的欣喜,也許能成為學生化悲痛為力量的催化劑,也許是學生一生的轉折點。我們學校有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英語每天早上都要默寫。不管默寫多還是少,滿分都是100。為了嚴格要求學生,都是95分過關,也就是說錯三個以下過關,否則就不過關。但是我們班有幾個孩子比較薄弱,別說95分過關,就是65分他們幾個也過不了關。:
于是我就給他們降低標準,比如今天默寫對一個,就批一個“好”字,明天能默寫對兩個,我就給他們批一個“進步很大,加油!”好學生一樣也需要表揚。如果是經(jīng)常默寫滿分的同學,我就會這樣批“你的水平就是一流的,你太棒了!”尤其是初三學生的心里壓力已經(jīng)夠大的了,老師不應該再有恨鐵不成鋼的言語和做法,給學生沉重的思想包袱,這時最好的老師是能給學生減壓的老師,這樣的老師才是學生心目中的良師益友。
由于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動手能力有限,需要教師能夠針對學生的水平,確定不同的教學目標。要在教學中有層次的引導學生,努力開發(fā)學生的積極性,最好的方式就是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思考。如《土壤中有什么》一課的教學,在上課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自然環(huán)境的主要構成有水、空氣和土壤等等,根據(jù)科學結論,水的成分主要由氫氣和氧氣構成,空氣中則有氧氣、二氧化碳、灰塵、顆粒、塵埃等成分,那么土壤中究竟有什么呢?學生根據(jù)學過的知識就會推斷:可能有水分,有空氣,還有一些無機物。接下來,教師要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有水分,應該如何用實驗證明出水分的存在?并要求學生們獨立思考,思考結束后即興小組的交流討論,討論結束后再做出小組的匯報。匯報的可能實驗程序如:將土壤放在密封塑料袋里并置于陽光下觀察,如果出現(xiàn)了水汽則表明土壤中有水;又或者是取一定量的土稱重,然后攤開曬干以后再次進行稱重,對比前后的質量變化等等。當學生的看法發(fā)表結束以后,教師進行點評,首先要肯定學生們的想法是有一定意義的,接著開始增加難度,并將學生往事先設定好的教學思路上引導:這些方法一定程度上都是可行的,但是我們有條件限制,現(xiàn)在只有燒杯、酒精燈和玻璃片這三樣器材,如果只能應用這三個材料,應該怎么進行實驗?請同學們再次思考并討論。這樣,就讓學生的思維上了一個臺階,利用有限的工具,進行思維的發(fā)散。第二輪討論結束后,學生的觀點就比較統(tǒng)一,都是對土壤進行加熱,觀察是否有水分出現(xiàn),只是具體的操作過程不一樣罷了。這樣提出問題并讓學生進行討論,一方面在有限的時間內講解了本課的知識點,另一方面增進了學生間的交流與互動。同時,在小組討論前給學生一定的時間獨立思考,這就滿足了學生的個體需求,同時增強了學生的興趣。給學生一定的空間,在實驗室前就進行設想,無形中教會了學生科學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
二、分組合作,布置任務
前面的自主談及已經(jīng)激發(fā)起了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以后,課堂氣氛也就開始活躍了,但是在這個階段,學生的思維還只停留在設想上,也許很多設想看起來都是合理的,如果沒有經(jīng)過實際操作,即使教師指出了學生的錯誤,學生一時也很難改正過來。因此,第二階段就要讓學生開始合作進行實驗驗證。小組合作進行實驗,在克服器材設備不足問題的情況下,也可以再次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動手能力,從而有效地達到合作教學的目標。通過實驗的過程和結果,學生在實際的動手中就會糾正原有的錯誤,向著正確的方法前進,而實驗的結果也能夠證明事先的設想正確與否。實驗動手的過程,也易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如上文我們提到對土壤中是否存在水的驗證,這應該是土壤中的成分里最好驗證的部分了,但是在實際的實驗操作中不一定就容易實施。如有的學生會將土壤放在燒杯中,并在燒杯上蓋上玻璃蓋,將燒杯加熱,觀察玻璃蓋上是否有水珠出現(xiàn)。也會有學生反過來,將土壤放在玻璃片上,蓋上燒杯,加熱玻璃片。顯然,光設想時覺得都是可行的,而且兩個方法的原理其實一樣,都是利用加熱揮發(fā)土壤中的水汽,使之形成水珠。但是后一種方法操作起來就很吃力,因為玻璃片承受的質量太大,增加了加熱過程的難度。而直接加熱燒杯,由于燒杯的體積較大,玻璃片較輕,操作起來就會比較容易。這些都是在實驗中才可以體會到的。動手的過程是讓學生自己體會的過程,也是一個比較自由的過程,在科學學科的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教師可以利用簡單的器皿,進行簡單的實驗。總是,要關注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
三、小組總結,得出結論
實驗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再次進行討論,根據(jù)記錄的結果和看到的實驗現(xiàn)象,對實驗做出總結并且要提出在實驗中應該注意的事項。這樣又讓學生進行交流與討論,合作學習的方法再次應用。同時實驗結束后的討論,是對學生思路的整理,有助于學生科學態(tài)度的養(yǎng)成。承接上文講到的土壤實驗,根據(jù)實驗的現(xiàn)象,學生一致得出了土壤里面確實含有水的結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在實驗過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項?或者說應該如何加快玻璃蓋上水珠的形成?學生就會再次思考實驗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加以總結,如加熱時可以在玻璃蓋上面滴些冷水,這樣可以加快升騰起來的蒸汽變成水珠等。對實驗結果的反思總結和延伸,是科學學科必須做好的收尾工作,幫助學生形成嚴謹細致的態(tài)度與精神。驗證完土壤中是否含有水以后,學生的熱情已經(jīng)完全調動了,這時教師可以趁熱打鐵,進一步詢問學生思考如何判斷土壤中含有空氣并思考討論,設計出實驗方案。這對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提升是極為有影響的。
四、結語
化學教學本身并不只是傳授給學生一些初步的化學概念和規(guī)律,而是通過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學手段,全面提高學生的智能,使他們能夠掌握和運用一些化學原理和實驗手段,學會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學會辯證而客觀地認識世界.從而在將來能夠獨立地、有創(chuàng)造性地進一步深入學習和從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運用化學實驗,通過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能夠較好地發(fā)展學生的智能。
一、圍繞實驗的“三大原理”引導學生展開思維活動
化學實驗理論的主體內容,可概括為⑴實驗原理;⑵裝置原理;⑶操作原理。教師應當在具體的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圍繞對上述“三大原理”的探索、理解和辨析,自始至終滲透著思維訓練活動。
首先,是實驗原理的思維訓練?!皩嶒炘怼奔捶磻恚傅氖敲總€具體的化學實驗,反映了或說明了或推斷了什么樣的物質發(fā)生何種變化的理論。可以圍繞如下的角度引發(fā)學生思考:1.變化實質──什么化學物質(有時還應進一步分析為什么要選用這些物質)?2.定量關系──反應物之間采用怎樣的物質的量(或質量、或體積、或微粒數(shù)目)的關系?為什么要采取此種定量或過量關系?3.反應條件──實驗時應選擇怎樣的物質狀態(tài)、變化溫度、壓強或催化劑條件?為何要選擇這樣的條件?(1).儀器選用──根據(jù)實驗原理,對特定的反應物或生成物,應選用哪種量取、混合、反應、加熱、除雜、干燥、檢驗、收集、吸收、分離、緩沖(安全)的儀器?為何選用這些儀器更適宜?(2).配套組合──根據(jù)實驗需要,選用的儀器之間,大小、規(guī)格應怎樣協(xié)調、搭配?如若不這樣組合會出現(xiàn)什么弊端?能否作某種調換或代用?(3).連接順序──為達到良好效果,選用的儀器應采取怎樣連接的位置順序和安裝與拆除的先后順序?為什么要安排這種順序?不遵循此順序會帶來什么不良后果?
二、養(yǎng)成細心觀察的習慣,為創(chuàng)造性思維夯實基礎
愛因斯坦說過,他沒有特別的天賦,只有強烈的好奇心。在人類認識史上,正是個別人對事物或某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了好奇感、驚奇感,從而導致了重大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
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各種與化學有關的現(xiàn)象隨處可見。用磚砌墻和貼瓷磚時,先要將磚和瓷磚用水濕潤;新買的鋁鍋,燒過自來水后有黑色斑點;經(jīng)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長得很茂盛,這些奇妙的現(xiàn)象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們去學習掌握水泥、鋁和氮氣的性質。
我們也會遇到一些奇特的實驗現(xiàn)象。例如:一鋁制的盛飲料的易拉罐內充滿CO2氣體,然后往罐內注入適量NaOH溶液,立即用膠布將罐口密封,反應一段時間后可能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呢?首先,易拉罐“內凹變癟”,接著“癟了的罐重新又鼓起來”。對于前面的現(xiàn)象一般很容易解釋。這是因為學生很容易從固有的思維定勢出發(fā),即分析物質發(fā)生變化時,只從加入的物質來考慮,只分析NaOH溶液與CO2的反應,就能得出易拉罐“內凹變癟”的現(xiàn)象。為什么會出現(xiàn)后面的現(xiàn)象呢?深入思考,不難得出這是因為容器本身“鋁”與氫氧化鈉溶液也會發(fā)生反應。對這些現(xiàn)象的好奇,能使學生的情緒亢奮、激動,從而在白熱化的思維之中,迸發(fā)出創(chuàng)新的火花。
一般說來,學生對化學實驗都頗有興趣,但往往只是好奇心驅使所致,由于觀察實驗時目的性不明確,不善于集中注意力于那些關鍵設備的主要現(xiàn)象,加之演示實驗時儀器小而教室范圍寬、學生多,所以他們觀察實驗并不準確。為此,在可能條件下,教師宜改演示實驗成并進實驗,或借助CAI軟件或VCD光盤、錄相帶等播放實驗錄像,盡可能結合并進實驗或錄像播放,穿插圍繞“三大原理”的系列思考題,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思考,展開思維訓練活動。
三、運用典型實驗灌輸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方法
為了提高化學實驗教學中思維訓練的效能,教師應當借助典型的化學實驗來誘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這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
一是教師宏觀地把握大綱、教材的整體,通過哪些典型實驗對學生進行哪些方面思維訓練的規(guī)劃,分階段、分層次實施。例如,物質燃燒時有不同的特征。氣體燃燒時產(chǎn)生火焰,固體燃燒時產(chǎn)生火星或火花。而硫在通常狀況下是固體,可是,它在空氣中燃燒時為什么產(chǎn)生火焰而不產(chǎn)生火星呢?我們只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硫燃燒的特征就能把握其中的奧妙。原來燃燒時,固態(tài)硫先液化后氣化,因此硫蒸氣在空氣中燃燒時產(chǎn)生淡藍色火焰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是激發(fā)學習者的主觀能動作用,將教材規(guī)定的某些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改為實驗設計或實驗習題,讓學生根據(jù)實驗要求自己提出實施方案,以提高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例如,給初三學生講鐵的性質,做鐵釘生銹這個演示實驗時,可先讓學生自己找材料,每人在實驗前10天準備三支干凈的醫(yī)用針劑小藥瓶。按裝滿水、少量水、干燥三個不同條件各放入鐵釘一枚。讓學生每天觀察一次并做好記錄。等到講這部分內容時,讓學生帶來“成果”。教師講解與學生討論結合;直到得出正確結論,效果就比較好。
三是選用一些中考”試卷的典型綜合實驗題,指導學生解題,乃至跟動手實驗結合起來訓練,中學教材和歷屆高、中考試題,不乏優(yōu)秀的典型化學實驗題型,如氫氣、氧氣、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的制取與系列性質實驗,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頗有作用。
綜上所述,結論十分明顯: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思維訓練不容忽視,化學實驗活動中的思維訓練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對化學實驗的觀察一般按下列順序進行:(1)觀察裝置圖,選擇所用的儀器,了解它們的用途和用法;(2)觀察反應物的顏色、狀態(tài);(3)注意反應發(fā)生的條件,同時注意觀察發(fā)生的現(xiàn)象;(4)觀察反應后生成物的顏色、狀態(tài)等。要依次進行,不遺漏。實踐證明,注重觀察程序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確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靈活運用演示實驗、分組實驗,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創(chuàng)建展示平臺
演示實驗是化學教學中經(jīng)常運用的教學形式,它生動、簡捷、有效,是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學手段之一。我們在平時實施演示實驗教學過程中,將教材中的演示實驗分為三種形式教學:(1)對于重要實驗,教師演示、學生觀察分析得出結論;(2)對一些要求不高的實驗,可對學生開放實驗室,要求學生設計或改進后上臺演示;(3)對一些難度較大,要求較高,現(xiàn)象又不太明顯的實驗,教師先進行演示,讓學生在觀察中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分析實驗的缺陷在哪里,使學生始終處于探究的思維狀態(tài),進而改進實驗。將分組實驗改為單人實驗,這樣做使每個學生都能親自動手操作而且獨立進行。它有利于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們懂得:辦任何事情都要有目的、有計劃,還要有堅持到底的決心。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培養(yǎng)獨立工作的能力,這也是教育本身所急需培養(yǎng)的一種能力。
五、開展科技活動、展現(xiàn)創(chuàng)新能力
一、抓住特殊能力--數(shù)學能力的培養(yǎng)
近十年來,許多教師對教學進行改革,重視能力的培養(yǎng),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記憶能力等。我覺得這些能力屬于一般能力。而學生的學習活動是分學科進行的,不同學科還有不同的特殊能力。如語文能力、數(shù)學能力、生物能力、音樂能力等等。我們要使培養(yǎng)能力的教學改革深入下去,取得更好的成效,就不能停留在培養(yǎng)一般能力,而要深入到學科,根據(jù)學科本身的特點,研究如何培養(yǎng)學科的能力。這是培養(yǎng)能力如何深入的一個重要問題。我注重抓住特殊能力——數(shù)學能力的培養(yǎng)。我根據(jù)小學生智力發(fā)展的特點,主要培養(yǎng)掌握數(shù)學問題結構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思維的靈活性和數(shù)學概括能力。以掌握數(shù)學問題結構的能力為例。什么叫數(shù)學問題結構?通常人們在解答一個問題前,必須先了解這個問題,分析這個問題,找出問題的已知條件和要求,這就要進行分析、綜合研究條件之間的關系,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系,然后把這些成分綜合成一個整體,抓住問題中具有本質意義的那些關系。這就是抓住了數(shù)學問題的結構?!澳芰姷膶W生拿到一道數(shù)學題時,一眼就看出了問題的結構,就能把已知條件聯(lián)系起來,而數(shù)學能力平常的學生遇到一類新問題時,一般說來,他們只是感知問題孤立的數(shù)學成分,并不理解這個問題。對于平常的學生來說,特別重要的是要能通過分析和綜合過程把問題的各種成分聯(lián)系起來?!?克魯切茨基《中小學生數(shù)學能力心理學》252、254頁)我在教一步應用題時,就著重地抓了數(shù)學問題結構的訓練。如畫線段圖的訓練,補充問題與條件的訓練,題意不變改變敘述方法的訓練,自編應用題的訓練,根據(jù)問題說出所需條件的訓練,對比訓練等。在講兩步應用題時,重點上了兩步應用題的“結構課”,同時進行變直接條件為間接條件,變換問法,讓學生擴題、縮題、拆題,看問題要條件等四個方面的訓練。講多步復雜應用題時,又進行了多步應用題的“發(fā)散思維課”及相應的各種訓練。通過一系列的教學和訓練,使每個學生都掌握了應用題結構的能力。
二、重視解題思路的訓練
應用題之所以難學,問題本身一般比較復雜是一個原因,但從教學法來說,更重要的是解題思路(思維過程的順序、步驟與方法)缺乏應有的訓練,使許多學生感到問題無從下手,不知道怎樣去想。對于這一點,我們只要把它同計算題作一比較,就清楚了。如做計算題時,學生對運算法則、運算順序和步驟,都是清清楚楚的。學生的思維過程同運算順序是一致的。計算的每一步都在式子里反映出來,看得見、摸得著,學生計算得對與錯一目了然。計算題通過訓練學生容易掌握。而解應用題就不同了,學生要了解題意,分析條件與條件之間,條件與問題之間的各種數(shù)量關系,要通過分析、綜合,找到解題的途徑和方法。從審題到列出式子,思維過程少則也有幾步,都是用內部言語的形式進行的。這種用內部言語進行的思維過程,教師既難以知道學生的思維是否合理、正確,有無錯誤,更難以進行有針對性地訓練。對于這樣的問題,我根據(jù)學生智力活動的形成是從外部言語到內部言語這個特點,在應用題教學中設計了一套教學方法,使學生的解題思維過程化,有計劃有步驟地訓練學生的解題思路。下面是我的訓練方法:
(1)讀題。通過讀題使學生理解題中的情節(jié)和事理,知道題中講的是什么事;已知條件中,哪個是直接條件,哪個是間接條件,條件與條件、條件與問題是什么關系。讀題的過程,就是了解題意的過程。
(2)畫批。就是把題中的重點詞、句和思維分析、判斷的結果,用文字、符號(箭頭、著重點、圓圈、橫直線、曲線等)劃出來,主要目的是為了了解每個數(shù)量的意義及數(shù)量間的內在關系。
(3)畫圖。就是畫線段圖,用線段把題中所講的各個數(shù)量及其相互關系表示出來,直觀地、形象地反映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
(4)說理。說理就是在分析解答應用題的過程中,讓學生用清晰、簡潔、準確的語言,說出自己分析解答應用題的思維過程及相應的道理。通過上述讀、畫、說,學生把解題的內在思維過程,變?yōu)橥庠诘谋憩F(xiàn)形式,這就非常有利于訓練、培養(yǎng)學生解題過程中思維的有序性和合理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的能力,解決了應用題教學中的一大難點。
三、以培養(yǎng)數(shù)學能力為中心,進行系統(tǒng)的訓練
我在應用題教學中,改變了那種一類一類問題地教、一個一個例題地講的教學方法,以培養(yǎng)數(shù)學能力為中心,重新設計編排一套練習,反復地系統(tǒng)地進行訓練。這種訓練的目的不是停留在一問一答單純解題式的技能訓練,而是著眼于培養(yǎng)舉一反三和思維的靈活性,形成數(shù)學能力。因此,在我的重新編排的練習題中,不僅有問題的解答訓練,而更多的是各種思維訓練:有擴題、縮題、拆題、編題的訓陳,還有發(fā)散思維訓練,對比訓練,一題多變訓練,一題多解的訓練,系統(tǒng)思維訓練等。為了進行這些訓練,我采用了“結構課”、“思維分析課”、“變式課”、“發(fā)散思維課”等形式的教學結構和一系列培養(yǎng)能力的教學方法。下面,以兩步應用題的“變式課”為例,說明我是怎樣進行思維訓練的。
“變式課”的教學,有五種基本做法。
(1)改變敘述方法。就是題意不變,僅改變題中某些詞、句的敘述方法。
(2)改變重點詞語。重點詞語是連接條件與條件,條件與問題的紐帶。它是引導學生理解題意,分析數(shù)量關系,尋求解題方法的主要線索。
(3)改變條件。就是把直接條件改變成間接條件,把間接條件改變成直接條件,應用題的問題不變。
(4)改變問題。就是條件不變,只改變應用題的問題。改變應用題的問題,不僅使題意發(fā)生了變化,而且使解題的思路和具體方法都隨之發(fā)生了變化。:
(5)改變條件和問題。就是把應用題中的條件(直接條件或間接條件)改變成問題,把問題改變成條件(直接條件或間接條件),使題意大變。從而導致分析方法、解題方法的改變。
所謂目的性,就是在傳球的過程中有一定的目標,不要盲目傳球。可分為以下幾點:進攻時,方便調整隊員的位置,以便發(fā)動進攻;為了突破對方的防線,打亂對方的防守戰(zhàn)術,快速分球以使隊友獲得突破或者投籃的機會;來回的傳球技巧,使隊友間拉大空間,方便把球傳到籃下或離籃筐近的區(qū)域,來提高命中率。為此,球員們要做到因時、因地、因人的傳球,首先,隊員們要掌握自己的戰(zhàn)術,與戰(zhàn)術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避免或減少無效的或失誤的傳球;其次,隊員要根據(jù)場上的變化而變化,隨著戰(zhàn)術的變化,傳球的要求也會變。假如對方采取區(qū)域聯(lián)防時,即守在罰球線的附近,這時進攻隊員要左右交織的傳球,調動防守,使之來不及防守有球的區(qū)域,從而獲得中距離投籃的機會。
2、掌握良好的傳球時機,做到眼到,球到
什么是良好的時機,即隊友出現(xiàn)空位或者擺脫防守的瞬間。這個時候,就需要持球人將球準確無誤的傳到隊友手上,幫助隊友得分。每每在球場上,出現(xiàn)空位的機會并不是那么多,出現(xiàn)空位的機會也是時間比較短暫的,所以在這個短暫的時間里將球傳到他們的手上,就說明在這次進攻中獲得了成功。
3、根據(jù)戰(zhàn)術和接球隊友的特點,合理的運用傳球速度
在打球中會發(fā)現(xiàn),有的人傳球很快,而有的人卻很慢,會耽誤最佳的投籃時間,這就要求我們加快傳球速度。一般有兩種辦法:一是靠力量來提高球的飛行速度,另一種是縮短籃球在手里的停留時間,加快出球速度。籃球比賽最忌諱的就是長時間運球,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粘球”,當球在一個人手里時間過長時,對方防守人員就會有重點的進行防守,有時就會出現(xiàn)“死球”的情況,嚴重者會導致輸?shù)舯荣?。那么怎樣掌握傳球速?比如快攻時從后場到前場的遠距離傳球,持球人就要快速準確的將球傳到隊友手上;近距離傳球時,適當掌握傳球力度和速度,不要因為力度過大或速度過快導致失誤;如反切的吊傳球,力量和速度要適中,以便同伴接到球后順利完成進攻任務。
4、傳球時合理使用假動作和巧妙靈活運用反彈球
持球人的眼睛是經(jīng)常會受到防守人“重點照顧”的,當然并不是要傷害你。我們可以用眼神迷惑防守人員,給對方以向外線的隊友傳球的假象,最終達到幫助隊友投籃或得分的目的。防守的重點說到底就是干擾或打斷持球人的突破或者投籃,這時持球人就可以做出突破或投籃的假象,迷惑防守人,達到傳球的目的。有時高空球傳出去之后容易讓對方高個子球員搶斷,我們就可以巧妙利用反彈球,在地板上反彈后傳給隊友。要掌握好球的落點,傳球時不要用力太大,盡量讓隊友舒服的接球。
5、傳球的方向
根據(jù)戰(zhàn)術的要求,持球人和接球人的方向是不固定的,尤其是接球人更是變幻莫測,所以傳球的方向也是變化的。傳球的方向可分為三種:順方向傳球、側向傳球、逆方向傳球。順方向傳球就是接球人和球飛行的方向是相同的,多用于快攻推進、轉身投籃或陣地進攻中創(chuàng)造投籃機會的傳球。側方向傳球就是持球人向一個方向移動,而向側方傳球,多用于進攻中的移動傳球或近距離傳球,傳球速度要快,但是傳球力度要適中。前兩種方式大家都能理解,接下來重點說說第三種傳球方法即逆向傳球。逆向傳球就是接球隊員的移動方向恰恰與球飛行的方向相反,逆向傳球多在中距離使用,多用于陣地進攻。更加的要求傳球人在傳球時控制好傳球力度,掌握球的走向,否則將會造成接球困難,出現(xiàn)失誤。
6、培養(yǎng)良好的傳接球意識
當然,意識的培養(yǎng)不能光靠自然形成或者說自己天生就有,我們必須經(jīng)過長期刻苦的訓練,必須要有目的、有步驟、有計劃的嚴格要求自己,按部就班的做好每一步。因此,認為只要多打籃球,球員的籃球意識就會自然形成的觀點是片面的,這簡直就是謬論。如果在以后打球中形成了錯誤的習’質,那么再改就相當?shù)睦щy,所以在形成壞習慣前,及時的更正,掌握良好的籃球理念。對于籃球運動來說,雖然技術是制勝的基礎,戰(zhàn)術是手段,但是只有場上的5個人集體發(fā)揮力量,才能將團隊意識發(fā)揮的淋漓盡致?;@球意識的培養(yǎng)與訓練應注重以下三個方面:正確的應用籃球運動中各項基本技術和方法的意識;隊員間的戰(zhàn)術配合意識;參加籃球運動的思想意識和集體意識?;@球運動本身就是一個集體,一個好的集體意識就是每個人要對參加籃球運動有明確的目的性,就是為了某一目的而來打籃球;高昂的斗志,一個人具有高昂的斗志不光會帶來強大的戰(zhàn)斗力,還會影響到集體的每一個人,發(fā)揮了正能量;集體榮譽感,這對于集體的每個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這種榮譽感是前進中的無形的能量。一個優(yōu)秀的籃球運動員的觀察能力是隨時可以掌握賽場上千變萬化的情況的,并能快速做出正確判斷。
7、傳球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7.1選擇合理的傳球方式
持球人在場上時要根據(jù)不同情況和隊友的不同位置進行傳球,不要做出一些無謂的傳球或者失誤,只有選擇合理的傳球方式,才能達到最佳的給球效果。
7.2盡量采用縱向傳球,減少橫向傳球
因為縱向傳球可以很好的避免因橫向傳球而遭到防守球員搶斷,而且縱向傳球具有很強的攻擊性,能有效的達到得分或者助攻的目的。橫向傳球極易被搶斷,一旦失球,對方由防到攻的速度非??欤蜁斐墒Х?,甚至會輸?shù)舯荣悺?/p>
7.3傳球要有快速性和隱蔽性
好的傳球人可以在人縫中將球快速準確無誤的傳到隊友手上,幫助得分。在有機會時,出其防守人不備,擾亂對手的戰(zhàn)術,贏得比賽的主動權。這點在NBA巨星史蒂夫納什的身上總有體現(xiàn),他經(jīng)常傳出一些出其不備的球來,迷惑對手,及時找到隊友,幫助其取分。
8、總結
【關鍵詞】節(jié)奏;旋律;速度和力度
小學階段的音樂(樂曲)欣賞課,一直是令很多教師感到比較難上的一種課型,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數(shù)學生理解作品難,教師組織教學難。我也曾被這些難題所困擾,經(jīng)過多年的課堂教學實踐,逐漸摸索總結出了一種幫助學生理解音樂作品比較有效的教學方法,即注重挖掘構成音樂的主要元素——節(jié)奏、旋律、速度和力度等,培養(yǎng)他們對音樂的理解能力、鑒賞力、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造力,提高審美情趣,陶冶情操。以下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通過音樂的“骨架”——節(jié)奏,引導學生理解音樂
音樂是時間性、動態(tài)性很強的藝術,而它的時間性、動態(tài)性又是通過節(jié)奏反映出來的。節(jié)奏是音樂的語言要素,是音樂的骨架,是音樂賴以生存的基礎,因此,在欣賞樂曲時可抓住其節(jié)奏特點引導學生來理解音樂形象。比如在三年級上學期欣賞《我是人民小騎兵》這首樂曲時,抓住“×××︱××××︱和××××××”這種類似馬蹄聲的節(jié)奏型,通過聽聽、拍拍、說說等形式啟發(fā)學生想象騎兵騎著駿馬在草原上奔馳的情景,而中間段落出現(xiàn)的“ו×︱××××︱×—︱×—︱”較舒展的節(jié)奏出現(xiàn)后,引導他們與前面的節(jié)奏進行對比,節(jié)奏變化了,騎兵的活動又會怎樣呢?再結合課本中的插圖,想象騎兵在草地上休息或交談的情景,學生基本把樂曲表現(xiàn)的內容講出來后,又和學生一起分析產(chǎn)生這種效果的原因:是由于節(jié)奏的疏密變化,才表現(xiàn)出了騎兵在草原上巡邏、與風雨搏斗等情景。再如欣賞曲《溜冰圓舞曲》、《跳繩》等樂曲也是抓住樂曲中節(jié)奏的變化,啟發(fā)學生與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較好地完成了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從而消除了學生的畏難情緒。
二、抓住音樂的“靈魂”——旋律,理解音樂旋律是音樂的語言,是音樂的靈魂所在,是塑造音樂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音樂有了節(jié)奏的支撐,再加上起伏的旋律,才使其具備了感人的色彩。因此,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分析樂曲的旋律特點,能使學生更準確地把握音樂形象。比如四年級學生在欣賞《牧童短笛》這首鋼琴獨奏曲時,初聽前我提醒學生:鋼琴演奏的高低聲部有什么特點?根據(jù)旋律特點,樂曲能分成幾部分?之后引導學生想象第一、第三兩個樂段的兩條此起彼伏的旋律,就象兩個牧童騎在牛背上悠閑的吹著牧笛,一唱一和地行進在田間的小路上;中間段落的旋律出現(xiàn)了跳躍性的起伏變化,老師稍加引導,學生便很自然地想象到牧童在田間嬉笑、游戲的情景。再如《豐收歡樂而歸》、《蜜蜂》等這類樂曲,其旋律特點都是幫助學生理解樂曲的關鍵。
三、利用音樂的速度和力度,挖掘音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