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3:24
序論:在您撰寫中西教育差異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論文摘要: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中西方文化存在許多差異:整體性和個體性的差異;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以及教育文化的差異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是極其必要的。本文就是從多個角度淺析中西方文化差異,從而將其應用于英語教學中,讓學生得到更加全備的知識。
一、社會禮儀
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姓名、年齡、單位及收人等。而西方人很討厭人家問及年齡與收入等個人私事。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對于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并有一套謙虛之詞,像“慚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 you(謝謝)”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并連聲稱好。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 yourself,Please(請隨便用)!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等。而西方人只說:"Bye bye(再見)!""See you next time(下次見)!""Good night(晚安)!”
二、服飾禮儀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環(huán)的習俗。
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傳統的中山裝、旗袍等已退出歷史舞臺。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已與西方并無二異。
國際社交場合,服裝大致分為禮服和便裝。正式的、隆重的、嚴肅的場合著深色禮服灘尾服或西裝),一般場合則可著便裝。
我國服裝無禮服、便服的嚴格劃分。一般地講,在正式場合,男同志著上下同質同色的中山裝,或著上下同質同色的深色西服并系領帶,配穿同服裝顏色相宜的皮鞋;非正式場合(如參觀、游覽等),可穿各式便裝、民族服裝、兩用衫,配額色相宜的皮鞋或布質鞋。
三、飲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wèi)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tài),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范疇對后代思想的影響,便于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
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盡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于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類比,那么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于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于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
四、中西方教育形式的差異
中國傳統教育強調知識的傳授,美國教育強調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補。通過查閱有關書籍,我們也意識到:中美教育在各個教育層次上都存在著差異,并以不同的表現形式體現出在美國,年輕人大多很有主見,這種獨立意識是從小培養(yǎng)出來的。
【關鍵詞】語言文化差異英語教學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
(一)文化的產生及內涵
由于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生存環(huán)境、等不同, 導致了中西方語言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從而出現了文化學習與交流的多種困擾因素。要了解和掌握兩種交際文化的差異,必須先從文化談起,按照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對“文化”所下的定義,“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模式。
(二)表現
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書中就指出:“語言有一個環(huán)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和信念”。要真正掌握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的特定社會背景,中西方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的差異
(1)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 以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相反, 中國文化卻提倡謙虛謹慎。然而, 中國式的自我謙虛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這種謙虛, 在西方人看來, 不僅否定了自己, 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
(2)在西方文化中,與“自我”(self) 相關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如“self-absorption (自我專注 )、self-admiration(自我贊賞) 、self-cultivation (自我修養(yǎng) ) ”等等 。西方社會盛行的是個體主義 (individualism),強調個人自由 、不受約束。而中方文化強調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先國家,后集體,再個人,先利民,再利已” 的話語隨處可見。
2、社會關系的差別
(1)稱謂及稱呼:英語中的稱謂比漢語中要少得多。例如,cousin 一詞,對應漢語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漢語把表親關系區(qū)分得非常嚴格,要說出性別,還要分出大小。而英語中的稱謂不多,除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 等幾個常用稱謂,其它的幾乎不用。在英美國家,小孩子不把爺爺奶奶稱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這在中國人看來有違情理且不禮貌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常用于非親屬之間: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們對母語是英語的長輩稱“Uncle Smith”“Auntie Brown”,對方聽了會覺得不太順耳。英語文化中只有關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親屬稱謂且后面不帶姓,只帶名,如“Uncle Tom”。又如學生知道teacher的含義是“老師”,也就相應地把“王老師”稱為“Teacher Wang”。其實,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yè);漢語有尊師的傳統,“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yè),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由于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王老師=Teacher Wang.此外還把漢語中習慣上稱呼的“唐秘書”“張護士”稱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 英語國家的人聽起來感覺不可思議。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
(2)在美國,父母以及未成年孩子,稱之為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子女一旦結婚, 就獨立生活,父母不再資助子女。這種做法能培養(yǎng)年青人自力更生的能力, 但也疏遠了親屬之間的關系。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 傳統的幸福家庭是四世同堂,家庭成員互相依賴幫助, 密切了親情關系。然而, 這種生活方式不利于培養(yǎng)年青人的獨立能力。
3、社會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大多使用“吃了嗎?”“上哪呢?”來打招呼,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可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尷尬,甚至不快,因為西方人會認為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們只說一聲“Hello”,“Morning!”或“Good Afternoon”就可以了。而英國人見面會說:“A nice day, isn’t it?”
在中國,菜的樣式千變萬化,又非常講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歐洲人只講究其營養(yǎng)的搭配和保護。中國人殷勤好客,敬酒讓菜,西方人常覺得太過熱情。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 yourself, please! ”中國人送客人時常說: “再見, 走好啊! ”“慢走”等。而西方人只說:“Bye! ”“See you later!”
4、社會習俗的差異
中西方人接受贊揚、祝賀時的反應也有明顯區(qū)別。中國人聽后會說一些謙虛之詞,而西方人則會毫不猶豫地說:“ Thank you”。根據西方人的習慣,當他們贊揚別人時,總希望別人以道謝或接受的方式作答,否則他們會誤解為對方懷疑自己的判斷力。而東方則比較謙虛、謹慎,即使心里非常高興,也不會坦然接受對方的贊揚。 又如發(fā)表學術文獻或論文,漢語文章的標題往往有表示謙虛的字眼。如“淺談…”、“試論…”等,而英語文章的標題常常直截了當,不加修飾,如“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學與技術》) 。
5、生存環(huán)境方面
英語中與水產、航船有關的詞語非常多,如“ fish in the air (緣木求魚 )、an odd fish(怪人)、miss the boat (錯過機會)”等。漢語中這類詞語就少得多。原因在于英國四周環(huán)水,航海業(yè)發(fā)達,所以多此類詞語。而在中國只有沿海地區(qū)才有漁民結網捕魚,所以該類詞語相對較少。要表達“用體力負運東西”有:“扛、挑、擔、抬、馱”等。在英語中卻只有carry來泛指這個動作。漢語中我們會遇到“像老黃牛一樣干活”、“氣壯如牛”等詞 ,英語中要表達同樣的意思,會說“ work like a horse, as strong as a horse”。
6、方面
漢英語言中涉及宗教的詞語數目龐大,如“天公”、“陰陽”、“菩薩”等。語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兩種截然不同的宗教詞匯是兩個民族宗教觀念迥異的寫照。隋唐之前,儒道兩教在中國居統治地位,漢語中涉及宗教的詞語多與此相關,如“太極” 、“道”等;隋唐時期,佛教傳入,大量佛教詞語隨之而來,這樣儒、佛、道三教在中國占有絕對主導地位。隋唐時期,大量佛教傳入,大量佛教詞語隨之而來,其輪回報應的思想被儒道思想所接受并被消化。這樣儒、 佛、道三教在中國占有絕對主導地位。在英國,則以基督教為主要宗教。該教于597 年傳入英國。在隨后相當長的時間里,大量與此相關的詞語陸續(xù)匯入英語行列。這里既有古英語時期由拉丁語滲入英語的詞 、如angel (天使 )、monk (僧侶 ) 等,又有中古時期從法語借用的詞 ,如 religion (宗教) 、dean(教長) 等,還有現代英語時期從其他外來語中借來的大量的詞,結果英語中涉及宗教的詞語遠比其他語種來得多。
7、歷史典故方面
典故是每個民族日常交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常常在不自覺間運用出于各自民族文化遺產的典故,比如中國人會說,"真是馬后炮"、 "原來是個空城計啊 ! " 西方人則會講 That all Greek to me.(我對此一竅不通。) 、He’s a Shylock (他是個守財奴) 。一談用典,對對方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國人大多感到相當費解,顯然這是因為各民族以化遺產不同的緣故。中國人的典故多源于《紅樓夢》等古代四大名著、民間傳說神話以及中國傳統的體育娛樂項目,如象棋、戲劇等。前兩個例子一個來自中國象棋,一個來自《三國演義》。而西方人的典故則多出于莎士比亞戲劇和以后英美文學中的許多其他人物或名稱、希臘、羅馬神話、《圣經》中的人物和事件以及傳統的體育項目,如美國的棒球、橄攬球等。后兩個英文例子便來自莎士比亞戲劇。
二、英語教學目的
英語教學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學習、研究語言本身,還是掌握語言這個工具?英語教學的目的是要打好扎實的語言基礎知識,進行嚴格的聽、說、讀、寫訓練的基礎上,培養(yǎng)為交際初步運用外語的能力。而交際能力離不開對所學語言國家文化的了解,學習一種語言必須要學習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這就要求我們外語教師從第一天起,就要隨時注意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東西方的兩種交際文化的差異,應把這種識別和介紹與語言教學同步進行,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我們學生真正具備交際能力。
三、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文化教學
在學習、使用外語時,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文化意識,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蘊含。教師應適當拓展有關中西文化差異的淵源,以解釋這種差異的現象的由來。
(一)從英語詞匯中探究文化涵義
英語詞匯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涵義,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防止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做評價??蛇m當擴展知識內容,順便講一些相關的外國風俗習慣等。
(二)教師鼓勵學生自發(fā)尋找和積累英語國家的文化素材
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些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的途徑和渠道,如創(chuàng)造一個文化語言環(huán)境,開展一些語言實踐活動;可收集和利用一些有關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獲得較為直觀的文化知識和風土人情;利用電影電視引導學生觀察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情況等。這些都有利于學生體驗和感受英語國家的文化,強化學習西方文化的意識,其用英語思維的能力也會相應提升。
綜上所述,語言是社會的產物, 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晶。它凝聚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各方面人類社會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傳統, 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當大的文化差異。教師應了解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 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 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質量,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正確運用語言。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參考文獻
[1]鄧炎昌, 劉潤清. 語言文化即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89.
[2]方文惠. 英漢對比語言學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論文摘要:中西語言在文化特征、思維方式、語法結構、句法類型方面存在著諸多差異。這些差異貫穿在語言學習中,給高職學生帶來了很多困擾。本文在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和中西語言差異對比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針對于高職學生的對比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及跨文化交際教學等方法,以期促進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提高其英語學習效率。
一、引言
語言,作為一種媒介和人類思維的工具,它傳達思想,表達情感,傳遞信息,確認事實,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之一。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能夠脫離語言而獨立存在。英語作為目前世界上的最為通用語言之一,在國際交往中起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對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高職學生來說,英語學習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意圖通過中西語言文化之間的對比,探尋兩種語言之間的異同,以提高當前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效率。
二、高職英語教學現狀調查分析
近幾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擴招,職業(yè)教育的生源文化素質也在明顯下降,其英語學習現狀更是不容樂觀。為了對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狀況有一個更明確的了解,本文對幾所高職院校學生的英語學習現狀進行調查研究。調查方法為問卷調查和期末考試成績測評。通過調查發(fā)現高職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1.基礎薄弱,水平較差
從成績上看,學生的英語基礎很差,成績普遍較低,而且水平參差不齊,相差甚大。大多數成績集中在40~69分之間。職高生試卷雖然非常簡單,但其平均成績仍然很低,只有42.59分。個別院校的個別專業(yè)學生英語成績更差,有的只有20~30分,及格率很低。
2.學習被動,態(tài)度消極
對學生的日常學習的問卷調查發(fā)現: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缺乏積極性。許多學生是為了逃避英語而選擇了非英語專業(yè),結果還要開展英語學習,使他們內心抵觸心理嚴重,學生態(tài)度非常消極,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
3.漢語思維負向遷移影響嚴重
通過教師日常教學總結和期末測驗,本文發(fā)現學生的英語學習極易受漢語思維習慣的干擾。出現大量的“chinglish”句型,在翻譯、作文和日常對話中尤為明顯。漢譯英中,大部分同學不會調整句式,逐字逐句翻譯現象非常普遍,無法應對復雜句型和一些基本的長句。
三、中西語言文化差異及表現
上述現象說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中西語言特征及其反映的文化現象沒有系統的了解和把握,經常將兩者混為一談。如果教師在中西語言文化方面對學生進行系統的解釋,并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引領學生的學習,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英漢兩種語言在語音、語法、詞匯和語言思維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層面:
1.中西思維方式差異
在語言層面,英漢隸屬兩種不同的語系,在思維方式和語言構成方面有著很大不同。英語屬印歐語系,擅長用抽象的概念表達具體的事物,在語言表達上多用名詞,敘述呈靜態(tài);漢語屬漢藏語系,更注重用具體形象的方法或詞語來表達抽象的概念。在語言上多用動詞及其短語,敘述呈動態(tài)。通過下面的例句及翻譯中可以看出二者的差別
eg: 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他能吃能睡。
he was a nonsmoker and a teetotaler.他既不抽煙,也不喝酒。
2.英漢詞匯差異
在詞匯構成方面,漢語詞最基本的構成方式主要是 c=a+b(即詞語=種差+屬性)形式。如通過“魚( fish)”這個詞語,可以產生更多的詞語:鯉魚( carp)、鰻魚( eel) 、鯊魚( shark),鯨魚(whale)等。而英語則主要是靠轉換、合成和綴合三種構詞法構成更多的新詞(連,2006)。
此外,即便是面對同一個詞,英漢兩種語言賦予它的基本語義也有很大差別。如漢語中“狗”具有卑賤的、勢力的含義,如“狗仗人勢”“狗腿子”等,而英語中的“dog”則是褒義詞,如“a lucky dog”, “a top dog”等。
3.英漢句法結構差異
句法結構方面,傳統漢語句子結構以意合為主,以語序和虛詞為主要語法手段,而英語則重形合,結構嚴謹,具有明顯的形式標記,語義關系極其分明(馬,1999)。如:英語中“if you don’t enter tiger’s lair, how can you get the tiger cub?”必須有完整的關聯詞語聯接,而譯成漢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言簡意賅,不需要任何連接詞。
4.英漢句子類型差異
在句子類型方面,漢語中多用主動句、被動句較多地表現不好的事物或傾向。而英語國家中對個人的隱私比較尊重,在很多句子中都不愿意或不便言明動作的施行者,而又必須有主語出現的情況下,較多的使用被動句。如在漢語中,我們會說“我們熱情的歡迎馬麗的到來”,而英語則表達為 “mary was given a hearty welcome”.
四、中西語言文化差異對高職英語教學的啟示
通過以上對比可以看出漢英兩種語言無論在句法句型以及詞語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的英語學習。
1.使用對比教學法
對比教學法的本質特征就是用“對比”的方法進行教學。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兩種語言之間的“比較”。如詞匯構成、語法結構和句法類型、時態(tài)語態(tài)等的對比。
詞匯的對比就是在向學生解釋英漢兩種語言構成的基礎上,將英漢的構詞方式進行對比說明。如漢語中的詞組構成,和英語中的詞綴、曲折和復合詞的構成意義和含義等。
語法結構對比就是在漢語和英語句法的對比基礎上,使學生明確掌握英語的句法和漢語句法之間的根本不同。避免出現語序上的混亂和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使用不當,使英漢語的語法符合語法習慣。
時態(tài)語態(tài)的對比主要是讓學生跳出漢語沒有明確的時態(tài)標記的局限。明確英語的時態(tài)意義和構成。并通過對中西文化和思維的對比,指明兩種語言之所以出現句子類型差異的原因,使學生知其然,明其所以然。
2.使用情景教學法
情景教學法是教師根據課文所描繪的情景,通過對具體知識情景的講解,創(chuàng)設出一定的情景,引導學生再現課文的情景表象,使學生置身其間,如臨其境。教師通過 “情景創(chuàng)設”,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情感,啟迪他們的思維和想象力。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語言情景,話題情景,生活情境等幫助學生盡快的融入到英語情景中去。
語言課堂的主要活動是結構式的口語練習,而且這種練習應該是在設計好的情景下出現。英語語言情景的創(chuàng)設就是為了減少漢語語言對英語學習產生的負遷移,使學生盡快地適應英語表達。
話題情景和生活情景就是在對話和語篇學習的過程中再現英美國家的生活情景,在每一個不同的話題中感知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將知識學習和情景了解結合起來,加深英語學習的印象和感知。
3.實施跨文化教學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沒有一種語言能夠脫離文化而單獨存在,語言的教學離不開文化的教學。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教學的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充分詮釋詞匯的文化內涵及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
任何一種語言的詞匯都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教師在進行詞匯教學時要特別注意每個單詞在不同語言中的固有的文化意義。如之前本文介紹的漢語的“狗”和英文中的“dog”雖然都指代同一事物,但語義差別極大;類似的還有漢語中的“龍”和英語中的“dragon”,以及數量眾多的顏色詞和習語等(徐,2004)。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文化的因素傳輸給學生,使學生在運用的過程中得心應手,防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現象出現。
五、總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職學生英語水平較低,學習積極性差是普遍現象,而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以其對中西方語言文化差異的理解為前提的。因此,本文認為在高職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結合社會與文化內容進行語言教學,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通過語言語法的對比,情景語境的創(chuàng)設,以及西方文化風俗的介紹等,能夠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較為全面的感知英語,并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興趣和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2]馬秉義.英漢句子結構常式比較[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1999,3.
關鍵詞: 中西文化差異 原因 教授方法
對于英語的學習,傳統看法是只要學會語音、語法和詞匯,就算掌握了這門語言。但是,隨著國家的經濟的發(fā)展和WTO的加入,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必須把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結合起來才能順利地交際。有的英語學習者雖然能夠講出一口語音標準、語法結構正確的英語,但在與外國人交流時不能正確理解對方的語用意義,聽不懂對方話語中所表達的思想或看不懂文字層面背后的東西,以致在語言交流中產生誤解。究其原因,就是在英語教學中忽略了文化素養(yǎng)的作用或對文化素養(yǎng)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21世紀是一個以知識創(chuàng)新和社會信息化為主要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意味著對人的文化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一個人的文化素質對他的思維方式、道德情操乃至創(chuàng)新能力都有巨大的影響。所以在平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語言文化素質,而且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英漢兩種語言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在實際教學中,必須向學生傳授英語文化背景知識,比較中英文化差異,使學生對主要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知識與習俗有一定的了解,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提高英語的理解能力及運用能力。
一、中西文化的差異
中西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英漢詞語反映的文化差異。
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和我國很不相同,作為語言的一個組成部分的詞語,它的產生、發(fā)展、豐富和詞義的演變與其社會歷史文化背景是分不開的,所以對詞匯的理解就涉及有關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如果缺乏這方面的知識,理解時就會出現文化錯誤。
比如說,“dog”和“狗”這兩個詞,在語言意義上兩者是相同的,表示一種動物。由于文化差異,它們在實際應用中含有不同的意義。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一般都有厭惡、鄙視狗這種動物的心理,所以常常用狗形容和比喻壞人壞事,如狗仗人勢、狗急跳墻、狗眼看人低等。在漢語中用狗指人就是罵人,如狗腿子、走狗、狗頭軍師、落水狗等。但是在英美國家,他們非常喜歡狗,并且認為狗是人類忠誠可靠的朋友,常常把人比作dog,卻沒有絲毫的貶義。英語中dog一詞很受歡迎,并且往往含有褒義。例如:lucky dog表示“幸運兒”,Love me,love my dog.表示“愛屋及烏”,Every dog has his day.表示“人人皆有得意日”。
2.英漢結構反映的文化差異。
英漢表達的結構差異體現在排列信息內容的順序、表達中各環(huán)節(jié)間的關系、話語發(fā)展的趨勢等方面。比如,英語中的時間、方位、地點表達的排列順序往往是由小到大的,而漢語則相反。例:
英:at two o’clock on the afternoon of the 28th of May in 1998
漢:1998年5月28日下午2點鐘
另外,英語的修飾要求把主要意思放在句子的開頭,即“中心詞”往往放在首位,然后圍繞“中心詞”逐步發(fā)展,形成先正后偏的現象。而漢語的表達習慣則是由表及里,先交代旁枝末節(jié),最后點明主題。英語的定語和狀語往往放在所修飾的詞語后面,漢語則反之。
英:This is the book that she gave me.
漢:這就是她送給我的書。
二、形成中西文化差異的原因
當然,詞序與漢語大體一致的句子在英語中也有相當大的比例,這好理解,無需比較。這些差異存在的原因如下。
1.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及觀念上的和心理上的差異會帶來語言使用上的差異。
如英美人交談忌談年齡、收入、信仰等有關的話題,他們認為那是個人隱私,不容侵犯。而中國人見面則問對方:“你多大了?”“你收入多少?”等。
2.不同文化的人對事物的表達方式也存在差異。
如英語國家對家庭及親屬關系的概念較籠統,但漢語中非常明確具體。如英語中的uncle在漢語中分別表示伯父、叔叔、舅舅、姑父、姨父,而cousin則涵蓋了堂兄、堂弟、堂姐、堂妹、姑表兄、姑表弟、姑表姐(妹)、姨表兄(弟)、姨表姐(妹)等12種親屬關系。
三、中西文化的教授方法
為了培養(yǎng)學生對中西文化的敏感性,我們在平時應多向學生講述中西文化差異,如習俗文化、思維文化、心態(tài)文化、歷史文化和體態(tài)文化,這樣才能對中西文化有比較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加自如地運用英語。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把中西文化差異的掌握及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始終貫穿于英語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抓好閱讀課的教學。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 差異 教學 交際 能力
中學英語新課程標準對英語課程的任務里有這樣的描述: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事業(yè),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生學習和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梢娏私馐澜绾椭形鞣轿幕牟町悓τ谟⒄Z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
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發(fā)展交際能力。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然而具備了語言能力并不意味著具備了交際能力。越來越多的人已達成共識,即交際能力應包括五個方面:四種技能(聽說讀寫)加社會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合適交際的能力)。
但英語教學中,我們教師往往比較重視語言的外在形式和語法結構,即培養(yǎng)學生造出合乎語法規(guī)則的句子,而忽視了語言的社會環(huán)境,特別是語言的文化差異,致使學生難以知道什么場合該說什么話,從而忽視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在此,語言的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作為一個重要問題被提了出來。我就初中英語教學中涉及的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了分類,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比較教學。
1.稱呼語
人教社jefc教材book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現過“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語?!癱omrade”是社會主義國家所特有的稱呼,在英語國家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們和英語國家的人以comrade相稱,他們就會感到莫名其妙。
又如學生知道teacher的含義是“老師”,上課時的問候語往往是“good morning, teacher!”也就相應地把“李老師”稱為teacher li。其實,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yè);漢語有尊師的傳統,“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yè),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由于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李老師=teacher li英語國家的人聽起來感覺別扭。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2.感謝和答謝
一般來說,我們中國人在家庭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會很怪,或相互關系上有了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 you.” 幾乎用于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準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 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聲“thank 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jié)。(現在這種習慣正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同、接受。)
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么時(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們通常習慣于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別麻煩了”等。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辭,說聲“yes, please.” 若不想要,只要說“no, thanks.”就行了。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和英語國家人的不同風格。
3.贊美及回答
在英語國家,贊美也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贊美的內容主要有個人的外貌、新買的東西、個人財物、個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現等。對別人的贊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而我們對于別人的贊美往往謙虛地說:“沒有,沒有?!?,“哪里,哪里。”不敢喜形于色,以防被人說驕傲。
4.隱私
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婚姻、收入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人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這樣的對話:“how old are you, mrs read?”“ah, it’s a secret!”為什么mrs read不肯說出自己的年齡呢?因為英語國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國人表示關心的“你去哪兒?”(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語國家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監(jiān)視別人的話語而不受歡迎。
5.打招呼
中國人日常打招呼習慣于問:“你吃飯了嗎?”(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說,他們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英語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
6.介紹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現的頻率相當高,但對于它在何種情況下使用卻鮮有解釋。實際上,英語國家的人在談話時一般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如“i am…”對方自然會即刻說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寫表格、面談等場合需要問及姓名時,一般也只說“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們就會覺得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
7.節(jié)日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jié)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jié)日(如new year’s day)外,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jié)日,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jié)),april fool’s day(愚人節(jié)),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jié))和christmas day(圣誕節(jié))等。中西方節(jié)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體現,如jefc book 2 unit 3 mid-autumn day和book 3 unit13 merry christmas!在節(jié)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也表現出不同的態(tài)度。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當面不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除了課堂上進行比較教學外,我還利用課外興趣小組活動,開設英語講座,給學生進行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內容的補充。通過對這些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分析和比較,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想了解世界的熱情,增強了學英語的興趣,更提高了他們的語言交際能力。
一、不同文化之間差異的主要體現
不同國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背景之中,不管在地域特征、風俗習慣、思維方式還是價值觀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這種差異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文化的差異。
(一)地域特征不同產生的中西文化差異
中西文化差異的產生與地域有關,特定的地域環(huán)境是文化形成的溫床,不同地域環(huán)境下人們對同一事物或現象所采取的語言表達形式也會有所不同。即便面對同一詞語,身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往往會對其有不同的語義聯想。比如asummer’sday,對中國學生來說,這個季節(jié)是燥熱難耐的,而對于英國人來說,夏季則是一年中最為舒適的季節(jié),因此在看到這個詞組時,英國學生會自動帶入美好,而中國學生則可能理解為厭惡,這種迥然便是地域特征不同而產生的中西文化差異的結果。如不了解這一中西文化差異則很難正確理解詞語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
(二)風俗習慣不同產生的中西文化差異
風俗習慣主要指生活方式,是人類社會在長期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往往風俗習慣也會有所不同。以美食文化為例,我國由于自古重視美食文化,因此不同的烹飪方法都會精準且對應的詞匯專門表述,如“煎”、“炸”、“炒”等詞匯。而在英語中,“煎”、“炸”、“炒”等則被“fry”統一指代。漢語中的“燉”、“煲”、“蒸”等,在英語中則被統稱為“stew”。這種中西文化差異都是風俗習慣不同而產生的。
(三)思維方式不同產生的中西文化差異
作為文化和語言溝通的橋梁,思維方式不僅是文化特征的體現,同時與語言的生成與發(fā)展有重要關系。雖然人類思維規(guī)律有共性的部分,但由于文化氛圍的不同,各個地方的人思維方式也會呈現出一定的差異。中西方的思維方式就有著巨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又會進一步促進中西文化差異的產生。以寫信地址順序為例,中國人在漢語習慣上通常按照國名、省名、城市名等由大到小的順序排列,而在英語中習慣中則是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這種中西文化差異實際上就是思維方式不同而導致的。
(四)價值觀不同產生的中西文化差異
價值觀是一種能夠幫助人們區(qū)別美丑、善惡的價值體系,是一種持久信念,也是人們處世的哲學、道德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每一種價值觀體系中其實都是一種文化,不同的價值觀所反映出的便是不同的文化。中西方價值觀的不同導致其中西文化差異的顯著性:比如在中國,自古以來人們便對謙虛和禮義十分推崇,以和為貴;而在西方,人們則推崇個人主義和人本主義思想。在這一價值觀影響下。西方人崇尚獨立思考和判斷,爭強好勝,對個人利益據理力爭,個人價值只為自己服務。
二、中西中西文化差異的滲透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必要性中西中西文化差異必然會導致語言中詞義、句義等各種語言現象的差異,為了更好地學習英語,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效地滲透中西文化差異的知識是十分必要的。
(一)有助于學生西方思維視角的培養(yǎng)
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漢語屬于東方語系,這兩種語言不管在歷史文化還是區(qū)域文化等各方面都截然不同,存在著較大差異。由于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在英語學習中可能很難理解一些西方文化現象,而思維方式或視角的不同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西文化差異,能夠幫助學生了解英語文化背景,有助于學生西方思維視角的培養(yǎng),而只有站在西方文化思維視角才能形成審視西方文化的能力,更好地理解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和視角。
(二)有助于學生正確理解英語內涵
在大學英語教育中滲透和傳播文化知識,能夠幫助學生了解西方英語語境下平等待人、互尊互讓等文化背景,有利于學生準確理解英語文化內涵。在了解這些中西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對西方人為什么喜歡恭維、稱贊對方的習慣會有更深的理解,對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學習英語有重要作用。
(三)有助于學生跳出中國式英語的怪圈
在英語學習中,人們很容易受到自身所處文化背景的干擾,學習到的英語往往不夠地道,如中國的英語在西方看來就只是中國式英語,而非真正的英語。學生在組織英語語言時,仍然會站在漢語的思維方式上進行,表達出來的英語具有濃濃的地方風味。在大學英語中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統一起來,通過文化滲透和傳播能夠加強學生對英語語言背景文化和語言結構的進一步了解,使學生在獲取語言知識的同時有步驟地、系統地掌握文化知識,有利于減少英語學習中本土文化的干擾,能夠有效幫助學生跳出中國式英語的怪圈。
三、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西文化差異的建議
語言與文化之間關系密切,中西文化差異會導致語言學習障礙。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提高對中西文化差異的重視。
(一)教師應有意識地提高自身文化素養(yǎng)
要促進學生英語語言與文化學習的綜合提高,首先需要具備高文化素養(yǎng)的師資隊伍。所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對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識結構水平,對自身的跨文化交際知識進行全方位地豐富,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換位思維模式,從而幫助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擺脫中國式英語的困擾。
(二)通過課堂講解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語言中西文化差異
英語篇章和詞匯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涵義,因此教師可以加強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教師可以以教材為藍本,在教學中導入文化因素,對詞匯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講解,對英語國家的地理、風俗、飲食習慣等背景進行詳細介紹,幫助學生正確、充分地理解所學的材料,使學生對英美國家和中西文化差異有全面的了解與認識。
(三)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提高其文化背景知識積累
根據所學教材及學生專業(yè)的特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外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比如英美報紙、雜志、文學作品等。文學作品或報刊是國家文化的反映和載體,通過閱讀這些作品能夠使學生對一個國家或民族的風俗習慣及文化特點有更多的了解,提高其文化背景知識積累。另一方面,通過閱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同時可以體驗到豐富多彩的異地文化,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并能在實際交流中加以利用。
(四)開設文化課程及實踐活動,拓展學生視野
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師也可以開設一些有關英美文化方面的課程,或者鼓勵學生對有關中國文化的課程進行選修,拓展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對中西中西文化差異有進一步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促進其文化鑒賞力的提高。其次,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觀看英文電影,帶領他們參加文化展覽,鼓勵他們多與英語人士交流等。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對西方國家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有更深刻地理解,提高自己的文化鑒賞力。
英文中“文化(culture)”一詞是由拉丁文cutura演化而來,原意是指“耕作、教育、培養(yǎng)、發(fā)展”。諾思洛普•弗萊給“文化”一詞下的定義是:文化是生活方式,是人們賴以生存、思維、感知和相互交往的背景,是把一個特定的人類社團“粘合”在一起的“粘合劑”。西方的人類學學者對文化這一概念的看法一般包括了語言、信念、思維模式、處事態(tài)度、價值觀、風俗習慣、等多種元素,這些看法在諾思洛普•弗萊對文化的定義中也得到了體現。英語文化教學的理論基礎主要源自于語言學、人類學和心理學得研究成果。語言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具有典型的人文性,而且與相應的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語言也并非一成不變,其規(guī)范與個性在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歷史時期也都非常不同。尤金•A•奈達曾經在其《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一書中用三種隱喻說明了語言和文化之間的關系。他認為,從哲學角度看:語言(肉體)+文化(血)→有生命的組織;從溝通角度看:語言(游泳技巧)+文化(水)→溝通(游泳);從實用主義角度看:語言(交通工具)+文化(交通燈)→溝通(交通)。
二、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文化教學的影響
由于缺乏對中西文化之間差異性的了解,很多學生在語言習得過程中出現語用失誤。張占一(1990)把文化差異分為兩種:知識文化差異和交際文化差異。他認為,兩者的本質區(qū)別是交際文化差異直接影響跨文化交際中信息的準確傳遞。呂必松也指出,所謂交際文化,是指隱含在語言系統中的反映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是非標準、社會習俗、心理狀態(tài)、思維方式等的文化因素。有關研究表明,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主要在以下四個方面體現出來:
1.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
中國地處歐亞大陸的最東端,東部面臨大海,北、西、南三面都被荒漠和山脈所包圍,中央是適宜耕作的大片平原。自然地理環(huán)境使得中國在歷史進程中必然發(fā)展成為一個以農業(yè)為主的國家,所以,中國的語言(主要是指漢語)中與農業(yè)有關的習慣用語非常多。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瓜熟蒂落。英國和中國有很大不同,它是一個位于歐洲大陸邊緣的島國,國土狹小且缺乏可耕種的土地,人民必須通過向海洋擴張來獲得生存空間,其歷史上就以漁業(yè)和畜牧業(yè)為主,所以,作為一個海洋民族,英語中源于航海和水的用語很多。如:atsea(茫然不知所措);beinsmoothwater(事事順心);fishintroubledwater(渾水摸魚)。作為傳統的農業(yè)大國、人口大國,“民以食為天”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社會從統治者到平民百姓最為恪守的信條,所以,中國人傳統的見面打招呼的語言就變成了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一句“您吃過了嗎?”。英國地處大西洋東岸,屬于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在中緯度西風的影響下,常年溫和多雨且天氣多變,常常一日之內時晴時雨,其獨特的氣候及自然環(huán)境也造成了英國人在日常生活中對天氣變化的異常關心,所以,英國人傳統的見面寒暄時往往也少不了非常有英國特色的一句“今天天氣怎么樣?”。不一樣的自然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造就了不同文明各自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文明自身與其周邊環(huán)境的聯系也會對其文化產生直接的影響。中華文化生長于內陸平原,被豐沛的江河湖泊所浸潤,屬于典型的農耕文化、大陸文化。西方(歐洲)文化誕生在地中海沿岸,屬于典型的商業(yè)文化、海洋文化。中國大陸東臨太平洋,季風氣候顯著。由海洋和陸地的氣壓差引起的季風,在每年的春季由東向西給內陸地區(qū)帶來充沛的雨水,其時萬物復蘇、草木生長,所以溫暖的東風又被稱作“春風”,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歷來就對其喜愛備至,而預示著秋天到來的西風則是令人討厭的,西風緊、北雁南飛,嚴冬將至。漢語詞典上對西風的解釋是:西風指秋風,比喻日趨沒落的腐朽勢力。有趣的是,與此恰恰相反,歐洲由于位于西風帶上,每年春天的西風給歐洲大地帶來降雨,滋潤萬物生長,所以歐洲文化中自古就對西風倍加推崇。
2.風俗習慣。
作為有著悠久聚居傳統的農耕文明,中國人的家族觀念根深蒂固,而且受到儒家文化等級觀念的影響,中國人在餐桌上及各種社交場合中非常講究座次,對長輩或年齡大于自己的人直呼其名也被認為是非常沒有教養(yǎng)、非常粗魯的行為。以商業(yè)、漁業(yè)及畜牧業(yè)為主要生產生活方式的西方人則不像中國人那么講究親緣關系,對于親屬關系也沒有那么豐富詳盡的稱謂,如英語中不管表哥或表妹,一概稱之cousin,不管叔叔還是舅舅,一律叫做uncle。西方人沒有十分森嚴的等級觀念,在不太使用稱謂語的同時,對熟悉的人往往直呼其名而不管其輩分高低。東西方文化在語言表達上的差異不只是體現在人際關系上,在人與動物的關系中也有體現。在中國,漢語中的“狗”雖然時常也會代表著“忠誠”,但大多數情況下,狗這種動物往往是和勢利、幫兇、狠毒等貶義聯系在一起的。如:“狗仗人勢”、“走狗”、“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在西方,盡管“狗”偶爾也被形容成幫兇,但通常都被認為代表著“友誼(friendship)”和“忠誠(loyalty)”,所以英語中用狗來形容一個人,未必是貶義的。如:Heisaluckydog(他真幸運),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
3.思維方式。
中西方在思維方式上存在著巨大差異。具體表現在:英語中敘述或說明事物時,習慣從小到大,從一般到特殊,而漢語的順序則剛好相反。比如寫一個地址,用英語敘述是從門牌號開始,然后到街道,再到區(qū)、到市、到州,直到國家,而中文則剛好相反。寫作也是同樣,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寫作時通常直奔主題,而中國學生寫作通常開始時有一個長長的鋪墊,以漸進的方式接近主題,所以大家在閱讀中外文章時會發(fā)現,通常英語文章的開頭便是文章的主旨所在,而漢語文章基本是在結尾處。中國人不會直接搗龍頭,而是會旁敲側擊,迂回前進,就像一個蚊香,繞一圈然后達到目的。而西方人不同,他們的思路是直線式的,直搗龍頭。比如你要請個假,你肯定是先把要請假的前因后果講清楚,然后引出自己要請假的事實,而西方人一定不明白為什么要做這么多的鋪墊。
4.價值觀念。
價值觀念指“個人或社會對某種行為方式或終極存在偏好的一種持久信念”。中西方文化在價值觀上也存在著顯著差異。例如,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以及在獲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遜。西方人十分珍視個人自由,喜歡隨心所欲,獨往獨行,不愿受限制。中國文化則更多地強調集體主義,主張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主張同甘共苦,團結合作,步調一致。這點的話,中國人與西方人的姓名問題就可以說明。中國人是姓氏在前,名字在后;西方人是名字在前,姓氏在后。姓氏代表的是家庭,是群體,而名字代表的是個體。這說明中國人是將群體放置在個體之上,而西方人則是將個體強調在群體之前。中國人更注重群體效應,而西方人更注重個性張揚。
三、中西文化差異對中外合作辦學英語文化教學的啟示
中外合作辦學以培養(yǎng)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為目標,學生不僅要具有專業(yè)特長,而且要熟練掌握英語,以適應到國外合作院校學習和在跨國企事業(yè)單位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從合作對象看,外方合作者主要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等經濟發(fā)達國家,對于這些合作辦學國家文化以及中外文化差異的了解必將有助于學生的英語學習,提高他們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從而為成為一個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職業(yè)能力的國際人才而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進一步優(yōu)化課程體系和內容。
Byran(1991)認為外語教學目標包括人文和社會因素,比如通過培養(yǎng)對其他文化及其他文化成員的認識與理解,反對偏見。教育部在最新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明確規(guī)定,跨文化交際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在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教學計劃應該將文化學習正式列入教學大綱里,并制定出具體的“文化教學內容”,列出具體的文化教學項目,把文化話題和語言學習聯系起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選擇一本好的教材也將使英語文化教學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標準高職公共英語系列教材《實用綜合教程》和《實用聽說教程》中,每單元的課文材料主要選自國外書刊,題材廣泛,語言地道。每單元都包含“跨文化知識介紹”(CultureNotes),主要提供英美國家的文化習俗、社交禮儀以及英語慣用法等方面的介紹和說明。這本教材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和跨文化交際意識是非常有幫助的。當然教材還是以介紹西方文化為主,如果我們的英語教師能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國與之相關的文化知識的傳授,學生就會在中西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中汲取到更多的文化知識,從而為今后的出國深造以及實現在國際社會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做貢獻。多讓學生做一些翻譯練習,特別是翻譯那些包含豐富文化內容的詞語,如諺語。因為諺語往往體現出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內涵。利用翻譯這一手段弄清楚在什么情況下使用某一諺語,提高對語言和文化的認識。
2.引進和培養(yǎng)相結合,注重師資隊伍素養(yǎng)。
師資隊伍建設是中外合作辦學英語教學的核心任務之一,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國際知識和經驗的英語教師是中外合作辦學師資隊伍建設的目標和方向。中外合作辦學師資隊伍建設要注重兩條途徑。
(1)加大海外“引智”力度。
要注重“引智”的質量,不能良莠不分。以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該校引進的外教不僅要求其有較高的學科水平,而且還要具有較好的師德和文化修養(yǎng),同時,還需具有TEFOL或TESOL的教師資格證書。江蘇教育電視臺著名英語欄目SmallTalk主持人蓋山頂就是外籍專家中的杰出代表。
(2)廣辟渠道,加強對中方教師的培養(yǎng)。
要增加教師赴海外進行學術訪問和進修的數量,努力培養(yǎng)出一批具有海外學習和科研經歷、在國際學術界具有影響力的專家教師。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每年都會選派優(yōu)秀的ESP教師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或出國訪問、培訓、進修等,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感受國外教育和了解國外文化,培養(yǎng)ESP教師的綜合能力和自身雙文化素養(yǎng),不斷提高自身的雙文化意識和文化知識水平,以便有效推進中外合作辦學中的英語文化教學。此外,鼓勵中外英語教師共同參與英語專業(yè)建設和課程開發(fā)以及教研室活動,通過中外教師集體備課、同行評價、共同編寫教學大綱、授課計劃和有關教材,從而自然而然得將中西文化有效地融入到英語文化教學中。我們還可以不定期的安排中外教師合作授課,讓外教活潑生動的語言練習與中方教師循序漸進的知識講解相結合,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進一步完善教學條件。
根據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要求,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在獨立的中外合作教育教學區(qū)內,配置了中外合作多媒體語音室和英文閱覽室,充分利用多媒體、互聯網等現代化的手段參看與指定文章相關的其它鏈接,擴大知識面。通過報紙、雜志、電視節(jié)目、廣告等了解西方的政治、文化、經濟等信息,開闊視野。廣泛閱讀英文原版書及英文報刊、雜志等,注意文化方面的細節(jié),了解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價值觀和信仰。
4.營造跨國界多元文化的校園氛圍。
(1)讓國際學術活動豐富校園生活。
國際學術交流無論對學生的發(fā)展,還是對教師的研究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邀請外國專家、合作院校的教師、友好人士及海外校友來院做學術、文化報告和講座,這無疑為校園生活增添更多姿的色彩。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每年都會舉辦多次國際會議,讓英語專業(yè)的學生給外賓作翻譯、旅游與酒店管理專業(yè)的學生參與接待服務、導游等活動,國際商務的學生參與中外合作項目洽談和合作備忘錄或協議的草擬工作,為學生們接觸異域文化提供了好機會。
(2)舉辦國際文化藝術節(jié)。
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的中外籍教師不定期舉辦各國風情文化節(jié)活動,如英語演講比賽、西餐美食節(jié)、歐洲經典雞尾酒調制評酒會、日本茶道及花道表演、中加希爾克項目感恩日活動、圣誕晚會、萬圣節(jié)形象設計大賽等,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第一外語或第二外語的積極性,擴展了青年學生的視野
。(3)舉辦中外師生聯歡活動。
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多次舉辦中外青少年聯歡晚會,邀請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表演各自國家的歌舞和傳統體育項目,讓異國的文化融入到校園生活中去。此外,還邀請來校游學的外籍學生和教師參加學校的迎新聯歡、元旦春節(jié)文藝演出、校慶慶?;顒?、運動會等,學生和老師自發(fā)組織的英語角、英語研學社、雅思訓練營等社團組織也給中外師生提供了互相認識和交流的機會。此外,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還經常安排教師和學生到周邊的外資企業(yè)考察、實習,組織師生參觀國際商品交易會、博覽會等。這些都有利于學校英語文化教學的實施與推進。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