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热精品69堂国产-97超级碰在线精品视频-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欧美日韩大尺码免费专区-最新国产三级在线不卡视频-在线观看成人免费视频-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色综久久天天综合绕视看-中文字幕免费在线看线人-久久国产精品99精品国产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團體心理輔導論文范文

時間:2022-06-14 22:27:42

序論:在您撰寫團體心理輔導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團體心理輔導論文

第1篇

關鍵詞:團體心理輔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Abstract:it’sindicatedinrecentresearchthat20%-30%ofcollegestudentsaresufferingfrompsychologicalproblems,mainlybehavingasterror,anxiety,obsession,melancholia,senseofemotionalcrisisandneurasthenicetc.Facingthestudentproblemscausedbyincreasinglyheavypsychologicalpressure,educatorsinhigh-leveleducationalinstitutionsshouldattachgreatimportancetoit.Thetraditionalmethodsforpsychologicaleducationmethodssuchasindividualpsychologicalconsultationandhelp,psychologicalhealthlecture,mediapropagandaarefocusedonpopularizationofpsychologicalhealthknowledge.Withthedevelopmentofpsychologicalproblemincollegestudents,thesetraditionalmethods,limitedbytheircoverageandeffectiveness,couldnotmeettherequirementsofcontemporarycollegestudents.Teampsychologicalconsultation,whichprovidesmentalassistanceandinstructionsinateamcircumstance,areplayingincreasinglyimportantroleinthepsychologicalconsultationinrecentyears.

Keywords:groupcounseling;collegestudent;mentalhealth;education

一、團體心理輔導是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

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浪潮的沖擊,社會結構的分化,利益分配的調整,社會節(jié)奏的加快,各種思潮有沖擊,我們的大學生在心理行為等方面也承受著很大的壓力。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大學生有20%~30%左右的人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主要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郁、情感危機和神經衰弱等。面對日益沉重的心理壓力,我們高校教育者應引起高度的重視。

團體心理輔導(groupcounseling/guidance)又稱團體心理咨詢或團體心理咨商,是相對一對一的個體心理輔導而言的,是一種在團體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與指導的一種咨詢形式,由領導者根據成員問題的相似性或成員自發(fā)組成課題小組,通過共同商討、訓練、引導,解決成員共同的發(fā)展或共有的心理問題。

團體心理輔導的優(yōu)越性在于將團體作為一個微型環(huán)境,為那些在現實生活中受到挫折、壓抑的成員提供一個寬松的心理環(huán)境。在這個寬松的環(huán)境中,參與者探索自己與他人相處的方式,學習有效的社會技巧;團體成員之間能討論彼此的心得體會,并不斷審視改進自己,培養(yǎng)成員的信任感和歸屬感。團體心理輔導可用來滿足各種特殊群體的需要,是當展最快的心理咨詢和治療的形式之一。團體心理輔導自20世紀90年代初傳入中國后,高校經過開展團體心理輔導的研究表明,團體心理輔導對改善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全面客觀認識自我、增強自信心和責任感、提高抗挫折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

二、如何在大學生中開展團體心理輔導

團體心理輔導這種形式在我國雖然開展了一段時間,但水平參差不齊。在研究中,輔導人員的活動設計水平也有較大差距。根據學生的不同性格特點,教師在設計、性質、目標和對象上要全面考慮,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此外,輔導人員的知識水平,是否受過系統(tǒng)訓練,都影響活動的設計,最后也會影響到輔導效果。院系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要特別注重互動性、實踐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樣、生動有趣。目前高校中常用易操作的團體心理輔導方法主要有:

1.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團體心理輔導的一種很重要和常用的技術。20世紀20年代,為了培訓有效的生產領班,心理學家莫雷諾根據他自創(chuàng)的團體心理治療技術——心理劇改變提出了角色扮演培訓方法,其方法是讓團體成員依據一定的故事情節(jié),簡單模仿故事中的人物,體驗不同的社會角色,達到理解他人、增進相互了解的目的。角色扮演法具有展示人際關系與人際溝通不同技藝和觀念、增進人們之間的感情和合作精神、用來研究困難情境中不同行為的可能結果的優(yōu)點。此法對于大學生增強人際關系尤為有效。

在實施角色扮演法時,受訓者扮演分配給他們的角色,并獲取有關背景信息(如工作或人際關系的問題)。當然,在進行角色扮演時,學員對他所進行角色的把握可能有一定的困難,對學員在培訓中的要求可能更高。隨著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發(fā)展,角色扮演這一沿用至今的教學方法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展現出來更多的活力和其培訓的實用性。

2.行為訓練法:安排一定的訓練任務,要求組員按時完成,以達到養(yǎng)成良好行為、克服不良行為的目的。其中行為訓練法應遵循從易到難、示范性、及時強化原則。其程序為情景的選擇與描述——確定訓練目標——團體討論——提供示范——正式訓練——總結與評價。

3.心理劇:是通過特殊的戲劇化形式,讓組員扮演。心理劇是一種以現實生活為模式的團體心理輔導方式。它以特殊的戲劇化形式,讓參加者通過演出這個角色,體驗到一些以前沒有意識到的情感和態(tài)度,并達到宣泄情緒、減輕壓力的目的。在大學校園當中,可根據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心理問題編排一些反映實際情況的校園心理劇,通過夸張的藝術表現形式,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達到思想上的碰撞、心靈上的共鳴,以取得較好的心理輔導作用。

4.游戲輔導:此類心理輔導是以“游戲”作為中介,使成員的內心世界投射出來,進而對其進行心理輔導。心理游戲在西方發(fā)達國家早已流行,最近幾年才進入中國。心理游戲進入高校課堂,更是心理教育的一種新嘗試。當代大學生因為價值觀的多元化,加上社會競爭激烈,他們對生命的思考、對周圍存在的關懷已開始慢慢淡化。開展一些有意思的心理游戲活動,一方面可以調動起學生切身參與的樂趣,體驗到意外的發(fā)現;另一方面也能通心理游戲活動喚起當代大學生對生活的激情,對周圍人的關注,對父母的關愛,極大地沖擊了個體的人生價值觀念。

5.音樂心理調適訓練:音樂可以說是最能表現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態(tài)的藝術形式。借助音樂旋律的節(jié)奏,可以調節(jié)和改善人的心理狀態(tài),使之趨于和諧、平衡并逐漸向健康發(fā)展。音樂可以陶冶性情、豐富情感,有利于人格的健康成長。其原理是運用音樂體驗的形式,幫助被治療者達到心理健康,其心理機制是審美反射的生理機制和聯(lián)想的認知心理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過程。音樂治療在大學生心理輔導中起著調節(jié)情緒,陶治情操,完善人格等方面的作用。

三、團體心理輔導在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中的作用

(一)建立積極的自我觀念,激發(fā)自我潛能

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核心在于自我觀念問題。在團體情境中,成員之間通過個體的自我分享,會意識到原來別人的許多問題與一直困擾自己的問題是相似的,這樣就會減輕心理負擔,改變不當的自我評價,建立積極的自我觀念。此外,團體中每個人為尋求改變而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進步,對于其他成員都是一種鼓勵,可以增強自己解決問題的信心,激發(fā)自我潛能。在團體中形成新的自我觀念,在團體活動結束后也會促進個體更好地與所在群體的互動和協(xié)調。

(二)糾正心理偏差,促進心理發(fā)展,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

團體心理輔導的積極目的在于發(fā)展的功能,這是咨詢心理學遵循發(fā)展模式的直接體現。通過團體活動可以改善成員的不成熟的偏差及行為,促進其良好的心理發(fā)展,培養(yǎng)健全人格。

尤其是學校團體心理輔導能給予正常學生以啟發(fā)與引導。在團體心理輔導過程中,可以創(chuàng)造一種安全、溫暖、可信任的氣氛,這種氣氛會促使成員自我表露,在團體中將與自己有關的事情表達出來與他人分享。團體中的分享,可以促使成員多角度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團組成員的相似境遇使得團體成員不會感到孤獨、無助和另類,從而在心理上產生歸屬感和安全感,滿足一定的心理需要,消除一些心理壓抑感,合理宣泄情感,在互動中成長。

(三)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動態(tài)過程,是人與人之間發(fā)生相互聯(lián)系的最基本形式。人際交往的體驗如何,是影響個人社會生活質量的最重要因素。

心理學家丁瓚曾說,所有心理問題都是由人際關系的不適應造成的。有關資料顯示,人際交往困惑是目前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為了適應社會生活,每一個人都需要培養(yǎng)人際溝通技巧,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在團體訓練中,成員可以學習如何有效地交往,如何解決問題,如何做決定,怎樣表達自己的意見等。通過小組成員相互作用的體驗,學習對自己、對他人、對團隊的理解和洞察,并掌握如何處理這些人際關系的技能。

(四)增強團體凝聚力,增進成員之間的相互認同

團體凝聚力是指團體對個體的吸引力和個體之間的相互吸引力。團體凝聚力的強弱對組織的管理有重要影響。團體心理輔導中的各種活動有利于增強團體凝聚力,在團體中,成員通過分享經驗或競爭,彼此之間達成共識,增進理解,增進成員之間的相互認同,從而增加成員對團體的認同。

四、團體心理輔導的前景

團體心理輔導對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國雖然起步較晚,但近些年來許多人已經進行了很好的研究,輔導方向上也由最初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逐漸向心理品質的各個方面發(fā)展,出現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方向也由治療團體開始轉向了發(fā)展性團體,這些都是積極變化。另外,有研究者把心理輔導從即時影響轉向了輔導后的長效影響,這為大學生今后良好人格的塑造起到了積極作用。團體心理輔導日益成為我們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劉勇.團體心理輔導與訓練[M].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

第2篇

采用教學實驗法,在湖州師范學院普通大學生一年級《體育與健康》跆拳道選項課中隨機抽取2個班級各40人,將其分成對照和實驗2個組別,由同一個教師對2組學生進行體育教學,其中,對實驗組學生有針對性地加入以“改善羞怯”為主題的教學內容和身體活動形式,對照組學生不作任何實驗,正常進行體育教學.實驗前后用SHS羞怯量表(ShynessScale)對2組學生進行集體的課堂測試,剔除因請事病假退出者5人和實驗前后出現無效問卷的2人,最后實驗組有效樣本數據為36份,對照組有效樣本數據為37份.然后對2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探尋體育教學中團體心理輔導對女大學生羞怯感不同維度的具體影響.在為期一學期的實驗組教學組織實施中,去掉課程介紹導入和復習考試的課時,加入團體心理輔導的課時總數為14周次×2=28學時(每周1次,1次90min);實驗組的教學目標設計上,除了正常的體育課程教學目標外,還分別圍繞影響大學生羞怯感的3個維度(尋求贊成與自責、對拒絕的恐懼、表達的自我限制)增加設計團體心理輔導的主題和目標.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個別主題,通常采用體育課和團體心理輔導同時進行的辦法.體育課熱身活動的同時,引入團體輔導的主題;體育課的基本部分,完成正常體育教學任務的同時,進行團體心理輔導的活動內容;在體育課的結束部分,同學們放松身體的同時,做好體育教學和團體輔導內容的總結.任課教師同時擔任體育教師和團體心理輔導指導老師的雙重角色,既要通過講解、示范、糾錯等體育教學方法教給學生相應的體育知識和技能,還要通過引導、啟發(fā)、鼓勵、共情等手段幫助學生積極觀察、學習和體驗,完成學生積極的“改善羞怯”的自我探索和領悟.實驗盡量控制額外變量,在保證內部效度的前提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外部效度.例如,為了避免實驗者有意識地參與實驗研究,影響實驗結果,實驗以大學生《體育與健康》自然選項班級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并且在實驗前后采用自然測量的方法避免實驗的霍桑效應.實驗前后的測量均在學校對全校大一新生的心理普查和部分學生的心理復查基礎上進行,避免給學生造成實驗測量的感覺.整個課程實驗中,心理團體輔導的內容也是較隱蔽和巧妙地安排在日常體育教學中.測量工具的選擇上,采用有13個條目的修訂量表(Cheek,1983),量表Cronbachα值為0.90,條目之間的平均相關系數為0.39.實驗結束45d后,用相同工具進行重測,重測信度為0.92.

2數據分析及結果

2.1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前羞怯感(SHS)的基本情況

參加測試的對照組和實驗組的學生在實驗前都有不同程度的羞怯心理體驗,說明目前女大學生羞怯感普遍存在,實驗前對照組和實驗組羞怯感的平均值都不低(34%左右),與相關研究對國內其它地區(qū)的女大學生羞怯研究結果十分相近,沒有表現出國內女大學生的羞怯水平的地區(qū)性差異;此外,實驗前對照組和實驗組的羞怯感整體上相近,從t檢驗的結果可以看出,實驗組和對照組被試實驗前的羞怯感(SHS)沒有顯著性差異,t=-0.23,p=0.792>0.05,說明對照組和實驗組在實驗前具有高度相似的同質性此外,將實驗后對照組和實驗組的羞怯感(SHS)進行整體上的對比分析發(fā)現,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的羞怯感有著非常顯著的差異,t=5.23,p=0.000<0.01,實驗組學生的羞怯感水平非常明顯地低于對照組.

2.2實驗前后對照組的羞怯感(SHS)對比分析

對照組學生的羞怯感在實驗前后沒有顯著性的差異,t=-1.28,p=0.323>0.05,對照組學生實驗前后的羞怯感并沒有發(fā)生顯著性的變化.在對個案樣本進行實驗前后對比分析時,部分學生在部分維度上出現一些明顯的變化,但這可能只是偶發(fā)事件,也有可能受生活上其它事件的影響.說明一般意義上,體育教學從整體上對女大學生改善羞怯狀況沒有顯著性的影響.

2.3實驗前后實驗組的羞怯感(SHS)對比分析

實驗組實驗前后配對樣本t檢驗的結果表明,實驗組實驗后學生羞怯感比實驗前有了非常顯著的降低,t=-6.47,p=0.000<0.01.這一結果與研究設計的假設高度吻合,實驗數據說明在體育教學中有針對性將“改善羞怯”的團體心理輔導引入其中,可以幫助女大學生克服羞怯感,有效降低其羞怯感水平.此外,研究還發(fā)現,在體育教學中引入團體心理輔導并沒有遇到“學生反感”之類的阻力,反而激發(fā)了學生參與該課程的興趣,大部分學生認為這樣的教學設計,豐富了課程的內容.評教中學生在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創(chuàng)新性上給予了高分.

2.4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前后羞怯感(SHS)差異的兩組間對比分析

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前后羞怯感(SHS)差異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表明(表3),整體上來看,對照組和實驗組的實驗前后羞怯感(SHS)差異有著非常顯著的差異,t=5.70,p=0.000<0.01,實驗組實驗后羞怯感比實驗前降低12.79,而對照組實驗后羞怯感比實驗前只降低0.16.同一位老師執(zhí)教的2個組,在其它條件基本保持相同的情況下所形成的學生實驗前后羞怯感(SHS)差異的顯著性特征,可以認為這是實驗組教學加入“改善羞怯”為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的結果.

3討論

選取在體育教學中進行以“改善羞怯”為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最初的研究設計只是為了在保證樣本符合研究條件的同時,使實驗更方便和有效(課程的強約束力、穩(wěn)定的時間和場地,確保了實驗樣本預定實驗的順利完成),但實驗發(fā)現,這種實驗教學豐富了體育課程教學的目標和內容,改變了傳統(tǒng)體育教學的形式和手段,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了學生體育運動成績的提高.在體育教學不斷變革的時代背景下,將主題團體心理輔導融入高校體育教學的教學模式有三大天然的優(yōu)勢,具有全面推廣的價值.

①團體心理輔導是為了促進學生心理健康,體育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它們都屬于健康范疇,具有與生俱來的親密性,這種親密性使其結合不易出現排異性反應;

②兩者都是一個教育、引導、幫助的過程,但區(qū)別于個體心理咨詢和私教、訓練等,它們都是一個小集體、小團隊;

③身體活動、游戲等本身就是團體心理輔導的重要手段,而諸如“勇敢”、“堅強”、“合作”等心理素質一直是體育教學的重要目標內容之一.心理健康不僅是校園安全的重中之重,也是影響大學生成長的重要因素和不容忽視的問題.除了思想上重視、構建完善的體制機制、建設心理健康中心、開設心理必修課等措施之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實現還必須依靠更廣泛的平臺,這些平臺包括課堂教學、課外輔導、服務育人等多個方面.體育教學具有天然的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優(yōu)勢,將主題團體心理輔導融入高校體育教學能夠整合有限的校園教育資源,達到有針對性地促進學生心理素質、優(yōu)化體育課程教學質量的效果.體育教學中團體心理輔導主題內容的選擇上,應該結合體育課運動項目的特點和任課教師的特長,而信任與合作能力培養(yǎng)、自信心訓練、人際交往、情緒控制等都是高校體育教學中團體心理輔導較適合的主題.為了避免霍桑效應,保持體育選項課程的自然性,課程計劃在體育教師同心理健康指導教師共同商討下完成,每一次課程結束后雙方進行總結和調整.但體育教師畢竟不是具備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缺少心理輔導的臨場判斷、分析和專業(yè)手段,后期研究我們擬通過由心理健康教師與體育教師共同開設小班公選課,在選課說明中公布課程性質和形式,選取現實中存有“改善羞怯”需求或者困境的大學生群體進行后續(xù)研究.此外,作為心理干預實踐,本研究在不同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與不同體育項目之間搭配和協(xié)同等方面還存在局限,這也是課題組未來的研究方向.

4結論

1)體育教學中團體心理輔導與改善女大學生羞怯呈正相關,可以降低女大學生的羞怯感水平,而正常的體育教學從整體上來說,對女大學生改善羞怯沒有顯著性的影響.

2)在體育教學中引入團體心理輔導,不僅能豐富體育課程教學的目標和內容,改變傳統(tǒng)體育教學的形式和手段,還能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課程教學的興趣,促進學生體育運動成績的提高.

3)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可以借助體育教學等實踐互動平臺.

第3篇

1.1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的相似性

由于生活環(huán)境的單純,大部分中小學生產生的心理困擾都是相似的,家庭方面主要是與父母間的溝通問題,學校方面主要是人際交往與學習壓力等問題。這些問題普遍存在于中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被這些類似的問題困擾,把學生普遍具有的心理困擾通過團體輔導加以疏導既可以降低學生單獨參與輔導的精神壓力也可以高效的對團體成員具有的心理困擾進行解決,能更有效率的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

1.2中小學生思維的簡單性

中小學生相比于成年人思維更簡單、單純,并且樂于參加團體活動,這也使團體輔導的有效實施有了更多可能。在團體輔導開始后大部分兒童便能全身心投入到團體輔導中,并能積極踴躍參與其中,不帶有過多的戒備之心,這也是中小學生適宜做團體輔導的原因之一。

2.團體輔導的重要作用

中小學生生活在學校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中,不可必免的存在于團體生活中,而團體對一個人的成長與發(fā)展是有重要影響的。開展團體輔導不僅使學生間相互交流了解的機會增加,而且同伴的正向積極地感染力也能通過有效的團體輔導傳遞給彼此,使正能量在團體中得到關注。除此之外,團體輔導過程使學生產生共性,找到被人接納的感覺。在無人交流、或單獨與教師的交流過程中,有問題困擾的學生本人會認為自己是怪異的與其他人不同的,因而情緒低落,自卑情緒很強烈。但在團體輔導過程中,大家會發(fā)現每個人都存在類似或完全相同的困擾因素,這樣就消除了學生的低落情緒,并能接受自己遇到的生活困擾,而積極面對并解決問題,避免了因不理解這些困擾只是正?,F象而自暴自棄的情況。在中小學生間同伴效應是很明顯的,同齡人間的交流更容易,提出的意見也更易于被接受,因此開展團體輔導增加了同齡人間的糾正與支持的可能性。讓完全受教師、家長教導的學生有機會接受更多同齡人的建議,并做出最正確的決定。

3.團體輔導時的注意事項

中小學生的團體輔導是很有價值的心理健康教育過程,開展有效的團體心理輔導需要我們在工作中對以下問題加以注意。

3.1團體心理輔導應圍繞相應的主題展開

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指導教師應把握好活動的主旨,并緊緊圍繞主題展開活動。讓學生圍繞主題進行活動是很重要的,這也是活動能否給學生啟示,使團體輔導真正發(fā)揮作用的一個關鍵點。

3.2指導教師在團體輔導中角色的界定要清晰

指導教師在團體輔導過程中不是一個老師更不是一個心理治療師,要做一個傾聽者、指引者。傾聽同學們的困惑,然后能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親自發(fā)現問題并自己解決問題。

3.3要做好時間的分配

不可把前半程的活動堆積的很飽滿,而由于課程時間的限制后期活動戛然而止,同學們的看法與意見均未表達清晰團體輔導便結束了。團體輔導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便是學生的自我發(fā)現與醒悟過程,如果因為課程安排的不合理而達不到輔導效果,那么輔導就是無意義的,也會使學生誤解團體輔導的真正目的。

4.總結

第4篇

(一)產生孤獨感

初入學的高職新生剛從中學校門走出,來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面對一張張陌生的面孔,難免會產生一種孤獨感。在這個新的環(huán)境中,他們非??释玫剿说年P心和理解,渴望與他人進行交往,往往基于其他因素,如得不到別人的理解等,而產生一種失落感,進而感到很孤獨。

(二)產生自卑感

高職是高考后最后一批錄取的院校。對很多學生來說,升學并沒有給他們帶來喜悅,卻往往是感到無奈和傷感。他們并沒有從高考的焦慮中走出來,對自己缺乏信心,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從而產生深深的自卑感。

(三)不會與人交往

新入學的高職新生首先遇到的問題便是與他人的交往。高職新生剛剛來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他們渴望與他人進行交往,被他人接納、理解,結識新的朋友;但是由于缺乏與他人交往的經驗和技巧,心理上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他人的感受等,從而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很難融洽。

(四)缺乏集體意識

大多數高職生是獨生子女,從小就有很強的優(yōu)越感,對父母以及他人的依賴很強,自立能力差;個人主義較強,缺乏集體意識。進入大學以后,很多同學的行為方式還停留在中學階段的狀態(tài),單獨行動的時候較多,對集體活動沒有什么興趣,班集體榮譽感不強,與人合作的意識很弱。

二、入學教育中施加團體心理輔導的探索

(一)團體心理輔導前后高職新生的精神癥狀變化

癥狀自評量表(Self-reportingInventory),又名90項癥狀清單(SCL-90)。本測驗共90個自我評定項目。測驗的九個因子分別為: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及精神病性。高職新生經過團體心理輔導訓練前后各項因子指標變化。

(二)團體心理輔導前后高職新生社交苦惱與回避變化

社交回避及苦惱分別指回避社會交往的傾向及身臨其境時的苦惱感受?;乇苁且环N行為表現,苦惱則為情感反應。高職新生經過團體心理輔導訓練前后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變化。

(三)團體輔導后高職新生學習成績的變化

與同期的往屆高職新生相比,經過團體心理輔導的高職新生在平均成績、考試優(yōu)良率、及格率方面提高都比較明顯。

(四)團體心理輔導后高職新生入學適應自我感覺的變化

經過團體心理輔導之后,高職新生對大學階段的學習特點和規(guī)律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明確了學習動機,并感覺到自己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對自己在本學期以及大學三年的學習和生活做了明確的規(guī)劃,對自己以后的職業(yè)生涯也有了初步的規(guī)劃。另外,經過團體心理輔導的高職新生與以往未經過團體心理輔導的高職生相比,其完全適應大學生活所用的時間明顯有所縮短。

三、團體輔導在新生入學適應教育中的影響力探索分析

(一)引導新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

高職新生首次離開父母,開始獨立的生活,必然會有一個從不適應到適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其心理會發(fā)生強烈的變化。如在表1中,學生在進行團體心理輔導前的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的因子分分別為2.13±0.31、2.16±0.25、2.17±0.43、2.18±0.37、1.89±0.53、1.86±0.56;而在進行團體心理輔導后這些項目的因子分又分別變?yōu)?.77±0.39、1.60±0.48、1.65±0.52、1.48±0.56、1.60±0.54、1.58±0.64。在這個時期,性格外向、獨立性強的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和適應新的環(huán)境,產生的負面性情緒較少;而那些性格內向,獨立性不強的學生在新的環(huán)境中很容易產生消極情緒,如驚恐、失眠、食欲不振等。從上面的實驗結果我們可以看出,通過對新生進行團體心理輔導,可使學生學會積極的進行自我調節(jié),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另外,團體心理輔導可引導學生認識到向別人尋求幫助并不是無能的表現,而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學生打消顧慮,從而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

(二)有助于認識自我,認清職業(yè)方向和職業(yè)興趣,做好學習計劃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

高職新生在進入大學后往往找不到學習的方向,學習的動力不足,通過在團體心理輔導中安排“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等內容,使學生在活動中充分的認識到自己的職業(yè)興趣和職業(yè)價值觀,使學生根據自己的職業(yè)理想和愛好再結合自己所學專業(yè)來做好自己的學習計劃,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另外,學生在團體輔導中可學會自我教育、自我約束,使自己適應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不斷培養(yǎng)和提高自己的職業(yè)發(fā)展能力、競爭能力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和人生價值[3]。

(三)有助于了解大學學習的特點與規(guī)律,提高學習效率

高職新生在入學適應過程中對將要進行的學習不甚了解,因而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缺乏動力,學習效率低。通過團體心理輔導,他們能夠對大學階段學習的特點和規(guī)律進行比較清楚的認識,從而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進而效率也得到顯著提高。

(四)有利于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

在現代社會中,個人的人際交往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關乎一個人的生活質量的高低。高職新生的年齡一般在18—20歲之間,他們有獨立的個性、獨特的思想、敏捷的反應等優(yōu)點,但是往往缺乏與他人交往的經驗,比較注重自我,喜歡我行我素,不懂得寬容,不善于同他人合作;而通過團體心理輔導,就能夠有效地預防這些問題。團體心理輔導給高職新生提供了一個壓縮版的社會環(huán)境,在這個環(huán)境中,學生可以體驗與人相處時所出現的問題,通過觀察和學習來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4]。

(五)能有效縮短入學適應的時間

任何一個人到了一個全新的環(huán)境都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期才能真正地融入這個環(huán)境,高職新生也不例外。倘若他們需要花費過長的時間來適應這個全新的環(huán)境,那么勢必會對大學生活和學習造成很大的影響。對于高職新生來說,影響他們適應新環(huán)境的因素有很多,如個體方面的因素、學校方面的因素、社會方面的因素等,而團體心理輔導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通過本次的團體心理輔導實驗可知,高職新生的入學適應時間有了明顯的縮短,這是因為通過團體心理輔導對激發(fā)學生自覺增強適應大學生活的動機產生了很大的作用,從而使他們能夠自覺地、努力地適應新的學習和生活。另外,高職新生在團體輔導中能夠進一步了解和掌握新的學習方法和生活技能,從而將入學適應的時間大大地縮短了。

四、結語

第5篇

傳統(tǒng)教學的最大特點是知識的灌輸性,教師在備課時預設好教學環(huán)節(jié):比如設定教學目標,將授課的知識點即重點,難點以問題的形式提出,引導學生重點解答,若學生無法正確會到,老師則通過引導將設置好的問題答案呈現在學生眼前。這種課堂教學模式注重本書的權威和絕對性,教學效果通過預設環(huán)節(jié)來完成,是一種強調師本位,而忽視了學生如何學的關鍵,使教學過程變成了灌輸知識的過程。在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中也是如此,“按授課計劃完成認識性的教學任務,是心里健康課堂教學的中心”。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授課教師是主動的,是支配者,學生是被動者,是服從者。教師在教學中傾向自身的主導地位,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個別老師甚至在課堂上搞起一言堂,用單一的語言講述來實現知識的傳授,束縛的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這種教學模式已經跟不上時展的步伐,學生在互聯(lián)網時代下已經不能滿足教師的這種灌輸是授課方式。有學者在探索性的研究“新基礎教育”時曾提出:一個課堂教學的真實過程就是營造一個師與生、以及多種教學因素間相互作用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動態(tài)推進的,并且是在新的狀態(tài)不斷生成的選擇過程中推進的,并影響下一步發(fā)展的過程。

2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團體心理輔導”模式設計

團體心理輔導,簡單地說就是通過協(xié)助與服務來助人自助,它是一個教育過程,具備教育活動的性質,其目的是以是促進人格的健全發(fā)展。而心理健康教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根本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yǎng)適合社會需要的,全面發(fā)展的人,提高學生的民族創(chuàng)新能力,進而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fā)展。從中不難發(fā)現,團輔與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兩者的目標都具有相似性,可以把兩者的理念相互融合,進一步拓展、創(chuàng)新。因此,筆者根據團輔理論,借鑒專業(yè)的技術,結合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的特點,嘗試設計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團體心理輔導”模式:

2.1根據授課內容設計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方案

根據高職大學生心理發(fā)展的特點,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包括大學新生的心理適應、高職學生自我意識的完善、高職學生成才與學習心理、人際交往的策略與訓練、高職大學生情緒的調節(jié)、高職學生戀愛與性心理的調適、高職學生挫折心理的調控、高職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因此,要推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團體心理輔導”模式,必須設計針對以上教學內容的活動主題,使教學內容變得既生動有趣又便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心理健康問題。如教授“高職學生自我意識的完善”這一情景時,可以設計“我是誰”的團輔活動,使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同事進行了自我剖析。

2.2根據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的方案設計實施辦法

在一個情景的教學中,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團輔活動的設計可以單一,也可以采用多重形式和方法,只要能夠密切圍繞教學目標開展即可,不要本末倒置。如過游戲環(huán)節(jié)設計時間過長,雖然學生互動性高,課堂也會很活躍,但是這樣占用了過多的時間,就不能進行充分的分享和討論,后期的理論分析階段學生也就很難進入,教學效果不好。

3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團體心理輔導”模式的具體操作

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團體心理輔導方案,下面以情緒與調節(jié)單元為例,闡述筆者在課程教學中所實施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方案。教學內容:高職大學生情緒調節(jié)教學目標:使學生認知情緒,識別自我情緒的多樣性,通過情緒輪穩(wěn)定性測試嘗試管理、控制自己的情緒。團體心理輔導活動:

(1)探究自我的負面情緒:讓學生雨大家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的負面情緒,要求描繪得盡量具體。請其他同學相互討論,幫助分析出引發(fā)這種負面情緒的行為或心理的原因。

(2)收集情緒形容詞匯:將學生分成六人一組,要求每組在五分鐘內盡可能多的在一張卡紙上寫出表現基本情緒的詞語,寫好后讓其中一組學生和大家分享其想到的詞匯,其他組別分別進行補充。

(3)討論放松情緒的方法:通過組織學生互相分享自己有效調節(jié)情緒的心得體會,找出共性的內容,組織起來,變成通俗易懂的放松情緒的方法。

4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團體心理輔導”模式的應用

第6篇

【論文摘要】團體心理輔導由于其自身的特點與優(yōu)勢,不僅是一種有效的心理治療,而且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活動。它的開展是高??陀^環(huán)境的需要,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率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轉變的需要,更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需要。

隨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認識到僅僅把問題學生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是不夠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從補救性模式逐漸轉向發(fā)展性模式。[1]20世紀90年代初,團體心理輔導傳入我國內地,它是在團體情境中提供心理幫助與指導的一種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形式,是一種預防性、發(fā)展性的工作。[2]通過采取團體輔導的形式,面向全體學生并積極關注每一個人的心理健康,讓團體來陪伴成員在人生路上克服種種難題和障礙,積極快樂地踏上成長路,充分發(fā)揮潛能,邁向豐盛人生。實踐證明,發(fā)展性團體心理輔導可以促進普通大學生的人格成長,增進心理健康。團體心理輔導與個體心理輔導相比,團輔更符合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更能體現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3]總之,高校團體心理輔導的開展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趨勢。

一、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是高??陀^環(huán)境的需要

1、高校中團體是自然而然存在的

高校中自然存在著多種多樣的團體。心理學研究證明,團體對一個人的成長與發(fā)展有重要的影響。因為人是社會動物,人必須作為團體的一份子,需要和期望才能滿足。即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團體,在幫助那些有著共同成長課題和有類似問題及困擾的人時,團體心理輔導是一種經濟而有效的方法。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提供的發(fā)展性團體內容形式多樣,并針對不同團體的不同需要。

2、受教育者都處在相似的身心發(fā)展階段,有共同要面對的發(fā)展課題和成長困擾

“在幫助那些有著類似問題和困擾的人時,團體心理輔導是一種經濟而有效的方法。心理輔導員如果把自己可以勝任的工作僅局限于個別輔導的話,他也就限制了自己可以提供服務的范圍(Gladding,1996)?!贝髮W生團體心理輔導的目的就是為參加者提供一個成長的機會,和處理他們所關心問題的情景。例如生涯決定、認同問題、男女關系、人際關系以及其他有關如何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3、成長中的青少年更關注同伴對自己的評價,更容易接受來自同齡人的建議

在團輔中,團體可以讓學生了解并且體驗到自己是被其他學生支持的。由于團體的參與者能夠認識到別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問題,自己支持別人,也得到別人的支持,可以增進信心,有助于班級的歸屬感、凝聚力及團結。

4、團體心理輔導使教師與輔導員的工作更富有成效

在團體的場合認識老師,或者體驗到與老師友伴一樣的愉快經驗,過去的疑惑戒心可以消除,不再避開老師。學生與輔導員的接觸,可以克服膽怯、減輕壓迫感,改進自己的態(tài)度。同時,輔導員可以了解更多學生的問題所在,提供更好的服務。在團體中具有敏銳觀察力的輔導員,必然可以鑒別需要特別援助的個人。經過團體討論,交流分享,將使學生對學校的各項活動感到更有意義,能夠認識更和諧的關系。

二、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是提高心理教育效率的需要

1、團體心理輔導感染力強,影響廣泛

團體就像是一個濃縮了的微型社會,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可以將家庭、學?;蛏鐣钫鎸嵉卦佻F出來,學生可以通過角色假設、心理劇、角色扮演等方式,體驗和模擬真實的社會交往活動,掌握因此帶來各種心理壓力的處理方法。在模擬交往中,團體成員學會了許多社會生活經驗,逐漸學會了應該怎樣與人相處,怎樣觀察社會,懂得了應該遵守團體規(guī)范,并且在各個生活團體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團體心理輔導效率高,省時省力

一般說來,需要心理輔導的學生所存在的問題往往具有共性,通過團體心理輔導就可以解決問題,而不需要一對一地個體輔導,這樣大大提高了心理輔導的效率。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可分兩方面進行:一是面向全校學生,通過調查篩選出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然后由心理輔導中心教師將學生分組,組建不同主題的團體,開展有針對性的團體心理輔導;二是以院(系)為單位,根據各院(系)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所關心的主要問題,將團體心理輔導的團體規(guī)模擴大到班級,就班級學生的共性問題開展心理輔導,這種模式比較符合我國以班級授課制為主的教學特點,效果較好。[4]

3、團體心理輔導效果容易鞏固

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特別注重互動性、實踐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樣、生動有趣。同一個主題的團體輔導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活動及表現形式,活動不同、表現形式不同,同學們的體驗角度和感悟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同時達到的目標卻是一致的,這使得輔導效果在多次卻不單調的輔導中得以鞏固。三、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發(fā)展的需要

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我國學者在對心理健康標準加以界說時,傾向于社會適應標準(或稱生存標準)。在大部分學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中,大多只反映了個體良好適應社會生活所應有的心理狀態(tài)的一般要求[5]。生存標準顯然強調適應,而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真正的心理健康者,應該是內心世界極其豐富,精神生活無比充實,潛能得以發(fā)揮,人生價值能夠完全體現的人?;谶@一基本的心理健康觀,使得學術界開始關注心理健康的發(fā)展標準,并在界說心理健康標準時,已經在嘗試生存標準與發(fā)展性標準的結合。生存標準和發(fā)展標準正在成為心理健康的兩大基礎標準。發(fā)展性團體心理輔導具體體現了心理健康的發(fā)展性標準。

大學生進入大學,經歷著重要的人生轉折,在其社會化的過程中,對于自我的成長、心理素質的發(fā)展、潛能的開發(fā)有著強烈的渴望和追求。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實際上每一個人都具有一種對健康的積極向往,一種希望發(fā)展,或希望人的各種潛力都得到實現的沖動?!币虼耍R斯洛認為,心理工作者要是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幫助一般常態(tài)心理者(心理基本健康,無明顯的心理沖突,能基本適應環(huán)境),而不是嚴重患者,那么少量的時間就會有更大的收獲。從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來看,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紀80代年,但長期以來,許多高校把為少數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提供援助、支持、矯正、治療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這遠遠不能滿足絕大部分學生對心理健康的需求。發(fā)展性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要實現這一要求,就必須在高校開展發(fā)展性團體心理輔導。

四、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是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

實施素質教育是當前高等院校的一項重要任務,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yǎng)大學生的整體素質。人的素質包括生理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含思想道德素質)、能力素質和心理素質。心理素質作為整體素質的組成部分,是人的全部高層次素質的基礎,沒有健康的心理,其他素質不可能培養(yǎng)起來。心理素質在整個素質系統(tǒng)中具有基礎性的作用[6]。而團輔正是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心理素質的工具,在這方面它具有個體心理輔導所無可比擬的功能。因此,開展團輔是高校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必然趨勢。

綜上所述,團體心理輔導對幫助學生改變和成長有其獨特的效能,它不僅是一種有效的心理治療,而且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活動。在其所得到的幫助是在個別輔導中不能獲得的。當然,團體心理輔導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個人深層次的問題不易暴露,個體差異難以照顧周全等。所以,我們在大力推進高校開展團輔的同時,還要兼顧個體心理輔導等多種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開展,真正發(fā)揮出為大學生擁有一個健康心理保駕護航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封國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fā)展性模式探悉[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07,2

[2]蘇光.高校團體心理輔導的理論探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

[3][6]樊富珉主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11

第7篇

大學階段,是社會化的重要階段,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而經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式的選拔考上大學,發(fā)現周圍都是與自己能力水平差不多甚至高于自己的人,發(fā)現自己不如以前出類拔萃,以及遠離熟悉環(huán)境開始獨立生活等。如若不適時正確調整自身心態(tài),就會有產生自卑、嫉妒甚至敵對等的心理的可能,進而使一部分大學生不愿意參加活動,對他人漠不關心,認為自己對別人來說可有可無,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阻礙大學生的綜合發(fā)展。據統(tǒng)計,存在心里障礙,心理疾病等心理健康問題的,大約占大學生總數的20%,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如下四點:1、關于學習(1)新的學習環(huán)境的適應問題。(2)學習目標、動力、興趣等問題。2、關于人際關系處理。3、關于如何處理感情的問題。4、關于自我認知偏差。大量資料表明,不能堅持正常學習生活而休學和退學的大學生群體中受到心理健康問題影響的學生人數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根據以上觀點可以總結出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在成長與發(fā)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由此,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不可回避的。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狀態(tài),對大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地、經常、及時、有效的團體心理輔導,可以提高大學生在各方面的適應能力,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個性品格,使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協(xié)調發(fā)展,使自我不斷趨向完善,擁有身心健康的大學生活。經項目實踐得出團體輔導方法有助于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二、團體輔導對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作用

(一)團體輔導的內涵

具有預防和治療的雙重功效。因此,筆者認同賈曉波、陳世平的觀點:團體輔導是指“教師或輔導人員,面對多數被輔導者——學生,基于社會及團體動力的原理,運用適當的輔助技術,以協(xié)助個體自我了解、自我發(fā)展及自我實現的過程。團體心理輔導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在治療大學生心理問題及心理危機事件預防方面具有實效性。較之個別心理輔導與心理健康講座,其特點在于通過為團體成員提供彼此交往、相互作用的機會,使成員增加自我認識、自我肯定、促發(fā)積極交往行為。團體心理輔導的目的在于“協(xié)助個體自我了解、自我發(fā)展及自我實現”。創(chuàng)造信任的氛圍來促進成員共同傾聽、共同探索問題的解決之道。通常采用的技術有“反映”(像鏡子般反映出某位成員的言語和非言語信息)、“澄清”(協(xié)助小組成員更加清晰的理解其所說所想)、“角色扮演”、“解析”(思考過去的決定與現在的行為表現之間的關系)。

(二)團體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團體輔導可有效消除孤獨感防止心理健康問題的發(fā)生

在團體輔導的過程中,在成員間的交流過程中他人對自己的反饋成為自我評價的一面“鏡子”,使其了解到他人也有與自己相同的境遇,就會相應地弱化自我的自卑感與孤獨情緒。也相應地為成員提供一個可實現的參考目標,可以在團體中相互鼓勵、進步,增強自身發(fā)展的信心與勇氣。團體輔導對消除孤獨感有更重要的作用。在團體輔導的過程中因為成員之間的相互參與配合會形成感染氣氛和支持效應,有利于社交障礙者勇敢地走出懼怕與孤獨,并學會同別人交往與相處。這有利于豐富成員的人際交往經驗,改變其不適應行為。

2.團體輔導與個案相比省時省力

團體輔導成員人數較個案多,相應地時間總和也就少,效率高,省時省力,可以減少工作人員的工作時間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工作人員較少的現狀。相較于個案輔導的一對一幫助,團體輔導的一人對多人形式較有效地節(jié)省了人力和時間,經濟、有效。

3.團體輔導可有效模仿社會現實環(huán)境

輔導為成員提供了一個模擬環(huán)境下的現實環(huán)境,更有利于將輔導產生的效果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去。如利富特(Lifton)所言“團體輔導提供給成員與真實生活類似的情景,接受多元刺激,來學習、面對、處理自己的困難與問題。”團體輔導與現實生活的相似性,使得輔導的效果更容易鞏固。且有利于促進個人身心發(fā)展。班杜拉在學習理論中指出學習是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綜合。在團體心理輔導中提供了有指導的社會學習情境,通過團體的經驗與現代心理學智慧,促進個人身心的健康發(fā)展。亦可打造增能的社會支持網絡。會參加到自我認知團體中的成員,多因缺乏社會支持而對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感到無助、無力和悲觀。而在自我認知團體中因其賦予了平等意識和社區(qū)歸屬感、被肯定的社會場境以及相互幫助、共同成長的學習機會,事實上又打造成或改善了成員增能的社會支持網絡。

4.團體輔導感染力強、影響廣泛

團體成員在團體中找到了共同體歸屬感。在團體中因成員有著相同的經歷或相同的愿望,所以成員間有著平等的感覺,有著強烈的被接納感受,自己不再被邊緣化,感到了自身存在的價值,從而對團體產生歸屬感與認同感。可以創(chuàng)造相互幫助、共同成長的學習機會。成員通過誠實地回應其他成員的成長,表達的是對他人的接納和肯定。這種接納和肯定使成員彼此之間愿意和樂于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從而實現共同成長。

三、團體輔導在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fā)展中的作用

(一)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

團體交往的溝通網絡一般被認為有五種形態(tài),分別為:鏈式、輪式、圓周式、Y式與全通道式。很顯然,全通道式的溝通網絡,信息的傳遞速度較快,團體成員的滿意度比較高。而團體輔導的過程中即可以通過模擬相關訓練使成員進行并習慣全通道式的溝通網絡訓練。語言溝通方面可運用尋找共同點、共情、真誠贊美、學會拒絕等;非語言溝通方面可運用目光接觸、面部表情、體態(tài)語言、觸摸等技巧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

(二)自我認知團體感染力強、影響廣泛

團體成員在團體中找到了共同體歸屬感。在團體中因成員有著相同的經歷或相同的愿望,所以成員間有著平等的感覺,有著強烈的被接納感受,自己不再被邊緣化,感到了自身存在的價值,從而對團體產生歸屬感與認同感??梢詣?chuàng)造相互幫助、共同成長的學習機會。成員通過誠實地回應其他成員的成長,表達的是對他人的接納和肯定。這種接納和肯定使成員彼此之間愿意和樂于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從而實現共同成長。依據埃里克森人格發(fā)展八階段論,大學生正處于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的沖突中。煩惱增多,孤獨感、壓抑感增強。而隨著生活環(huán)境變化與社會活動變化,自我在生活環(huán)境中找到的共鳴就越來越少,從而產生對自我的懷疑、否認等負面態(tài)度。較敏感的大學生因為以上心理性壓力源而焦慮,對自身莫名自卑起來。一到人多的地方就感到不自在,封閉自己,超常地需要他人同情地尊重。希望同學們尊敬他,真情地愛護他,自己焦慮的對待考試,對于一切競爭的活動都不敢參加。自卑的焦慮,使其與人的關系上發(fā)生了各種障礙。會強顏歡笑地去向人表示友好的態(tài)度,因為做作與小心更容易使他人懷疑虛偽,又因為自己時時在做作與虛偽中,導致不敢相信他人對自己的夸獎。他人善意的批評會激怒他。不能聽到和他不同的意見,認為這是看不起他的明顯的表示;但又不放心別人會真心地采納自己的意見。多疑、焦慮、敏感、封閉自我,心理防御機制過重??傆X得與他人缺少話題,難以交流。使人際關系的需要得不到滿足,使機體處于不平衡狀態(tài)。而恰恰又因為得不到滿足有與人恰當溝通的強烈愿望。經調查發(fā)現心理亞健康的大學生大都因為對自我意識存在偏頗的理解。理想我與現實我,主體我與客體我難以統(tǒng)一。如成就期望與現實失望間的沖突,獨立意向與依附心理的沖突,交往需要與自我閉鎖的沖突,自信心與自卑感的沖突,追求上進與消沉的沖突等。無法正常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言語溝通能力與情緒表達方式存在障礙,知、情、意、行、人格未協(xié)調,無法適應環(huán)境。為了減輕此群體的不安情緒,增強其適應能力,開發(fā)其潛在能力,建議此群體組成自助團體,在團體中深入了解、認識和探索自己,從而最大限度地啟動和運用自己的內在資源及外在資源,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解決存在的問題并促進個人正常健康的發(fā)展。針對自身自卑而產生的溝通障礙的共性問題,團體內部成員之間彼此提供建議、彼此之間加強溝通、協(xié)作、進行相互鼓勵及情感支持。如對大多遭受過的共同經歷,團體成員一起分享當時的情緒感受,并討論出較可行的解決方案。從而建立起能夠相互理解共同進步的共同體關系,達到相互支持的目的。在可以安全的自我暴露的環(huán)境下進行自我認知與探索,從而克服自身的不足,達到接納自我、正常溝通的目的。

(三)激發(fā)自我潛能,促進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