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06 18:47:07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生心理教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由于在內心上一直處在不自信狀態(tài),貧困生總是覺得自己不如身邊的人,自卑的想法總是環(huán)繞自己的內心,在實際交往中,對別人的情緒以及行為過分關注,并且總將這些與自己扯上關系,生怕別人知道自己的貧困,逐漸的將自己關在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狹小空間之中,拒絕與外界的人與物進行情感交流,發(fā)展成自我孤僻的狀態(tài)。據有關專家研究,利用層次理論對這種現(xiàn)象進行研究,顯示其實在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與別人交流,人不是單獨存在的個體,必須生活在以人群為單位的集體之中,而貧困大學生就是因為“貧困”處處需要遮擋自己的這個短處,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不能過多的與其他人進行接觸,而這又與心理上急求需要與外界進行交往的需求相矛盾,同事實際生活的貧困狀態(tài),讓他們的內心備受煎熬,郁郁寡歡的狀態(tài)總是伴隨他們的心里。長時間的這種狀態(tài),逐漸將他們推向了不自信以及對未來生活產生茫然情緒的狀態(tài),甚至有些人會覺得社會極度不公平,對社會產生一種畸形的看法。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長時間的不自信逐漸將貧困大學生推向了郁郁寡歡的深淵。
二、內向和不穩(wěn)定
因為貧困的事實導致了貧困學生在生活與學習中缺乏信心,不斷給自己內心施加壓力,總是認為這種現(xiàn)實是社會的不公造成的,內心變得極度敏感,情緒上缺乏穩(wěn)定性,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思維容易偏激,造成沖動的行為,而實際上,自己的內心并不強大,脆弱的非常容易受到傷害,長時間如此,極有可能導致一些不為常人所理解的行為。
三、自卑
根據心里學家的解釋,自卑實際上就是一個人胸懷不夠寬廣,過分計較自己生活、學習以及工作中的得失成敗,并將不好結果的原因歸結到個人的能力不足,進而轉化對自己進行否定、不滿的情緒。貧困學生,在大學之前的中學以及小學生活階段,因為相對封閉,對學生的評判標準更多的來源于學習成績好壞,經濟上的差距還沒有體現(xiàn)的那么明顯,因此,在那階段中自己能夠得到同學與老師的認可。在進入大學之后,因為比較開放,大學生能夠非常自由的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進行裝扮自己,經濟上的差距非常明顯體現(xiàn)出來,而學習成績的好壞已經顯得沒有中學時那么重要,在這樣的情況下,貧困大學生覺得自己身無長處,與自己身邊經濟優(yōu)越的同學比較,自己簡直沒有可比之處,自己身上沒有閃光的地方。在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也自我否定情緒的影響之下,不能夠真正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總是選擇逃避,生怕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困難之處,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因為根據馬斯洛理論,人都是需要自尊的需求。貧困大學生的敏感內心促使了自尊對自己更加重要,過分的關注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在與同學,老師的交往中,自我保護意識非常強烈,總是逃避與別人的正常交往。平困大學生的這種經濟的匱乏、特殊的心里、環(huán)境的反差,非常容易造成他們心里上的不適應,最終導致非常嚴重的自卑心里。
四、解決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對策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范圍在三個方面:一是在主觀層次上對主觀體驗的積極方面進行研究,主要對幸福、滿足、樂觀、快樂等方面進行研究,重點在于使人們滿意自己過去的生活,對現(xiàn)在的生活感到幸福,對未來保持樂觀的態(tài)度,主要是對人類主觀上的幸福感的研究;二是對個人層次方面的個人特點進行研究,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工作能力、勇氣以及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技巧,對美麗事物的感知能力,做事的毅力,處理事情的寬容,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能力,洞察力以及個人的才能和智慧等等,想要培養(yǎng)或加強這些方面,必須具備來自個體的積極情緒;三是對群體層次組織系統(tǒng)積極方面的研究。積極心理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實現(xiàn)積極社會、學校、家庭的建立,從而達到提高群眾美德、增強群眾責任感、提升職業(yè)道德的目的。積極心理學是根據消極心理學而產生的,保留了消極心理學好的方面,舍棄了消極心理學不好的方面,對消極心理學進行批判的同時,應用消極心理學大部分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積極心理學顧名思義就是對人類積極心理的研究,對人類的優(yōu)點和價值進行研究,積極心理學采取的方法更加科學,使心理學家更容易挖掘人的潛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激發(fā)人類的活力。積極心理學可以幫助人們樹立自信心,使人們對生活的信念更加堅定,幫助人們尋找獲得幸福生活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二、在消極心理學影響下大學生心理教育出現(xiàn)的問題
(一)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誤解來自于消極的態(tài)度
一直以來,我國心理學始終采取消極的取向來衡量心理健康的標準。主要研究的對象是非健康的或者是病態(tài)的,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操作性定義為測量有沒有具體的精神疾病,致使理論學者和理論實踐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產生誤解,他們基本都認為只要學生的心理健康就說明心理不會有任何的問題,也就是說沒有任何的心理疾病。這種對心理的理解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對當代大學生的潛能意識的開發(fā)以及心理素質方面的培養(yǎng)的核心目標,這就使得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都集中在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處理方面上。使人們對大學生積極良好的心理教育培養(yǎng)缺乏應有的標準和內涵。
(二)因過于關注大學生心理的消極方面而忽視了積極方面的培養(yǎng)
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遵循以往的教育方式,過分注重消極方面,具體就是解決學生生活學習中產生的問題,這種消極心理學的教育模式的主要任務就是解決心理上出現(xiàn)的問題。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大學生通常被老師當作是問題的根本來源,教育者常常覺得大學生存在某些心理方面的問題,或是將消除心理缺陷或弱點當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長此以往,容易使心理沒有問題的大學生也開始關注自身的消極方面,從而忽視自身的積極品質。所謂的消極心理,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就是忽略幫助大學生開發(fā)潛能、養(yǎng)成積極的心理品質。
(三)因過分關注大學生心理的消極方面而削弱了教育的功效
在大學生的自身發(fā)展中普遍存在心理方面的問題,例如,人與人交往的問題、培養(yǎng)意志力的問題以及良好的行為等等,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前先要把大學生工作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列舉出來,然后加以分析,研究如何克服該問題,并提出解決該問題的意見、對策,并且要求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情況,以心理問題為重點內容,進行相互討論。在心理教育中常常采用心理測試的手段去判斷學生的心理是否存在問題。這種教育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放在了解決心理問題上,導致大學生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質就是由一系列的心理問題組成的,甚至錯誤地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為了心理有問題的學生準備的,認為心理就是不健康的代表。心理健康教育過分注重心理問題,從而忽略了潛力的開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素質,這也是個體發(fā)展中最重要的部分和最積極的方面,因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始終得不到充分的發(fā)揮。
三、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所謂的積極心理學就是對人類自身的積極因素進行研究,以發(fā)現(xiàn)人類本身存在的積極力量和良好品質,并通過這些進一步深入挖掘人類的無限潛力,從而獲得更好的生活。積極心理學為我國大學生心理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啟示,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研究界定心理健康
以往的心理教育取向模式往往都是消極的,研究的重點放在了非健康或心理有問題的方面,把所謂的心理健康定義為沒有精神疾病。很顯然,這既不全面又不科學。心理健康存在兩個方面的標準:一是主觀,心理健康在于自身的主觀體驗,影響主觀因素的潛在因素只能作為客觀條件。二是積極層面,所謂健康心理不是指心理的消極方面少,而是積極的方面比較多。
(二)關注大學生積極品質的培養(yǎng)
積極心理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并且應當有著積極的理想和追求,涉及到積極的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積極心理的重點需要放在培養(yǎng)積極的心理品質上,如積極向上的思維、積極的心態(tài)、積極的生活方式等。
(三)通過積極心理學教育消除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大多數來咨詢心理問題的學生都是問題學生,因而大學生與心理學教師處于對立的狀態(tài)。雖然在大學生心理教育的主流觀念中,也時刻強調不要使大學生與心理教育教師的關系處于對立狀態(tài),他們之間應該相對平等,因為良好的咨詢關系,更有利于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在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咨詢過程中,應該做到熟練運用解決心理問題的溝通方式,但這僅僅是我們的美好愿望和原則。在咨詢者,即問題學生觀念的影響下,這些都形同虛設,只是我們美好的愿望,實際情況很容易導致教育對象和教育者相對立。教育者沒有把自己融合在心理健康教育里,而是將自己放在教育者的位置上,把大學生即被教育者放在問題學生的位置上,使大學生產生一定的自卑心理,認為自己的心理是有問題的,這樣容易產生消極的情緒和潛意識,產生不良的心理暗示,容易產生心理上的排斥及高度警惕,使學生和老師之間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小心翼翼地生怕因為過多的接觸心理教育老師或心理室,而令同學感覺自己的心理出現(xiàn)了問題。
(四)重視積極心理教育方面的教育資源
在心理健康的教育中缺乏積極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統(tǒng),以心理問題為重點,只關注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層面,這樣使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工作常常處于校園其他工作之外,往往被看成是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所開的一門學科,或者,只是為了應付學校開展的心理活動。甚至有的學校還把心理教育與其他的學科劃分開來,好像大學生心理教育課只是心理輔導和咨詢者的工作,別的老師與心理教育沒有關系,這必然導致大學生心理教育缺少有效的組織和健全系統(tǒng)的支持,難以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四、結語
一直以來,為了與本科通識教育區(qū)別,高職院校的課程更多強調知識的易懂性、實用性。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現(xiàn)實教學中,除了教材標榜是高職院校專用外,教師授課的內容、方式方法等,與本科院校沒有實質性區(qū)別,并沒有體現(xiàn)高職院校培養(yǎng)人才的特點,沒有達到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的效果。
1.1高職心理健康課程教師“舞臺”缺失。在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師多數是“雙師型”兩肩挑的教師,即既要擔任心理健康理論的教學,又要在實踐中指導學生增強學生心理素質。但是,當前在高職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課屬于公共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象其它專業(yè)課的教師,既可以給學生進行理論講授,又可以在學生專業(yè)實踐中進行技術知識指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依然只是從理論層面對學生進行心理知識教育。因此,其沒有發(fā)揮“雙師”的作用,純理論講授的教育教學沒有體現(xiàn)出如其它專業(yè)知識的操作性與實用性,以增強學生未來競爭的砝碼。
1.2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踐創(chuàng)新不足。我們不可否認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學生也有日常實踐指導,如授課之外,參與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大學生心理講座、大學生心理沙龍活動等等,也在為培養(yǎng)身心健康的大學生盡一份力量。試想一下,這些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工作,與本科院校的并沒有區(qū)別,還是停留在傳統(tǒng)教育意義方式方法的框架,沒有體現(xiàn)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用理論指導學生實踐的創(chuàng)新性。
1.3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課改研究不足。雖然有個別教師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進行研究,研究成果也體現(xiàn)了一定理論的前沿性、時代性,但多是對這門課程的一些個別現(xiàn)象進行研究,而對課程的改革的整體性思考不強,沒有深入思考這門課程改革根本性方向的問題。在高職院校中,教師對課改的研究,主要落實在專業(yè)課方面,如精品課程研究、某某專業(yè)研究等等。
1.4課程設置及內容與人才培養(yǎng)要求不符。如果參照專業(yè)課程情況來設置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體現(xiàn)實踐在課程安排中所占的份量,這樣才符合工學結合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而日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多是講授理論,缺少了實踐的環(huán)節(jié),沒有鮮明的人才培養(yǎng)特征。再者,課程內容也多為心理基礎知識,學生掌握這些知識是無法起到如其它專業(yè)知識能直接應用于實踐,解決實踐問題,或者說增強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和發(fā)展的砝碼。
可以說,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還停留在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模式中,與其它專業(yè)課程相比,沒有鮮明體現(xiàn)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的特點。
2高職院校學生心理教育課程改革問題的關鍵點
綜合以上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面臨的問題,該課程的改革必須從思維上理清幾個關鍵問題,即改革的重點及難點的結癥所在。
2.1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出路問題。在高職院校中,專業(yè)教師既可上理論課,又可以在實踐中指導學生的實習實訓,成為名副其實的“雙師型”教師,在倡導“雙肩挑”的高職院校中有著廣闊的發(fā)展天地。而同為“雙師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如何解決其“雙肩挑”中對學生實踐指導的問題,搭建一個讓其跳出課堂的“舞臺”,發(fā)揮其探索理論應用于實踐的作用,這是解決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出路、課程改革的根本問題。
2.2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的問題。現(xiàn)在所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材的內容,是否已經完全滿足高職生對這方面知識的需求,這些內容是否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能否對高職生在社會生存與發(fā)展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即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必須多方論證,尋找出對高職生成才成長最有用的知識。
2.3高職心理教師的素質問題。目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綜合素質是否真的勝任工學結合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如果進行課改,課程的內容改變了,對他們的知識結構需要哪些調整和提高?
3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考
針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面臨的新問題以及課改的難點、重點,可從以下個方面著手課改:
3.1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應轉向對行業(yè)心理的研究。在高職院校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除了開展日常心理健康常識教育外,應分門別類深入研究相關專業(yè)學生畢業(yè)后潛在就業(yè)的行業(yè)或崗位的心理,圍繞畢業(yè)生適應行業(yè)崗位需要的心理知識進行研究,以提高畢業(yè)生行業(yè)或崗位的適應性。如商務文秘專業(yè),學生畢業(yè)后可能到政府部門、公司企業(yè)從事文秘工作,那么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研究學生在政府部門、公司企業(yè)應該要熟悉那些人員的心理,自身應該具備怎么的心理素質等等,通過授課讓學生初步掌握這些行業(yè)心理知識,畢業(yè)后更好、更快適應工作,在“察已知人”的情況下更好處理工作,使自身獲得生存與發(fā)展。
3.2精心編寫行業(y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材?,F(xiàn)在高職院校所用的教材,雖然結合了一些高職生特點來編寫,顯得更容易理解掌握,實用性也相對強些,但也多為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知識,協(xié)及到行業(yè)心理方面的內容很少。從學生對行業(yè)心理知識需要的角度看,教材的針對性并不強。因此,學校要組織相關人員,在深入研究與各個專業(yè)相關行業(yè)心理的基礎上,編寫出適應不同專業(yè)授課的行業(yè)心理教材。
3.3加強行業(yè)心理師資力量。一方面可派學校教師深入行業(yè)調查,了解掌握行業(yè)心理的相關情況,積累教師行業(yè)心理知識的厚度。二是根據校企合作的情況,派老師到企業(yè)掛職學習,深入行業(yè)第一線,掌握真實可靠行業(yè)心理相關知識。三是聘請行業(yè)中懂心理學的人士作外聘教師,專門給學生講授行業(yè)心理學知識,讓其以自身的感悟,傳授給學生最真實的行業(yè)心理知識。四是鼓勵行業(yè)人士與校內心理教師共同開展學生心理課題研究,在思想交流、碰撞中,彼此完成知識的升華。
3.4專業(yè)行業(yè)心理課設為專業(yè)必修課。如果確定了專業(yè)心理課程,可從一般理論的心理健康教育公選課分離出來,作為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yè)課。學生除了可選修一般常識理論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外,還必須拿到專業(yè)行業(y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分。而在授課方式可以更加靈活動,以應適應工學人才培養(yǎng)。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師定期不定期深入實習、實訓學生相對集中的單位,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課教育、進行個體心理輔導等,實行送知識到行業(yè),體現(xiàn)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的特點。
總的來說,高職院校必須加大力度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把高職院校學生行業(yè)心理教育納入教育教學的重點,讓學生了解一些行業(yè)心理知識,增強行業(yè)的心理素質,在工作中形成一種自覺適應意識或行為,對學生個體未來的發(fā)展有著重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饒洪.高職院校公共心理學課程建設中的教學改革策略探討.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5).
[2]龔小紅羅春暉等.淺析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手段改革的必要性.陜西教育:高教版.2007年(7).
對于大學生而言,他們大部分時間是處于學校這個環(huán)境下,而學校屬于積極團體,是教書育人的地方,這有利于培育和發(fā)展他們的積極力量和積極向上的品質。此外,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許多人認為,家長的天職是從小重視孩子的成長,培育孩子的優(yōu)良品格,因而這也是大學生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積極因素。再者,現(xiàn)在全社會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這也在無形中影響了大學生的思想道德。
二、當代大學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問題
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問題不能正常學習和生活而休學或退學的學生人數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這其中很多人都是由于在心理方面產生了缺陷而造成的。此外,大學生心理問題有著明顯的階段性。大學一年級學生集中表現(xiàn)為對新生活的適應問題,如在和新同學的交往中可能出現(xiàn)摩擦,自己很難學會料理起居生活等;二年級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有人際交往、學習與事業(yè)、情感困擾,對生活的憧憬等;三年級學生集中在自我表現(xiàn)發(fā)展、人際交往、情感問題和學習時間分配等;四年級學生則以擇業(yè)問題為多數,兼有戀愛問題、未來發(fā)展等。
(一)自我調節(jié)能力弱帶來的弊病
許多大學生都存在著以下的問題。第一,情緒障礙。在高中階段,許多大學生都是抱著一種考取名牌大學的心態(tài)學習,他們努力奮進,有人生目標。而在大學階段,很多人認為已經到達了寧靜的港灣,是時候休息和調整了,于是就會產生很多不良情緒。第二,社會性退縮。隨著社交網絡的不斷發(fā)展,很多大學生寧愿宅在宿舍,跟同學不停聊QQ、微信,也不愿意加入學生會、學生社團,逃避現(xiàn)實。這樣就使得大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大大下降,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在退縮和孤獨中減退。
(二)孤獨型與焦慮型的人格缺陷
孤獨型人格源于對被拒絕的恐懼?;乇苡H密關系,甚至否認自己需要別人的關懷,導致性格冷漠,對生活缺乏熱情。這樣的大學生往往表現(xiàn)得比較孤傲和顯得不合群,很難和別人深交,并且在有人希望走進他的內心的時候,表現(xiàn)出回避性的特點。大學生心理焦慮是指受內外環(huán)境的強烈影響或意外事件的打擊所產生的情緒上的波動和生理上的變化,持續(xù)時間過長,會使人產生情緒上的焦慮、緊張、痛苦和憤懣,甚至會使人灰心失望、痛不欲生,逐漸郁積為焦慮綜合癥和其他心理疾病。
(三)社會競爭下的就業(yè)焦慮
近年來,高校畢業(yè)生數量逐年增加,就業(yè)競爭日益激烈。面對新的就業(yè)形勢,許多大學生都缺乏應變能力和心理上的應對能力。很多人都幻想只要能拿到畢業(yè)證,就相當于進了保險箱,自然有公司來“取貨”,這樣的思想在現(xiàn)代大學生中大量存在。因此,當一些大學生遭遇就業(yè)挫折時,心里產生強烈的落差感,有的大學生從此一蹶不振,甚至還有學生因此而終止生命。
三、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
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是從研究人自身的積極因素入手,通過不斷激發(fā)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yōu)秀品質,并幫助人們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而獲得美好的生活,這為我們當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一)改善周圍環(huán)境
積極心理學認為,主觀幸福感是指對其生活的看法和感受,這種幸福感的關鍵是個人的價值觀和目標如何在外部世界與生活質量之間進行協(xié)調,是人們對事件的解釋和看法決定人們的幸福感。因此,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理解,對于他們過去所經歷的事情和所處的生長環(huán)境,以及他們在認知上遇到的困難,有目的地進行分析并且開展疏導工作。這就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要求樹立積極的教育理念,關注學生的優(yōu)秀品質。把更多的精力投入關注學生人格的完善中,幫助學生增強應對心理困擾的能力,發(fā)揮其自身積極力量,即找到學生自身存在的積極力量和潛能,并讓學生看到這些力量和潛能,以此來幫助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發(fā)揮潛能,利用積極力量來完善自己,而不是過多地停留在問題的發(fā)現(xiàn)和解決上。
(二)嘗試體驗式教學
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體驗生活的樂趣,應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方式,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汲取。在體驗及鍛煉中,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覺悟和增強其認識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是受教育者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能使受教育者明確是非標準,增強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進而用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提高思想覺悟,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良好行為習慣。開展多種多樣的體驗式教學方式,如組織受教育者學習社會生活中的名人事例,汲取他們身上的正能量,這樣的事例要貼近學生,讓他們可以進行換位思考。
(三)優(yōu)化整合社會力量
湖州師范學院自2012年秋季學期,面向全體新生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課,設置2個學分、36個學時,納入教學計劃和人才培養(yǎng)方案。為切實加強課程教學管理,學生處、教務處和教師教育學院心理學科聯(lián)合成立教研室,由校心理健康指導中心具體負責教學組織、科研工作和學科建設。教師資源主要有:從事心理學專業(yè)教學并承擔學生日常心理咨詢工作的專任教師,校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有心理學專業(yè)背景或考取心理咨詢師資格證的輔導員。教研室定期開展集體備課和研討,形成了統(tǒng)一的教學計劃、教學課件等課程資源;組織教師公開課,課程組集體點評、交流教學經驗;分教學專題拍攝視頻資料,利用網絡媒體推廣優(yōu)秀教學經驗。經過兩年的課程建設,取得了良好的課程效果,受到了領導、職能部門、教師和學生的好評。在廣泛的評價主體中,學生評價至關重要。學生對課程的態(tài)度和內在的學習動力,直接決定了學生能否將課程中學到的知識、過程的體驗、掌握的方法,轉化為實際的心理成長和行為變化,即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學生心理素質提升。
二、學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評價
筆者經過兩年的教學經歷,積累相關學生評價數據,主要分為四大塊:教務系統(tǒng)中學生對任課教師的評價,布置作業(yè)《自我心理成長報告》收集學生課程學習后的感悟,任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積累的學生評價,召開學生座談會了解學生對課程的評價。經過對采集數據的梳理分析,發(fā)現(xiàn)教務系統(tǒng)中90%教師的學生評價分數在90分以上(滿分95分),近70%教師在各下屬學院教師學生評價排名中位居前列。從中可以看出,學生對于心理課程總體是滿意的。
(一)對課程內容的評價
關于課程內容,學生有這樣的評價:“總體很好,感覺很放松,不必拘謹”;“在快樂中獲取知識,課堂氛圍輕松、愉快”;“在生活中會想起課堂上老師教過的知識,能幫助自己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困惑”。有關建議,學生提到“增加課程的趣味性,更多地分析與大學生相關的案例來吸引學生”;“降低課程內容的重復度,能突出重點,傳授在現(xiàn)實問題中運用心理學知識的方法”;“建議在大三時候再增設心理課”。綜上所述,學生對心理課程是比較歡迎的,普遍認為課程內容有趣、豐富,與現(xiàn)實生活有聯(lián)系,但希望在課程內容安排的時間、層次、與生活的緊密性方面能有所改進。
(二)對教學模式的評價
在對教學模式的評價中,學生提到最喜歡上活動課,理論課對心理測試、互動游戲和心理電影等更感興趣,有學生提到教師在課堂上分享自己個人成長經歷,對自己啟發(fā)很深;有學生評價教師單純教授心理學知識時,學生容易走神、玩手機等,對復雜深奧的理論知識不感興趣,更不喜歡教師道德說教式地教導學生。學生對心理課程的期望不同于一般課程,更希望在活動式、體驗式的教學方式中,掌握更多自我認知、情緒控制、心理調適等方面的技能。
(三)對師資隊伍的評價
在分析學生評價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課程的評價談及對教師的印象比較多。有提到“遇到最好的心理課老師,我對這門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老師有人格魅力,上課很有趣”;“老師幽默、自信、大度、溫柔,我們喜歡”;“老師上課認真負責,對我們有耐心”。在學生的評語中,基本都是對教師的積極評價,授課教師的人格特點、教學態(tài)度,影響著學生對課程的評價。
三、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的策略
基于以上學生評價的梳理與分析,發(fā)現(xiàn)心理課程是受到學生歡迎的,學生們期望經過課程學習,了解自我,塑造健康積極的人格。哈佛大學“幸福課”是將積極心理學應用于教育教學的成功案例。筆者借鑒現(xiàn)有文獻成果,結合自身研究,對課程優(yōu)化提出一些建議。
(一)課程目標注重發(fā)展性
心理課程初衷是普及心理知識、預防心理問題及疾病,課程目標圍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設置。實際絕大部分學生心理是正常的,但會出現(xiàn)心理不健康的現(xiàn)象,比如自我認知偏差、情緒失控、人際沖突等。心理課程目標應從傳統(tǒng)的預防性模式轉向發(fā)展性模式,重點在于從正面引導學生明確心理健康的意義,增強心理健康意識和心理危機預防意識,促進個人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課程教學目的應使學生達到知識、技能和自我認知三個層面統(tǒng)一:在知識層面,學生要了解心理健康的理論和基本知識,明確心理健康的標準及意義,了解大學階段心理發(fā)展的特征及異常表現(xiàn),掌握自我調適的基本知識;在技能層面,學生要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調適技能及心理發(fā)展技能,如自我認知技能、壓力管理技能、人際交往技能、情緒管理技能等;在自我認知層面,學生要樹立心理健康發(fā)展的自主意識,能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在遇到心理問題時能進行自我調適或尋求幫助,積極探索適合自己并適應社會的生活狀態(tài)。
(二)課程內容注重針對性
根據課程目標的設定,課程內容安排應減少對問題人格和人格形成消極因素的關注,加強如何培養(yǎng)學生積極人格和人生態(tài)度的研究。借鑒積極心理學的觀點,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一個人把所有的力量都運用到極限而問心無愧的人生態(tài)度,它促使一個人熱愛自己、熱愛他人、熱愛世界,擁有快樂和幸福。在積極心理學的視野下構建心理課程的內容,總原則是以多元學科背景為基礎,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素材,讓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做一個懂得幸福、創(chuàng)造幸福和傳遞幸福的人。在具體內容安排時,要讓學生了解積極心理學的理論研究成果,如主觀幸福感的形成、積極人格的培養(yǎng)、積極社會組織系統(tǒng)的構建等;要和學生分享形成積極人生態(tài)度的方法和技能,如養(yǎng)成讀書習慣、堅持運動鍛煉、旅行增長見識等;要結合學校實際生活展現(xiàn)典型人物故事,用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真人真事啟發(fā)學生。課程內容要有理論的指引,更要有與日常生活相聯(lián)系的鮮活實例來將理論具體化,提高內容的針對性和感染力。
(三)課程模式注重主體性
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體驗的過程。心理課程不同于一般課程,更加注重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體驗性,所以課程教學活動設計要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我們可以從積極心理學提出的積極情緒體驗受到啟示,具體是指個體滿意地回憶過去、幸福和從容不迫地感受現(xiàn)在,并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積極情緒體驗應用于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用積極的視角解讀日常生活,用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日常生活,最終實現(xiàn)積極改變。在知識的教學中要采用雙向的、互動的、開放的教學模式,嘗試把課堂模擬成團體咨詢的場景,鼓勵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溝通,學生在師生互動、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多種學習方式中積極改變認知;豐富課程內容展現(xiàn)形式,通過案例、視頻、心理測試、時事新聞等傳遞信息,將微信、微博等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新興媒體帶進課堂;增加活動課的比例,活動課的場地可以安排在專門的團體輔導室,也可以設在室外,在自然環(huán)境下,學生通過肢體、表情等非語言形式傳遞信息,增進感情,特別有助于人際交往、團隊建設、戀愛等教學專題的教學效果。
(四)師資隊伍的培養(yǎng)注重積極性
從理論角度而言,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屬于心理認知偏差,且若受到某些特殊誘因的影響,此類心理認知偏差定會引起個人行為失范或做出違背社會規(guī)范的行為。例如,2013年,復旦大學林森浩投毒事件便很大程度上由林森浩的心理問題及誘導因素所致??梢姡舸髮W生的認知出現(xiàn)偏差,且未得到及時的糾正,定會嚴重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引起系列不良的行為。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具體表現(xiàn)為:
(1)學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即某些學生的個人心理較為陰暗,一遇到事情便往壞處想,且生活及學習中也不善與人交往;某些學生性格孤僻且自閉,對待問題的心態(tài)較為消極,如此情況皆會引起心理健康問題。
(2)家庭環(huán)境因素,即某些單親家庭、經濟困難家庭或家暴家庭成長的學生心理負擔往往較重,因此不愿與人交往或不愿讓同學知曉自己的家庭狀況。
(3)學校環(huán)境因素。知識教育過程,學校未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予以足夠的關注或在處理與學生利益相關的事件時所采取的手段欠公平等皆會激發(fā)學生的過激行為,甚至導致嚴重的不良后果。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本章節(jié)筆者試圖從下列方面闡述如何加強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1優(yōu)化心理健康課程,同時配備相應的專業(yè)心理咨詢教師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關乎到學生對專業(yè)課程理論知識的學習效果,因此學校方務必要高度重視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若大學生具有優(yōu)異的專業(yè)成績,但心里不健康,則定會給社會造成嚴重的危害。可見,學校方非常有必要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進行優(yōu)化,同時配備相應的專業(yè)心理咨詢教師,以提升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此為大學生的心理安全教育防范提供條件。
2加強文化教育,充分開發(fā)學生的潛質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多由大學階段的目標不明確所致,因此大學教育過程,應注重對大學生的文化教育、個性培養(yǎng)及潛質開發(fā)。換而言之,我國大學教育對大學生潛質的開發(fā)尚待加強,具體從下列方面進行把握:
(1).傳統(tǒng)的教育知識論僅把教育過程看作簡單的傳授知識的過程,如此直接忽略對人的智慧的開發(fā)及人的道德的培養(yǎng)。此外,應試教育僅把學生看作知識容器及純粹客體,且獲取的目標結果具有某種狹隘性,而非智慧的吸取過程。
(2).教育是人與人交往的過程,因此功利化與工具化價值的實現(xiàn)過程,教育的重點應為適應性教育,但同時也要兼顧到超越性教育。
3重視生命與心靈的教育
即強化當代大學生對生命的認識,使之了解生命的本質及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困難。當今社會環(huán)境充斥著更多的壓力及競爭,因此高校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兼顧到對學生生命與心靈的教育,由此讓當代大學生了解生命的價值及培養(yǎng)更強的自信心與責任感。
4整合資源及建立健全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機制
1.1教學目標的不明確與對象范疇的狹隘
目前許多高校將心理學這一課程作為公共基礎課程,本意是希望讓學生學習心理學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等。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學校的重視程度不好,教學的要求很低,理論與實際的脫離,缺乏了針對性等各種原因,令公共心理學的作用于價值不能很好的體現(xiàn)出來。在另一方面,現(xiàn)今的公共心理學課程大多是針對師范與教育類的學生,承載了許多教育教學相關的知識技能。而心理學探討的是人類心理行為發(fā)生的規(guī)律,其適用范圍遠不止學校教育心理。將公共心理學教學的對象范疇擴大,能讓更多的學生學習到關于人、關于自身的知識,充分發(fā)掘與利用個人資源,在未來的生活與工作中實踐成功的人生。
1.2教材的不完善
我國《心理學》教材存在:對心理學原理和理論進行哲學式闡述多,操作性的闡述少;對一般意義上的心理現(xiàn)象進行描述的知識多,對大學生心理現(xiàn)象進行解釋、診斷和調控的操作性知識少。理論色彩和普教色彩過濃,實際操作的案例過少,無論體系還是內容都可視為對《普通心理學》的簡單模仿,缺少非專業(yè)特色和應用操作性。
1.3教學難以滿足大學生的需求
“緒論課”是《心理學》課程與學生的首次相識,教學效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學生以后對改課程的學習態(tài)度。當老師和學生在認知和判斷時,往往只從局部出發(fā),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常常以偏概全。學生本來對心理學的學習寄予厚望,希望心理學課“心理化”,神秘的談心理,真實的講自己,實用的指導生活。但是,教材中的不足嚴重的影響了學生對心理學神秘的好奇感和輕松的興趣,被缺乏“心理化”的慣例緒論模式忽視了。
1.4考核的不足
心理學考成的考核分為兩種方式:一種式眼科的閉卷考試一種是相對寬松的論文檢查;不論是哪一種的考核,現(xiàn)在的教師只是注重理論而忽視實踐。當心理課程學完之后,學生在面對考試的時候,就很難排解焦慮緊張;面對緊張的人際關系,不能妥善的處理;面對激烈的就業(yè)競爭,沒有足夠的挑戰(zhàn)能力。
2高校開設公共心理學課程的必要性
2.1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大學生正處于青年中期,雖然已脫離孩子的群體,但尚不能履行成人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常被排斥于成人行列之外。其典型的心理表現(xiàn)是內心矛盾、抱負水平不確定和易采取極端立場。下面從思維、情緒、性格等方面來分析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2.1.1思緒
雖然大學生的思緒能力達到較高的水品,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更加增強,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顯著提高;但是,大學生的辯證邏輯思維的基礎不夠深厚,因此在觀察、分析事物特別是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時,容易出現(xiàn)脫離現(xiàn)實、主觀、片面、固執(zhí)、過于自信等。
2.1.2情緒
當代大學生的情緒容易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而變化,人際變化、學習成績的好壞都會引起大學生的情緒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有的大學生的情緒還具有內隱外顯性并存的特點。但是,由于大學生的思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及社會適應力的增強,在某些環(huán)境因素影響下,大學生會表現(xiàn)出與內心體驗不一致的外部行為。有的大學生還會有愛情的體驗,由于自身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家庭、畢業(yè)分配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部分大學生大多有過愛情的煩惱。
2.1.3性格
大學生的性格已相對穩(wěn)定和成熟,但仍有一定的可塑性。有人認為,我國大學生表現(xiàn)出三個突出的性格特點。一是聰慧好強,喜歡表現(xiàn);二是恃才傲物;這是第一個特點的極端表現(xiàn)。三是緊張困惑,虛假老成;由于學習、生活壓力及與人際關系有關的問題,很多大學生常常產生緊張感和困惑感。另外,為避免給別人造成幼稚的印象,大學生傾向于追求成熟、老練,但由于本身經驗不足,所以表現(xiàn)出虛假成。
2.2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健康是人類生活、學習、工作得以正常進行的條件,它不僅包括生理健康,而且包括心理健康。隨著社會生活節(jié)奏日益加快,競爭日趨激烈,置身于“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心理問題。不少研究者指出,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社會要求高,家長期望高,個人成才欲望強烈,但由于心理發(fā)展處于尚未成熟階段,缺乏社會經驗,加之在激烈的高考競爭中取勝,幾乎全身心投入學習,因此心理比較脆弱,適應能力差,情緒不穩(wěn)定,心理失衡常常發(fā)生,是心理障礙高發(fā)易發(fā)群體。
3教學改革的探討
3.1心理學課程教學目標
使學生初步掌握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與方法,系統(tǒng)地了解、掌握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與基本規(guī)律,為學生學習其它心理學和教育學課程奠定基礎,并使學生初步具有運用心理學知識,分析問題與結合實際進行研究的能力。
3.2教學方法
心理學的教學應根據具體內容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有的可以采用課堂講授,教師講、學生聽;有的可以讓學生課后自學,課堂上教師提問并進一步總結、歸納;有的可以采用試教法,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讓學生扮演教師走上講臺進行教學;有的可以采用討論法、團體活動法教學,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活動課的形式;有的可以開展心理實驗,包括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操作實驗……。不同教學方法的運用應符合不同教學內容的特點,達到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目的?,F(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對人類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心理學的教學應充分利用現(xiàn)代科技的成果,改變單一的黑板、粉筆、教科書的教學手段,利用投影片、幻燈片、錄像、多媒體等進行教學。有人在心理學教學中嘗試運用多媒體技術,結果發(fā)現(xiàn),多媒體教學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充分發(fā)揮了教學的雙邊互動。現(xiàn)代教學媒體的運用可以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感受到教學內容的生動、直觀、形象,而且可以重復使用,對教學效果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3.3改變考核方式
逐漸改進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建立多樣化的考核方式,突出實際心理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如果課程成績評定按百分制核算,可分為20%案例分析報告或深度訪談報告、30%實訓表現(xiàn)和50%課程考試三大模塊。案例分析報告主要是對相應案例進行深度分析;深度訪談報告則是圍繞某一心理話題對一個或多個個體的深度訪談記錄;實訓表現(xiàn)則由小組共同評定;課程考試以真實教學案例的材料分析和綜合性的論述題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