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2 15:19:57
序論:在您撰寫初中古代文學常識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初中課本中的古詩詞,文字的語音變遷基本上不大,如今讀來朗朗上口,易于成誦,并且,所選詩歌皆為五言、七言律詩、絕句或詞,因此,學生在學習這些詩歌時,心里不會有懼怕感,并且自然而然就有了學習的欲望,這是培養(yǎng)興趣的良好基礎。
有了良好的興趣作基礎,教師再作鼓動,學生要記憶背誦書本上的古詩詞,是非常容易的。學生有了成功的甜點,工作的第一步也就成功。作為語文教師,就應抓住這一時機,培養(yǎng)學生廣泛閱讀詩歌的興趣。我在教授古詩詞給學生時,為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除推薦同一作者的詩歌給學生外,還盡可能推薦同題材的詩歌給學生,使之能融匯貫通。引導學生涉獵課本上沒有的、新奇的,又是與課本上有聯系的、淺顯易懂的詩歌,學生不但易于接受,還興趣大增。這樣就自然而然的調動了學生的獵奇欲、求知欲,再加上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基礎,學生學習詩歌的濃厚興趣就不是一句空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所有問題都迎刃而解。
合理地發(fā)掘詩歌的思想意蘊
中國古詩有,一個優(yōu)良的傳統,即“詩言志”,也就是說,任何是個都要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要么是作者的主觀感受,要么是對時代精神的藝術闡發(fā),要么兩者兼有。因此,教學生一首詩歌,思想內容的發(fā)掘是不可缺少的,也是衡量詩歌教學成敗的非常關鍵的因素。但是,“詩無達詁”,詩歌的思想蘊含往往又是多重的,更是豐富厚重,有超越時空的穿透力。鑒于此,對思想內容的發(fā)掘的度的把握,是詩歌教學取得成功的內在因素。發(fā)掘過深,學生不知所云;發(fā)掘過淺,流于表面,對理解整首詩而言,其實也是不知所云。
介紹一些常識性的古代詩歌知識
關鍵詞: 高中語文 古文素養(yǎng) 誤區(qū) 對策
歷年來,古文教學“高投入低產出”現狀一直為大家所詬病。專家們普遍認為一線教師古文學養(yǎng)不足,不能滿足高中古文教學需要。教師們認為學生古文基礎薄弱,初高中銜接失當,難以取得成效;家長們認為古文學習很重要,在學校沒學好,可以在課外輔導班補足。這種三方都不滿的趨勢愈演愈烈,矛盾焦點全部集中在一線教師的古文教學能力上。
一、高中語文老師古文素養(yǎng)的定義及內容
(一)什么是古文素養(yǎng)。
胡明德認為:“關于語文素養(yǎng)的定義,學界至今沒有統一說法……教師素養(yǎng)是教師在固定期限內,在自己教育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知識水平、教學能力及道德修養(yǎng)等。”古文素養(yǎng)就是高中語文老師為了適應教學工作和教學研究必須具備的古代文學素質和修養(yǎng)。
(二)古文素養(yǎng)包括哪些內容。
具體內容大致可以確定為教授高中古文必備的古代文學的語法知識、古代文學常識、基本古代文論知識和相應文化知識儲備,以及新課改過程中需要的古代文學教學新方法和新設備的使用技能。
二、高中語文老師在提高古文素養(yǎng)方面陷入的誤區(qū)
陳大維指出:“中學語文教師古文修養(yǎng)的缺失恐怕主要不在古代語文知識方面,即使有所不足……(而)主要是文論修養(yǎng)和文化知識儲備不足。”
(一)知識儲備層面的誤區(qū):一頭扎入浩瀚古文書海難以自拔。
黃山谷說:“士大夫三日不讀書,便面目可憎,語言無味。”為彌補自身古文知識不足,筆者確定如下閱讀書目(節(jié)選):《中國文學發(fā)展史》、《先秦文學史參考資料》、《兩漢文學史參考資料》、《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詩經選》、《楚辭選》、《漢魏六朝詩選》。這批書選本精良,涉及面廣,博大精深。高中語文老師如能好好加以研讀,假以時日,就一定能有效提高自身古文修養(yǎng)。
很快問題接踵而至。首先是這些優(yōu)良選本大多是權威古本,一般收藏在各大名校圖書館內,市面上很難買到;其次,這些書古奧精深,若非一番艱辛仔細地研讀,一時之間很難消化。看來,僅憑普通一線老師的滿腔熱情和一己之力是很難完成這個打牢古文素養(yǎng)基礎的重任的。
對策:
1.以教學組為單位,設立閱讀古文典籍興趣小組,重新確立書目,動手搜集所需書籍;
2.以定期活動檢查閱讀進度和交流閱讀經驗,分享學習心得,撰寫學習筆記或者論文;
3.在老中青各年齡層教師中,通過定期聽課,積極促成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局面的形成。
(二)技術運用層面的誤區(qū):過度依賴多媒體教學設備,忽視教學規(guī)律。
毋庸贅言,古文教學得益于多媒體技術的地方很多,如講白居易的以樂抒情的千古名作《琵琶行》,不少教師都會選用音樂輔助教學。課前可選用《高山流水》調動氣氛,課中選用林海的《琵琶語》創(chuàng)設情境,進而輔用《十面埋伏》展現琵琶樂之精妙,最后用林海的《渡紅塵》揭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人類共同情感主題。這樣的多媒體使用可以說和課堂教學相映成趣、渾然一體,實在是妙不可言。
一旦遇到蘇軾《赤壁賦》這樣的情理佳作,多媒體技術就有點“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了。筆者見過有老師選用多媒體講解這篇需要耗費三課時的重點課文,該課件共使用50張課件,數量不算多,課時安排緊湊,內容詳略得當。細看多媒體使用,并沒有出彩之處:除了音頻朗讀和圖片展示(共計7張幻燈片,僅占總數的14%)利用到多媒體之外,其他部分(80%以上)多為課文知識點歸納,多媒體和課堂教學的結合使用狀況極其不理想,不值得提倡。這正是很大一部分古文教學面臨的困境:費時費力不討好。筆者提出兩點建議:
1.鼓勵使用多媒體,絕不濫用??梢藻\上添花,但絕不多多益善。
2.遵循古文教學客觀規(guī)律,同時不斷學習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
(三)理論實踐層面的誤區(qū):輕視文言語法教學,偏重人文精神培養(yǎng)。
初中生學古文幾乎不講語法,以至于并沒有形成一套完備的文言文語法體系,到了高中,尤其是高一,馬上要求他們能讀懂淺易文言文,實際情況是很多同學連“主謂賓定狀補”是什么都分不清。
廣大一線教師的普遍認識就是“得語法者得天下”,教學實踐中分別做出不同調整:很多教師不惜放慢教學進度,用8~10個課時疏通這些語法知識,以期學生迅速獲得高中古文教學必需的語法知識;更多教師則是順應課時安排,將語法知識零零散散地穿插在課文講解中,以期學生能緩慢學習這類必備的語法知識,然后形成自己的體系。這種與“《考綱》精神”多少有點相悖的“靈活處理”,實屬無奈。
筆者認為,“文”“言”之爭在初高中教學中實在是大可不必的,應該回歸到“言”為“文”之基礎,“文”為“言”之升華的軌道上,這才是高中生學好高中文言文的不二法門。
對策:
1.高一教師講授古文之前,務必統一安排學生學習文言文相關專題語法知識;
2.授課內容、課時和相關練習由高一教研組研究統一部署,以期達到“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與筆者有共識的廣大普通高中教師在提高自身古文修養(yǎng)時,一定要極力避免上述三種誤區(qū),從知識儲備、技術運用和理論實踐三個層面上參照建議執(zhí)行,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貴州省 農村初中生 古文學習 調查及研究
為全面了解貴州省農村初中生古文學習的情況,以便幫助他們提高語文學科的學習能力,并從根本上糾正農村初中生在古文學習中的不良習慣,筆者以貴陽市和遵義市的農村初中生為對象,通過發(fā)放調查問卷及做個別學生訪談的形式,分別對七、八、九年級的初中生進行了相關調查。本次調查共發(fā)放調查問卷320份,回收有效問卷317份。調查展開的同時,我們也針對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在古文教學中出現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收集和整理。
一、調查的相關情況
1. 關于古文學習的動機及古文學習的興趣
對于為什么要學習文言文,有55%的學生認為是為了培養(yǎng)古文閱讀能力,以便了解古代,繼承民族優(yōu)良傳統;有33%的學生認為是可以古為今用,有益現代文的學習;12%的學生認為是因為考試要考,所以不得不學。
對于文言文學習的必要性,有94%的同學認為有必要;3%的同學認為沒有必要;3%的同學不能確定有無必要。學生中有71%的人想學好文言文并為此努力,有18%的人想學好,但因為學習太苦而不得不放棄,有11%的學生不想學。
2. 關于古文學習環(huán)境及學習方法
在農村初中生中有95%的學生是從小學之后才開始接觸古文的,僅有5%的學生在小學之前接觸過古文。而在課堂之外通過課外閱讀、電視節(jié)目、網絡來學習古文的學生比例分別占到84%、45%和38%;僅有10%的同學通過家長的途徑了解過古文(本題設為多選)。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有86%的學生沒有機會使用古文的相關知識,有14%的學生使用過古文的相關知識。關于古文的背誦,有34%的學生能背誦5―10篇古文,有23%的學生能背誦11―20篇古文,有25%的同學能背誦20篇以上的古文,有18%的學生只能背誦5篇以下的古文。
另外在平常的古文學習中,有74%的同學有和老師或同學交流過學習古文的感受,有11%的同學經常和老師或同學進行交流。有15%的同學從未進行過交流。對于古文學習中遇到障礙,有74%的同學愿意求助于老師或同學,有16%的同學愿意自己想辦法解決,有10%的同學選擇不管。
而對于目前農村初中古文的課堂教學,有42%的學生喜歡逐字逐句的分析,有33%的學生喜歡老師在講解的過程中注重作品的人文內涵及文化的解讀,有25%的學生喜歡在學習過程中以誦讀為主。
3. 關于目前農村初中古文教學的現狀
在關于農村初中古文教學情況的調查中,對目前初中課本中的古文篇目,有64%的同學認為學習起來比較吃力,有5%的學生感到非常困難,有31%的學生認為學習起來比較輕松。平時考試中遇到的古文試題,農村初中生的感受是:有63%認為難度適中,5%認為很簡單,17%認為很難,另有15%完全看不懂。
關于古文的授課方式,47%的學生反映由老師直接講解,24%反映由學生事先預習然后老師答疑,29%是老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對于這種課堂教學,有65%的學生比較滿意,有6%的學生感到不滿意,有31%的學生對此沒有什么特殊感受。
二、調查中所反映的問題
1. 學生對古文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尚不夠明確
農村中已經有大部分學生開始認識到學習古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這其中也不乏有些人是出于自己的對古文的感性認識而進行學習的,甚至有的學生是單憑對作家、作品的偏好或對講課老師的偏好而進行學習的;此外還有一小部分學生是迫于考試的壓力。這些不明確的學習目標給農村初中生的古文的學習帶來了很多不良的影響,不少學生在學習中只重結果而忽視過程,把古文學習變成了死記硬背的反復練習。能夠真正認識到古文會給自己的情感和能力帶來影響的學生很少,也因此能夠真正投入古文學習并樂在其中的學生寥寥無幾。
2. 學生學習古文沒有較好的習慣和方法
在調查過程中筆者發(fā)現,農村初中生接觸和學習古文大都是依靠老師進行的,從家長和其他途徑增加文言文知識的學生數額很小。也因此造成了目前農村初中老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老師沒有講過的古文學生一概不知,老師沒有教過的古文知識學生一概不會的局面。這樣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古文學習中缺乏主動探求知識的欲望,更談不上古文知識的積累和儲備與古文閱讀能力的提高,在平常的學習中很少有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3. 農村初中老師的古文教學方法比較單一
從調查情況看,目前大多數農村初中教師已經認識到了古文教學的意義所在,但由于考試方式及相關評價機制的約束,很多老師只能跟著考試這根指揮棒走。另外有些農村教師由于自身文學素養(yǎng)的局限,對教材的把握尚不夠深入,文言文教學的方法基本上還停留在串講字詞、翻譯句子的層面,對于文章意蘊的把握,作者內心情感的解讀及古文相關的文化常識的延展很少涉及,這樣的教法使學生的古文知識得不到遷移,古文閱讀能力也很難提高。同時這種“逐字逐句串講”的方式,也使初中生的古文學習成了單純的古漢語知識學習的過程,缺乏對古文應有的整體感知。
三、調查反思及相關的教育對策
要改變目前農村初中生古文學習的不良習慣,需要努力的并不只是相關的學生和老師,這其中初中教材的編選者和目前初中古文考試的評價體系也應作出相應的調整。
1. 關于初中教材中古文的編選問題
作為目前初中教材的編選者,在全面理解新課標并顧及課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的標準基礎上,應適當考慮初中教材中古文的實用性與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性問題。這是由于古文大多距離現代時間較長,且與白話文的詞義與用法又相去甚遠,初中生學習起來比較吃力和沒有興趣的緣故。因此在初中教材的古文篇目的選擇上,應盡量選擇一些有現實意義的作品,讓學生能古為今用,且這些篇目應是切實地能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產生潛移默化影響的作品。同時,這些篇目的篇幅不宜太長,篇幅太長的容易給學生學習造成負擔和令其產生乏味感。另外,在篇目的編排上,應適當考慮按照難度由淺入深、由有故事性的篇目逐漸過渡到以哲理性為主的篇目之上。
2. 關于初中以考試為主的評價機制問題
目前由于中學古文教學的評價機制還是以考試為主導,用分數進行評價,使得很多學生養(yǎng)成了“考什么就學什么”的習慣,不少初中教師也受此影響而在課堂教學中片面追求古文應試的對策,從而忽視了古文對提高初中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功能。同時又因為語文學科關于古文部分的考試中缺乏綜合、靈活的考察方式的緣故,因此大多數考試只注重古文知識的積累,而忽視考查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這就直接導致了學生把學習重點放到詞語記憶和反復練習上。有的學生甚至把古文學習變成了名句背誦,使得初中課本中的古文變成了死記硬背的篇目而已。因此目前的初中考試評價體系尚存在一定的改良空間,缺乏能切實考查學生古文閱讀能力的環(huán)節(jié)。另一方面,作為中考古文部分試題的命題者,也應積極思考將古文部分考察中知識點與能力相結合的新的考察的方式,以改變目前教學跟著考試走的弊端。
3. 關于農村初中教師的教學問題
關于農村初中教師的教學,需要從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等多方面進行改革。過去初中生的文言文學習,老師通常都把它當成是掌握古代漢語的字、詞、句用法,理解全文大意和記憶經典名句的過程,按照這一思路教學,很多老師經常在古文教學中投入大量的課時,以講解字詞,疏通文意為主,再于課后留給學生大量的作業(yè)、并要求學生背誦、默寫。與此同時,也有不少的老師要求學生購買古文輔導資料輔助學習。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這些方法對提高初中學生的古文學習效率并不是很高,反而是過度的古文練習使不少學生厭倦了古文。因此,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在教授古文時,應適當調整過去的教學思路,要正確認識初中古文教學的價值,明確古文教學目標是什么。初中的古文教學應該是以字、詞為基礎,讓學生具有讀懂部分淺顯的古代文獻資料的能力,并在學習過程中養(yǎng)成初步的文言文語感。由此,我們就應該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之上,而非過去的一味“填鴨式”的教學。古文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興趣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滿堂講,滿堂問,一切服務于考試的做法往往在教學效果上適得其反。因此從教學方法上,農村初中教師在總結過去有益的古文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應該探索一些讓學生樂于學習古文和切實能提高他們古文閱讀能力的方法。古文教學其實可以是多樣化的,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才能引發(fā)學生對古文的興趣并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何做到多樣化呢?也許以下幾點建議可以給農村教師做個參考。
其一,教師應該具有良好的古典文學素養(yǎng)及廣闊的知識面?,F實的古文教學中往往涉及很多學科的知識,比如史學、文化學、哲學、語言學等學科,因此,這就要求教師本身有很好的古代文學修養(yǎng)和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儲備。但目前,農村初中老師中能真正達到這一要求的人并不多。因此農村教師應從各種途徑尋找豐富自己教學經驗和教學技能的機會,不斷提高自己古文教學的水平。有了很強的基本功,就能從多角度入手解讀作品,既能在課堂教學中豐富學生的視野,也可以引導學生發(fā)掘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底蘊,更可以培養(yǎng)他們對古代文學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審美能力。
其二,可以嘗試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在日常的古文教學中,農村教師若能注意自己教學的藝術性,以科學的古文教學方法和有效的教學手段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便能使大多數學生主動投入古文學習中來。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運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引入聲像資料和情境教學法。古文學習中,學生往往很難把握作家的心態(tài)和作品的內涵,而依托多媒體教學往往可以幫助學生解決這一難題。首先教師可以播放一些名家誦讀的古文資料,誦讀是讓學生感受作品語言藝術的最好方式,同時誦讀也可以加深學生對作品的印象,讓學生自己對作品進行感知。另外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作家的生平、相關事跡,輔以講解來強化學生對作家個人的理解。在具體的古文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創(chuàng)設和作品內容相似的情境來增強教學的形象性,這既能使作品和現實聯系起來,又能使學生更貼近作家和作品,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其三,要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中的主體。要想培養(yǎng)學生在古文閱讀方面的能力,就一定要讓學生在教學中發(fā)揮主動性。在古文的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例如課前教師可以就課文給學生提出思考題,讓他們學會獨立預習、思考,并同時讓學生自己解決生字、詞的疑難;課堂上,教師可以提倡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分享預習階段的準備成果,這樣既可以彌補農村學生學習資源不夠豐富的缺陷,又可以讓學生體驗合作學習省力的樂趣,在合作學習中教師還要教會學生共同完成課堂上的古文學習的任務。課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互相交流古文學習的經驗等有效的合作學習方法。
事實上,要徹底改變農村初中生在古文學習中的不良習慣要做的努力遠不止于此。而在長期的初中古文教學中,可能產生的新問題也會很多。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不斷地發(fā)現相關問題,并努力從根源上解決這些問題,使學生真正在古文學習中受益。
【參考文獻】
誦讀、鑒賞古代詩詞,是提高中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是提升國民素質的重要手段。因此,學習古代詩詞,從中汲取營養(yǎng),是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極其重要的一個方法。
新課標的出臺,使詩歌鑒賞不僅成為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點,也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必經之路。古代詩歌鑒賞能力成了高考考查學生的重要范圍。早在2003年4月,國家教育部頒發(fā)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與此配套2004年9月,教育部正式啟動了我國第八次課程改革高中部分的改革試驗。新的課程標準對古代詩詞教學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當前中學古代詩詞教學還存在若干誤區(qū):一、重視應試,偏離課標;二、重記誦名篇名句,輕鑒賞分析;三、有些地方教學手段單一;四、理性分析代替直覺領悟;五、重預設目的,輕動態(tài)效果;六、求速成而忽基礎。古典詩歌教學中未能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
有的學校領導采取以不變應萬變的應付策略,即狠抓高考不變,對內對外,畢業(yè)班和非畢業(yè)班兩套拳法。大部分語文教師觀念停滯不前,有的教師置新課標要求于不顧,仍然完全采用過去的教學理念,對待古詩詞教學只是讀一讀,正一正字音,意思翻譯一下,背一背就過去了。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古代詩詞教學的改革步伐,亟需糾正。
因此,今天我們有必要重讀新課標對中學古詩詞教學的新要求。
2001年和2003年國家教育部分別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對中學古代詩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人教版初中語文課本里共選入詩歌48篇,總20課,占課文總數的12%。其中古詩30首,另外要求課外背誦60首古詩。初中語文新課標對古詩詞的的標準要求是“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這個目標體現了初中古詩詞教學改革更突出“誦讀”、“欣賞”。
在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1-5)里共選有詩詞23篇,總23課,占課文總數的20.3%。其中古詩11首,另外要求課外背誦40首古詩。在選修課本《唐詩宋詞》中,它選有63首唐詩宋詞,合計74首。如此大量選入中國古代詩詞作品,充分體現了中學教學大綱對古代詩詞教學的關注。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在必修課程中對古詩歌教學的要求是:“在閱讀鑒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边@條目標提出的要求體現文學知識(包括文體知識、表現手法和背景材料)與鑒賞能力的關系,指向在“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是理性知識的運用。
課標中第8條目標是關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學習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边@項目標突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民族精神必以民族文化為載體,民族文化又以中國歷史上優(yōu)秀的語言文學作品為精粹,學習古代文學作品,其根本意義在此。優(yōu)秀的古典詩歌,“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普遍性”,從傳承民族精神這一意義上講,它的作用是歷史上其他任何典籍所不能替代的。
新課標十分重視古典詩歌的背誦。第9條目標提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目標中要求:“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备爬ǖ卣f就是多讀多背,加強積累,“一定數量”是其基礎。記誦優(yōu)秀的詩詞、文言文篇章,表面看來,似乎只是積累了一些語言材料,其實,這是感性的語言模塊的整體儲存,它們既是古人的生活經驗材料,也是他們的思想感情材料,當然又是鮮活的文學形象材料,這些材料儲存于學生的大腦,組合到學生既有的認識結構和情感經驗之中,就會成為終生的營養(yǎng),也是學生的精神世界和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構成。
新大綱和新的課程標準只是規(guī)定了推薦背誦的篇目,并沒有硬性規(guī)定基本篇目,原有的一個誦讀篇目也取消了,改為建議,很明顯,新的大綱和課程標準加大了古典詩詞選編的彈性,給學生和教師提供了更大的選擇空間。
新的課程標準,提出開設相關的古典詩歌的選修課程。蘇教版編寫了《唐詩宋詞選讀》教材,全書有63篇唐詩宋詞,比之以往的教材在內容上,數量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高中“詩歌與散文”選修課中新的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如下:
1.培養(yǎng)鑒賞詩歌和散文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yǎng)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yǎng)。
2.閱讀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詩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并給予恰當的評價。
3.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古代詩文名篇。學習古代詩詞格律基礎知識,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文化積累。
4.學習鑒賞詩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詩歌、散文各自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fā)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
5.嘗試詩歌、散文的創(chuàng)作,組織文學社團,展示成果,交流體會。
選修課程的開設,體現了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理念,這是一種大膽的探索和積極的創(chuàng)新。
此外還有唐詩選讀舉例中的要求:
選讀唐代不同時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重要詩歌流派和詩人的代表作品,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內涵,了解作品的價值取向,領略作品所反映的時代精神,認識唐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杰出成就,培養(yǎng)熱愛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民族自豪感。
在鑒賞的過程中要具有強烈的自主意識,激發(fā)濃厚的鑒賞興趣,充分展開聯想和想像,對作品進行多元的開放性的解讀,對作品的意蘊力求有新的發(fā)現;學習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作品,就思想內容或藝術特色的某一方面作出富有創(chuàng)意和個性的評述。
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創(chuàng)意和構思、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唐詩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運用詩詞格律知識鑒賞唐詩作品。背誦一定數量的優(yōu)秀唐詩作品。
可以把若干具有相同特點的唐詩組編在一起,進行專題性閱讀鑒賞。從書刊、網絡等渠道搜集有關的歷史文化知識和作品評論資料,幫助閱讀鑒賞;組織學生詩社等業(yè)余社團,開展專題研究活動;依托本地自然、人文資源,圍繞所讀的唐詩作品組織游覽、考察活動;利用多媒體技術幫助感受和理解作品。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從新課標對中學古詩詞教學的要求中發(fā)現:中學古代詩詞的教學內容明顯增多了,要求明顯提高了,新課標更突出“鑒賞”、“誦讀”,更強調“讀懂”、“積累”和“運用”。新課標下的古代詩詞教學和傳統的教學的側重點和著眼點是不同的。新課標的提出順應了現代社會對人才的更高要求,特別是注重素養(yǎng)的要求。所以傳統的教學側重的是理解,而新課標注重的是在理解基礎上的能力和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去感悟詩歌的語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這也充分體現了新課改的核心精神――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 古詩詞教學 意義 問題 策略
作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光華閃耀中外。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建立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品行素養(yǎng)等關鍵時期,利用古詩詞所蘊含的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內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人文素養(yǎng)等內容,塑造學生積極正確的人格是十分必要的。
一、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意義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和精華,展現了我國不同歷史階段文化發(fā)展的特性,直觀地表達了特定詩詞作者的思想情感,將其傳承下去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當今社會,古詩詞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以及其本身較為晦澀難懂、文化內涵較為深厚等特性,使得學生在掌握古詩詞方面存在巨大困難,使得我國在古詩詞文化發(fā)展出現斷層。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課標的執(zhí)行,國家的人才發(fā)展戰(zhàn)略更加強調語文素養(yǎng)。在初中階段強化古詩詞教學,能夠起到凈化學生心靈、提升學生美學理念和素養(yǎng)的作用,同時可以將古詩詞中所蘊含的經典理念、價值觀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傳統文化內涵傳遞給學生,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人文素質。
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古詩詞教學是十分必要的,這不僅關系著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素質教育理念的要求,對學生個人全面素質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初中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缺乏興趣
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對古文知識和認知能力都不夠全面,在古詩詞學習中時常遇到困難,感覺無法把握古詩詞作者的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內涵。而教師受制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往往依照教學大綱,填鴨式地灌輸學生知識,不管學生是否能夠正確理解和把握,為了應付考試而強化背誦。完全忽視了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無法達到有效的教學結果。
2.朗讀方面存在不足
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更多地強調背誦的作用,往往在課堂上一味地灌輸,學生朗讀的時間較少,而教師的朗讀能力也需要進一步的提升。古詩詞之所以優(yōu)美,就在于其優(yōu)美的結構、優(yōu)美動聽的韻律以及飽滿精煉的語言,在教學過程中忽視朗讀,教師便無法發(fā)現學生在誦讀時存在的錯誤。
3.課堂氛圍差,學生注意力不集中
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心理發(fā)展和生理發(fā)展存在不平衡性,思維能力、認知能力都處于一個高速發(fā)展的階段,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導致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教學效率低下。加上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存在一定的問題,忽視了活躍課堂氛圍,一味地趕進度,當學生回過神的時候,已經跟不上教師的講課節(jié)奏,這樣的結果就是教學效果難以提高。
三、教學對策
1.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執(zhí)行深入,提升學生學習方法有很多,采取什么樣的方式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比如在學習曹操《觀滄?!窌r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制造一個優(yōu)秀的開場,比如截取影視的片段或者制作一份動畫,再現曹操創(chuàng)作《觀滄海》時的境況,以較為新穎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初中學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特點決定了其好奇心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教師在教學中就是要利用初中學生好奇心重的特點,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
2.強化學生誦讀能力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表明熟讀古詩詞,有力于強化學生的理解和把握。在教授學生古詩詞知識時,教師并不能一味地區(qū)灌輸,而應該留下充足的時間,指點學生進行朗讀。這時同樣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朗讀古詩詞的音視頻,讓學生跟讀,隨后進行古詩詞朗讀節(jié)奏感的講解,不管是四言絕句、五言律詩還是七言律詩都有其獨特的節(jié)奏,需要進行有節(jié)奏的斷字,才可以朗讀出韻味。以《觀滄?!窞槔?,一般斷字為:東臨/碣石,以觀/滄?!跀嗑浜?,讓學生再次朗讀,感受與第一次朗讀的區(qū)別,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加深練習開展一次課堂小組朗誦比賽,以此提高學生的誦讀能力。
3.營造情境教學
如何活躍課堂氣氛,抓住學生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要創(chuàng)設有趣的教學情境,首先就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學習源動力,讓學生在一個輕松有趣的教學氛圍下學習,必能事倍功半。多媒體教學以其獨到鮮明的特色,可以作為活躍課堂氣氛的首選工具。
4.強化基礎,進行趣味化的訓練
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包括感情認知等)尚處于發(fā)展階段,一味使用新穎的教學方式可能并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語文學科是一強調積累的學科,要提高學生古詩詞文化水平,扎實的基礎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師要立足于基礎,進行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死記硬背這樣傳統的方式雖然笨拙,但是對強化古詩詞基礎,包括詞義、分類、典故、常識等,有著積極作用。這時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讓學生自發(fā)地從收集材料入手,探討學習古詩詞。
四、結語
這兩類教材,一類是國家旅游局人事勞動教育司組織編寫的全國導游資格考試《漢語言文學知識》(第三版)[1]、中級導游員系列叢書《漢語言文學知識》第一版[2](以下簡稱“國家版”一和“國家版”二)。一類是湖南省旅游局組織編寫的(以下簡稱“湖南版”)。它共有三種版本:分別是“初版本”,即2002年出版,2005年修訂的《漢語言文學》[3],“再版本”即2007年9月出版的《導游語文》[4],“三版本”,即2012年5月出版的《漢語言文學》[5]?!皣野妗迸c“湖南版”篇章安排最大的不同有兩點:第一,“湖南版”皆有“中國文學史”專章,且份量居全書各章之首。以湖南“三版本”為例,“中國文學史簡述”就有兩章,占全書篇幅的五分之一之多。而“國家版”就完全沒有這個內容。第二,“國家版”專門辟有“普通話語音知識”專章,篇幅近全書的十分之一。“湖南版”卻沒有這方面的內容。
以上兩點,足以提醒我們:對導游人員資格準入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知識結構、素質和水平、技能和技巧?旅游類專業(yè)漢語言文學教材編寫者們的認識,還是大相徑庭的。基于此,有必要談談該類教材編寫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服務旅游
“國家版”《漢語言文學知識》教材的副標題是“全國導游人員資格考試系列教材”?!昂习妗薄稘h語言文學》與《導游語文》的副標題則是“湖南省導游考試推薦教材”。筆者認為:不管“國家版”還是“湖南版”,對該類教材編寫目的的認識應該保持一致性:即服務旅游和導游資格考試。而導游資格考試是一種專業(yè)技能考試,與普通教育的中考、高考是完全不一樣的。其根本區(qū)別,就在于其指向有明確的專業(yè)性――導游。因而,與其把為這類考試服務的教材命名為《漢語言文學》或《漢語言文學知識》,不如旗幟鮮明地將其稱為《導游漢語言文學》。這不光是一個命名的問題,其深層次意義是:在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素質教育與技能教育中,應以何者為主,何者為輔的問題。教材既然是為導游資格考試編寫的,就應該旗幟鮮明地服務于旅游,特別是當前大力提倡與深入推動的文化旅游,圍繞旅游與文化旅游組織編寫內容,安排篇章,以專業(yè)教育、技能教育、專才教育為主。
二、突出實用
突出實用有兩層意思:一是對直接提高導游人員專業(yè)技能和文化素質有重要作用的知識,一定要精講,不能遺漏。二是與提高導游人員專業(yè)技能和文化素質無直接關系的知識,要大刀闊斧刪除,堅決舍棄。以“湖南版”的三種教材為例,“再版本”中有兩章是很有實用性的:一是,第三章“湖南文化”,二是,第六章“導游語言表達”。前者對深入推動湖南本土文化旅游,意義重大。后者對導游從業(yè)人員的實際工作幫助不小。很可惜,在“三版本”中,竟被刪除了。相反,“國家版”一字未提的“中國文學史”,在湖南“三版本”中卻得到了極大地加強,由“初版本”和“再版本”中的一章,擴展至了兩章。筆者認為,除了專門學習與研究中國文學的高校中文系學生及有關專業(yè)文史工作者以外,其他社會人員沒有必要花大量時間與精力學詳盡的中國文學史。不用說從先秦到現當代的文學史頭緒紛繁,內容蕪雜,光是明朝一代詩歌,就有臺閣體、茶陵詩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等等。而且,所謂“文學史”,湖南版基本上只是人名及作品名,對其中很少部分作品也只加上了幾句鑒定式的結論,缺乏趣味性和旅游專業(yè)性。如果在旅游文學史的框架下有選擇地編入影響大的與旅游景區(qū)有關的一流作家作品,效果就會好得多?!霸侔姹尽钡牡谝徽隆皾h語言基礎”較之“初版本”的第一章“漢語和現代漢語”,增加了“湘方言與普通話的差異”知識點,從語音、詞匯、語法三方面比較了差異,特別是語音。全文雖然只有200來字,但是,這對湖南人提升普通話水平,卻很有實用價值。很可惜,在“三版本”中,也被刪除了。
“初版本”和“三版本”都有專門的“寫作”一章,內容包括“寫作的一般原則”和“各種文體寫作”兩部分。全章分別講記敘文、議論文和應用文的寫作。前兩種共占十分之一的篇幅,應用文占十分之九的篇幅。應用文內容中有書信、請示和報告、通知和函、計劃和總結、導游詞等五大類,其中“書信”一項,講了11種,導游詞只占了應用文的九分之一的篇幅。11種中,除“一般書信”,“咨詢信”,“求職信”、“電子郵件”四種與學習者個人的生活工作有較直接關系以外,另外的七種,都是旅游類專業(yè)學生不常用的?!昂习妗睂в卧~知識只有“國家版”(二)導游詞內容的十七分之一的篇幅,比較而言,“國家版”(二)的實用性就要突出得多。
導游人員的工作,一般要介紹景點大量的古詩詞及書法名家用各種不同字體書寫的對聯,很有必要粗線條地學習書法史、書法名家簡介及帶有鮮明個人風格的書法藝術書體知識以及最重要的古漢語知識。因為旅游景點中的古代文學作品有較多的省略句、句子成分位置異常、詞類活用等??上У氖?,不論是“國家版”或“湖南版”,這方面的內容均付闕如。
三、攻克難點
所謂難點,是指在某一領域里占據制高點地位的知識點,是該領域的關鍵點。攻克了它,就像棋局中下了一手妙招,滿盤皆活。讓它卡了殼,就會全局皆輸。
以“湖南版”(三版本)為例,其第一章“漢語言基礎”的第二節(jié)是“文字”,其中有個重要的知識點是“不寫錯別字”。怎樣避免和糾正錯別字呢?教材中只有這樣一行短短的文字:“漢字屬于表意文字,字形和意義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應著重從字形和字義入手,結合字音加以辨析”,這41個字,是遠遠不能解決問題的。何謂“表意文字”?“漢字字形和意義較為密切的聯系”又體現在哪些方面?要通過什么途徑才能看出?要講清這些,怎么也繞不開講漢字的“造字法”――傳統的所謂“六書”?!霸熳址ā敝v得比較深透,錯別字就可以大為減少。造字法就是這一節(jié)必須攻克的難點。例如“社會”的“社”,為什么是“礻”旁而不是“衤”旁?“初中”的“初”,為什么是“衤”旁而不是“礻”旁?掌握了造字法,就可以舉一反三、反四、反N,避免系列的錯別字。原來,在文字學上,今天稱為“視旁”的“礻”,是叫“祈旁”的,凡從“礻”的字,字義皆與鬼神迷信有關,如神、禍、福、祥等?!吧纭钡谋玖x是土地神,故從“礻”。而“衤”則是“衣”的變形,偏旁為“衤”的字,字義一般皆與針織、縫補、衣服有關?!俺酢钡谋玖x是“裁衣之始”,所以,“初”應是“衤”旁。“國家版”(二)的第一章“漢字與導游語言”就編入了造字法和甲骨文中的各類例字,在攻克難點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再如“湖南版”(三版本)第六章“詩詞對聯常識”,難點共有三處:第一“入派三聲”之后,混入了今天平聲字中的古入聲字(仄聲字)的識辨問題。第二,近體詩中,平仄在一句之內的分布規(guī)律問題。第三,何謂“平水韻”的問題。這三個難點,“三版本”也未能攻克。
先說混入了今天平聲字中的古入聲字的識辨問題。湖南“三版本”第128面提了兩條。第一條是:借助《辭源》、《漢語大辭典》、《古今字音對照手冊》、《漢字古今音表》等工具書查檢。但該條不太可行。因為前兩種工具書卷帙浩繁、價格昂貴,除圖書館館藏,一般人個人難以購置。后兩種則稀少,頗不容易尋訪。而且即使擁有,查檢也太費時間。第二條是“粵、吳、閩、湘、贛等方言區(qū)至今仍保存著入聲,經過一定的學習,辨別平仄都不是很難的事”。該教材卻將這一條大而化之,缺乏操作性。實際上,這個問題是近體詩格律知識中至關重要的頭號難題。這個難題不能解決,就無法談平仄。陜西師大的郭芹納所著《詩律》[6]一書中的第七節(jié)有專講“入聲識辨”的內容。一共講了五種辦法,種種皆切實可行,簡單快捷,且有嚴謹的科學性,并附了不少學以致用的練習,對編寫旅游類專業(yè)漢語言文學教材有重要參考價值。
再說“近體詩”中,平仄在一句之內的分布規(guī)律問題。這一問題,湖南“三版本”不僅未能攻克難點,而且有知識錯誤。該教材說:“一句之內,平和仄要兩個兩個地隔開,不要連平或連仄……平仄相間無非是兩種形式: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這是不完全正確的。教材在緊接其后介紹的四種基本句式中,就自相矛盾了。在“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中,就出現了連續(xù)“三平”和連續(xù)“三仄”,按音步劃分形成的“平―仄―仄”和“仄―平―平”連續(xù)“兩仄”和連續(xù)“兩平”。因此,在近體詩中,平仄在一句之內的分布規(guī)律不只一種,而有兩種。兩兩相隔只是其中的一種,可稱“間隔式”。而“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的“平―仄―仄”、“仄―平―平”式,則是另一種。當代著名文史學者周振甫先生,在其相關著作中,曾將它命名為“錯綜”式[7]。
然后說何謂“平水韻”?該教材未置一詞,只在講近體詩押韻的相關規(guī)則時,用一句話提了一下:“近體詩的押韻,一般依照‘平水韻’”。在近體詩的閱讀和當代傳統詩詞寫作中,“平水韻”實際上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旅游類專業(yè)學生,雖然無需自己創(chuàng)作近體詩,但必須會欣賞、解說名勝古跡的傳統詩歌,以及古人的楹聯。所以,該類專業(yè)的學生應當熟悉平水韻。例如:賈島的名作《題李凝幽居》:“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時還來此,幽期不負言?!彼烤故窃趺囱喉嵉??不講平水韻,就無法理解。教材還有明顯的錯誤說法:“我們在創(chuàng)作和欣賞詩詞對聯這類作品時,仍應按中古四聲來掌握平仄……近體詩的押韻,一般依照平水韻?!辈恢v平水韻,就無法糾正該教材出現類似以上的錯誤。根據“中華詩詞協會”的相關規(guī)定:允許“雙軌制”。即我們今天創(chuàng)作近體詩,是完全可以按照現代漢語的平仄和《中華新韻》的;對堅持用中古四聲和平水韻的,也不反對。只有在欣賞古典文學中的近體詩時,才專用中古四聲和平水韻的“單軌制”。但是“雙軌制”,只是針對今人創(chuàng)作的,而旅游類專業(yè)學生重在欣賞、解說而不在創(chuàng)作,故特別要弄懂“平水韻”。
四、深入淺出
所謂“深入”,就是要有學術水平,解說精準。所謂“淺出”,就是行文要言簡意賅,形象生動。
仍以“湖南版”(三版本)為例,其第一章“漢語言基礎”的第一節(jié)“漢語概說”中的第五個知識點叫“現代漢語的特點”。教材分別從語音、詞匯、語法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得出了結論。但若有較開闊的學術視野,在此之前,能從比較語言學的角度提示漢語最重要的特點――它屬于“分析語”,則更屬高屋建瓴,能提升教材的學術性,即使之更“深入”。語言學把世界上所有的語言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綜合語。其主要特點是通過本身的形態(tài)變化來表達語法意義,語序則比較自由。如斯拉夫語系中的俄語,拉丁語系里的英語等。另一類是分析語,其主要特點是運用語序和虛詞來表達語法意義,而不使用形態(tài)變化。漢語,就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分析語。這樣,就能引導學生通過漢語和外語的比較去認知和掌握漢語的特點。
再說舉例?!昂习妗保ㄈ姹荆┰谡劶啊霸~序和虛詞是表達語法意義的主要手段”的知識點中,雖舉例不少,但都欠典范性,更無趣味性?!吧钊搿绷耍珱]有“淺出”。如果像陳蒲清、劉衍在《教學語法答疑》[8]一書中就同一問題舉的案例:修改幕僚的奏折,將原文“屢戰(zhàn)屢敗”改為“屢敗屢戰(zhàn)”就要典范得多,有趣得多。奏折原文表達的效果是“敗軍之將”,改后的奏折表達的效果則是“百折不撓”。語序,在寫作和生活中,就有如此神奇的表達魔力!在談及漢語語法方面的特點時,指出其中之一是“量詞十分豐富”。這一提法,并不精準。漢語的量詞除了十分“豐富”,還十分“形象”,具有很強的“描述性”和“文學性”。如明代張岱《湖心亭看雪》一文,描述西湖湖心亭的情景為:“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本秃苄蜗螅哂泻軓姷奈膶W性。因此對量詞語法特點是揭示,光提“豐富”,就欠全面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