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5 17:11:28
序論:在您撰寫學習語言的問題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摘 要】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語文課程應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guī)律?!边@表明,語文課程是以“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為基本點的課程,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必須立足于“語言文字運用”,即要求我們樹立“語言文字運用”的教學觀,把“語言文字運用”作為語文課程教學活動與教學設計的核心指向和基本出發(fā)點。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語言分析
如何理解對語文課程的定位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語言文字運用”教學觀,并將其具體貫徹和落實在語文課程的教學實踐活動中,打破離開“語言文字運用”教語文的慣例,即語文課一直存在的“偽語文”、“非語文”、“去語文化”等“教無物”傾向的教學弊端,這需要深入探索漢語言文字運用的特有規(guī)律,建構“漢語言文字運用”的教學新秩序。這是實施有效教學,培養(yǎng)學生語文技能,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關鍵。
蔣祖慰的《語文教學的根本是學習語言――〈林黛玉進賈府〉教學案例》一文,提出“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應該是組織學生學習語言,而不應該是組織學生研究語言?!笔Y老師認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是使學生在長期的語言感受和語言運用中養(yǎng)成語感。這里有幾點疑義:蔣文過度強調學習語言,而否認研究語言,不主張尋找語言規(guī)律,此觀點有失偏頗。就散文而言,語言分析是深入挖掘文本的有效方法。小說教學中把學習語言和分析語言結合,能打開新思路從新的側面對人物形象深度解析,以獨特的視角挖掘小說主旨;對“語感”的定義,蔣文說它是“一種帶有濃厚經驗色彩的能直接迅速地感悟領會語言文字的能力”?!罢Z感”作為我國第八次課程改革《語文課程標準》的核心詞之一,其重要性不容忽視。但什么是語感?在語言學上這也是一個存在較多爭議的概念。一般達成的共識是“語感實際上是由外部語言在人的內心引發(fā)出來的諸多感應。這種感應有著相當復雜豐富的心理機制,包括認知感受、聯想想象、揣摩品味、情感體驗以及質疑感悟等等。”
語感的概念不是本文關注的焦點。但自相矛盾的是,蔣文對語感的定義也強調其經驗性,那么,經驗不正是規(guī)律性的東西嗎?蔣文還提到“學生在長期的語言實踐和有意識的語言訓練中,對詞語含義、語法規(guī)則等,往往以'格'的形式在頭腦中固定下來,'格'越多、越固定,語感就越強。”
談到語感教學,作者認為語感分析“不是作語言表面特征的分析,如詞性、句式、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等,而是分析語言的語境意義(或稱隱含意義),分析語言的運用效果?!闭Z境意義只是強調語言的語用分析,而后文例舉的教學案例中,我們看到整個課堂程序都圍繞“語言得體”這一中心環(huán)節(jié)進行,而語用分析只是語言分析的一個層面。
文章還以學齡前兒童學習語言的規(guī)律來證明不能先了解詞的構成、句型、修辭等,否則就學不好語言。學習語言的過程在高中階段應該不同于兒童,這勿庸置疑。高中生學習語言的過程應該將從語言現象中提煉語言規(guī)律與運用語言規(guī)律豐富話語兩方面相結合。
從詞法、句法等角度來分析文章語言,能夠從新的角度解讀出作品的隱含意義和言外之意。如:孫犁的《荷花淀》,水生嫂對丈夫的一句問話:“怎么了,你?”,從主謂倒裝句式的角度,才能分析出水生嫂內心對丈夫的關心,急切想知道丈夫的情況。這不正是句式分析特有的效果嗎?
在分析語言得體方面,從語法分析中復句關系的角度也能看出說話的藝術。如:邢夫人苦留黛玉吃過晚飯去,黛玉笑問道:“舅母愛惜賜飯,原不應辭,只是還要過去拜見二舅舅,恐領了賜去不恭,異日再領,未為不可。望舅母容諒?!边@里用了轉折復句,而不是直接拒絕,語氣顯得委婉,黛玉的聰慧、謹慎由此可見一斑。
語言分析在一些應用文教學中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對一些內容比較枯燥的說明文,通過語言分析能夠講出新意,激發(fā)趣味性。如《緒論》一文,這篇課文經過翻譯,讀起來語言很拗口,學生不怎么提得起興趣。為了讓學生首先讀懂課文,在教學設計上可傾向于對語言的分析理解。課文導入可以設計得幽默詼諧一些:“讀了這篇文章,我有一種沖動(生笑),想重新翻譯這本書,因為這篇譯文雖然是三個人一起翻譯的,估計也是分工協(xié)作(生笑),語言顯得太冗長,甚至有些嗦。那我們試著來改寫某些句子?!苯處熆上仁痉栋颜n文的第一句話改成了幾個短句,學生覺得表達方式變了,確實令人耳目一新。總結出改寫方法,再讓學生試著將文中一些特別長的復雜句改寫為短句,讓文意簡潔明了。學生在回答過程中,老師結合學生的答案給出相應指點,最后師生共同得出長句改短句的三種方法:(1)找出長句中較長的定語或狀語等附加成分;(2)把附加成分分別變?yōu)閹讉€短句;(3)運用代詞或關聯詞語使句子貫通,同時語言盡量有文采。這樣從學生自身的學習實踐中得出的方法指點,不是板著面孔講道理,易于接受,而且能學以致用,做到知行合一。語言分析給說明文教學植入新活力。
語文教學中學習語言文字的表達技巧,讓學生體味文章的表達之美,掌握煉字、修辭等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了解語言美化的方法:巧用多種修辭、善用各種句式變換、注重細節(jié)描寫、精心選用字詞等,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方法規(guī)律的總結屬于語言分析的范疇,沒有語言分析的語言學習缺少理論指導,是盲目的,感性的。
Abstract: Language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municational tools for human being. It is almost not possible to communicate with one another without language. The formation of a country's languag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its own culture. When teaching students the second language, i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put culture in it. This paper is going to start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n to the statements of the importance of languag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of cultural infiltration. Finally, solutions will be given.
關鍵詞: 語言;教學;文化滲透
Key words: language;teaching;cultural infiltration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08-0242-02
1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語言是一種交流系統(tǒng)。它主要由一個特定國家或者地區(qū)的人們用于說或者寫的一組聲音和書面記號組成?!盵1]從上述對語言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語言的重要作用之一是用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其次,由于語言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所以不同國家的人講不同的語言;同一個國家不同地區(qū)的人方言。隨著國家之間的貿易、旅游、教育等產業(yè)的逐步開放,我們在掌握自己國家語言的同時,開始學習其他國家的語言,其中用處最廣、使用率最高、堪稱“國際普通話”的就是“英語”了。同時,語言也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因此,其從某種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某地的文化。每一種語言都有其文化特征,且語言是以在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
文化既是一種社會現象,又是一種歷史現象??屏炙笴obuild 高級英漢雙解詞典中是這么定義的:“culture consists of activities such as the arts and philosophy, which are considered to be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and of people's minds.”(即“文化由諸如文科和哲學等被認為對文明和人類思想的發(fā)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活動組成?!保1]文化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文化指的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狹義的文化指意識形態(tài)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各種制度等。從上面關于文化的介紹里,我們可以看出,文化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價值觀、態(tài)度、行為到語言。所以,文化是一個非常寬廣的系統(tǒng),語言只是其中的一個小部分。一個人對語言的掌握能力是這個人文化能力的一種體現;一個人的言語行為也是這個人社會行為的一種體會。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可以被看作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
“一直到近幾年,學者們才開始把語言、讀寫能力還有文化以實質性的方式聯系起來。在此之前,他們彼此主要被看作是相互獨立的。”[2]事實上,想要把語言和文化完全分開是非常難的。語言不僅表達著,同時也體現著文化現實。首先,語言體現著某一特定人群里人們相似的對現實、事件的看法,也體現著人們相似的信仰、思維方式和世界觀。除此之外,當我們學習一個新單詞的時候,首先我們會從字典里查這個詞本身的意思。由于同一個詞被不同的人使用會產生不同的關聯,人們可以通過使用他們的語言來鑒別他們。在這層意義上說,語言象征著文化現實。在另外一方面,做為文化的產物,語言幫助保持了文化。換言之,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語言的一部分。兩者死死地復雜交織,以至于除非拋掉雙方中的一方,否則難以使其分離。[3]所以文化和語言的關系堪比魚和水的關系,二者缺一,剩下的那個將毫無意義甚至死亡。
關鍵詞: 文化意識; 文化背景; 文化氛圍
中圖分類號: G4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9-8631(2010)04-0132-02
一、課堂教學滲透文化意識
課堂是英語教與學的主要場所,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應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英語課堂上應進行介紹中西方的日常用語,由于中外兩種文化對禮貌稱呼的習慣存在著差異,教師有必要向學生進行簡單的闡述。
1. 打招呼。中國人之間彼此較為熟悉的人見面問候時,一般采用下列用語:”上哪去?”、“吃過了嗎?”如果把這些問候的話直譯成英語(即:“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yet?”)。英美人可能會茫然,困惑,有時也可能引起誤解。不了解漢文化習俗的外國人并不會認為這是一種起交際作用的問候語,如:問對方:”Have you eaten yet?”對方可能認為這不是單純的見面問候的話,而會誤認為你可能發(fā)出對他/(她)的邀請。又如”Where are you going?”很可能引起對方的不快,所以他/(她)對這一問話的反應極有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著嗎?)。英美人的問候一般用”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How do you do?”(您好!)”Nice to meet you.”(見到你很高興)”How are you doing?”(你最近好嗎?)。在關系親密者之間可用“Hello”或“Hi”。有鑒于此,隨著教學內容的深入,教師可適時向學生傳授英美人談話的禁忌。
2. 稱呼。在英美國家,人們相互間稱呼與我國的習慣相差極大。有些稱呼在中國人看來有悖情理,不禮貌,沒教養(yǎng)。比如小孩子不把爺爺奶奶稱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卻是得體,親切的,年輕人稱老年人,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比如:Mr. Smith、Mrs.Smith、MissAlice等。在漢語里,我們可以用”老師、書記、經理、工程師、廠長”等詞與姓氏連用作稱呼語,而在英語中卻不能,我們不能說”teacher Zhang(張老師),”engineer Wu(吳工程師)等。正確的說法是應按照英美人的習慣把Mr.、Mrs.、Miss與姓(名)連用表示尊敬或禮貌。而中國人稱呼家庭成員、親戚或鄰居時,往往用”大哥”、“二姐”、”大嫂”、”李大伯”之類,這些稱呼不可用于英語。用英語稱呼時不論男人還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3. 寒暄。中國人見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紀?”“你能掙多少錢?”“結婚了嗎?”。在英語文化中,年齡、地址、工作單位、收入、婚姻、家庭情況、信仰等話題屬個人隱私范疇,忌諱別人問及。英美人寒喧最頻繁的話題是天氣的狀況或預測。如”It's fine isn't it?”或“It's raining hard,isn’tit?”或“Your dress is so nice!”等等。漢語里的寒喧有時還表示對對方的關心。如:“你今天氣色不好,生病了?”“好久不見,你又長胖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體啊?!比藗儾粫榇松鷼?。英美人如果聽到你說:“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即使彼此間較熟悉,也會感到尷尬,難以回答,因為這是不禮貌的。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將其自覺又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
二、教學教材傳播文化意識
教材在編寫的過程中也滲透了文化意識。教師要學會充分利用教材的每一個細節(jié),不失時機地向學生一些文化知識,例如介紹國家,人民和職業(yè)等,借這個機會,教師可以通過世界地圖把學生帶到London,New York,Tokyo,Beijing,and Sydney等地。每到一處,就扮作導游說說對當地的了解,向全班介紹這些地區(qū)的主要建筑和標志,如:Big Ben(英國的大本鐘),the Liberty Statue(美國的自由女神像),Fuji Mountains(日本的富土山),the Great Wall(中國的長城)!Terra Cotta Worries(兵馬俑),悉尼的Opera House(歌劇院)等等,這些標志物通常是該國的民族象征和驕傲,這些國家的人民常常引以為豪。通過介紹這個國家的人文地理歷史,讓學生從了解這些方面中更好地理解英語中常出現的習語。教師也可以從教材中出現的英語習語,介紹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由于地理、歷史、、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差異,英漢習語承載著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們與文化傳統(tǒng)緊密相連,不可分割。地理相關的習語:如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一個用水一個用土,原因是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yè)曾一度領先世界;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與歷史典故相關的習語:如漢語的“東施效顰”、“名落孫山”、“葉公好龍”等等,而英語典故習語多來自《圣經》和希臘羅馬神話,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廣、meet one's waterloo(一敗涂地)、Penelope's web(永遠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裹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與宗教相關的習語:如中國大多數人信奉佛教就出現“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的習語,而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人們信奉基督教,相關的習語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獄去)這樣的詛咒。教師在教學中,應把握分寸,適當點撥。
三、節(jié)日習俗培養(yǎng)文化意識
現在,過外國人的節(jié)成了社會上的一種時尚,學生們受父母和周圍同伴的影響,也對各種洋人節(jié)津津樂道。我們教師不妨順水推舟,在慶賀節(jié)日的同時,讓學生們感受一下中西方的節(jié)日文化。比如在學習到Halloween(萬圣節(jié))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的由來,萬圣節(jié)是紀念教徒的基督教節(jié)日,現在成為兒童縱情玩鬧的時節(jié),萬圣節(jié)當天在美國紐約會有大型的游行,人們穿著奇裝異服參加游行,小孩子化裝后以惡作劇相威脅挨門索要糖果禮品,見面便說“Trick or treat?”(等著瞧還是請客?),鄰居便拿出東西來招待他們,還會用南瓜燈籠挖成鬼用燈,用來嚇唬人。萬圣節(jié)到來時教師可以聯合幾個班一起慶祝,讓學生自己設計鬼衣、鬼面具、制造南瓜燈籠等,班與班之間進行互相串門并用上該節(jié)日的專門用語進行交流?;蛘卟シ畔鄳拿绹藨c祝萬圣節(jié)的片段,讓學生感受這個節(jié)日的氣氛。到了Thanksgiving(感恩節(jié)),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供大量有關感恩節(jié)的信息,從而讓學生了解美國的歷史文化。感恩節(jié)是在每年十一月份的第四個星期四,這一天是一個歡慶的節(jié)日,不同的美國人都在這一天團聚,通常有一頓豐盛的感恩宴,人們見面時互相問候:HappyThanksgiving to you(to your family),火雞(turkey)是感恩節(jié)宴會上最具有傳統(tǒng)特色的一道菜,感恩節(jié)宴后,一家人一般圍坐下來看感恩節(jié)橄欖球賽。節(jié)日狂歡游行和大學橄欖球賽是感恩節(jié)發(fā)展到現在的兩項主要活動,這使感恩節(jié)更加豐富多彩。爾后,再向學生介紹感恩節(jié)的由來,而且在感恩節(jié)宴前,一般要進行感恩禱告。在圣誕節(jié)來臨之際,給學生們講講圣誕故事和圣誕習俗,制作圣誕卡片、圣誕禮物互相贈送,圣誕前夕,我提前讓學生到商場、廣場去感受節(jié)日氣氛。在上課前,我將黑板、玻璃窗、教室的四周分別貼上圣誕老人,圣誕樹,鈴鐺,拉花等,并在教室中央放了一棵大大的圣誕樹。課堂上,我用錄音機播放悠揚的圣誕歌曲,運用電教手段向學生展示西方圣誕夜人們歡樂的場面在這樣的藝術氛圍中,我讓學生運用自己查找的資料,上來介紹圣誕節(jié)的由來及圣誕老人的故事等。通過這樣的專題學習,孩子們對圣誕節(jié)的有關知識就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同時不妨再將之與中國的春節(jié)比較一下。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能得到文化的熏陶。
四、信息渠道收集文化知識
小學語文作為小學教學中的兩大基礎學科之一,在教學地位中十分重要。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重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其中不少教師運用體驗學習模式,但也暴露出部分問題。本文主要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體驗學習做深入探討,并且提出部分有效的教學方法,希望對同行有所幫助。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體驗學習 探討
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上,體驗就是用心靈與身體去經歷和感悟,體驗是學習語文知識的需要,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動力,能夠使小學語文教學課堂輕松愉悅,讓學生在溫馨的課堂氛圍中學習和掌握語文知識,同時還能夠提升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效率和質量。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體驗學習的重要分析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體驗式學習方法,指的是學生在小學語文教師的指導下,運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主動學習、親自體驗、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學習方法。這種語文體驗學習方法的主要特點是,讓小學生能夠自主地體驗和感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充分運用已有的語文知識和生活體驗,通過體驗或感悟的方式獲取和掌握新的語文知識。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要以學生為教學主體,以學生廣泛的自主閱讀為主要實踐方式,幫助學生廣泛地接觸語文材料,親自嘗試,參與實踐,獲得真實的心理體驗,從而深刻了解和掌握語文知識,體驗到學習語文知識的樂趣,認識到語文知識的價值。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體驗學習的有效對策
1.創(chuàng)設情境,在活動中體驗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比較少,并且認知能力有限、思維能力有限,在學習語文知識時會遇到較多的困難。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可以根據具體的教材內容,在語文課堂上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有親身的體驗與感受,從而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把語文課文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現給學生。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石榴》教學時,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展示具體的石榴樹、樹葉、石榴花和石榴果實等,也可以把石榴果實直接帶到課堂上,讓學生親自觀察石榴,體驗語文課文中的內容,使學生加深對語文課文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2.聯系經歷,在聯想中體驗
小學語文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小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已經有一定的生活經歷,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聯系實際生活,運用學生在具體生活中的相似經驗,幫助學生進行想象和思考,在具體感知的基礎上獲得情感體驗。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說勤奮》教學時,教師可以充分根據語文課文中司馬光和童第周事例,讓學生明白“勤奮”的重要性,在學習和生活中只有一直勤奮,才能夠有所作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自身的學習過程中,找到相關經驗,也能夠勤奮刻苦學習,并且把這種“勤奮”體驗轉到語文課文學習中去,提升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
3.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在實踐中體驗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體驗學習的方式多種多樣,但是有些體驗無法在現實語文課堂上具體呈現,也無法在想象與虛擬中實現。另外,所有形式的語文體驗學習都離不開學生的親身實踐。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具體的語文教材內容,創(chuàng)造體驗環(huán)境,讓學生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體驗學習語文知識,不僅能夠增強小學生的感性認識,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一株紫丁香》教學時,教師可以直接帶領學生去野外或者是公園去觀察紫丁香,讓學生親自接觸紫丁香,從而能夠更好地體驗語文課文內容,學習和掌握語文知識,并且體驗或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4.深入文本,在探究中體驗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離不開對語文課文中字、詞、句、段、篇的理解和探究,閱讀語文課文的時候,要探究其文本美,通過語言形式來直接感受文章內容。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文章中的語言,體驗課文中的具體內容,感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或獨特的人生體驗。這就要求學生重點理解和分析語文課文中的每個字、詞語、句子和段落等,在探究過程中體驗學習。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青蛙看?!方虒W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課文中青蛙與蒼鷹的對話以及青蛙與松鼠的對話進行重點分析理解,體驗松鼠教給青蛙的方法,探究做事情要講究正確的方法,才能夠實現目標。
三、總 結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運用體驗學習方法,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與需求,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和掌握語文知識,讓學生在體驗中豐富情感,在體驗中獲得語文知識,從而提升自身的語文學習成績,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效率也能夠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劉洪嶺.淺談小學生作文興趣的培養(yǎng)【J】.求知導刊,2015(03)
【2】劉秀珍.淺談作文教學中的點滴體會【N】.四平日報,2015(03)
【3】陳玉芬.小學生作文指導策略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
【4】曹佩.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探索【J】.學周刊B版,2015(01)
【5】康開明.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課堂教學對策【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4(09)
【6】曹佩.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探索【J】.學周刊,2015(2)
【7】楊秀玉.淺談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 赤子(上中旬),2015(06)
關鍵詞: 大學英語學習 英語教學 語言學習策略
對于教授一門語言的教師來說,與其說其在教授一門語言,更不如說其在為學生學習語言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這種環(huán)境包括語言環(huán)境和心理環(huán)境,即教師不但要為學生的語言學習搭建有意義的、多樣化的交流渠道,還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人性化的學習環(huán)境。讓語言的學習成為學生的興趣而不是壓力,在常規(guī)的英語教學中加以語言學習策略的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一、大學英語教學的理論基礎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英語逐漸成為人類在工作、學習和生產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認為應該用良好的語言策略學習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使學習者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為達到這一目的,大學英語教學應當注意三方面的理論基礎。
1.情感過濾影響語言學習。所謂情感過濾,是指焦慮、自信和動機會在學習過程中推動或者抑制學習的效果。有關研究表明,過度焦慮、缺乏自信和動機不足,都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影響學習效果。只有這些負面影響較低或者適量的情況下,語言的學習才會比較輕松地被接受。這就給教師以教學的啟示,要盡量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在語言學習策略中,這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了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要求教師營造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減輕心理壓力,這樣才能使語言學習者取得更好的效果。
2.語言自動化理論。從認知方面來看,良好的語言學習策略應當在一定程度上發(fā)展學生在認知方面的自動化因素,所謂自動化,就是指語言流利程度的部分組成因素。在傳統(tǒng)的觀念中,認為語言的自動化可以通過反復練習獲得,其實不然,交際教學法認為,如果能夠將語言的學習讓學生通過交際的方式獲得,那么同樣可以達到語言的自動化。良好的語言學習策略應當能夠創(chuàng)造語言交流的環(huán)境,有效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語言自動化能力。
3.諺語俗語提高學習質量。除了語言的自動化能力之外,值得一提的是,語言因素也是良好的英語學習策略。許多英文歌曲的歌詞、電影的臺詞包含著不少非正式用語和俗語,這些都是課本中沒有的知識。研究發(fā)現,除常規(guī)的課堂教學外,英文歌曲和電影是學生獲得語言的主要途徑之一,學生不但可以通過英文歌曲和電影提高聽力水平,還可以有效增加語言的儲備量,強化英語學習效果。
二、大學英語教學和語言學習策略
學習是一個主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要想取得好的學習效果,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習者主動地融入到學習過程中,鍛煉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教師應當明確教學目標,設計適當的教學活動,實現個性化教學。
1.語言智能學習策略。語言智能指的是能夠運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的能力。英語教學應當構建良好的英語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每個學生的語言智能,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適當引導,抓住中心思想和重點,訓練學生做筆記的能力。在口語課中,可以采用即興演講、文字游戲等方式,在閱讀中引導學生進行對文章的小組討論,對學生讀寫的智力進行培養(yǎng)。
2.邏輯數理能力學習策略。在閱讀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演繹和歸納,提出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進行預測和邏輯思考的改變,根據已有的情節(jié)資料,推測故事的發(fā)展;根據熟悉的文章線索,猜測不熟悉的詞義。另外,教師可以適當采用英文字謎游戲和推理故事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數理能力。
3.視覺空間學習策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的方式進行輔助教學,在設計課件時,教師可以采用流程圖、矩陣圖等方式,幫助學生客觀地分析文章的脈絡,利用表格的方式進行對比分析,不但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還能使得教學內容更簡單化和視覺化。
4.肢體運動學習策略。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著重于視覺和聽覺的訓練,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效果不顯著,為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適當地安排戲劇表演等活動,將知識游戲化、戲劇化,促進學生的身心全面發(fā)展,達到寓學于樂的效果。
5.音樂智能學習策略。教師應當充分發(fā)揮音樂的優(yōu)勢,選擇適當的英文歌曲,對于其中的句型、語法等進行分析,音樂在教學中的適當運用,不但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還可以有效鍛煉學生聽說的能力,增強學生的語感,同時能夠放松學生的神經,將單調乏味的英語教學變得生動形象。
6.交流學習策略。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在于交流,小組合作學習是有效培養(yǎng)人際交往能力的最佳方式,教師應當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并參與到學生的合作學習中,促進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增進學生之間的感情交流,強化英語學習的效果。
7.自我認識學習策略。教師應當對學生給予肯定和贊揚,課堂上要注意贊美詞的運用,積極提升學生的自我認識,樹立學生對英語的自信。同時,教師應當進行不同形式的訓練,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身的不足,爭取不斷完善自我,在英語學習上取得更好的成績。
三、結語
語言學習策略在英語教學中的良好應用,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使學生了解了西方文化,培養(yǎng)了較好的語感,提高了對語言的感知能力,而且使學生樹立了自信,主動參與英語學習,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也對教師提出了要求,希望教師能夠不斷探索和研究,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提供更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董娟,程月芳.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學習策略教學[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2).
[2]文秋芳.英語學習成功者與不成功者在方法上的差異[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03).
一、 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頒布,拉開了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戰(zhàn)幕。我國教育長期受困于應試教育,過分強調傳授知識和技能,強調知識的熟練程度,大多采取過度學習、強化訓練的手段,把學習局限在課本范圍內,致使學生無暇參與課堂以外的、各種對發(fā)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動,從而出現知識面狹窄,高分低能的局面。針對這種情況,新課改具體目標明確指出:“課程的功能要變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庇纱宋覀兛梢钥吹剑抡n程標準不對教學改革的要求不只是針對于教師的教,而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學,“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p>
在小學語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其目的就在于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主動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中強化對生活的體驗,使自己人體會無法言傳之總,感覺難以表達之情。
二、體驗性學習應該貫穿于小學語文教學的各個領域
1、在閱讀中體驗學習。
做好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擴大視野,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為學好其他學科打下堅實基礎,還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通過閱讀優(yōu)秀作品,感悟生活,體會到人間的真、善、美,從而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需要明確的是,在素質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教學不能著眼于“教會學生閱讀”或“抓好學生的閱讀訓練”而是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閱讀習慣的優(yōu)化和閱讀能力的提高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學習過程就是在閱讀中的體驗。
“文章讀之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為文,我之文也?!蔽恼轮涝谟谝饩常苍谟谡Z言及其音韻,對于小學生來說,這種語言的美是從他人口中說出來,只是一種膚淺的表象,要形成深該的感受,必須通過個體反復的誦讀才能達到。對于一位教師來說,直截了當地把教師自己的感覺告訴學生的的確是一種便捷省事的做法,但學生未必能感同身受。要使學生從自己的經驗中生成豐富的感情內容,教師應少分析,多研讀、品讀、朗讀或吟誦,讓學生在閱讀中進行體悟。
2、在作文中體驗學習
作文來源于生活。統(tǒng)觀文學史上的名著大作,無不滲透著著者豐富的生活閱歷及其對對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與參悟。所以,小學的作文教學應該建立在學生對生活的感性體驗上,讓他們作生活的文,作社會的文。
當然,對于一個小學生來說,人生的畫卷才剛剛展開,生活的經歷十分有限,生活體驗在他們頭腦中是無意識的、零散的、隱性的,這就是小學作文教學最大的特殊性,針對這種情況,教師的最大任務是幫助學生找到將隱性的生活體驗從意識的形態(tài)轉變?yōu)槲淖值男螒B(tài),再梳理集中成為寫作時所需的一個個小片斷,從而讓每個學生都做到作文從心而發(fā),從情而致。
為了解決小學生作文“入手難”的問題,有些老師求于給學生提供作文的固定模式,提供素材庫甚至作文速成軟件,這從表面看來雖然具有“速成”的作用,但實質上這是將學生的作文學習與其生活經歷人為的割裂開來,使作文成為一種在別人現成的素材上“堆積木”的簡單活動,這是對體驗性學習的廢棄。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作文沒有自己的情感,沒有自己的感悟,將人文精神抽離了語文教育。
三、讓“美”、“情”、“趣”伴隨學生進行體驗性學習
1、讓“美”走進學生的感情體驗的小世界
文藝不分家,文學的美與藝術的美是相通的。從素質教育的原理來看,審美能力是人基本素質的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審美教育是小學語文教育的教學任務之一。
小學生審美情趣的可塑性很強,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適合的方式讓學生體驗作品的語言、情感、意境、哲理、人性等藝術的美使學生產生一定的認識積累,形成初步的鑒賞評價能力。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能用藝術的、審美的態(tài)度去對待和體驗自己獨特的生活、社會和人生。這樣,體驗性學習將變成一種審美經歷,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美的熏陶。
2、讓“情”成為學生體驗的動力
情感缺失已成為小學語文教育的通病,故此,從小學語言教學開始就應防治“無情閱讀”和“無情作文”的弊病,讓感情體驗充實天語言教學之中?!岸淙甑?,一吟雙淚流”, 筆鋒常帶感情是文學作品的美麗所在,但這感情蘊涵在字里行間,只有通過體味、感悟才能把握。
情感發(fā)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情感活動的學習情境。除了課堂氣氛的營造,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體驗家庭的親情、勞動的苦與樂、社會人生的悲歡離合,以便豐富個人的感情世界。當學生難以體味作者的胸襟與情懷,感覺悟而無門時,不妨借助學生已有生活體驗與心理體驗實現移情體悟。
3、讓“趣”作為學生樂于體驗的催化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體驗學習獲得成習的關健因素。小學生的耐性與自我控制的能力尚比較弱,老師所設計的體驗性學習一定要從學生的興趣特點出發(fā),使學生主動參與、樂于體驗,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文學閱讀應該是愉悅身心,放松心情的一種方式。就像我們看有趣的中文小說一樣,經常被劇情深深地吸引住。那么,英文閱讀也應該有這樣的功效。如果真地能讀懂、讀透閱讀材料,那么英語文學閱讀應該是能夠舒緩學習壓力的。它也應該是有利于學生情感開發(fā)的,讓學生在閱讀中,真正體會到英語之美,誘發(fā)出他們詩意的情感,進而對英語產生愛學的情趣。而現在的英語教學多以應試為主,學生的壓力大,心理負擔重,他們本來可以快樂的學習,但是卻被做不完的功課禁錮了,這是非常遺憾的事實。我們發(fā)現學生從小學、初中到高中,他們的理智情感沒有提升,反而在呈下降趨勢。他們的樂趣感和自信心下降得最為嚴重。文學作品可以傳神、達意,又具有哲學、幽默,這些都能讓學生進入角色,也能讓他們自然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因此,我們可以運用文學作品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塵封的心靈再次被激活。
體驗閱讀發(fā)展語言
語言并不是教師教會的,而是學生學會的。外界的教并不是我們學會語言的決定性因素,如果我們有較好的語言環(huán)境,學習語言會有事半功倍之效。而中國學生恰恰就缺少這樣的氛圍,因此,要想學好英語,就要借助于文學閱讀,因為文學作品所提供的真實語境能夠驅動語言能力的習得。事實上,大家都知道,語文老師也特別強調學生的閱讀,只有讀得多了,學生才會說、會寫。而英語教學也同樣如此,讀的量越大,接觸語境的機會越多,語言重復的幾率就越高,看得多了,詞匯量就越多,語言能力也會隨之增強。通過研究也證明,在閱讀過程中,學習者的詞匯知識和拼寫知識會發(fā)生漸進式的增長。而人的記憶也分為情節(jié)記憶和語義記憶。文學閱讀是情節(jié)記憶,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會有身臨其境之感,這種體驗有助于他們習得詞匯,增強理解能力,并促進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發(fā)展。所以說,英語文學體驗閱讀,是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必然選項。
深入閱讀培養(yǎng)創(chuàng)新
通過閱讀我們可以學到很多知識,閱讀是掌握各領域知識的主要渠道。閱讀也是人生的必經之路,一個人的精神發(fā)展史,也就是他的閱讀史。閱讀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許多合理的想象與推測都是從閱讀中獲取的。在進行文學閱讀教學時,可以設置一些思考題,要求學生書面回答。在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思考題可以分為必答題和選答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去選擇合適的題目,他們會更加感興趣。另外,還可以讓學生根據文本內容提出質疑,談談自己的觀點,進行創(chuàng)意性的表達。這種讀、寫、想結合的方式,有助于訓練學生的思維方法,激發(fā)他們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培育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
自學與他學相結合
文學體驗閱讀可以讓學生將自學與他學相結合,以自學為主。閱讀是人自學的過程,它不僅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學會的過程。因為一個人一旦學會了閱讀就學會了自學。自學就是要求學生自覺自主地閱讀,并盡量學會合理地安排好時間,學會自我管理,每天投入 30 分鐘閱讀一定量的文學作品,每讀完一部小說,就認真地去完成書面作業(yè)。他學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閱讀。讓學生明白閱讀任務和目標,知道讀什么、讀多少,并幫助學生了解小說的背景知識,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欲望。并讓他們以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進行閱讀活動,在閱讀中享受學習的快樂。還可以教會學生進行合理的推理判斷,并去思考人物事件,這時不要太在乎句式結構和語法知識,讓學生讀懂意思即可。
閱讀與體驗相融合
不論學母語還是學英語,都離不開閱讀。閱讀是大眾化、普適性的學習方式。在閱讀中學習語言是一個積累和漸進的過程。但是一定要堅持,如果時間短,就不會有顯著的效果。因此,我們的文學體驗閱讀要持之以恒、日積月累,切忌淺嘗輒止。文學閱讀是一種體驗式的學習方式,它能激起學生的熱情,也能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讓閱讀融入學生的生活,讓閱讀成為他們學習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思維和語言是不能脫離自身的經驗而單獨存在的。文學閱讀就是用語言去思維,使用語言的閱讀是一種自身的體驗。這種體驗學習是最原始的,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所必要的。體驗學習是讓學生親自去嘗試錯誤,也就是在文學作品的真實問題情境中,嘗試錯誤,并學會去自我糾正,從而產生語言體驗。體驗學習也是讓學生以當事人的角色去求知,把文學閱讀作為享受智力的快樂,讓知識與情感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