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热精品69堂国产-97超级碰在线精品视频-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欧美日韩大尺码免费专区-最新国产三级在线不卡视频-在线观看成人免费视频-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色综久久天天综合绕视看-中文字幕免费在线看线人-久久国产精品99精品国产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對國防建設的建議范文

時間:2023-06-27 15:56:06

序論:在您撰寫對國防建設的建議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對國防建設的建議

第1篇

【關鍵詞】保障性住房;房地產市場;措施建議

近年來,我國房地產市場蓬勃發(fā)展,日趨成為國家經濟的主導產業(yè),不僅改善城鎮(zhèn)居民的住房條件,同時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yè)。但在房地產市場帶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產生了諸多社會問題,高額房價讓很多家庭望而興嘆;供不應求的住房無法滿足當前群眾的住房需求。為解決以上問題,國家將保障性住房的建設提上日程并越來越重視住房保障制度的實現及完善。大規(guī)模發(fā)展保障性住房的政策也會對當前的房地產市場產生深遠影響。本文將以我國當前房地產市場現狀為背景,深入研究我國保障性住房建設及相關制度運行機制及作用,深入分析保障性住房政策與房地產市場之間的關系,提出完善保障性住房體系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fā)展的有效建議。

一、我國保障性住房的發(fā)展

保障性住房制度是一個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指的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要實施一些特殊的幫助單純依靠市場解決住房有困難的群體的住房政策及措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目的,不僅是實現政府宏觀調控的目標,更是為了改善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條件,調整住宅市場消費結構,促進經濟發(fā)展和穩(wěn)定。當前,我國保障性住房制度體系主要包括廉租房制度、經濟適用房制度、兩限房制度、公租房制度以及住房公積金制度。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建立,不僅能夠在政策上對低收入住房困難群體實施特殊性保護,也有利于對中低收入家庭來實施普遍性住房保障。并且從政策角度加大了保障性住房的供給,改善房地產市場供給現狀,遏制宅市場價格過快增長的惡性趨勢,促進經濟發(fā)展,維護社會穩(wěn)定。

二、我國保障性住房制度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

(一)加快建設和完善住房保障體系

盡管我國房屋供應量較大,但是房價始終處于一個居高不下的位置,而且眾多人口中以中低收入群體為主,所以沒有能力購買住房還是主要現象。而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出臺,能夠為普通民眾提供大量住房,滿足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需求。并且有利于推進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公共租賃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完善中國社會保障中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建設。

(二)有利于穩(wěn)定房地產投資的增長

受到近年來金融市場的影響,許多面臨著經營困境的企業(yè)紛紛將大量資金投入了看似繁榮的房地產投資。使得房地產領域越來越熱,房地產泡沫越來越大,房價持續(xù)居高不下,越來越多的居民只能望房興嘆。而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提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住房地產市場持續(xù)過熱的態(tài)勢,減少商品住房的增長,提升對保障性住房的資金投入,改善住房房價的上漲態(tài)勢,保障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權利。

(三)影響房地產房地產供求關系

保障性住房的購買者也是屬于房地產市場普通商品房的購買群體之一。當政府對保障性住房如經濟適用房或者廉租房建設力度加大之后,這一部分群體就會從普通商品房購買者的大部隊中脫離出來,即購買普通商品房的需求被大量分流。同時,由于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加大也使房地產企業(yè)對不得不在規(guī)劃土地使用時將計劃內用于普通商品房的土地分撥給保障性住房建設,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普通商品房的供給量。

(四)對房地產價格造成影響

近年來,政府多次出臺政策措施來控制房地產市場價格一路高歌的局面,但總是收效甚微。正如上文所說,保障性住房特別是經濟適用房,會在一定程度上分流普通商品房市場的需求。需求降低意味著價格降溫。換句話說就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力度,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持續(xù)高漲的房地產住房的價格。

三、完善我國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相關建議

(一)強化政府對保障性住房的管理

各級政府都要充分認識到穩(wěn)定房價和住房保障的責任的重大,將其納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進一步通過相關政策措施強化城市政府在穩(wěn)定房地產市場、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中的責任,嚴格管理房地產市場特別是保障性住房市場的發(fā)展,增加保障性住房德有效供給,促進房地產市場的平穩(wěn)發(fā)展。

(二)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

各級政府要明確自己對于保障性住房建設的任務目標。要在最初環(huán)節(jié)就提高住房建設項目的審批效率特別是要加快對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的用地、規(guī)劃、開工建設等審批速度。同時要督促并加快所有保障性住房建設任務的完成,特別是一些續(xù)建項目建設的進度,盡快形成有效供應。并且各級政府要加大保障性住房的相關資金支持力度,切實為所需項目提供建設資金,及時足額到位,保障住房建設。

(三)嚴格房地產市場運營及監(jiān)督

首先要規(guī)范房地產市場主體行為,如房地產開發(fā)、中介、物業(yè)服務的行為,建立健全房地產市場監(jiān)管體系,完善房地產企業(yè)考核制度和市場準入清出機制。同時強化商品房銷售監(jiān)管,加強商品房銷售審批與監(jiān)管力度,嚴格按照商品房銷售許可制度執(zhí)行,只要不具備商品房預售條件的項目,堅決不予以合法《商品房預售許可證》。其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快房地產市場信息系統(tǒng)建設和聯(lián)網工作。各級正方要及時通過網絡房地產調控等政策手段,公布住房建設計劃,項目供求及地價房價變動等信息。

四、結語

在注重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同時,也要重視保障性住房與商品住房的協(xié)調發(fā)展。積極發(fā)揮政府和市場這“兩只手”的雙重作用,引導住房理性消費,增強房價調控力度,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改革并且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穩(wěn)定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剛.保障性住房對房地產業(yè)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1

第2篇

【關鍵詞】西方政府;信息化建設;啟示

一、引言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快速發(fā)展,社會各個領域迎來了深刻的革命。同時,政府部門也乘著信息化的浪潮在管理領域改變著公共服務的提供方式和管理績效。

本文以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這三個政府信息化建設的領跑者為例,先從這三個國家政府信息化建設的概況出發(fā),在深入研究其政府信息化建設優(yōu)勢的基礎上,總結出我國政府信息化建設的普適路徑選擇:保證信息安全,建立公鑰基礎設施;樹立共享意識,建立云交換平臺;打破部門限制,樹立集成管理理念;構建云政府,利用信息技術重塑政府。

“信息化”一詞起源于日本,由日本學者梅倬忠在《信息產業(yè)論》一書中首次提出。對于這一概念,中國的學術界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信息化就是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以及網絡技術的高度現代化”;有學者認為:“信息化就是計算機化,或者再加上通信化”??傊畔⒒褪且孕畔①Y源的廣泛利用為主導,以信息網絡為平臺,以信息人才為依托,以法律法規(guī)為保障的綜合體系。

二、西方政府信息化建設概況

美國作為政府信息化建設的領導者,在很大程度上給全球的信息化建設提供了一個模板。其信息化建設起源于1980年末1990年初,當時,美國財政預算赤字很大,為了應對財政危機,政府決定走信息化、少紙化或者無紙化政府道路。1992年,克林頓總統(tǒng)向民眾宣布要全面實現“無紙”辦公。1995年簽署的《文牘精簡法》,要求以電子方式呈交各種表格,到2003年全部實現電子文件?!?000年9月,美國政府開通了“第一政府”網站,這標志著世界級的中央政府電子政務服務平臺的誕生?!?/p>

加拿大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也加快了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的進程,于1999年正式頒布了國家信息化戰(zhàn)略計劃“政府在線”(Government On-line),提出政府要在2004年實現政府全面上網??傊?,“加拿大信息高速公路是一個全國“無縫”網站,通過政府的網絡和計算器,政府就可以與公民直接對話”。

新加坡政府1986年推行“國家IT計劃”,旨在集成網絡技術與通信技術來加快行政部門的計算機化,向公眾提供一站式或者無站式服務。1992年,其了“IT2000計劃”,努力將新加坡變成一個智慧島,成為全球IT產業(yè)的核心。有學者說“新加坡的政府站點,像一本政府白皮書,完全代表政府,而不是政府的某一個方面”。

三、西方政府信息化建設的優(yōu)勢分析

(一)重視信息安全性

信息安全是當今政府信息化建設的生命線。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的逐漸普及,公眾在享受網絡帶來的眾多好處的同時,也面臨著個人信息被泄露和竄改的威脅。政府網絡延伸趨向的廣泛性,使得政府眾多信息資源流向四面八方,如果疏于防范,信息的機密性、可靠性、完整性就無法得到保障。美國針對信息安全問題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如《個人隱私保護法》、《美國聯(lián)邦信息資源管理法》等,以對政府信息化建設發(fā)揮規(guī)范和保障的功能。加拿大政府將信息保密工作放在了政府信息化建設的首位,并在所有政府網站建立了一種安全渠道(Secure Channel),這種渠道可以保證各部門之間安全有效地傳輸、接收和交換電子數據,保證公民個人隱私免受攻擊。

(二)強烈的共享意識

與我國相比,西方國家具有強烈的信息共享意識。美國作為現代信息網絡發(fā)展的領頭羊,首先在意識層面把信息共享放在了政府管理的日程之上,逐次建立了信息共享機制、國家級數據中心等。美國首先制定了相關信息化法律法規(guī),來強制推行各部門信息數據的共享;其次以資金補貼的方式來激勵各部門的信息資源共享。加拿大政府也通過制定統(tǒng)一信息代碼,建立信息共享目錄的形式來規(guī)范各部門之間信息資源的共享,極大地提升了信息資源的共享意識。20世紀90年代初,新加坡政府將信息化建設的發(fā)展方向指向了計算機資源的共享和整合,并利用十多年的時間建立了數據共享中心,并構建了集成化的共享平臺和網絡服務的交互式,給公眾提供多個信息獲取路徑。

(三)有效的部門溝通

打破部門限制,實現各部門有效溝通是政府信息化建設的催化劑。美國在2002年發(fā)表了《國家國土安全戰(zhàn)略》,本戰(zhàn)略號召以國土安全部、國防部,農業(yè)部等部門為協(xié)調實體,以全國災害管理系統(tǒng)為載體,并建立了全國突發(fā)事件管理體系。在突發(fā)事件出現時,各部門以協(xié)調有序、溝通順暢的應對方式來整合分散計劃,進行救援工作的順利開展。加拿大政府也是以有效溝通為前提,建立了一個跨政府部門和企業(yè)部門的電子政務平臺,實現政企之間信息的共享,優(yōu)化了one step shopping 的“一站式”服務。新加坡政府以委員會作為協(xié)調主體,在遇到一些涉及跨部門利益的問題時,由委員會來分析和確定責任主體。一般政務工作多由一個確定的牽頭部門執(zhí)行,其他部門協(xié)助,確保每一項事宜都有負責人,每一個問題都有解決主體。

(四)前言的信息技術

目前,硬件配置高速提升的背后,是網絡信息的迅猛增長。云計算、云安全、云服務等以云化趨勢為潮流的云技術充斥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國是云計算概念的起源地,美國政府利用云計算技術整合政府各項信息資源,并計劃在未來4年以內,取消其40%的網絡信息中心來降低其巨大的科技資金投入,使得服務提供方式變得更現代化加拿大基于云安全開拓了數碼經濟革新技術,將云計算融入了隱私保護領域,為公民和企業(yè)實現了隱私保護功能”新加坡政府實行了“智慧國2015”,旨在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獲取所需信息資源,為公眾和企業(yè)提供信息共享平臺,將新加坡建設成一個智能化都市。

四、西方政府信息化建設對我國的啟示意義

(一)保證信息安全,建立公鑰基礎設施

安全的信息化環(huán)境是政府有效運作的保障。為了保證政府網絡的可靠性和信息通信的有效性,需要建立一種可以為所有網絡提供安全服務的密碼管理和證書管理平臺,即“公鑰基礎設施(PKI)”,這是現代信息社會網絡安全領域新崛起的一種主流安全技術。從政府視角出發(fā),建立電子印章系統(tǒng),預防假冒、篡改現象;采用非對稱密碼加密技術進行政府內部文件的傳輸,以公鑰和私鑰的非對稱解密形式,實現文件保密,提高驗證率;在政府相關網站建立基于電子鑰匙和數字證書的登錄系統(tǒng),在用戶登陸的時候保證電子鑰匙和保護口令同在才可以登陸,以此進行高強度的身份驗證,以防非法用戶的假冒行為;政府在電子公文的流轉過程中,對相關安全軟件增加數字簽名功能,保證公文內容的完整性和不可否認性。

(二)樹立共享意識,建立云交換平臺

云時代的到來,使多種數據大集中、大數據分析所引發(fā)的信息流量飛速提升,各部門之間對數據傳輸、數據挖掘、高性能數據的共享需求不斷增長,因此,為了適應這種需要,就需要建立可供各種資源共享的動態(tài)交換平臺,即從數據的集成化、云化發(fā)展趨勢出發(fā),建立云交換平臺。在云交換平臺上,用戶不僅可以在線使用數據交換平臺,實現信息數據的交換,還可以動態(tài)的實現大數據之間的大交換,對異構數據進行分析,實現數據共享的同步服務;其次,還可以對海量數據進行共享,延長時間窗口。建立云交換平臺,對政府的整個管理鏈條進行信息化支撐,必要之時建立部門的私有云,或者相應的災備系統(tǒng)來確保云安全。

(三)打破部門限制,樹立集成管理理念

實現信息的互通共享,就要打破信息資源部門控制的局面,為政府有效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在此基礎上要實現理念的根本轉變。突破傳統(tǒng)理念,樹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即集成管理理念,將管理對象的重點轉移到以科學技術、信息技術、信息、人才為主的智力資源。從管理技術手段和方法來看,集成管理不僅強調管理技術和管理方法本身的集成,而且強調管理技術、創(chuàng)造技術、信息技術等的相互融合和綜合集成??傊?,集成管理是一種效果和效率并存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核心在于強調運用一體化的思想和集成理論指導部門的實踐。

(四)構建云政府,利用信息技術重塑政府

云時代的到來,使得政府管理與服務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從政府目前的需要出發(fā),構建云政府,使政府運用云計算的強大能力來提高政務運作的效率。“云政府是政府機構融合云計算模型及業(yè)務體系所衍生的一種新概念、新理念,是廣義云在技術上和概念上的專業(yè)化延伸,是所有服務的集合體”。通過建立云政府,公民可以通過網絡來滿足自己對政府服務的各種需要,這些服務以開放公用的方式集中在上層云端,公眾只需要一個點端就可以享受到云端的各種服務,因此,云端和點端之間的溝通將會更快捷方便,實現政府之間的信息共享,高效服務成為必然。因此,構建云政府,不僅是目前云時代的大勢所趨,也是政府通過云計算這個大平臺來改善自身運作能力和運作效率的最佳方式。展望未來,“云政府將會是政府架構的主要理念,也是政府行政技術及產品創(chuàng)新的重要依據?!?/p>

參考文獻

[1] 干部培訓教材編審委員會.信息化與電子政務[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唐任伍.中國政務信息化研究[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10.

[3] 覃正,李艷紅等.中美電子政務發(fā)展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4] 張紅梅.淺談信息化條件下大學英語教務管理[J].樂山師范學院院報,2013,08.

[5] 田珺鶴.美國電子政務的發(fā)展對我國的啟示[J].金融經濟,2011(14).

[6] 盧光明.加拿大電子政務建設模式及比較[J].政務實踐, 2007(01).

[7] 鄭琦.美國政府的救災體制[N].學習時報,2011-05-09.

[8] 陳雪.加拿大電子政務啟示[J].湖南農機,2010(05).

[9] 蔣立群.新加坡電子政務取得成功的核心因素[J].信息化建設,2006(06).

[10] 和中,陳芳.基于云計算架構的云政府服務[J].中國行政管理,2012(03).

[11] 姚國章,林萍.加拿大電子政務發(fā)展解析[J];信息系統(tǒng)工程,2010年04期.

[12] 陳彥玲.公鑰基礎設施在電子政務安全的研究與實現[J].陜西電子技術,2006年03期.

[13] 孫玉美.公鑰基礎設施的設計與解決方案[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3期.

[14] 卜娜.華為“云引擎”為數據中心輸送云交換動力[J].中國計算機報,2012,6.

第3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在我國經濟發(fā)展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xiāng)的新階段的背景下,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的必經之路。在經歷四川省汶川特大地震后,許多房毀于一旦,在探討如何進行災后農民房重建的同時,農民住房更新與建設的課題就顯得更為迫切。

面臨今天十三億中國人口中有九億農民的情況,如何從現有農村條件出發(fā),進行既滿足功能,又滿足經濟要求,并且做到符合當地文化等不同層面需求的民房設計,筆者認為,從中國傳統(tǒng)工藝設計思想中進行思考,將會獲得許多寶貴的啟示。

1.技藝相通

這個說法最早見于莊子《天地篇》中的記載:“能有所藝者,技也”。在《魏書》中,也有“百工技藝“的記載。技藝一詞,不僅指工匠的技能,也指在藝術活動中的技巧,就是今天所說的技術。在古代,技術通常主要表現在手工業(yè)領域,如個人或作坊的技術,是古時候人的手藝、技藝和技能的總稱。

1.1當地農房技術的優(yōu)勢

在農村,農民自行修建的房屋,無論從建筑學的光、聲、熱的角度講,還是從建筑的抗震能力上講,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是凝結了中華勞動人民千年的智慧和技術的體現。它一方面符合了當地文化的需求,在造型上為人們所接受,具有親切感。另一方面,它適應了當地不同居住個體的需求,農民對房屋的需求與城鎮(zhèn)居民有很大不同,如需要養(yǎng)殖牲畜以及放置農務用具和農作物等不同功能的空間。這也體現出當今技術必須進行本土化的重要性。

那么在當今的民房更新的設計中,就一定要認真調查、研究原始民房,做到尊重原始房屋的特點與技術。在當今工業(yè)化大生產的背景下,萬萬不能用工業(yè)化批量化的技術去取代農民房屋,而應當著眼于如何將兩者的結合起來。

1.2工業(yè)化技術的優(yōu)勢

工業(yè)化大生產的優(yōu)勢明顯,它具有規(guī)范性,模數化,因而易于操作的特點。它能利用核心技術,提高建設的效率,解決了建造速度的問題,能進行符合建筑規(guī)范的建筑設計。這對于有著九億農村人口的中國而言,建造速度和質量必須是首先得到確保的。

但即便如此,卻不能用批量化的技術去取代原始農房的建造技術,而應當思考如何將兩者結合起來。當地的技術反映了地方的需求和特點,適應了不同個體的需求。如何做到取長補短,優(yōu)勢互補,這才是進行農村農房更新建設的首要的研究課題。

2.虛實相生

在古代建造房屋以及園林的設計過程中,人們已逐漸認識到實體與空間關系的轉化,以便使空間效用得到更好的發(fā)揮。這就是指的當今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的空間構中虛空間與實空間的對比概念。提出這一觀點最早為《老子•第十一章》中所云:“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笨臻g的構成與組織是是在無形之中,對房屋對人的行為,他們所通過的地方,給人帶來特殊美感和功能的含義。

中國人最根本的宇宙觀是《易經》上所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家的空間意識,是以自然無為的“道”為尺度的,就其哲學基本精神而言,老莊之“道”就是一種“大美”而“不言”的“虛”。就好比在中國傳統(tǒng)園林藝術中常常借用框景這樣的形式,達到移步換景的目的,就是一種空間的虛實對比。

2.1民房建設的虛實相濟

建筑單體是實質性的存在,是實,而建筑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是虛。只有建筑沒有與之相適應的環(huán)境是不行的,所謂虛實相濟就是指的將人工組織與當地自然生態(tài)結合。

西方的空間觀強調有形駕馭無形,而中國的空間觀則以無形預示有形。中國傳統(tǒng)建筑師以精神上的空間構想來指導物質實體,并探求其潛在的審美。虛實空間詮釋了中國人對空間格局的喜好和傾向,進而揭示上述的論證機制如何從一種形態(tài)學觀念發(fā)展為抽象的物質系統(tǒng)具有現代主義特征的當今建筑,是不能原樣搬到農村的民房更新建設中的,因為它在批量化生產的過程中丟掉了個性,顯得冷漠,沒有人情味,如果不能和當地的鄉(xiāng)土氣質,地理特征,文脈要素等結合起來,它就是一個格格不入的建筑單體。

因此,將人工組織與當地自然生態(tài)結合,是農村民房建設的所必須研究的課題。用現代主義的建筑形態(tài),與原有地理文脈要素相結合,比如河流,綠化,山體起伏等。農村的環(huán)境特點與城市不一樣,有著很大的森林覆蓋率,綠樹成蔭,河流蜿蜒,有的傍山而住,山勢起伏明顯。因此,相比建筑形態(tài)的設計而言,更為重要的是建筑與自然景觀的協(xié)調。要創(chuàng)造出一種既符合標準化生產的建筑模式,又具有了不同景觀文脈的個性特征,這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虛實相生。

3.材美工巧 順應自然 素樸質真

在《考工記》提出:“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為良?!薄安拿拦で伞崩锉磉_的一種系統(tǒng)的觀念,反映出當時社會兼利萬物的哲學思想和人的宇宙觀,在設計上則反映出一種崇尚自然材料的美,以人工為本,以及與“天地相宜”相一致的物順自然,合乎天道的思想觀念。符合“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順應自然、素樸質真指的在材料的運用上,選擇樸素,來自于自然中的材料有一種質樸的美。莊子認為:“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從中看得出古代人們對樸素材料的喜愛。猶如回歸到了自然里一樣,代表了一種得于自然又超乎自然的審美體驗。

這里所指的材料美以及樸素美不僅僅是指事物外在的質感所帶來的美感,而是對一種材料特有的性質以及固有原理的靈活運用,它體現的是對一種事物內在性質的把握。

3.1木制建筑的優(yōu)點

農民房大多由木、土制成,在功能上,木建筑有著很好的抗震能力,榫卯結構是實木家具中通常在相連接的兩構件上采用一種凹凸處理的接合方式。這種形式在我國傳統(tǒng)家具很常見,同時也見于古建筑結構當中。

由于榫卯結構具有很大的張力,因此木建筑有著很好的抗震能力,木結構房屋有體輕、結構嚴密、連續(xù)性好等特點,因此比較穩(wěn)固安全。木結構房屋自身重量輕,吸收的地震力少。只要利用現代的科技,新型木建筑也能防火。并且木建筑的壽命很長,取自自然中,因此它具有調節(jié)溫度的作用。當濕度大時木建筑能吸潮,干燥時則會從自身的細胞中放出一部分水分,有著調節(jié)小氣候的作用。

3.2土制建筑的優(yōu)點

土制建筑在農村很常見,是指無論什么結構形式,建筑其中有一部分或全部用土掩蓋的建筑。如窯洞。掩土建筑的優(yōu)點很明顯,不像地上建筑那樣承受氣溫的極度變化;采暖或制冷比普通房屋要省一半到三分之二的費用;防火性能良好,火災向鄰近房屋蔓延的機會少,抗地震性能強,在很冷的天氣,也不會有水管凍結或凍裂的問題。由于周圍是溫度較為穩(wěn)定的土壤,它們只需要耗費較少的能源就能夠維持舒適的溫度。

另一方面,從審美上來講,它的外表面呈現出一種樸素美,不必像其他建筑那樣需要進行定期的清潔和維護,對于風、雨、雪或其他自然因素的抵抗更為堅強。另外,土制建筑的隔音效果良好,不受到噪音的干擾,給居住者提供了安靜隱私的環(huán)境??偟恼f來,土制建筑隔聲好,環(huán)保節(jié)能,加大了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率。

因此,對于農民房屋的設計工作,在選擇材料上應當遵守一半工業(yè)化,一半當地化的配合方式,利用新材料的優(yōu)勢和傳統(tǒng)材料互補。

4.結語

中國傳統(tǒng)工藝思想博大精深,許多原理可為今天所借鑒。在面對農民住房更新與建設的課題時,仔細研究并思考人們定能從中獲益匪淺。同樣地,在今天中國快速建設背景下,在探討復雜課題時也應從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尋找靈感和借鑒。除了精通當下的先進技術和思想,有時從傳統(tǒng)的思維切入,或許能給今天看來十分復雜的問題帶來一些靈活的啟發(fā)。

參考文獻:

[1]李曉東.《中國空間》.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7.

[2]汪曉敏,汪慶玲.《現代村鎮(zhèn)規(guī)劃建筑設計》.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

第4篇

摘 要 企業(yè)的發(fā)展必須依靠員工的發(fā)展,離開了員工的發(fā)展,企業(yè)的發(fā)展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本文從引領隊伍建設新方向、搭建隊伍建設新平臺及開創(chuàng)隊伍建設新局面三個方面就有企業(yè)員工隊伍建設提出了途徑方法,加強員工隊伍建設,促進員工隊伍的成長。

關鍵詞 國有企業(yè) 員工隊伍 建設方法

企業(yè)的發(fā)展必須依靠員工的發(fā)展。離開了員工的發(fā)展,企業(yè)的發(fā)展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目前煤炭市場形勢超乎尋常的嚴峻,新常態(tài)下員工隊伍建設面臨許多新問題、新挑戰(zhàn)。如何加強員工隊伍建設,促進員工隊伍的成長,筆者認為應加強以下三個方面的建設。

一、引領隊伍建設新方向

在推進企業(yè)發(fā)展中,圍繞實際,轉變觀念,提出了加強五支隊伍建設的新思路,努力實現以線帶面、同步提高,力促人企共贏。

一是明確發(fā)展愿景,突出五路并進。面對經濟發(fā)展新態(tài)勢、必須強化員工隊伍建設,積極推進人才強企戰(zhàn)略。認真審視和分析員工隊伍現狀,深入調查研究,全面啟動了以黨員、團員、管技人員、班隊長、高技能操作工為成員的五支隊伍建設。五支隊伍占全公司總人數的近三成,涵蓋了公司管理、技術、生產、服務等方方面面的人才和精英,代表著公司的先進水平,是推動公司發(fā)展的中堅和核心力量。

二是轉變建設思路,注重培養(yǎng)管理。隊伍建設的關鍵在于培養(yǎng)管理。面對員工隊伍素質整體偏低,雖然采取各種手段和方法強化培訓考核,但效果不明顯的實際,組織召開專題會議,深入剖析并找準問題的結癥所在,積極轉變隊伍建設中過于注重考核,明確提出了“知形勢、明責任、促轉型、求發(fā)展”的全新思路,。

二、搭建隊伍建設新平臺

隊伍建設的關鍵在于創(chuàng)新,更在于堅持不懈的為員工提升素質搭臺鋪路。應主動創(chuàng)新培訓載體和形式,拓展人才建設渠道,推進五支隊伍建設實現新突破。

一是打造三大培養(yǎng)基地。從全方位營造有利于五支隊伍成長的良好環(huán)境出發(fā),打造實物培訓基地?;I建場地建成實物培訓基地,配備電腦、模擬、電教設施,瓦斯爆炸和傷工救護等實物教學模擬演試系統(tǒng)。推進了培訓工作由重理論向重操作的延伸;打造文化綜合培塑基地。盤活閑置資產,打造以“五館、五室、一廳”為格局的文化中心,定期開展學術報告和科技項目交流、座談會,提供了學習、交流、互動的良好環(huán)境和廣闊平臺;打造原創(chuàng)型技術研發(fā)基地。以大師工作室為平臺,網絡五支隊伍中頂尖人才,開展原創(chuàng)型技術、工藝的開發(fā)和研究,先后投入了PLC編程模擬平臺、3D打印機等前沿設備,為員工施展才華搭建平臺,激發(fā)隊伍的創(chuàng)新活力。

二是創(chuàng)新四種培訓模式。一是實施了訂單預培模式。本著貼近實際和崗位要求、滿足生產急需的原則,每月到基層單位及井下一線進行實地調研,對培訓工種及技能需求進行摸底,與基層單位結合擬出培訓訂單,實施個性化訂單教學,提高了人才培養(yǎng)的針對性。二是實施了現場送培新模式。由以往的“送學生”變?yōu)椤捌咐蠋煛?,組織五支隊伍中的技術精英到現場進行實地指導、共同交流,激發(fā)了培訓熱情、放大了培訓效應。三是實施了絕活傳培新模式。把書本里沒有、現場中亟需的傳統(tǒng)實操技術作為重點,現場面對面教知識、傳口絕,手把手教技巧、傳經驗,推進了傳統(tǒng)技藝的傳承。四是實施了崗位描述自培新模式。組織員工自主編制崗位說明書,堅持“學述并進、以述促學”,形成了“全員大學習、班組大自培、崗位大練兵、素質大攀升”的生動局面。

三是用活三項創(chuàng)新載體。一是開展“七煉”行動。按照“五精”管理要求,組織實施以“精優(yōu)作業(yè)法”精煉行動、“卓越管理法”歷練行動、“創(chuàng)新成果”錘煉行動等為主要內容的七煉行動,廣泛開展了精優(yōu)作業(yè)法征集、創(chuàng)紀錄行動、精英品牌推廣、首席技師命名表彰等活動,營造鼓勵先進、鼓勵創(chuàng)新的濃厚氛圍。二是開展高師帶高徒活動。選拔技能過硬、經驗豐富的師傅與青工結對子,簽訂師徒合同、確定培養(yǎng)目標、建立師徒檔案、制定培養(yǎng)措施,定期考核評比,評選優(yōu)秀師徒獎勵表彰。

三、開創(chuàng)隊伍建設新局面

五支隊伍建設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具有緊迫性、長期性和艱巨性。一定把“構建工作機制、強化動態(tài)考核、突出引導激勵”三位一體同步推進。

一是構建工作機制,狠抓規(guī)范運作。謀劃出臺了五支隊伍建設總體規(guī)劃和長效機制,細化了每支隊伍建設的階段目標和保障措施。制定了五支隊伍建設黨政工團齊抓共管、各部門協(xié)調聯(lián)動、基層單位各負其責的運行機制,從不同角度出發(fā),采取不同形式,分層管理、強化指導、逐級抓好落實。

第5篇

【關鍵詞】保障房 問題 對策

一、住房制度大改革

保障房是保障性住房的簡稱,是政府為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所提供的限電標準、限定價格或租金的住房,由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和政策性租賃住房構成。目前保障性住房分為5類。除了棚戶區(qū)改造相對獨立以外,另外四類分別是,廉租房,它是保障房體系中最低端的一級,針對最低收入家庭:其余的公租房、經濟適用房和限價房,均為照顧中等收入家庭等所謂“夾心層”。

房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無論是在歐美還是亞洲發(fā)達國家,都有住房保障體系。住房問題解決不好,易引發(fā)社會矛盾?!笆濉币?guī)劃中,我國的住房保障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國家確定的住房保障目標是,“十二五”期末,全國保障性住房覆蓋面達到20%左右。

“十二五”規(guī)劃中,保障愿景具體描述為:“使城鎮(zhèn)中等偏下和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得到基本解決,新就業(yè)職工住房困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外來務工人員居住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二、保障房建設存在的問題

保障房字實施以來,經過幾年的磨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未來,我們將繼續(xù)加大投入,進一步發(fā)張保障性的安居工程。但是,隨著制度的不斷延伸,出現的問題一越來越明顯,保障房建設在迎來發(fā)展契機的同時,在推行過程中遇到的諸多問題也需亟待解決。

(一)房源不足。

建設保障房必須有土地,這是建房的基本要素。我國目前可提供保障住房的房源有三種:第一種是政府出資新建的住房。第二種是社會捐贈的住房。第四種是廉租對象在社會上租住的符合標準的住房。第一種容易形成貧民區(qū),容易產生一些社會問題。第二種房源太少。開發(fā)商大多不愿意在無利可圖的情況下把自己的房子捐出去做保障房。第三種成本太高,政府提供不了這么多資源。資金短缺和房源匱乏導致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難以保障。

(二)工程建設協(xié)調難。

調查表明,工程協(xié)調困難時影響工程按期完成的一個重要因素,多個項目負責人都希望為保障房項目開通綠色通道,以保障工程保質保量完成。

各地政府官員認識不夠,積極性不強,以及相應的法律制度薄弱,執(zhí)行力度不夠,是導致保障房工程建設協(xié)調難的根本原因。

(三)選址偏遠,市政配套未跟上,住戶難安居。

在全國一些地方,偏遠,是保障房難以避免的一個話題。同時配套設施嚴重欠債和滯后,給居住著的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位置偏遠,配套設施落后,是各地保障性住房冷遇的主要原因,面對偏遠、交通和生活成本昂高的經適房,許多入選家庭寧可“蝸居”市區(qū)。

(四)保障性住房對象覆蓋面狹窄,進入和退出機制不完善。

我國廉租住房的分配對象主要是具有城鎮(zhèn)戶口的雙困家庭, 現在的政策只適用于雙困難戶,沒兼顧到社會的/夾心層, 另外,大部分地方還制定了嚴格的申請標準, 致使廉租住房覆蓋的范圍過于狹窄。

對于低收入家庭最有利的保障就是科學地確定低收入標準和建立有效的監(jiān)督、審核管理辦法。當前對于要申請廉租住房的人員來說需要經過街道辦事處、住房保障主管部門、民政部門等層層把關, 各個部門按其職責檢查所申請的人員是否符合廉租住房的申請條件。但有些部門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監(jiān)督系統(tǒng), 對申請人員的基本信息沒有辦法核對, 因而無法確定申請人員的信息真假,這樣就使一些人鉆了政策的空子。

三、我國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對

(一)建立多渠道切穩(wěn)定的保障性住房資金,多渠道增加房源。

1.中央財政進行補貼。針對資金問題,國家應該宏觀調控,運用中央財政進行有效的補貼,達到資源優(yōu)化配置,從而讓地方政府有的放矢的去貫徹實施。2.地方政府要積極籌集資金。地方政府要把保障性住房建設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處理好信貸政策金融創(chuàng)新,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困局。3.多手段開發(fā)保障房建設。隨著經濟增長,地方財政收入的增加,國家要有相應的政策,確保城鎮(zhèn)保障房財政預算資金到位。

(二)提高政府認識,完善法律法規(guī)。

2010年11月上旬,基本住房保障法明確提出,政府保障不力,將被問責。住房保障法的加速出臺,將從法律層面為保障性住房建設托底。應該建立一部科學、完善的住房保障法,規(guī)范整個投入—產出—分配流程,使得這項偉大的安居工程真正保障那些應該得到保障的公民。

(三)規(guī)范保障性住房的選址,確保配套實施同步。

繼續(xù)加強房地產用地供應和開發(fā)利用的動態(tài)監(jiān)管,大力推進閑置土地整治清理,加大違法違規(guī)房地產用地信息公開和查處力度。同時要合理規(guī)劃,確保供應符合社會公平,嚴禁將保障房全部安置在地段偏遠,交通不便和基礎設施極不完善的地方。我們應該采取科學、創(chuàng)新的手段合理利用這有限的土地,鼓勵先進技術的發(fā)明和設計規(guī)劃的創(chuàng)新,住宅功能性的新挖掘,實現土地高效、高質量的滿足居民的住宅需求。

(四)擴大保障范圍,完善進入和退出機制。

政府應結合當地社會經濟發(fā)展狀況、人口、住房水平及市場需求狀況等,將城鎮(zhèn)最低收入保障標準和城市人均收入標準結合起來考慮。政府應該采取適度調整的原則,在市場變化和低收入家庭需求變化的條件下調整住房政策, 擴大廉租住房的覆蓋面。

準入和退出機制是廉租住房工作最大的難點。應加快建立低收入家庭的基礎信息系統(tǒng),通過實行申請、資格審查、信息核對、公示等制度措施,確保廉租住房保障工作的公開、透明。

參考文獻:

[1]羅建農. 提高廉租住房保障績效的政策建設[ J]. 財政監(jiān)督.2009,(6).

[2]金守祥. 關于解決廉租住房保障問題的幾點思考[J]. 上海房產.2010,(1).

第6篇

關鍵詞:碳排放交易機制;低碳城市;節(jié)能減排

中圖分類號:F752.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10)02-0050-04

隨著經濟發(fā)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對提升環(huán)境質量的愿望也越來越高。大力發(fā)展低碳經濟已成為許多國家的追求,創(chuàng)建低碳生存環(huán)境正在成為世界的主流。在這一趨勢推動下,我國中央政府提出了發(fā)展低碳經濟,營造綠色家園,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方針政策。一些地方政府則提出了建設“低碳城市”的城市發(fā)展戰(zhàn)略,并積極開展了對外合作。例如保定、上海成為首批入選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低碳城市發(fā)展項目”的兩個城市;在哥本哈根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落幕后,杭州、青島等城市宣布了建設“低碳城市”的計劃,并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暗吞汲鞘小钡陌l(fā)展建設無疑將會為我國建設和諧社會、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強大的支撐。但是我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在目前金融危機的影響還未完全消退,企業(yè)生產還未完全恢復的情況下,政府財政資金趨于緊張,既要保增長,又要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對地方政府和企業(yè)都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為應對全球變暖,世界各國在《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及《京都議定書》的框架下利用碳交易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建成了多個、多級別的碳排放市場,為遏制全球變暖趨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我國也在進行碳排放交易的試點工作,這些都為借助市場化的手段建設“低碳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一、國際碳排放交易機制與實踐

《京都議定書》規(guī)定了三種為減少締約方溫室氣體排放的靈活機制,即聯(lián)合履約機制(簡稱JI)、國際排放貿易(簡稱ET)以及清潔發(fā)展機制(簡稱CDM)。其中前兩項機制適用于公約附件國家之間,而清潔發(fā)展機制(CDM)則適用于公約附件Ⅰ國家和非附件Ⅰ國家之間。由于附件Ⅰ國家可以通過三種靈活的機制,以交易轉讓或者境外合作的模式來獲得溫室氣體排放權。這樣,就能夠在不影響全球環(huán)境完整性的同時,降低溫室氣體減排活動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實現全球減排成本效益最優(yōu)。《京都議定書》之后,發(fā)達國家相繼成立碳排放交易所,發(fā)展中國家也借助清潔發(fā)展機制,越來越多地融入國際碳市場。歐盟和美國是碳排放交易實踐中最具代表性的兩個案例,其實踐經驗對中國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立和發(fā)展有很強的借鑒作用。

(一)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ETS)

在國際氣候變化談判中,歐盟一直是推動氣候變化談判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和踐行者。為了幫助其成員國履行《京都議定書》的減排承諾做準備,2003年6月,歐盟立法委員會通過了“排放交易計劃(Emission Trading Scheme,ETS)”指令,對工業(yè)界排放溫室氣體設下限額;2005年1月1日正式啟動了世界上第一個國際性的排放交易體系――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ETS),涵蓋了所有27個歐盟成員國,且非歐盟成員國的瑞士和挪威也決定于2007年自愿加入EUETS與歐盟成員國進行排放交易。在該交易體系下,人們采用的是總量管制和排放交易的管理與交易模式。其做法是:歐盟及其成員國政府設置一個排放量的上限,受該體系管轄的每個企業(yè)將從政府那里分配到一定數量的排放許可額度――歐洲排放單位(EUA),而所有企業(yè)的排放總量不得超過該上限。如果企業(yè)能夠使其實際排放量小于分配到的排放許可額度,那么它就可以將剩余的額度放到排放市場上出售,以獲取利潤;反之,它就必須到市場上購買排放權,否則,將會受到重罰。

歐盟的排放交易制度分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是2005~2007年,第二階段是2008~2012年。在第一階段,共有21個歐盟成員國參加。根據“總量控制、負擔均分”的原則,歐盟規(guī)定至少將95%的配額(EUA)免費分給企業(yè),剩余5%配額采取競拍的方式分配。企業(y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每超標1噸,將被處以40歐元的罰款。2008~2012年是第二階段即正式實施階段。會員國所釋出的排污權有90%必須免費分配給各廠,10%配額采取競拍的方式分配,罰款額漲至100歐元,噸;通過與JI和CDM項目的接通,市場規(guī)模擴大到歐盟以外的國家。

目前。歐盟正在進行的是“排放權交易計劃”第二階段,由于在試運行的第一階段,各國向其企業(yè)簽發(fā)了過多的排放許可證,使企業(yè)缺乏減排動力,導致二氧化碳市場碳信用通脹,從而遭到了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批評。在正在實施的第二階段中,歐盟就明顯加緊了配額的限制,并且試圖將該體系覆蓋到更多的行業(yè)中去,尤其是近年來排放增長迅猛的航空業(yè)。EUETS的交易量不斷增長,2007年交易了不到10億噸,2008年交易額達到28億噸,占歐盟《京都議定書》氣候貿易體系交易總量的80%~90%,成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所。

(二)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CX)

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CX是全球第一家自愿減排碳交易市場交易平臺,是京都機制以外的碳交易市場。芝加哥氣候交易所由會員設計和治理,自愿形成一套交易的規(guī)則。交易所的會員自愿做出了有法律約束力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承諾,以保證芝加哥氣候交易所能夠實現兩個階段目標:做到在第一階段(2003~2006年),通過自身減排和購買其他會員多余的信用額度達到每年減少1%的排放的目標;并保證在第二階段(2007~2010年),所有會員將實現6%的減排量。交易所包含兩類機構:一類是CCX的會員,即排放溫室氣體的實體;另一類是CCX的參與者,即替代物和流動性的提供者。每位會員公司通過減排或補償購買達到各自的減排量,在維護大氣環(huán)境穩(wěn)定、履行企業(yè)社會責任的同時,提高企業(yè)知名度與美譽度。

CCX目前有會員公司200多個,主要來自航空、電力、環(huán)境、汽車、交通等行業(yè),其中包括5家中國會員公司,交易產品涉及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物、六氟化硫等6種溫室氣體。

(三)其他碳排放交易市場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溫室氣體減排貿易體系于2003年1月正式啟動,它對該州的電力零售商和其他部門規(guī)定排放份額,對于額外的排放,則通過該碳交易市場購買減排認證來補償。2007年澳大利亞加入《京都議定書》后,加快了碳交易的立法。目前澳大利亞政府正在推動參議院通過一項含有11個具體法案的碳交易法案,希望碳交易從2011年開始覆蓋全國75%的碳排放,這一舉措將使澳大利亞成為繼歐洲之后的第二個碳交易平臺。

加拿大作為一個遠遠落后于《京都議定書》目標

的國家,于2008年5月30日成立了蒙特利爾氣候交易所,其使命是向加拿大經濟中參與解決空氣品質和氣候變化問題的許多部門提供價格透明度、環(huán)保整體性、低成本、廣泛的準入和可靠性,促進加拿大的整體減排。

亞洲地區(qū)碳交易起步較晚,但正出現迎頭趕上的跡象。港交所已經開始研發(fā)排放權相關產品,籌備溫室氣體排放權場內交易,日本也在進行碳排放交易所的籌備工作。

二、我國在碳排放交易機制上的探索

我國開展排污權交易的實踐最早是在1991年,原國家環(huán)境保護局在16個城市進行了排放大氣污染物許可證制度的試點工作。自1994年起又在其中6個城市開展了大氣排污權交易的試點。這些試點可以看作是中國排污權交易的起步階段。1997年北京環(huán)境與發(fā)展研究會和美國環(huán)境保護協(xié)會合作開展了排污權交易研究項目,2001年亞洲開發(fā)銀行和陜西省政府共同啟動了由美國RFF和中國環(huán)境科學院聯(lián)合執(zhí)行的“SO2污權交易制度”。2002年3月1日,國家環(huán)??偩衷?省市開展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及排污權交易試點工作,這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大規(guī)模的排污權交易的示范工作。

通過這些項目的開展,為我國積累了許多排污權交易的經驗。但是客觀來講,這些項目的開展多是在政府主導下或者在企業(yè)內部完成的,多數帶有很強的行政色彩。在這些交易中市場對于資源的配置作用沒有得到體現,也沒有相應的經濟評估。近幾年,我國開始逐步看清自己在碳產業(yè)鏈中所處的地位,開始探索構建自己的碳市場。2008年相繼成立了北京環(huán)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環(huán)境交易所及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并于2009年11月17日在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完成國內首筆基于碳足跡盤查的碳中和交易,開啟了我國碳排放交易的先河。

三、對我國建設“低碳城市”的啟示

可以看出,碳排放權交易已成為國際社會推動全球節(jié)能減排的重要手段,我國也在積極探索建設國內的碳排放市場,這些都為地方政府更好地利用經濟手段解決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的矛盾,以市場手段推動“低碳城市”的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1.創(chuàng)建區(qū)域內的碳交易試驗平臺。地方政府可以借鑒國內已有的排污權交易試點經驗,在區(qū)域內進行以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為主的交易試點,隨著試點交易的不斷完善和推進,逐步推進節(jié)能量等其他創(chuàng)新產品的交易,并及時吸納國際國內碳排放交易所的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為下一步進行碳交易做好前期準備。隨著我國節(jié)能減排工作的推進以及國家級碳排放市場的建立和完善,必將逐步建立以省為單位的區(qū)域性碳排放市場,發(fā)展“低碳城市”的地方政府要以碳交易試驗平臺運行經驗為基礎,爭取省內的區(qū)域碳排放交易中心落戶本市,以此進一步推動其“低碳城市”的建設,并擴大其影響力。

2.構建完善的碳交易信息平臺。碳交易市場一方面是與虛擬資本、金融創(chuàng)新、綠色技術、低碳信息咨詢、新經濟所需人力資源和教育培訓等等相關的信息經濟市場,另一方面是與低碳經濟的生產要素和產品市場以及現代服務業(yè)的市場相關的企業(yè)經濟和產業(yè)經濟的市場。因此,只有構建真實而強大的信息平臺,才能最終構建碳市場。地方政府要認識到構建信息平臺是極為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加快與國外先進交易體系的交流與合作,通過知識產權入股等形式引入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管理經驗。

3.建立碳交易的法律保障機制。碳排放權的稀缺性來自政府法律強制性設立的排放上限,同時碳市場的運行更需要國家地方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保障。節(jié)能減排貫穿整個生產、銷售和消費、使用、廢氣及回收、資源化、再利用的過程,上述各個領域對法制都有要求。只有在法制上對生產者、消費者和使用者以及再利用者的行為加以規(guī)定,并配合嚴厲的懲罰機制,才能保證節(jié)能減排工作的順利推進和碳交易機制的順利實施。因此,地方政府要以國家法律為指導,加快制定一系列促進節(jié)能減排工作和保障碳市場運行的地方法規(guī)制度,形成較為完備的法制體系。盡快建立和完善節(jié)能減排指標體系、碳排放配額分配體系、監(jiān)測體系和環(huán)境影響評價制度,加強企業(yè)以及發(fā)電、建筑、交通運輸等領域的節(jié)能減排管理制度建設。只有制定并嚴格實施有關節(jié)能減排的法制規(guī)章,才能使有關職能部門的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所約束,才能激勵企業(yè)主動節(jié)能減排,保證碳交易市場在“公開、公平、公正”的基礎上良性運行。

4.完善市場化節(jié)能減排的配套政策。實踐表明,運用市場機制,利用經濟手段,能最有效地做到節(jié)能減排,但必須有完善的配套政策。地方政府應積極配合國家資源品的價格改革,穩(wěn)妥地推進煤、油、氣、電、水等資源性產品的價格改革,運用價格杠桿引導企業(yè)節(jié)能減排。按照補償治理成本原則提高排污單位排污費征收標準,通過價格機制的作用,將能源與環(huán)境的成本內化到企業(yè)的生產決策中去,將節(jié)能減排與企業(yè)經濟效益緊密結合起來,引導企業(yè)自覺地實施節(jié)能減排行動。完善促進節(jié)能減排的財政政策、稅收政策,以利于節(jié)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huán)境。通過嚴格的土地、信貸、項目審批等政策措施,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yè)過快增長。同時完善監(jiān)督檢查機制,保證這些政策措施能夠得以實施。

第7篇

Abstract: As an effective way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emissions trading, discusses th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market in China, and suggests some policies and measures such as enacting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law" and constructing the carbon emissions certification and reporting system, which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arbon market.

關鍵詞:碳排放交易;減排;排放權

Key words: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emissions reduction;emissions rights

中圖分類號:F205 X1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33-0233-03

0 引言

早在1898年瑞典科學家Ahrrenius就說二氧化碳排放會導致全球氣溫變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類對大氣系統(tǒng)的認識逐漸深入,人們越來越關注氣候變暖問題。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的世界環(huán)境與發(fā)展會議上,參與國簽署世界上第一個應對氣候變暖的《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公約為未來數十年設定了減排進程,并基于公平原則,規(guī)定不同發(fā)展水平國家應共同承擔但有區(qū)別的減排責任。1997年,公約締約方簽署了《京都議定書》,它規(guī)定了具體的減排目標和減排機制。為了發(fā)揮市場機制對二氧化碳減排的促進作用,在《京都議定書》中提出的碳排放交易,成為一種有效地促進碳減排的市場手段。碳排放交易能夠激勵技術水平高減排成本低的企業(yè)積極投資減排技術獲得減排收入,而對于技術水平低減排成本高的企業(yè),也可以從碳排放市場購買碳排放權,以避免較高的減排成本支出。目前,世界上已建立20多個碳排放交易平臺,如歐盟、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和地區(qū)均已建立碳排放交易平臺。2013年,全球碳交易總量已達120億噸,據聯(lián)合國和世界銀行預測,2020年世界碳排放交易總額有望達到3.5萬億美元,將超過石油交易而成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場。

我國現已成為世界碳排放量最高的國家,2009年,我國政府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上明確宣布2020年我國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因此,我國碳排放減排任務非常艱巨,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意義非常重要。目前雖然我國已在北京、上海、天津、湖北等七省市進行碳排放交易試點工作,但是總體情況不如人意,存在企業(yè)參與交易的積極性不高,甚至地方政府也不重視碳減排,碳排放交易平臺建設緩慢等問題,故而我國要積極培育碳排放交易市場,加快碳排放交易基礎建設。

1 排放權交易的理論基礎及其減排機制

環(huán)境污染的外部性造成市場失靈,市場機制在環(huán)境污染問題上束手無策,而尋租又使得單純行政手段也不能有效處理環(huán)境污染問題,必須將市場機制與行政手段有效結合起來,共同對付污染排放問題。1968年美國經濟學家Daves首次提出“排放權”概念,Daves基于科斯的產權理論,認為污染排放是環(huán)境資源,環(huán)境資源可以象商品一樣在市場上進行交易和轉讓,排放權概念隨之出現,排放權交易市場也逐漸出現。排放權交易首先在水污染控制中得到應用,之后,逐漸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權交易中得到廣泛的應用。目前,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成為最大的排放權交易市場。

污染排放權原則上屬于全社會所有,但是考慮到排放權的分配問題,實際上排放權是由政府所有,政府部門根據實際情況和環(huán)境保護的需要,預先設定排放權的數量,并基于一定的原則分配給企業(yè),企業(yè)污染排放數量如果低于其所獲得的排放權數量,沒有用完的部分可以在排放權交易市場上出售獲得減排收入,反之,企業(yè)排放數量超過企業(yè)所獲得的排放權數量,則必須在排放權交易市場上購買超出的部分,否則將面臨嚴重處罰。這樣,政府部門就可以根據環(huán)境承受能力和減排能力確定排放權數量,以實現減排目標和達到對環(huán)境污染的控制。

排放權交易形式一般有總量控制、基線信用額度、抵消型三種,總量控制型排放權交易首先是設定排放總量,在排放總量范圍內,根據一定規(guī)則確定各成員的排放配額,成員實際排放量超過配額允許的排放量,則需要從沒有用完配額的成員那里購買配額;基線和信用額度型排放權交易是先給成員設定一個排放基準,如果成員實際排放量超過基準排放量,則需要購買超過的信用,反之,沒有超過的成員就可以獲得節(jié)約下來的信用;抵消型排放權交易一般是針對新增加的排放源,具有新增排放源的成員需要根據原有排放源所獲得的排放量購買相應的排放量。三種交易方法中,總量控制型實際是想從總量上絕對控制排放規(guī)模,基線信用型中的基線數量相當于總量控制型中設定的排放總量,而抵消型則是為了控制新增的排放數量。

因此,為有效促進減排,參與排放權交易的各方需要共同達成一致且有法律效應的供識,主動參與減排,根據歷史和現實情況承擔共同但有區(qū)別的減排義務。

2 我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建設現狀及其國際比較

我國目前已是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隨著我國經濟轉型和國際競爭的需要,建立我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已經刻不容緩。2008年我國北京、上海、天津相繼成立環(huán)境資源交易所,2011年我國批準北京、上海、天津、湖北、重慶、廣東、深圳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2013年這七個省市相繼進行碳排放交易,2014年我國進一步推廣碳排放交易試點工作,并計劃建立全國性碳排放易市場。

從目前試點工作看,我國碳排放交易工作處于起步階段,碳排放交易量偏低,碳價波動較大,還存在其它許多問題,主要包括:

2.1 碳排放交易基礎建設薄弱

我國碳排放市場處于起步階段,有關碳排放交易方式、監(jiān)管機構設置及其職能、碳排放權計量、交易參與方的權利及義務、排放配額的分配等方面的法律體系還沒有。健全的法律是保障碳排放交易健康運行的基礎,碳排放交易中發(fā)生的問題在法律基礎上才能夠得到公正公平的解決,像歐盟等國外發(fā)展較早的碳排放交易市場均是建立在嚴格規(guī)范的法律基礎上,如歐盟的《溫室氣體排放許可交易制度》和《限量與貿易體系》,北美地區(qū)的《西部氣候倡議》和《區(qū)域溫室氣體減排行動》。雖然我國試點地區(qū)也出臺了相關的規(guī)則規(guī)范碳排放交易,但都是基于本地區(qū),難以推廣,不能滿足我國今后碳排放市場的發(fā)展。

2.2 碳排放交易覆蓋范圍狹窄,不利于資源的流動

試點的省市碳排放交易市場局限于試點地區(qū),互不聯(lián)結,彼此獨立。由于試點地區(qū)產業(yè)結構和經濟規(guī)模等均有差異,這就使得當地碳排放市場所覆蓋的產業(yè)類別和企業(yè)數量有限,使得碳排放市場范圍較為狹窄,碳排放權不能充分流動,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市場機制不能充分發(fā)揮,難以實現碳減排成本的最小化。而且,各地碳排放交易市場由于相互獨立,使得國家對碳排放市場的管理較為困難,重復配置的監(jiān)管機構、交易設施等進一步增加了碳排放市場的運行和交易成本。

與我國現有市場分割情況不同,歐盟碳排放市場覆蓋歐盟27個成員國及冰島、列支教士登和挪威3個國家,其產業(yè)覆蓋逐年增加,美國和加拿大雖然也是基于州或省進行碳排放交易市場的獨立運行,但這些市場之間具有聯(lián)動機制,可實現高效的資源配置。

2.3 碳排放交易市場化程度不高,沒有形成有效的二級市場

我國試點地區(qū)碳排放交易市場基本是一級市場,而一級市場具有很強的行政特點,初始排放權的分配完全由政府部門決定,由于政府失靈和尋租的存在,使得排放權的分配具有較大的不公平性。同時,碳排放量的監(jiān)測和審核均是由政府相關部門負責,缺乏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導致排放配額的交易過程帶有很強的行政特征,甚至交易價格都受到政府的影響,市場機制沒有有效地建立,企業(yè)缺乏參與交易的積極性。

我國是2013年開始進行碳市場試點工作,截止到2015年7月27日,我國7個試點地區(qū)碳市場累計成交量約為6000萬噸,而歐盟在碳市場運行2年后的2007年成交量就達到20億噸,碳市場運行時間不長的澳洲新威爾士地區(qū)和美國芝加哥氣候交易所同年的成交量也分別達到2500萬噸和2300萬噸,以我國7個試點地區(qū)的碳排放資源數量和這些地區(qū)相比來說,其交易量相當低。

2.4 碳金融發(fā)展緩慢

碳金融是指與節(jié)能減排有關的各種金融活動和金融制度的總稱。碳金融來源于環(huán)境金融,是低碳經濟發(fā)展中環(huán)境金融的最新發(fā)展形式。隨著碳市場的運行而逐漸出現以碳排放權為標的的期權、期貨等金融衍生品,金融機構如銀行、保險公司等紛紛參與其中,碳金融市場逐漸形成。碳金融可以說是基于《京都議定書》而生,在碳交易日益擴大的背景下,發(fā)達國家碳金融得到迅猛的發(fā)展,紛紛推出碳金融產品如碳基金、碳排放期權期貨等金融產品。國外發(fā)達國家十分重視金融市場對碳市場的促進作用,歐盟在碳市場運行初期,碳價格波動劇烈,其原因就是因為沒有配套的金融避險措施和風險防范機制,于是歐盟推出了碳期貨產品,增加了市場的流動性,穩(wěn)定了碳價格。

與此相比,我國碳金融發(fā)展緩慢,雖然也推出中國綠色碳基金等產品,但碳金融產品這類稀少,規(guī)模不大,融資渠道狹窄,參與碳金融的金融機構較少,參與積極性不高。正是由于我國碳金融不發(fā)達的情況下,作為世界CDM項目的最大供應方在世界CDM市場上卻沒有話語權。因此,隨著我國碳市場的發(fā)展,迫切需要大力發(fā)展碳金融。

歐盟在進行碳排放權配額分配時,最初是采取免費分配的方式,但同時也存在少量競價拍賣,之后逐漸增加競價拍賣的比例,使得配額分配趨于公平和高效。我國配額分配主要以免費為主,這就導致尋租和不公平現象的存在。

3 促進我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發(fā)展的建議

3.1 制定《碳排放交易法》及配套法規(guī),規(guī)范碳排放市場

目前,我國尚沒有一部國家層面上關于碳排放交易的法律,試點地區(qū)雖然出臺有關的交易規(guī)則,但規(guī)范不盡相同,難以在全國推廣。因此,為促進我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發(fā)展,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國家層面的《碳排放交易法》,對碳排放的目標設定、配額分配、核查報告、交易模式、違約問題、組織結構及其職能、參與主體資格及其權利義務等基本問題作出原則性規(guī)定,以保證碳排放交易的合法性。同時,制定具體的市場運行細則,規(guī)范市場的交易行為,確保碳排放交易市場高效、有序、平穩(wěn)地運行。

3.2 加強碳排放的量化核證報告體系的建設

碳排放的量化核證和報告體系是進行碳排放交易的基礎,只有經過核證確認的減排量才可以取得交易雙方的信任,才能參加后續(xù)的配額分配和交易。因此,量化核證是碳排放市場運行的一個必須過程,且需要由第三方機構進行認證,以保證核證的公平和準確。

核證工作需要建立在碳盤查標準的基礎上,我國應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碳盤查標準,規(guī)范核證方法和核證邊界,標準應能對促進我國企業(y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提高減排能力發(fā)揮作用。

3.3 轉換政府職能,充分發(fā)揮市場機制

我國碳排放交易過程中,政府干預的現象較為嚴重,有些交易是基于政府的撮合而完成的,有的甚至是直接行政干預的結果。在我國碳交易市場發(fā)展初期,市場參與者的熱情不高,政府的穿針引線在某種程度上對市場的發(fā)展有一定的作用,但政府過多的干預,甚至直接參與交易過程,將會產生負面影響,不利于市場機制的發(fā)揮。因此,政府部門不應行政干預市場的具體交易行為,而應轉換角色,充當市場的監(jiān)管者,加強對碳市場違規(guī)違紀行為的監(jiān)管,保證市場的規(guī)范化運作和市場機制的發(fā)揮。

3.4 積極發(fā)展碳金融產品,促進碳排放市場發(fā)展

我國碳排放交易試點情況表明,碳市場交易不活躍,交易量較低,有些地方出現交易真空。造成碳市場不活躍的原因有多種,缺乏資金支持是其中的一個因素。減排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許多中小企業(yè)資金并不充裕,一方面需要發(fā)展,另一方面又面臨節(jié)能減排的壓力,資金缺口較大。據估計我國未來碳金融市場交易量將達到30億-40億噸每年,交易金額現貨市場約為80億元每年,如果進一步發(fā)展期貨市場,則交易額有望達到4000億每年。如此巨大的資金,迫切需要資本市場的介人。我國應積極促進資本市場對碳市場的支持,努力開發(fā)碳金融產品,根據不同交易行為和不同企業(yè)的需求設計有針對性的碳金融產品。資本的力量是巨大的,資本逐利的特性將會推動碳資源的有效流動,實現資源高效配置,加快碳市場的發(fā)展。

3.5 完善碳排放權分配制度

碳排放權分配制度是碳排放交易市場的一項重要內容,配額分配涉及企業(yè)切身利益,制度是否公平合理對企業(yè)參與市場的積極性有著直接的影響。我國地域分布遼闊,各地經濟發(fā)展水平不一,減排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即使同一地區(qū),不同產業(yè)和不同企業(yè)的技術能力也相差甚大。碳排放權分配制度應充分考慮不同企業(yè)的減排能力和經濟承受能力,以實現公平原則,充分調動企業(yè)參與減排和參與碳排放市場的積極性。

3.6 加快一體化碳排放市場建設

盡快建設全國一體化的碳排放交易市場,擴大市場覆蓋范圍,增加市場交易體量,促進碳排放權的流動,提高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作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國,我國減排壓力非常大,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建立將會促進我國的碳減排,對于我國2030年實現碳排放達到峰值的目標具有積極的意義。

我國目前經濟發(fā)展處于新常態(tài)階段,經濟發(fā)展減速,全國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建立對許多企業(yè)和產業(yè)來說,將會帶來更大的壓力,但是有壓力也有動力,通過倒逼機制,能夠促進企業(yè)重視減排,加大減排力度,進而實現產業(yè)結構升級,為我國實行低碳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發(fā)揮作用。

4 結論

到2020年我國碳排放強度將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使得我國的減排任務嚴峻而迫切。為充分發(fā)揮具有較強減排實力企業(yè)的技術優(yōu)勢,實現高效減排,我國應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積極借鑒發(fā)達國家經驗,特別是加強碳排放交易法規(guī)建設,逐步完善和推進碳排放交易市場。

參考文獻:

[1]Dales. Polution, Property and price[M]. Toronto: University Toronto press,1968.

[2]楊志,王夢友,馬玉榮.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的經濟學分析[J]. 學習與探索,2011(1):138-140.

[3]靳敏,孔令希,王祖光.我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現狀及問題分析[J].環(huán)境保護科學,2016(3):134-140.

[4]國家發(fā)展改革委氣候司.關于推動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基本情況和工作思路[J].中國經貿導刊,2015(1):15-16.

[5]蔣志雄,王宇露.我國強制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價格形成機制優(yōu)化[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5(4):56-58.

[6]姚曉芳,陳菁.歐美碳排放交易市場發(fā)展對我國的啟示與借鑒[J].經濟問題探索,2011(4):35-38.

[7]王鳴華.發(fā)達國家碳排放交易機制構建及啟示[J].經濟縱橫,2015(6):118-120.

[8]黃嫻.全球碳排放市場交易現狀分析[J].企業(yè)技術開發(fā),2010(6):101-105.

[9]羊志洪,鞠美庭,周怡圃.清潔發(fā)展機制與中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構建[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1(8):1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