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1 16:55:19
序論:在您撰寫學生自主探究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己探索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其實質是要求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實施一種學生自主學習的活動,挖掘學生內在的潛能,自主地完成對知識的構建,讓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對某些數學問題的積極思考和深入探討,從中獲取探求知識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有效地促進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呢?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選擇可操作的探究問題,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
問題是探究性學習的核心要素。沒有問題,就不存在探究。探究的問題要具有可操作性是指我們在設計探究問題是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習環(huán)境、學習材料、學生的學力等因素,由教師或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己提出一個符合學生探究能力的問題。問題必須針對要研究的內容而且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最好是處在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問題。既不能提空泛的問題,也不能提學生無法探究的問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起學生的興趣,學生才會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教師要采用啟發(fā)講解、以舊引新、設疑激趣等多種方法創(chuàng)設自主探究學習的問題情景,激起學生自主探究新知識的欲望,讓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比如在10的分與和的教學中,我拿出一個的小布袋,對學生們說:“同學們這是六個小矮人家的10個玻璃球”孩子們馬上都微笑著瞪大眼睛看我,我隨便地拿出了4個,說:“有一個小矮人拿走了4個玻璃球去換米,他們的袋子里還剩幾個?誰來告訴我?”把數學置入孩子們熟悉的故事中,那是他們感興趣的情景,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二、加強動手操作,挖掘具有開放性的探究活動,讓學生體驗自主探究的過程
探究式學習的一個重要特性,就是學生思維始終處于被激活的狀態(tài)。當探究的問題提出后,他們就可以針對這個問題,順著自己的思路,不受任何“先入為主”條件的限制,學生在思考探究的過程中,享有最大限度的自由,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挖掘他們的創(chuàng)造潛能,是不同智力層次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探究途徑,享受到探究的樂趣。
好的教學能夠促進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而教師的主作用是組織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主動從事數學活動,并在學生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因此我們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每個學生圍繞探究的問題,自己決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探究數學知識的產生和發(fā)展過程,倡導探究、發(fā)現(xiàn)學習的方法,并在理解知識的同時提出問題,或由教師根據教學重點、難點或知識的關鍵處自我設疑挑戰(zhàn)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比如在6的乘法口訣教學中,先讓學生自己找1-5的乘法口訣的規(guī)律,橫看有什么規(guī)律?豎看有什么規(guī)律?前一句和后一句口訣有什么不同?
三、開放教學過程,尋找具有多樣性的探究途徑,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間
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必須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間,而開放的課堂則是實施探究性學習的有效保證。如:在教學《分類》時,我首先讓學生拿出課前已準備的自己最喜愛的東西[玩具(汽車、手槍……),圖片(奧特曼、機器人、……),水果(蘋果、梨子、……)],提問:“同學們都帶來了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東西,應該怎樣分類擺放呢?”學生興趣盎然,各抒己見。教師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導入課題,開放課堂,探求新知。然后通過小組合作把學生帶來的東西進行分類,并說明分類理由,總結分類的方法。各小組動手操作完后,小組代表匯報結果,師:請大家想一想你們手中的東西,除了你現(xiàn)在這樣分類以外,還可以怎么分類?(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放手讓學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東西通過擺一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體驗,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和發(fā)展過程,理解掌握了分類的思想方法,獲取了學習數學的經驗,成為數學學習活動中的探索者、發(fā)現(xiàn)者、創(chuàng)造者。
學生的學識畢竟有限,思考問題的方式非常簡單,他們不可能離開教師而獨立地開展探究活動,這就要求教師精心設計探究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能順利開展探究活動。同時還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特點,首先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充分挖掘每個人的聰明才智,充分發(fā)揮學生個人的想象力,其次是合作探究,以二至四人為一組,將探究內容細化,每人承擔其中一部分,以提高探究的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最后讓學生將自己思考和探究的結果在組內交流,可以進行爭論,形成整個組的一致認識。
例如:在教學“9+4”時,先讓學生獨立思考“9加4到底等于多少?你打算怎么算?”然后在讓學生“把你的算法告訴你們組的其他人,看一看你的算法和誰的算法是一樣的?”這一課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年級的教學內容,但是以小見大,從低年級就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讓學生積累探究方法,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探究式學習是一種重要的十分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傳授知識、技能,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積極性,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把知識變成學生自己的財富。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要善于激發(fā)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讓學生進行深入細致思考、自我體驗的自主探究學習,給學生明確的探究目標,給思維以方向,選擇合理、科學的途徑來解決問題,使每一位學生學有所獲才是最重要的。
參考文獻
[1]邱學華.小學數學教學法探究[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張榮美.小學數學探究式課堂教學策略探微[J],福建教學研究,2006(12)-26-26
關鍵詞 自主學習 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由于傳統(tǒng)教育深受傳統(tǒng)禮教的束縛,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在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里更多地是被作為"籃子"來盛"菜",是作為一種社會負載的容器,正像人倫上的傳宗接代一樣,完成著知識的沿襲,雖然也偶爾有卓爾不群者凸現(xiàn),如李白、蘇軾、魯迅,并且往往因為受教育對象基數的龐大使中華文化同樣燦爛如虹,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傳統(tǒng)教育對人本性的扼殺。但繩索下不能挺立起獨立的人格,"填鴨式"教育也很難張揚起人性的光輝。
傳統(tǒng)教育方式成為一種定勢,傳統(tǒng)教育下的社會成員也更多地形成一種人生的定勢,于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民族封閉、保守、尚古的風氣油然而生,并直接導致了近現(xiàn)代科技為先導的多方面諸領域的落后。因此,自主探究學習方式勢在必行。
自主學習能力就是學生個體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在教師必要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在獲取知識,掌握技能、發(fā)展心智、形成品德等學習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必需的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即充分體現(xiàn)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意識、主體地位、主演角色和主動作用。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需要教師經常地啟發(fā)、點撥、和引導,需要長期地、有計劃地進行培養(yǎng)。這與教師的主導作用密切相關,這就要求教師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1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增強主體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程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好奇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只有當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時,才能使學生從“要我學”轉化為“我想學”、“我要學”。
2改變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必須在教學中改進教法,指導學習方法?!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要學生主動地學習知識,關鍵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使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課程能力,逐步掌握學習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1提供學生質疑空間
老師不但要把“釋疑”作為天職,在學生質疑的過程中發(fā)揮好主導作用,更要鼓勵學生大膽就學習上不懂的問題提問,以求最后弄懂。在課程教學中我們要利用一切方式,啟發(fā)學生開闊思路,多思善想,質疑問難。在學生質疑過程中老師首先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其次,指導學生善于提出問題;最后,還要啟發(fā)學生自己學會解決問題。學會運用轉化的思想,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2.2開展教學活動中的小組合作學習
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小組合作學習是時代賦予課程教學活動的要求。
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首先要對合作學習小組成員進行合理的搭配,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認真思考、積極發(fā)言、虛心聽取別人意見、積極實踐、動手操作的習慣)。
3完善評價體制,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
第一,讓學生盡可能去“想”。培養(yǎng)學生一個“敢”字,鼓勵他們毫無顧及的盡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學《圓明園的毀滅》時,采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景,放影片的片斷,讓學生看后談體會,學生便聯(lián)想到火藥,學生提出中國是最早發(fā)明火藥的,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槍來對付英、法聯(lián)軍呢?這樣以來,使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超越了書本。
第二,讓學生盡可能去“看”?!翱础本褪亲寣W生觀看、觀察,給充足的時間去觀察,通過“看”發(fā)現(xiàn),在此基礎上去主動學習知識。如學圓明園的風光時,采用多媒體 出示圓明園的風光圖片,由學生盡情地觀察、欣賞,再據自己觀察和發(fā)現(xiàn),給圖片題一個與圖同美的名字—題名。然后將圖片的原名對照自己題的名,比較誰好,為什么?如學生據“萬花陣”的建筑特點,它像一朵綻開的荷花而題名為“石花玉亭”。這樣學生在充分“看”的基礎上進行探求并創(chuàng)造性地學到了知識。
第三,讓學生盡可能地去“畫”學生通過親眼去看、去體驗、去想象,從不同的觀察角度和思考層面把自己所獲得的信息畫下來,描繪出來,再用語言表達出來,使學生在課堂上更好的將手和大腦都動起來,克服學生上課只用耳聽,不用小手來操作的不足。如上一年級的《畫風》一課時,在設計時充分體現(xiàn)一個“畫”字,老師和學生都用畫的方式來表達一定的思維結果,老師用“簡筆畫”板書出書上所說的風中的事物,課中還設計讓學生在一幅美麗的風景畫上想辦法“畫”出“風”來,看誰的辦法想得多,并說出為什么這樣就把風畫出來了。這樣就激起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和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動腦和動手的能力,學生在探究怎樣畫這一過程中,也就明白了風是不能直接把它畫出來的,只有通過其它事物在風的作用下來表示這一要點,比老師講出來的效果好多了。
第四,讓學生盡可能的去“說”。學生思維的合理性通過語言表達出來,這樣通過他們的說,了解學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達到思維的合理性的。老師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暢所欲言的自由空間,真正做到課堂教學的氛圍和諧、民主,給學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藍天。如可以分“指名說、上臺說、小組說、問答式的交流說”等方式;以學生“補充說、總結說、修改說、更正說、綜合說”等內容來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及快速組織語言能力。
第五,讓學生盡可能去“做”。學生自己動手做的過程,實際上也包含了思維與探究的過程,在此就要為學生設計、提供做的時間和必要的物質條件。如在期末復習成語時,改變以往老師將一冊的成語找出來,讓學生抄、讀、記等,而是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課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積累,還要求學生比一比,誰能將一冊中所有成語全找出來。這樣學生在自己找的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
第六,讓學生批判與創(chuàng)造性的接受知識,展示思維過程。在這里營造寬松的環(huán)境,要求學生堅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敢于懷疑前人,不唯書,不唯上。如學《詹天佑》一課時學生在敬佩詹天佑的同時,還針對他的“人字形鐵路的設計”、“中部鑿井法”、“相對鑿井法”談出學生自己的設計、想法,進行合理的想象,科學的思維。學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了合理的分析,大膽懷疑、敢于創(chuàng)造性的接受知識,充分地展示了學生合理的思維過程。
1.讓學生盡可能去“想” 培養(yǎng)學生一個“敢”字,鼓勵他們毫無顧及的盡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學《圓明園的毀滅》時,采用CAI創(chuàng)設情景,放影片的片斷,讓學生看后談體會,學生便聯(lián)想到火藥,學生提出中國是最早發(fā)明火藥的,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槍來對付英、法聯(lián)軍呢?這樣以來,使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超越了書本。
2.讓學生盡可能去“看” “看”就是讓學生觀看、觀察,給充足的時間去觀察,通過“看”發(fā)現(xiàn),在此基礎上去主動學習知識。如學圓明園的風光時,采用CAI 出示圓明園的風光圖片,由學生盡情地觀察、欣賞,再據自己觀察和發(fā)現(xiàn),給圖片題一個與圖同美的名字—題名。然后將圖片的原名對照自己題的名,比較誰好,為什么?如學生據“萬花陣”的建筑特點,它像一朵綻開的荷花而題名為“石花玉亭”。這樣學生在充分“看”的基礎上進行探求并創(chuàng)造性地學到了知識。
3.讓學生盡可能地去“畫” 學生通過親眼去看、去體驗、去想象,從不同的觀察角度和思考層面把自己所獲得的信息畫下來,描繪出來,再用語言表達出來,使學生在課堂上更好的將手和大腦都動起來,克服學生上課只用耳聽,不用小手來操作的不足 如上一年級的《畫風》一課時,在設計時充分體現(xiàn)一個“畫”字,老師和學生都用畫的方式來表達一定的思維結果,老師用“簡筆畫”板書出書上所說的風中的事物,課中還設計讓學生在一幅美麗的風景畫上想辦法“畫”出“風”來,看誰的辦法想得多,并說出為什么這樣就把風畫出來了。這樣就激起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和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動腦和動手的能力,學生在探究怎樣畫這一過程中,也就明白了風是不能直接把它畫出來的,只有通過其它事物在風的作用下來表示這一要點,比老師講出來的效果好多了。
4.讓學生盡可能的去“說” 學生思維的合理性通過語言表達出來,這樣通過他們的說,了解學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達到思維的合理性的。老師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暢所欲言的自由空間,真正做到課堂教學的氛圍和諧、民主,給學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藍天。如可以分“指名說、上臺說、小組說、問答式的交流說”等方式;以學生“補充說、總結說、修改。
5.讓學生盡可能去“做” 學生自己動手做的過程,實際上也包含了思維與探究的過程,在此就要為學生設計、提供做的時間和必要的物質條件。如在期末復習成語時,改變以往老師將一冊的成語找出來,讓學生抄、讀、記等,而是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課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積累,還要求學生比一比,誰能將一冊中所有成語全找出來。這樣學生在自己找的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
6.讓學生批判與創(chuàng)造性的接受知識,展示思維過程 在這里營造寬松的環(huán)境,要求學生堅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敢于懷疑前人,不唯書,不唯上。如學《詹天佑》一課時學生在敬佩詹天佑的同時,還針對他的“人字形鐵路的設計、”“中部鑿井法、”“相對鑿井法”談出學生自己的設計、想法,進行合理的想象,科學的思維。又如學《蛇與莊稼》時,學生大膽地說:“莊稼得不到好收成的原因不僅僅是社被洪水淹死了的原因,還因為海水是咸的,破壞了土壤,使那里的泥土不適應莊稼生長了,但過了幾年,由于天上下的雨水稀釋了以前被鹽水破壞的土壤,所以后來莊稼又豐收了,不光是因為有了蛇的原因等。學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了合理的分析,大膽懷疑、敢于創(chuàng)造性的接受知識,充分地展示了學生合理的思維過程。
一、讓學生盡可能地去“想”
培養(yǎng)學生一個“敢”字,鼓勵他們毫無顧忌地盡情去想,合理地去想。如,學習《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時,采用CAI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感受北大荒的秋色后談體會,學生便會聯(lián)想到秋天的美景,秋天的精美詩句,不由得感嘆,生活在北大荒的人眼中有美景,身邊有寶物,使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超越了書本,給他們造成一種沖擊,使他們對北大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讓學生盡可能地去“看”
“看”就是讓學生觀看、觀察,給予充足的時間去觀察,通過“看”去發(fā)現(xiàn),在此基礎上去主動學習知識。如,學習《西湖》一文時,采用CAI出示西湖的風光圖片,由學生盡情地觀察、欣賞,為他們營造一種詩意般的境界,美的享受,再根據自己觀察和發(fā)現(xiàn),給圖片題一個與圖同美的名字,然后將圖片的原名對照自己題的名,比較誰好,為什么?這樣學生在充分“看”的基礎上進行探求并創(chuàng)造性地學到了知識。真正體會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意境。
三、讓學生盡可能地去“畫”
學生通過親眼去看、去體驗、去想象,從不同的觀察角度和思考層面把自己所獲得的信息畫下來,描繪出來,再用語言表達出來,使學生在課堂上更好地將手和大腦都動起來,克服學生上課只用耳聽,不用小手來操作的不足。如,上五年級的《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這一課時,在設計時充分體現(xiàn)一個“畫”字,老師和學生都用畫的方式來描寫大自然的神奇、美妙、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只要我們勇于探索,善于發(fā)現(xiàn),就能飽覽大自然的奇妙風光,享受大自然慷慨賜予的思想。這樣就激起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和興趣,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動腦和動手的能力。
四、讓學生盡可能地去“說”
學生思維的合理性通過語言表達出來,這樣通過他們的說,了解學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達到思維的合理性的。老師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暢所欲言的自由空間,真正做到課堂教學的氛圍和諧、民主,給學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藍天。如,可以用“指名說、上臺說、小組說、問答式的交流說”等方式;以學生“補充說、總結說、修改說、更正說、綜合說”等內容來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及快速組織語言能力。
五、讓學生盡可能地去“做”
學生自己動手做的過程,實際上也包含了思維與探究的過程,在此就要為學生設計、提供做的時間和必要的物質條件。如在復習課文時,改變以往老師將一課的生字、詞語,重要的語句、片段慢慢講解、背誦、默寫,而是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課文,自己去找、去積累。這樣學生在自己讀、找的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
六、讓學生批判與創(chuàng)造性地接受知識,展示思維過程
營造寬松的環(huán)境,要求學生堅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敢于懷疑前人,不唯書,不唯上。如,學《詹天佑》這一課時學生在敬佩詹天佑的同時,還針對他的“人字形鐵路的設計”、“中部鑿井法”、“相對鑿井法”,讓學生談出自己的設計、想法,進行合理的想象,同時,用課件演示其過程,體會詹天佑高超的智慧和杰出才能,有力地回擊帝國主義者的要挾、嘲笑和攻擊。學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了合理的分析,大膽懷疑、敢于創(chuàng)造性地接受知識,充分地展示了學生合理的思維過程。
七、教給學生“捕魚”的“方法”和“場所”
關鍵詞:激勵;自主探究;發(fā)展;潛能
數學教學是一個特殊的認知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所要認識的數學知識雖然是人類已知的,但對學生來說卻是新的、未知的,他們學習時仍然要經歷一個由不知到知的過程。正如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所倡導的:“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實行再創(chuàng)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發(fā)現(xiàn)或創(chuàng)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chuàng)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xiàn)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币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重視基礎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現(xiàn)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要利用各種教學形式和手段激勵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本人為發(fā)展學生的潛能做了以下嘗試:
一、激情使全員參與發(fā)展
“現(xiàn)代教學論研究指出,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就難以誘發(fā)求知欲,沒有問題,學生就不會深入思考,那么學習只能是表層的。問題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鑒于此,在新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小數的性質”教學中,教師大膽地對教材進行重組、整合,沒有沿用教材中用“米尺”為工具講解0.1米、0.10米、0.100米之間的關系,而是設置了兩個問題情境:一是在“1”后面添1個0、2個0,怎樣使1、10、100這三個數相等?學生很感興趣,不一會兒就有學生舉手說添上元、角、分可以使這三個數相等,還有學生說添上米、分米、厘米也可以使這三個數相等;二是先讓學生用老師為他們準備好的兩張大小相等的正方形紙片(第一個正方形等分成100份,第二個正方形等分成10份),用涂色的方法,在第一個正方形中表示出0.30,在第二個正方形中表示出0.3,然后讓學生觀察,設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當學生涂上色后觀察了一會兒,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秘密,其中還有一個學生說:“我知道了,就像我們平常吃餅干一樣,兩塊同樣大小的餅干若要吃去相同大小的部分,平均分的塊數越多,吃的塊數也要越多,平均分的塊數越少,吃的塊數也要越少?!睆亩寣W生在實踐中明確0.3=0.30的道理。這樣一些“問題”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創(chuàng)新和自我實踐的機會,從而使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增強了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信心,使學生在參與探索的過程中有了心理保證,從而驅動學生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重視知識發(fā)生、形成的過程,即“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
積極展示知識發(fā)生、形成的現(xiàn)實背景,使學生在這種背景下產生認識沖突、激發(fā)探索欲望,這是引發(fā)學生參與探究的有效手段。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時,教師力求把人們已發(fā)現(xiàn)的數學知識返璞歸真地交給學生,讓學生的思維卷入知識再發(fā)現(xiàn)的過程,即問題被提出的過程、概念的形成過程、結論的推導過程、方法的思考過程。讓學生利用桌上的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直尺、三角板、釘子板、皮筋、小棒、長方形框等材料,想辦法、動腦筋研究長方形的邊有什么特點、角有什么特點;正方形的邊有什么特點、角有什么特點。通過個人探究、小組合作、學生用折紙片的方法折長方形框、正方形框;用米尺量、皮筋比等方法研究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邊相等;用三角板直角比的方法得知長方形、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這個研究過程就是學生主動“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經歷了這一過程,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深入實際進行了解,印象深刻,不再需要死記硬背,同時也使學生以更廣闊的視野多側面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
三、變教師講數學為學生探究數學
數學是一種活動,教學中要根據教材要求和學生實踐來設計學生的活動,把傳統(tǒng)的教師講數學變成學生探究數學,讓學生動手動腦、主動探索,教師則起到組織、引導、點撥和激勵的作用。如,在長方形周長教學中,設計了一系列學生的活動,先讓學生沿著長方形的操場邊緣漫步走一圈,然后問:誰知道自己剛才走了多少米?從而激起使每個學生都想辦法弄清自己走了多少米的熱情,于是學生像開了鍋似的,熱鬧極了,各自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通過學生的討論,最后得出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在學生得出其計算方法后,教師聯(lián)系實際,讓學生明確了周長的含義。然后應用所學的知識服務于生活,讓學生回到教室,求黑板、課桌面、門窗、教材封面的周長,在整個學習活動中學生思維靈活、富于創(chuàng)造性,這就把教講數學變成了學生探究數學,把被動接受現(xiàn)成的數學結論變?yōu)閯討B(tài)的探索過程,有利于學生完成對知識的主動建構。
因此,數學教學應該是將知識的認識掌握過程當作是問題解決過程,當作是學生自主探索過程和“再創(chuàng)造過程”,即將復習過程看作學生獨立探索、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積極探究、勇于實踐、相互協(xié)作等實踐能力,使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全方位得到發(fā)展。
參考文獻:
一、注重學生知識的生成過程
“探究活動”選取的材料貼近學生生活,來自社會現(xiàn)實,易于讓學生自覺地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并從中了解、領悟哲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學習之前設置一個或者若干個探究,讓學習者對知識先有一個具體的感悟,并通過對相關問題的思考和回答上升到哲理性的認識,符合人類認知的規(guī)律,重視學習的過程和知識的生成。在2008年3月版教材第5-6頁有這樣一個探究活動:一位先生收了兩個學生。一天傍,先生給每個學生一個銅錢,說:“你們立刻買樣東西來,把這間黑暗的房間完全裝滿?!币粋€學生買了很多干草,滿滿地塞了一屋子。先生搖搖頭,嘆了口氣。另一個學生買了一只蠟燭,整個房子一遍光明。先生笑了:“這是裝滿屋子的最好的方法?!痹O計兩個問題:為什么對同一個問題會有兩種不同的解決方式?想一想,思維方法在人們生活中起著什么作用?!疤骄炕顒印敝械膶嵗屓烁杏X就像身邊發(fā)生的事情一樣,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學生明白世界觀指導方法不同,人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就不同;生活需要理性的思考,需要智慧,需要哲學。在教材第73頁有這樣一個“探究活動”:“薔薇花總是有刺。我相信,天上可愛的天使,她們也絕不會沒有瑕疵。天幕上最光潔的星辰,要是傷了風,也會墜入凡塵。最好的蘋果酒常常帶著木桶的味道,太陽里也會有黑點看到?!?通過這首詩,同學們真切地體會到事物的矛盾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存在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的哲學道理。探究寓深刻的道理于淺顯的生活中,有利于吸引學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
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怎樣處理,才能充分發(fā)揮“探究活動”應有的作用呢?從順序看,可以在學習相關知識之前使用,布置學生預習,對相關的材料先行閱讀,對相關的問題進行思考;也可以在課堂上老師適當引導點撥后讓學生自學探究?!疤骄炕顒印边x取的題材和問題多數是精品材料,很多就是歷年高考題的原題,我們可以充分挖掘其有效的學科知識、能力信息,再加以一定的置換和整理,也可以變?yōu)楹芎玫木毩暫蜏y試題。這樣,既培養(yǎng)了能力、復習了知識,又可以成為“練兵”的素材。從主體看,主要以學生自主學習、學生之間合作探究為主,根據探究問題的易難情況,可以在老師適當的指引下,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