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热精品69堂国产-97超级碰在线精品视频-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欧美日韩大尺码免费专区-最新国产三级在线不卡视频-在线观看成人免费视频-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色综久久天天综合绕视看-中文字幕免费在线看线人-久久国产精品99精品国产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wǎng)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西方藝術賞析論文范文

時間:2022-12-31 03:21:58

序論:在您撰寫西方藝術賞析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西方藝術賞析論文

第1篇

直觀化的語言藝術

海明威小說中語言的直觀是指作者在表達內容時并沒有進行隱晦的設計和復雜的表述,而是盡可能通過語言來真實再現(xiàn)當時的場景和主人公的活動。當作者讀到這些文字時,能夠第一時間在腦海中浮現(xiàn)出作者所要表達的場景,并且自己就化身為小說中的文字,親自去經(jīng)歷小說中的坎坷,親自去感受小說中的情感。直觀化的語言給了讀者更多體驗的空間,也給了讀者更多思考的空間。如在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與?!分?,主人公桑提亞哥回憶從前和一位黑人掰手腕掰了一宿的情景時寫道:“整整一天一夜,他們把手肘放在桌子上一條由粉筆畫成的線上雙手緊緊相握胳膊被拉直向上……他和黑人的指甲縫里滲出血來卻仍然直勾勾地盯著對方的眼睛以至于忽略了屋子進進出出來觀戰(zhàn)的賭徒?!闭麄€句子一氣呵成,中間沒有一句標點符號,當讀者一口氣地讀完這些文字時,其中的緊張、刺激甚至疲憊都能感同身受,直觀化的語言省掉了作者描寫比賽氣氛、選手心理等文字,而更加突出了讀者的思考與體驗。直觀化的語言并非一定要使用長句子,如《老人與?!分忻鑼懤先瞬兜降拇篑R林魚拖著自己和小船游了一天一夜時寫道:“他一次又一次想把它拉回來,但每次都失敗,也許這一次能成功,拉呀,手不聽使喚了,勉強站穩(wěn)后,繼續(xù)堅持。腿啊,為了我繼續(xù)堅持下去吧,頭啊,為了我繼續(xù)堅持下去吧,你從沒暈倒過,這一次我一定要把魚抓過來?!焙喍叹珶挼木渥诱鎸嵉卦佻F(xiàn)了老人與大魚搏斗一晝夜后,筋疲力盡卻堅忍不拔的情境。讀者讀完這段文字后無不激動得手心出汗,因為直觀化的語言使讀者如同和老人一樣,經(jīng)歷了一晝夜的戰(zhàn)斗。再如上文提到的《白象似的群山》在描寫姑娘為了讓男青年不要再說的時候竟然接連用了7個“求求你”,姑娘的忐忑和厭煩躍然紙上,比任何修飾都起作用。海明威通過直觀化的語言,將復雜的心理變化處理得清晰、細致,在提高了小說的可讀性的同時,也為自己獨特的語言藝術添了濃重的一筆。

口語化的語言藝術

毫無疑問,從語言的發(fā)展角度來看,先有口語,然后才出現(xiàn)了書面語,后經(jīng)過發(fā)展形成了各自的語言系統(tǒng)。雖然書面語在行文上更加規(guī)范、規(guī)律,但正是由于其統(tǒng)一性和規(guī)范性,使得讀者在讀了一段時間后會產(chǎn)生思想的僵化,失去興趣。而口語由于更加貼近人們思維表達的方式,所以更能刺激大腦中的語言細胞,使人更易興奮。這或許可以理解為什么人們看一本學術著作比看電視更容易疲倦和困乏的現(xiàn)象。海明威的小說對美國口語進行了加工,形成了其獨具一格的語言藝術。在海明威的小說中,我們很難看到類似一個學問家的長篇大論、旁征博引,而是以清新、簡潔、具有人物性格特點的口語來完成對故事的真實再現(xiàn)。這一則因為海明威小說中的主人公多為生活在最底層的勞動人民,口語化的語言更貼近人物的真實生活;二則在海明威眼中,清晰、直接的口語比繁瑣冗長的書面語更能貼近人們的思想。所以,在海明威的小說中我們一方面能夠看到如上文所述的通過單詞“and”所連接的長句,另一方面便是不受拘束地使用一些人們口語中常用的粗話。如在他的小說《弗朗西斯•麥康伯短暫的幸福生活》中,當妻子回來后,麥康伯問妻子去哪里了,妻子欺騙他說去外面透透氣時,麥康伯脫口而出“你干的好事,真該死”。一句簡單的口語將男主人公的性格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也讓讀者在體會到男主人公的憤怒和暴躁之后能夠發(fā)出會心的一笑,寫得太貼近生活了,太親切了。這就是口語的魅力。在表現(xiàn)人們說話的感情力量時,口語的優(yōu)勢是書面語無法企及的。類似這種口語化的表達在海明威的小說中隨處可見,本文在此不再一一舉例。

可視化的語言藝術

正如前文所述,海明威并不是哲學家,也不是藝術家,所以在他的小說中我們看不到如同哲學家一樣對生活的深刻思考,也看不到如同藝術家一樣對生活的抽象表達,而是看到關于對生活最準確的表達和對事情最精細的刻畫。正因為如此,海明威的小說才被人們推崇為是可視化的語言藝術。無可爭議,小說是一種文學藝術,通過小說,作者向讀者傳達他對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但對于如何傳達這種思考和感悟,不同的文學家有不同的看法。我們可以看到尼采對生活入木三分的深刻剖析,也可以看到莎士比亞對生活天馬行空的描繪。但這些作品在帶給讀者啟迪和教育的同時,也限制了讀者的思考和感悟。而海明威的小說卻淡化了對讀者的教育和指導,將他所要表達的思考和感悟化作一幅幅可視化的場景畫面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讓讀者在讀完之后自己去感悟,去體會,去思考。人們對情感的獲得是通過感官對外部事物的感知,并經(jīng)過思考而獲得的。雖然有些經(jīng)驗和感覺可以通過別人的直接傳遞來獲得,但其效果就弱很多。所以人們常說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須親自嘗一嘗。海明威的小說最大限度地對客觀事物進行了描繪,而且語言精準,從而給讀者真實、強烈的視覺沖擊,以至于很多經(jīng)典的片段都無法用電影手段完整、真實地再現(xiàn)到熒屏上。如在海明威的小說《乞力馬扎羅的雪上》中,一棵含羞樹的樹蔭里面有一個男人正躺在一張帆布床上,他抬頭投過樹蔭向陽光照耀的平原望去,看到了三只大鳥慵懶地蜷伏著,轉過來看到另外一些鳥在天空中展翅翱翔,急速掠過時投下了疾速異動的影子。這樣一段文字即使單獨地拿出來看也是一幅寧靜的田園畫面。而放在整個小說中,讀者可以更加連貫地在腦海中閃過故事的畫面。至于其中的感覺,海明威從來不會告訴讀者應該是什么樣的感覺,而是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就像一個高超的烹飪大師,他不需要夸耀自己所做菜肴的優(yōu)點,而只需要用心做好,將菜端到消費者的面前。再如,海明威的短篇小說《雨中的貓》中寫道:“由青銅器鑄成的紀念碑,在雨中閃閃發(fā)光。天空下著雨。雨水打在棕櫚樹上滴了下來。石子鋪的路面上積聚著一灘灘的積水。夾雜著雨水的海水洶涌地沖了過來,又順著海灘滑了回去,稍過一會兒便再一次滾滾而來。”這段描寫中的紀念碑、棕櫚樹、積水和雨水、海水動靜結合組成了鮮明、豐富的景物色彩。而這段描寫也從此被封為小說中經(jīng)典的描寫雨中海濱的文字之一。這些看似簡單的描寫實際上是作者高超語言駕馭能力的體現(xiàn),海濱的雨景我們隨處可見,但能形成文字并讓人讀過之后如同身臨其境的并不多,能讓人回味無窮的更是只有海明威級別的語言大師才能完成的壯舉。

含蓄的語言藝術

海明威喜歡用直觀、可視化的樸實語言將要表達的內容完整道出,而對于表達的情感卻留給讀者去品讀,所以對情感的表達形成了他作品中獨特的語言魅力。海明威的語言雖然直觀、質樸,但這并不妨礙他表達復雜、豐富的情感,他對生活的感悟和理解都含蓄地融合在可視化的語言中。而作品中的含蓄在留給讀者無限的思想空間的時候,也使得讀者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體驗。就如同看一部優(yōu)秀的電影,或者思考我們所經(jīng)歷過的片段,在經(jīng)過一次次的歷練后我們醒悟:“哦,原來生活是這樣的”,或者“原來作者所要表達的感覺是這樣的”。如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說《第十個印第安人》中,在描寫男主人公得知女友另有所愛時的傷心情景時寫道:“他聽見父親吹滅了燈,回屋休息,他聽見了外面樹林里刮過一陣風,并感到風穿透紗窗吹了進來。他蒙頭躺了好半天,想去忘卻她,最后入睡了。半夜醒來,聽到林間的風聲,湖面的水聲,又開始想她,然后又入睡了。早上,風更大了,高漲的湖水漫過湖濱,他醒來了好半天才想起來,自己的心碎了?!边@段幾乎被很多電影引入的情節(jié)之所以受人推崇,在于它真實地再現(xiàn)了幾乎每一個失戀人所經(jīng)歷的傷心和心碎。其中對傷心欲絕的含蓄表達更是將小說的情感推向了高峰。

第2篇

論文關鍵詞:古建園林賞析,素質課,教學改革

 

高等教育越來越重視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業(yè)精神,素質課程的建設是普遍提高大學生的科學素質和人文素養(yǎng);提升大學生人文精神、人文素質的重要手段。針對高校開設藝術類素質課,是在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手段,藝術類素質課可以使學生健身娛人、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挖掘想象力、開拓形象思維、、增強創(chuàng)造力,同時也是當今高校教育發(fā)展方向。藝術教育對人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起著重要的作用。

古建園林欣賞作為一門精神產(chǎn)品的藝術類素質課,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領略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和西方古典園林藝術的審美活動。課程主要是從傳統(tǒng)建筑園林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力求深入淺出,以提高大學生藝術情操等綜合素質為目的,從旅游鑒賞的角度闡述了中西方古典建筑、城市、園林藝術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從文化淵源、典型案例、歷史典故中,提供給學生可以實際應用的可操作性的并帶有趣味性藝術知識和精神糧食[1]。古建園林賞析課程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藝術類素質課,針對大學素質課教學的現(xiàn)狀,怎樣提高這種課程的教學質量是值得我們一起探討的。下面多年的素質課教學實踐出發(fā),從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來討論藝術類素質課程的教學。

1 藝術類素質課程的重要性

1.1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與審美素質

由于中國高校藝術教育相對滯后,大學生在藝術上的文化品位不夠渾厚可能導致心理上的不健全,對真、善、美的認識理解出現(xiàn)了偏差。大學生作為高層次的“文化型,創(chuàng)新型人才”應該有更高的審美修養(yǎng)教育論文,特別是氣質、情感、涵養(yǎng)、風度、形貌、言談舉止等各個方面都應更加得體。藝術類素質課程的開設是提高大學生審美素質的重要途徑,如古建園林賞析課程,是一門具有景觀鑒賞價值和體驗自然真諦的綜合藝術。課程介紹中西方古典園林藝術的發(fā)展、演變、特征、美學思想,配制大量鑒賞價值較高的經(jīng)典案例。

1.2培養(yǎng)學生藝術鑒賞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

教育家早已意識到教育需要多一點引導、激勵及自我潛能研發(fā),少一點死記硬背的機械記憶期刊網(wǎng)。而約翰·海瑞思曾說:“真正的教育就是發(fā)現(xiàn),而真正的教師是勘探者。”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要相互理解、相互促進。所以藝術類課程的開設是培養(yǎng)學生藝術鑒賞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措施,清華大學早就實行了“大學生藝術素質必備”,其中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沒有藝術選修課學分的學生不允許畢業(yè),藝術對人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教育和培養(yǎng),是藝術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最高境界,越來越成為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園林賞析本身就是對東西方藝術的一種鑒賞,而經(jīng)典園林卻是設計者創(chuàng)新能力的體現(xiàn)。

2 素質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綜合素質課是大學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素質教育是指遵循教育的一般規(guī)律,以學生的素質全面、和諧、充分發(fā)展為目的,按照因材和因需培養(yǎng)的原則,以理論聯(lián)系實際為基本方法,能夠反映自身專業(yè)特色的多種科學的教育。近些年,大學課堂素質課的規(guī)模不斷壯大,質量不斷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對各類知識的需求,但同時其仍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去探討。

2.1 素質課程選擇受到限制

綜合素質課,顧名思義其價值在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盡可能地塑造相對完善的個體。學校應在綜合素質課選修過程中的科學性、計劃性問題上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避免“盲目放羊”狀況的出現(xiàn)。在功利化的教育背景下,有些教師為了生計去掙“工分”而揀輕避重講求“效益” 變得更加現(xiàn)實, ,而許多大學生也不是認真規(guī)劃、合理選擇素質課,或者是學校素質課本身就少,學生沒有選擇余地,導致學生如何拿夠規(guī)定的學分,如何能輕松拿到學分,怎樣不去上課也可以拿到學分還能取得好成績成為他們追逐和選課的依據(jù)。所以像電影欣賞、音樂欣賞就成了學生素質課的首選,而有些真正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課程卻無人問津。

2.2課堂教學質量較差

“只有不合格的老師,沒有不合格的學生”,少部分老師對待素質課的敷衍態(tài)度對課堂來說是個致命的傷害。據(jù)調查,高校有部分教師沒有經(jīng)過系統(tǒng)教育課程的學習,有些教師可能專業(yè)學術能力強卻沒有良好的表達能力,講課沉悶無趣引不起學生的興趣;有些教師可能在講課內容把握上沒有抓住重點熱點,或者所講內容太專業(yè)化,其所講并非學生所想聽或者能聽懂的。當然也不排除有些課堂是學生自身原因,無論教師講得多么生動也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種種情況勢必造成師生雙方配合不夠默契。

3 提高素質課教學質量的方法

針對高校素質課教學現(xiàn)狀,以古建園林賞析素質課的教學實踐出發(fā),本人從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研究入手教育論文,為提高大學素質課程的教學的質量提出了相應的措施。

3.1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改進

教學方法的改進是提高素質課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古建園林賞析是一門專業(yè)性較強的學科,教學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提高綜合文化素質。上課時如果像針對專業(yè)學生一樣講解就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采用理論與經(jīng)典案例相結合教學方法讓學生輕松掌握。如“挖湖堆山”“一池三山”的造園手法以四大名園之一皇家園林頤和園為案例,而講到“欲揚先抑”“開門見山”的藝術法則卻用私家園林代表拙政園為案例來分析,用高清圖片說明,同學們的記憶深刻,比純粹理論授課的效果顯著。針對古建園林賞析課還可以采用“直觀法”教學,把學生帶到城市公園實地上課,把公園當作教室,另外“互動式”教學在素質課也應該經(jīng)常使用,由于素質課多為外專業(yè)教師上課,相互交流較少而經(jīng)常出現(xiàn)老師唱獨角戲的情況。要讓學生搜集閱讀一定量的信息、參加些社會實踐活動、搞一些調查研究、寫一些小論文等等,來鍛煉學生觀察、認識社會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教學手段的多樣可提高藝術類素質課教學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上課一定要能吸引學生的眼神,教學手段單一很容易使學生審美疲勞,多媒體教學以其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為課堂教學增添了生機和活力,各種媒體的組合應用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多媒體在教學上應用越來越廣泛。在古建園林賞析課程知識豐富,如果單憑課堂的泛泛講授,學生對課堂知識理解,很難使學生對園林藝術的精華產(chǎn)生深刻的認識,上課時除了用大量經(jīng)典的圖片,還可以用高清的視頻圖像來輔助教學。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往往不能勝任對各種多媒體資料的快速傳遞,而基于網(wǎng)絡平臺的教學會較輕松地解決這一問題。網(wǎng)絡上關于古建園林的知識很多,因此改變傳統(tǒng)的灌輸式的教學手段,積極推廣多媒體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師生雙向互動的教學模式,教育應該注重學生個體的體驗、反思,批判、追問意識以及相應多種能力的養(yǎng)成期刊網(wǎng)。因此,教師要給學生提出一定的問題來思考,思考要與社會人生聯(lián)系起來,而且要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解決思路和辦法,之后還要進行交流??傊喾N教學手段的應用是提高藝術類素質課的教學效果的保障。

3.2引導學生科學地選修素質課,加強素質課課程建設管理

藝術類素質課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自身的品味和趣味,同樣也可強化其專業(yè)及未來職業(yè)的針對性教育論文,在課程學習態(tài)度上要努力讓學生樹立這樣的理念,認真對待各門課程不僅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xiàn),更是對國家、社會提高人的素質、培養(yǎng)高素質公民的教育理念的積極回應,從而使其在心理上塑造一種積極的印象。學校應該盡量多開設門類齊全的素質課,在學科專業(yè)上加以限制,讓學生每學期都有較大的選擇范圍,既能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完善其知識結構,又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2]。

加強綜合素質課課程建設,切實滿足師生綜合素質課課程建設的需要。加強教師隊伍、教材、教學資源及圖書資料等方面的建設。重點扶植、建設一些具有代表現(xiàn)的課程。把地方文化教育和宏闊的視野相結合,這樣的教學要求必須是動態(tài)的校本課程開發(fā)、校本教材編寫和教師校本教育的教學狀態(tài)并形成互動,構成合力,建構良好文化素質課建設理念和機制。每門課程應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攀登到所學學科的高峰。因此,最好的教材就是要使學生以最短的路徑到達學科學科前沿。若沒有適當?shù)慕滩目梢赃x用,學校應當考慮編寫適合素質課教學要求的特色教材。課程教學應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而不是一個自我封閉的系統(tǒng)。學校要加強素質課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加強教學管理引導教師采取啟發(fā)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參與式教學、實例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真正做到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真正實現(xiàn)素質課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托.園林藝術[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2]蘇志翠.大學生選修綜合素質課中的問題、原因和建議[J],武漢航海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3):39

第3篇

關鍵詞:課題式 教學 改革

一.“課題式教學法”的涵義及必要性

“課題式”教學在通識課的必要性體現(xiàn)在:

1.“課題式教學法”符合通識教育的內涵。王義遒教授說“通識課的特點就‘特’在‘文化’或‘教化’上,它既是‘課’,卻不在‘傳授’,而在滋潤、陶冶、熏染和感化。課題式教學能夠將學習、設計、研究貫穿于課程教學的始終,是不同于注入式教學的一種新的教學形式。

2.“課題式”教學法將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提升了教學的品質,實現(xiàn)老師學生的雙飛躍。在“課題式教學中”教師研究和提煉學科課題,促進了老師的學習反思與科研;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檢索文獻,閱讀資料,撰寫論文,整個過程就是在學習做學問做研究的方法,對學生的要求提升了一步。

3.“課題式”增進師生交流,密切師生關系。“課題式”教學的實施,讓老師在科研指導中切實地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在共同完成課題中建立起師生的良好關系。

二.“課題式教學法”在通識課《中外戲劇名作賞析》教學中的的實踐

1.教師必須改革教學內容,挖掘教材中的研究性內涵,精心設計課題

以《中外戲劇名作賞析》教學為例,首先,依據(jù)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教師應首先對所涉及的知識內容進行分析和分類,然后設計出一些供學生參考的研究課題,學生也可以自己設計課題。研究課題不能局限于戲劇文本,還要著眼于音樂、美術、舞蹈、舞臺、等藝術表現(xiàn),引導學生圍繞一個或多個專題進行開放式、跨學科、多層次、多角度地思考與探究。以《俄狄浦斯王》為例,在課題式教學法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興趣著手,可分析結構,如設置課題:論〈俄狄浦斯王〉的結構藝術;可立足于劇情的討論,如設置課題:淺析《俄狄浦斯王》的情節(jié)安排;從美學和修辭來說,可設置課題如:從美學和修辭來說《俄狄浦斯王》的雙重隱喻等。

2.教學中組織成立課題研究小組,搞好分工合作

以《中外戲劇名作賞析》教學為例,學生有20%的課題研習是對戲劇名品的改變及表演的課題,老師將每個小組確定為“劇組”,小組成員確定身份:導演,編劇,演員,服裝,舞美等,實行導演負責制,老師為“總導演”,各個劇目的研習“總導演”要親自到劇組探班至少3次3小時,并提供模仿和借鑒的音頻,視頻,編劇范例;同時指導戲服,背景音樂的選擇及ppt和道具的制作。以筆者的教學實踐為例,這種分工合作明確的小組合作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學生經(jīng)過2-3周的研習,大膽改編再創(chuàng)作,表演中英文版戲劇,從東方的《西廂記》《梁?!贰陡]娥冤》到西方的《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羅密歐與朱麗葉》《玩偶之家》,在課堂上掀起一陣陣。

3.加強成果交流,營造學術氛圍

以《中外戲劇名作賞析》教學為例,在“課題式”教學法中,為了激發(fā)學員的研究興趣,教師經(jīng)常組織小組交流,大班講評和成果交流會的形式加強成果交流。首先學生在小組內將獨立探索的知識和心得以講課評課的形式進行交流,展開討論。然后每個小組推選幾位同學在班上集中講課,每組講約20分鐘左右,然后師生一起評議,即大班講評。交流會選在學期末,邀請其他老師和非選修課同學參加,點評論文,并量化評分,盡量營造學術交流會的氛圍。筆者在《中外戲劇名作賞析》中指導學生進一步探討自己曾研究的許多課題:如《從“絕情的毀滅”到 “理性的遲疑”――試從美狄亞與哈姆雷特的復仇之路透視西方復仇戲劇主題性質的演變》,《中國古代愛情戲劇中的“灰公子”敘事模式探析》等,學生在此基礎上也寫出了有研究價值的作品,如論文“《西廂記》中崔鶯鶯的女性主義體現(xiàn)”等。

“課題式”教學法用于高校通識課的教學,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和缺乏獨立探索創(chuàng)新學習的現(xiàn)狀,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活了求知潛能,必將將通識課的教學推到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甘陽.大學通識教育的兩個中心環(huán)節(jié)[J].讀書;2006年04期

[2]李萍.現(xiàn)代通識教育必須重視道德教育[J].教育發(fā)展研究;1997年02期

第4篇

關鍵詞:葉芝;詩歌;概述

中圖分類號:I0-0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27-0011-01

威廉?巴特勒?葉芝是愛爾蘭詩人、劇作家。艾略特評價葉芝說:“他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詩人,我敢說,他也是任何語言中最偉大的詩人?!?/p>

國內研究葉芝詩歌的論文,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愛爾蘭主題 作為英裔愛爾蘭人,葉芝對英國的感情是比較復雜的。他返回到愛爾蘭的風景中尋找靈感,創(chuàng)作轉向愛爾蘭神話和民間傳說題材。這方面的論文有:涂年根的碩士論文《夢想仙境的人――愛爾蘭民間故事對葉芝詩歌的影響》、董紅纓的碩士論文《葉芝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構》、張莉,馬佳佳《矛盾的愛爾蘭歌者――葉芝的民族主義思想分析》、何林《葉芝與愛爾蘭文化身份的建構》等;二、面具理論 對葉芝而言,面具既是偽裝和防護,同時也是自我克制和超越;它不僅展現(xiàn)了葉芝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還反映了葉芝式的民族主義立場。這方面的論文有: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張文會的碩士論文《論葉芝詩歌中的女性面具On Feminine Masks in W.B.Yeats’s Poetry》、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張毅的碩士論文《葉芝的三副面具》、李靜《葉芝的“面具說”》等;三、神秘主義與東方因素 傅浩《葉芝的神秘哲學及其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傅浩《葉芝詩中的東方因素》、杜平《超越自我的二元對立――評葉芝對東方神秘主義的接受與誤讀》、柳青《聽葉芝講愛爾蘭“聊齋”》、 董洋《葉芝、泰戈爾“神秘主義”的契合之處及意義》等;四、象征主義 傅浩《葉芝的象征主義》、陳遐《從“后期象征主義”詩人葉芝著西方現(xiàn)代主義大學》、楊晨音《從摹仿到構建――葉芝詩歌中的象征轉向》、李超《象征:介入還是逃逸――葉芝象征主義詩學理論初探》等;五、性別意識與女性形象 河南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碩士陳偉娜《葉芝性別意識研究》、貴州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碩士王林英《父權制的囚徒――論葉芝詩歌中的女性形象》、東北師范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碩士李婷《論葉芝詩歌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所蘊含的追求母題》等;六、對《當你老了》的解讀 龍琳《真愛不會老去――葉芝賞析》、李小均《詩人不幸詩名幸――葉芝名詩中的張力美》、張燁《恒愛之境――愛爾蘭著名詩人葉芝和他的詩》等;七、對《因尼斯弗里島The Lake Isle of lnnisfree(1888)》的解讀 傅浩《身在塵囂 心向凈土――葉芝賞析》、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吳詩瓊《迷失?遐憶――對葉芝詩的歷史主義誤讀》;八、拜占庭 李潮《――葉芝精神歸宿的象征之路》、郭月霞《葉芝賞析》、劉治良《生命之春在藝術 藝術之美在永恒――葉芝與濟慈主題之比較》、方杰《葉芝“拜占庭”詩中的再生母題》;九、悲劇精神 北京交通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張惠鋒《黑暗中的狂歡―一葉芝所創(chuàng)悲劇世界之研究》、張浩《藝術的異質空間與快樂的悲劇精神――評葉芝的》等等;十、生態(tài)觀 甘文婷《從生態(tài)批評的角度解讀葉芝的》、張明蘭《葉芝詩歌生態(tài)觀解讀》等等;十、意象研究 廣西師范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王靜《在韻律和舞姿之間――葉芝的抒情詩與舞蹈意象探幽》、華南理工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甘文婷《W.B.葉芝愛情詩歌意象研究》。

葉芝不僅在文學備受矚目,在其他領域亦被人推崇;比如一些歌曲或直接以他的詩歌為歌詞,現(xiàn)任法國總統(tǒng)薩科齊的妻子、意大利歌手卡拉?布魯尼?薩科齊的專輯《No Promises》中有一首《Before This World Was Made》,這首歌中的歌詞就是葉芝的組詩《一個年輕又年老的女人》中的第二首《創(chuàng)世之前》。我國流行音樂組合水木年華那首經(jīng)典歌曲《一生有你》就來源于葉芝的《當你老了》 。來自愛爾蘭的搖滾樂隊The Cranberries (卡百利樂隊)是帶領愛爾蘭音樂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之一。他們的專輯《No Need To Argue》中有一首Yeat's Grave。葉芝逝世后葬在斯萊戈的Drumcliff墓園。由韓國第一化妝品集團AmorePacific 愛茉莉太平洋集團潛心研制的自然主義化妝品Innisfree悅詩風吟,由來于葉芝名作“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心靈小島的品牌名稱。

參考文獻:

[1]傅浩著.葉芝[M].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

[2]百度百科:卡拉?布魯尼.

[3]百度百科:水木年華.

第5篇

關鍵詞:音樂新課程;《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教學改革

隨著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頒布,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課程改革時代。音樂課程作為基礎教育課程的組成部分,正在經(jīng)歷著這場變革,并以令人矚目的速度向前推進。它以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內容、新的目標、新的評價等強烈沖擊著現(xiàn)有的師范教育體系,使高等師范(以下簡稱高師)音樂教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作為高師音樂學學科的核心課程、基礎必修課程,它在培養(yǎng)合格中小學音樂師資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由于幾十年來,我國承襲原蘇聯(lián)的教學體制結構,一直采取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聽記為載體的被動教學形式。加上又存在該課程與其它音樂理論課、人文類課程以及社會生活聯(lián)系貧乏的狀況,難以使該課程的教學在培養(yǎng)音樂新課程所要求的新型師資中發(fā)揮應有的作用。為此,筆者試圖依據(jù)音樂新課標的基本理念、總目標以及教學領域的整合與拓展,結合《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的課程性質與目標,對該課程的教學改革提出幾點個人觀點和看法,為教學實踐提供有益參照。

一、更新教學觀念

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是培養(yǎng)中小學音樂師資的搖籃,作為主干課程、核心課程的《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在豐富學生的音樂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與鑒賞水平以及音樂理論素養(yǎng)等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筆者認為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是發(fā)揮該課程教學效力的前提條件。

第一,確立“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的課程改革與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有機聯(lián)系”的觀念。目前我國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的課程改革普遍滯后于轟轟烈烈的基礎教育音樂課程改革,尤其是缺乏與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的有機聯(lián)系。這就導致很多課程的教學脫離中小學音樂教學的實際,影響到人才培養(yǎng)的規(guī)格大小與質量高低,音樂新課程的有效實施與素質教育的順利推進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

第二、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營造師生互動促進教學”的觀念。傳統(tǒng)教學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功能,學生的主體地位喪失了,成為知識的“接收器”,抹殺了學生多方面的才能。而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不能只注重教師的教,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營造和擴展學生參與、思考、交流的空間,使學生在課堂上處于主動思維、積極探討的活躍狀態(tài)。這樣的師生互動局面必定能使西方音樂史這樣的“史”課活起來,教學效果也相應得到提高。

第三,樹立“教學方法多樣化”的觀念。以往西方音樂史的教學方法單一,教師“一支粉筆一張嘴,四十五分鐘獨角戲”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而今,教師們意識到音樂史論課程的教學也需要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單一的教學方法只會造成教學效果的衰落。為此,筆者建議應根據(jù)教學內容的不同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如綜合、靈活地運用聆聽法、多媒體教學法、實踐體驗法、欣賞法、閱讀法、討論法、發(fā)現(xiàn)法、多學科、多視域交融法等。只要學生歡迎又能提高教學效果的就該大膽采用。

二、擴展教學思路與教學視域

長期以來很多高師音樂系科在西方音樂史的教學中,要么僅僅局限于作曲家和音樂作品的介紹;要么囿于傳統(tǒng)思維模式,把《西方音樂史》教學限定于西方音樂歷史本身的領域與范疇之內,教學呈線性模式,割裂與其他邊緣學科以及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顯然,這種單一的課程教學模式無法達到《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的課程目標,也不能培養(yǎng)出勝任音樂新課程教學的教師。因此,筆者認為應在《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的課堂上擴展教學思路與教學視域。

殊不知,一部音樂史既是音樂形態(tài)發(fā)展史,更是人類社會的情感史;既要研究音樂藝術的社會意義,也要研究音樂藝術審美價值的意義。因此,在西方音樂史的教學中就應在文化史、藝術史的大背景下審視音樂風格的演變,認識各個音樂流派,領略音樂藝術的美學特征。也就是說,在講授西方音樂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局限于音樂自身形態(tài)的發(fā)展變化,而要把這種變化放在其生長的歷史文化背景、藝術的大環(huán)境中來考察,把各種影響音樂發(fā)展的思潮、事件、觀念等因素融入到教學中,使學生學會運用歷史的和辯證的眼光看待西方音樂歷史發(fā)展的全貌。

此外,西方音樂史的教師應跳出單純以“史”論“史”的局限,做到多種相關學科的融合。如將美術、文學、哲學、風俗學以及社會學等內容適當引入西方音樂史的教學,擴展學生的知識面。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豐富的社會資源,如聆聽現(xiàn)場音樂會,參觀各種藝術展覽活動、名人故居、歷史博物館等,開拓學生的藝術視野。

三、深化教學內容改革

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不是培養(yǎng)音樂家,而是培養(yǎng)音樂教育人才,應以基礎教育音樂新課程對教師所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作為出發(fā)點和最終目標?!段鞣揭魳肥放c名作賞析》是高師音樂院系音樂學專業(yè)的基礎必修課程,其在教學中必須體現(xiàn)“師范性”,即重全面、厚基礎而不求其精,重素質、厚創(chuàng)新而不求其深。因此,筆者作為一名教授《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課程的教師,認為該課程的教學應在教學內容上做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改革,即既要符合大部分高師音樂專業(yè)學生基礎較為薄弱的現(xiàn)狀,又要有利于他們將來能自如應對音樂新課程的教學。

(一)教學內容要以音樂審美為核心

在《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試驗稿)》中明確指出“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是一門博大精深的音樂理論課,涵蓋了從古希臘至二十世紀西方音樂文化發(fā)展的歷史,赫赫有名的作曲家層出不窮,經(jīng)久不衰的音樂名作浩如煙海,各時期、各流派的音樂風格精彩紛呈??梢?,如此卷軼浩繁的西方音樂歷史、浩瀚無際的音樂作品、紛繁復雜的歷史背景都為教師挑選出讓學生做出審美觀察和反映的音樂作品提供了巨大空間。然而,在西方音樂歷史的長河中某些作曲家或作品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但由于時代久遠以及和聲、曲式、復調、配器等諸多音樂表現(xiàn)手段復雜多變等原因,很難讓初次接觸他們的學生立刻產(chǎn)生審美反映。此時,教師可以通過講解該作曲家所處的歷史時代、社會背景、人文環(huán)境,并借助相關的姊妹藝術(如美術、建筑、雕塑、詩歌等)幫助學生了解該時代的風格特征,進而使學生產(chǎn)生對該作曲家及其作品的審美體驗。例如:當講到巴赫的賦格曲時,可以先讓學生感受同時代建筑和美術的風格特征,以此加強他們對復調音樂的感知能力,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對復調音樂的審美體驗,領略巴赫作為復調音樂大師的獨特魅力。

此外,還可以通過給學生播放運用現(xiàn)代手法表現(xiàn)古典音樂的錄像幫助學生獲得審美理解,提高審美體驗能力。例如:迪斯尼制作的一張《幻想曲2000》,其中將巴赫的《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配上色彩斑斕的線條,使得原本高深莫測的復調音樂在流動的線條中變得異常形象、生動。此時的學生在充分感受音樂音響的形態(tài)時,也逐步體驗到其中豐富的內涵,并從音樂形式與內涵的完美結合、高度統(tǒng)一中品味音樂,產(chǎn)生審美愉悅,獲得全新的音樂審美體驗。

(二)從符合學生審美心理的角度出發(fā)調整教學內容的先后順序

大部分教師在西方音樂史的教學中以時間線索為脈搏,從古希臘、古羅馬時期一直講到20世紀現(xiàn)代音樂。在此過程中會碰到大量的音樂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內容、形式、體裁、題材都非常廣泛,而且又具有高度專業(yè)化的作曲技巧,如和聲、復調、配器、曲式結構等。由于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的學生普遍存在基礎較為薄弱、音樂涵養(yǎng)不深以及音樂分析能力不強的缺陷,在接觸到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的大型奏鳴曲、歌劇和交響曲時,必然會出現(xiàn)聽不懂的現(xiàn)象。為此,我們提倡從符合學生審美心理的角度出發(fā),先給學生講解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時期短小抒情的鋼琴小品、藝術歌曲,再到大型套曲、奏鳴曲、賦格曲、交響曲等,由淺入深、步步深入。之后再回溯到18世紀古典主義時期甚至更久遠的時期,最后進入到20世紀的音樂。這樣由簡到繁的安排教學內容,有利于學生理解音樂的能力逐步得到增強。與此同時,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審美品味、藝術修養(yǎng)以及理論素養(yǎng)都會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而這些正是作為一名合格中小學音樂教師所應具備的素質與能力。

四、積極推進教學方法改革

《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的課程目標要求該課程的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獲得大量西方音樂文化知識,還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分析能力、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以及論文寫作等多方面的能力。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相當一部分西方音樂史的教師在教學中只會運用“ 填鴨式” 的講解方法向學生灌輸音樂史的知識點,這種“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不僅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不利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最終導致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不適應音樂新課程的教學。因此,改進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采用多學科、多視域交融法

多學科、多視域交融是將西方音樂史與相關的文化、藝術領域結合,例如音樂與文學、詩歌、舞蹈、宗教、美術、電影等,借助這些相關文化、藝術等領域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便于學生從多方位了解作曲家、作品,領悟作品的深刻內涵,而且讓繁復艱深的音樂史這樣的“史”課更為生動、鮮活,易于學生接受。這樣的教學使“提倡學科綜合,理解多元音樂文化”的基本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以至于將來能把它貫穿到音樂新課程的教學中。

(二)靈活使用多媒體教學法

西方音樂史的教學內容和范圍既龐大又復雜,包括數(shù)不勝數(shù)的作曲家、不勝枚舉的音樂珍品、悠遠漫長的歷史跨度以及紛繁多變的風格流派等。教師在講解過程中若能靈活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圍繞特定內容展示豐富的文獻資料、圖片信息、樂譜和音響等材料對提高教學效果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在講授“中世紀音樂”時,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此時期代表性的教堂建筑圖片,如巴黎圣母院、圣斯提凡大教堂、圣馬可大教堂、比薩大教堂、科隆大教堂、米蘭大教堂等建筑。這些壯觀神圣、凝重深邃的建筑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覺震撼。與此同時,配合播放中世紀的奧爾加農、經(jīng)文歌等。學生在多種感官參與的過程中獲得對中世紀音樂的立體的風格印象,從而充分感受到中世紀基督教音樂文化的燦爛輝煌。

(三)嘗試實踐體驗式方法

《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的教學離不開音樂作品,在強化學生對音樂作品聽賞的同時,還應鼓勵學生嘗試演唱或演奏作品。例如,為了加深學生對早期復音音樂的認識,除了給學生聆聽奧爾加農、第斯康特及經(jīng)文歌等多聲部音樂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分聲部演唱。通過親自參與演唱的方式加深對早期復音音樂的印象、認識與理解。在接觸到各種音樂體裁時,如藝術歌曲、歌劇詠嘆調都可以讓學生通過學唱的方式感受它們的風格特征、思想內涵等;像鋼琴小品、小奏鳴曲這樣的器樂體裁也是音樂專業(yè)大部分學生容易把握的,可以鼓勵學生演奏作品獲得對該作品及其創(chuàng)作者的深刻認識。這與音樂新課標提倡的“重視音樂實踐”的教學理念是相符的。

(四)多采用討論式、互動式方法

講授法是音樂史課最常用、最廣泛的教學方法之一,但單純的講授法會使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倍感枯燥乏味,教學效果可想而知。為此,教師在講解的同時應注重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和想象,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潛能,善于采用討論式、互動式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起學生參與課堂的欲望,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自由、民主、開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諧和的氛圍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大大提高教學效果。這種以學生為本、以學生自主、積極參與學習的教學方法的使用,不僅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提高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以后會自覺地將這些教學方法運用到中小學音樂新課程的教學中。

結語

在基礎教育音樂課程改革已走過十多個年頭的今天,高師音樂教育課程改革也在不斷向縱深發(fā)展。《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是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一門重要的史論課程,作為教授該課程的教師應充分挖掘其培養(yǎng)人才的內在功效,不斷探索教學方法的改革,促進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提高。這不僅體現(xiàn)了音樂新課標的課改精神, 也是當前高師音樂教育課程改革的大勢所趨。

參考文獻:

[1]金亞文主編.小學音樂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3:23―113.

[2].高師西方音樂史教學的優(yōu)化途徑[J].中國音樂,

2007(3):96―98.

[3]李晶.西方音樂史多媒體課件教學的探索與思考[J].音

樂探索,2007(4):107―109.

[4]周煒娟.重新審視高師音樂教育中的史論課――《西方音

樂史與欣賞》課程教學改革[J].藝術百家,2006

第6篇

【關鍵詞】音樂史論 教學改革 教學目標

音樂史課是高師音樂學專業(yè)的必修課程之一。如今,隨著我國音樂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和現(xiàn)代化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以及網(wǎng)絡資源的極大豐富,無論從音樂史課程的教材的編寫、教學資源的利用等方面都非昔日可比。然而發(fā)人深思的是,在各大高校的本專科音樂學專業(yè)的課程中,音樂史論課正陷入一個尷尬的境地。

在目前高師音樂諸多課程的設置中,技能課是首先受到重視的,因其在學生未來的職業(yè)生涯中,將是大部分學生用以謀業(yè)的工具;其次是和聲、曲式等技術理論課程,一方面學生在學習技能課的過程中必須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對于有深造要求的學生,這些課程乃是晉級的階梯;相比之下,音樂史類課程則備受冷遇。學生普遍感到上課形式大于內容,考試以背記題目大綱或拼湊論文從容應對。此種現(xiàn)狀與音樂史課開設的訴求已是南轅北轍,與新課程標準所體現(xiàn)的課改精神更是相去甚遠。因此,在多數(shù)音樂史課已成為擺設的今天,反思音樂史課程開設的功能,以新課改精神為參照重新審視音樂是課程的意義,成為高師音樂史論教師刻不容緩的要務。

一、音樂史課程設置現(xiàn)狀及開設目標

高師音樂史論課程一般分為西方音樂史、世界民族音樂史、中國古代音樂史及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課程的開設時間多為一學期或一學年。應當說,要在短短一兩個學期、幾十個學時內將這些門類的音樂史論做完整全面的理論闡述,又要包含相應的音樂欣賞,是較為艱巨的任務。以西方音樂史為例,即使最簡明的教材也涉及七個歷史階段、百余位音樂家的數(shù)百首作品。在這種情況下,高度的概括、填鴨式的灌輸是很難避免的。對學生來說,最有成效的學習方法是配合教師,將音樂發(fā)展史作走馬觀花式的觀照。在這個過程中,教與學的雙方都陷于史實的鋪陳而無暇旁顧。人人都不滿于此種現(xiàn)狀,但要做根本性的改觀卻又很難實現(xiàn)。

如何使史論課成為人們理想中的史論課,思考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應當清晰界定的是,怎樣的音樂史論課是理想的史論課。國家頒布的藝術課程標準中有這樣的描述:藝術課程應當具有人文性、綜合性、創(chuàng)造性、愉悅性和經(jīng)典性;藝術課程要具有創(chuàng)造價值、鑒賞價值、情感價值、智能價值和文化價值。

如果上述標準仍不能給人以具體而切實的印象,或許借助來自異國冷靜的審視目光有助于更加澄清思路。《音樂教育的哲學》一書的作者,來自美國的音樂教育課程理論學家貝內特?雷莫在對中國的音樂教育體系進行研究后指出,“中國傳統(tǒng)的學校音樂教學幾乎完全重在培養(yǎng)一套狹隘的表演、聽力和記譜技能……但是,在美國,理想的教師是鼓勵對音樂以盡可能多的方式進行開放自由的探索的人,以廣泛、深刻、音樂性的理解為首要目標……換言之,在美國,理想的境界是提供一種音樂性的教育而不是音樂培訓。”

比較上述兩種標準不難看出,在中西文化交流如此頻繁的今天,各國藝術教育的觀念已經(jīng)越來越傾向一致,我國的改革思路是符合國際藝術教育發(fā)展趨勢的,人文性、綜合性、愉悅性和探索性是收到如今世界教育界普遍任可的衡量標準。面對這樣的標準,作為音樂史論課的教授者或許應當慶幸――音樂史論課比技能課或者其它基礎理論課有著天然的優(yōu)勢,沒有一門課程比音樂史論更容易實現(xiàn)上述準則的統(tǒng)一。

二、近年來音樂史課堂教學改革的嘗試

潮頭所趨,近年來音樂史論課堂教學改革的嘗試已經(jīng)不是鮮見之舉,闡述改革探索經(jīng)驗的學術成果也常見諸報端。如何改變現(xiàn)狀,使音樂史論課堂擺脫沉悶乏味的課堂氛圍、引起學生的共鳴,增強趣味性與創(chuàng)造性,將音樂史論課的優(yōu)勢真正發(fā)揮出來,經(jīng)過一線從教者們的思索與總結,大致顯現(xiàn)了如下幾種改革思路:

第一,教學內容的優(yōu)化選擇。將內容進行優(yōu)化和重現(xiàn)組合,突出教學重點,使學生在學習中對音樂史上最有影響的作曲家和作品得以深入的了解。對重點之外的知識點則做一般性的介紹,或放在課余由學生自學完成。這一做法的好處是,避免了走馬觀花式的課堂灌輸,學生對于課堂知識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細致的學習、思考和消化,而不是蜻蜓點水式的簡單了解。與傳統(tǒng)的照搬教材內容的做法相比,這有助于啟發(fā)學生對知識深層探索的興趣。

第二,教學手段的更新。將多媒體應用于教學的做法如今已經(jīng)在高校課堂上普及,而網(wǎng)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為史論課堂注入了更多的新鮮活力。與十年前的音樂史論課堂相比,如今我們有了更優(yōu)越的教學條件,借助網(wǎng)絡搜集與課題相關的圖片、文字、樂譜、影像是一項并不困難的工作,教材上抽象的文字轉變成鮮活的畫面和音響,對于學生來說更樂于接受、容易理解。

第三,教學思路的拓展。在音樂史論課中打破按照歷史時期排序的、單一線條的講解模式,按照一定規(guī)律將同一層次的內容做聯(lián)系和比較以增強學生對音樂發(fā)展史多維的、立體的了解。在此類論作中,較常見的觀點是將傳統(tǒng)的音樂時期模塊改為以時間順序為基礎、按照音樂作品的體裁風格的轉變?yōu)榻虒W線索進行講授,以引起學生對音樂本體發(fā)展變化的興趣,并有利于他們結合自己的專業(yè)有選擇的進行深入鉆研。

蔡良玉先生的《對西方音樂史教學中中西音樂比較視野的思考》一文則在這方面提供了更為宏闊的思路。文中將古希臘《荷馬史詩》與我國的《詩經(jīng)》、古希臘的音樂哲學和我國早期儒家音樂思想等五項音樂現(xiàn)象進行了對比研究,從而提出了打破學科內割裂的現(xiàn)象、嘗試跨學科教學與研究的價值所在。

同樣值得關注的還有逸兵的《作為文化現(xiàn)場的“西方音樂”――對西方音樂史教學的一點思考》。文章提出,音樂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的外在表現(xiàn)樣式之一,離開了對當時民族文化內涵(文中稱為“文化現(xiàn)場”)的基本了解,是無法達到完整捕捉音樂載體信息的目的的。這一觀點對音樂史論課深度的開掘提示了有效的途徑。

三、高師音樂史論課堂將走向何方

撥開紛繁復雜的觀點,音樂史論課開設功能與意義的實現(xiàn)依然離不開對一堂音樂史課的具體環(huán)節(jié)的思考與勾勒。一堂音樂史課應當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些什么?在有限的幾十個學時中該側重基礎知識的傳輸還是聽賞?從學生的學習收獲的角度也許更容易探索這些問題的答案。

(一)基礎知識

基礎知識的累積是每門學科的學習的前提和必要條件。在音樂史論課程中,關于音樂時期、音樂體裁的基本涵義、每個時期代表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領域和代表作品甚至重要作品的主題等常識型內容皆屬于基礎知識的范疇。雖然將史論課等同于把這些知識點進行簡單灌輸是不可取的,但離開了學生對這些知識的認知和記憶,達到更深層的教學目標就是一句空話,猶如離開了文字卻要探討文學。所以,對于基礎知識的強制性記憶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基礎知識的獲取應當依靠什么方法完成呢?按照普通的高師學生的學習能力,通過參照教科書和查閱資料完全可以達到對這部分知識的了解。音樂史教師完全可以放手將這部分內容變?yōu)閷W生的自學內容,并通過制做詞條等方式將學生被動的、機械的抄寫記憶過程變成學生主動查資料、做筆記的創(chuàng)造性過程。這一方面避免了教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給學生造成厭倦心理,另一方面大大加速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二)賞析訓練

音樂史課必然包含音樂材料的賞析,但課堂上匆匆的聽賞通常猶如走馬觀花,教師的分析和講述也多流于空泛――“蘊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旋律性極強”、“擅長對氣氛的渲染”等語句很難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大量的欣賞內容需要充足的時間作為保證;對于很多篇幅長大的作品,如西方音樂史中的交響樂作品,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反復的聆聽才能使人有比較完整的印象。這樣耗時的功課放在課上進行會占據(jù)太多時間、影響教學進程,在課下又很難監(jiān)督學生的完成情況。因此,賞析訓練適宜將課下的賞與課上的“析”結合進行。教師在課堂上以“析”為主,從作品的背景、主題、結構、和聲、曲式等方面帶領學生剖析音樂,并以之作為學生課后聽賞的指導,引起學生探索與印證的興趣;課后學生則可以從容的進行反復聽賞,并將所想所得在下次課上反饋、討論。這樣既大大節(jié)省了課堂上時間、保證了進度,又使欣賞的效果得到保證,同時還能調動學生主動學習和課堂互動的積極性,可謂一舉三得。

(三)音樂史論之“論”

在基礎知識得以鞏固、賞析材料充分熟悉后,音樂史課最重要的部分,“史論”之“論”就有了實踐的基礎。回顧上文,音樂史課所要達到的目標――人文性和創(chuàng)造性之所以有得以實現(xiàn)的可能,并非因為音樂史課是簡單的基礎知識和欣賞內容的疊加,而是因為在課堂上能給學生提供一方思辨的天空。

音樂史作為人文學科,其闡述必然與各種學術觀點息息相關,教材的選用、教師的知識結構和主觀視角都會影響對一段歷史、一首作品或一個音樂家的印象與評價。將觀點與史實區(qū)別開來,這是史論課上極易被忽視的。尤其在音樂本體賞析的環(huán)節(jié),每個人對于作品所產(chǎn)生的高度個人化的感受是千差萬別的,在這一基礎上產(chǎn)生的觀點自然會有差異。不同觀點的顯現(xiàn)與交流則是學生思辨的最佳啟蒙方式。

以論文的形式進行考核是音樂史教師經(jīng)常采用的方法,也是有效的促進學生深入學習研究的途徑。但學生對于這樣的功常常是一抄了之,論文變成史實的陳述,無論點可言。因此,論文寫作之初,教師對學生立論的引導就顯得十分關鍵。

乘著新課改的春風,音樂史論課程的教學改革方興未艾。但不可否認,教學改革措施從理論成果到課堂實踐再到成功地系統(tǒng)化與定型推廣,仍然是前路漫漫。更新教育理念、不斷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應當是音樂史論教師貫穿于教育實踐的不懈追求,只有這樣,音樂史論課才能夠向著真正的素質教育的方向順利發(fā)展前行。

參考文獻:

[1]音樂史論問題研究,于潤洋,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2]作為“文化現(xiàn)場”的西方音樂――對西方音樂史教學的一點思考,逸兵,藝術百家2006年第四期.

第7篇

【關鍵詞】高職人文素質;音樂賞析;課程設計

【分類號】J60-4

一、音樂教育現(xiàn)狀

近年來,藝術教育越來越受重視,推動了音樂教育的發(fā)展。音樂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樂趣,是抒感的一個方法。我們從幼兒園到大學都上過音樂課,一直在進行著音樂的教育。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接受的大部分是西方音樂,賞析的作品大部分也來自于西方的經(jīng)典音樂作品。盡管是傳統(tǒng)音樂,人們還是按照鑒賞西方音樂的方法去品味,這就對傳統(tǒng)音樂色賞析出現(xiàn)了誤解,使那些有力量、有價值的音樂就此埋沒。因此,應該呼吁大家完善和提高對音樂賞析課程的重視,學會正確賞析除西方音樂之外的好音樂?,F(xiàn)在的音樂教育體系以技術和審美為主,受西方音樂教育影響頗大,音樂教育比較模式化,固步自封,使得音樂教育模式化、單一化,側重技能,本文認為這種模式已經(jīng)逐漸脫離音樂的發(fā)展方向。西方式的音樂教育使得民族傳統(tǒng)音樂逐漸缺失,音樂教育轉換新的教育方式勢不可擋。

二、音樂教育和音樂賞析價值

我國的音樂教育體現(xiàn)了工業(yè)文明的進展,具有工具色彩,在現(xiàn)在時代轉型背景下,要想跟上時代變化,現(xiàn)代音樂教育規(guī)范化教育必須創(chuàng)新和改進。音樂是社會文明和民族精神文化的代表,重視音樂教育,有利于育人和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西方式音樂教育以哲學理論為根本,比較模式化、死板,現(xiàn)在音樂比較追求個體化,注重生態(tài)文明,回歸創(chuàng)建音樂的作家本身,有利于更好的產(chǎn)生共鳴。音樂賞析的目的是了解創(chuàng)作的初衷,可以通過作品表達自己的感情,實現(xiàn)個人節(jié)操的升華,建造個人的精神世界。音樂賞析不僅懂了別人,也讓別人懂了自己,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三、音樂賞析課程設計

課程設置是進行音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包括教授科目、大綱、內容、課時、教學形式等項目,是如何實施音樂教育的標本。還包括師資力量、生源水平等等。課程設計一定要重點突出,注重實踐和以學生為本。

1.師資力量和生源情況

老師是音樂之路的啟蒙者,是音樂這趟旅行的領路者,在學習音樂旅行上扮演了重要角色。音樂教育需要資深的,有多年學習音樂經(jīng)歷的人,重要的還需要有能力啟發(fā)和帶動學生們的情感。賞析音樂的第一步是能產(chǎn)生共鳴,讀懂它內在的情感,把死的東西變?yōu)榛畹氖挛?。老師發(fā)揮著重大的作用。

音樂也需要有天賦的人,如果一個人天生五音不全,那何談領略音符的力量。要想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能繼承發(fā)揚音樂的人,生源水平也是關鍵的一步。選擇有天賦的、潛力的學生,也可以減少音樂教育時間,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培養(yǎng)更多音樂賞析“巨人”??梢酝ㄟ^最常見的考試為標準來衡量,如飽含情感地朗誦、歌曲演唱、舞蹈表演、模仿等等方法。

2.課程結構

根據(jù)往年課程結構,主要分為常識教育課程、音樂專業(yè)知識、音樂賞析專業(yè)知識、專業(yè)課外拓展及實踐教學五個部分。從形式上來說,與其他高校框架一樣,主要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顧名思義,是每個學生應該熟知的音樂基礎理論知識;選修,則根據(jù)學生自身的喜好來選擇的,體現(xiàn)了音樂的個體化。但是,選修和必修課程比例一定要適當,專業(yè)課程不能太少。專業(yè)課程才是是音樂賞析學習的主要知識,是音樂賞析的基礎。除此之外,應該根據(jù)個人不同情況,因材施教,拋棄原有的守舊的模式,實行培養(yǎng)人才的彈性化模式。

3.課業(yè)內容

高校的音樂賞析教育也是普通的轉科大學教育,也需要完成每個大學生應該學習的東西,例如英語、計算機、體育、思想政治素養(yǎng)和軍事理論等。除此常規(guī)的課程項目外,重要的就是專業(yè)的音樂教育。音樂賞析的學習范圍非常廣,因為首先音樂的范就很廣,有流行音樂、古典音樂、音樂劇、舞臺劇,各種戲曲及鋼琴曲、吉他曲等各種樂器奏出的曲子,其次還有東西方的差別,即使都是搖滾,東西方的搖滾又有不同的味道。一定要注意避免課業(yè)內容太窄,使學生認識面窄,難以實現(xiàn)高質量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

4.教育方法

古往今來,針對音樂賞析的教育方法層出不窮,隨著新時代的到來,新的以學生個體發(fā)展為核心的音樂賞析教育方法逐漸適應了大眾要求。人是社會的主體,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都是為了人這個個體。其實,音樂的享受本來就是注重個人感受,音樂賞析要體現(xiàn)個人價值。其次要選用適合東方特色方法,從東方音樂角度出發(fā)學習。要學會賞析,就要先學會領悟音樂,領悟音樂最好的方法就是面向大自然,走向生活,體現(xiàn)實踐的重要意義,學習音樂的產(chǎn)生,從根本上了解音樂。在你能懂一首音樂的時候,你也就在慢慢學會賞析了。

5.課業(yè)評估

就像學生的考試一樣,考試必不可少,定期評估也至關重要。定期評估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挖掘潛力,可見評估的重要性。課業(yè)評估可以分成多種形式,課堂積極性、書面形式和自我創(chuàng)作等。專業(yè)的理論基礎需要書面的形式,可以是論文,也可以是卷子。學習的不同內容的音樂進行創(chuàng)作及自我點評。最終通過專業(yè)的老師們綜合各方面表現(xiàn)給出成績。

四、總結

隨著音樂越來越多,能理了解它的人越來越少,對音樂方面,這是極大的埋沒,對我們是極大的損失。懂音樂賞析的人能幫人們去了解它,不管它對你意義如何。一首歌,可能能讓沒有勇氣的人鼓足勇氣,可能能讓寒心的人再次感受到溫暖,可能能讓喪失信心的人重拾信心,這就是音樂的力量,這就是音樂賞析的力量。彈性化、科學化、創(chuàng)新化地進行音樂賞析教育是大眾追求的目標。按照如此教育發(fā)展,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音樂賞析界將呈現(xiàn)繁榮景象。

【參考文獻】

[1].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lián)合編寫.教育學基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金亞文:《高中音樂新課程教學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