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0 18:16:09
序論:在您撰寫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 教育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23-0081-02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衡量高素質人才的一個重要方面。激烈的競爭、復雜的人際關系、嚴峻的就業(yè)形勢等一系列問題給當代大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有些大學生無奈采取了極端的、令人心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給家庭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因此,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引導大學生消除心理障礙,培養(yǎng)他們健全的人格,全面提升綜合素質,是時代的需要,也是高等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一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的心理走向成熟、人格趨于完善的重要時期。許多青年學子們面對來自社會、學校、家庭、學習、擇業(yè)、人際關系等多方面的壓力,常常感到迷惘、焦慮不安、自卑等。
1.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當今時代不良的社會風氣造成大學生對社會消費產生不平衡的心理,以致人生觀和價值觀也發(fā)生了變化,精神層面的淡漠和社會責任感的缺失越來越明顯,再加上激烈的競爭、快節(jié)奏的生活、嚴峻的就業(yè)形勢等,大學生感到無所適從,陷入困惑與迷茫,這些狀況如不及時調整,很容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
2.學校環(huán)境的影響
近些年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迅速,大學生人數(shù)的激增,給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在教師數(shù)量和質量很難得到保證的情況下,教育教學及其管理要做到位比較困難,學生的身心健康出現(xiàn)問題也就不能及時地得到解決。另外與中學相比,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人際關系等環(huán)境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
第一,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來自五湖四海的新生,遠離父母,懷著理想與渴望,帶著不一樣的生活習慣,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他們除了日常生活要完全自理外,生活、學習都在一個復雜多樣的眾人環(huán)境里。大學課程復雜多變,且需要較強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新生往往不適應這種變化,產生很大的壓力,從而直接影響其正常的學習生活。
第二,課外活動的變化。大學是學生的自我管理,班級事情多,社團活動多,人際交往多,學生除了要處理好自身的學習、生活外,還要擔負起一定的社會工作,有的新生難以適應這樣的生活,產生壓力也就不足為奇。
3.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
現(xiàn)今的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為了升學,父母往往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重視智力教育而忽視情感教育,放松了對孩子意志品質和吃苦耐勞精神的培養(yǎng),致使孩子們體會不到生活的艱辛。一旦進入社會,面對激烈的競爭,大多數(shù)都經受不了挫折,身心受到嚴峻的考驗。另外,有的家長采用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子女容易形成諸多不健康心理。再者,家庭的經濟狀況和不穩(wěn)定的家庭關系也影響著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4.自身的因素
家庭、學校和社會環(huán)境都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但自身因素也不可忽視。
第一,自滿、松懈心理??既〈髮W的新生,由于周圍人的羨慕和夸獎,容易產生驕傲自滿情緒,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也有的同學認為長期拼搏的目標已經達到,心理上得到了滿足,生理上需要休整;加上進入大學后新的奮斗目標不明確,競爭的氣氛有所減弱,沒有了高考時老師和家長的叮囑,很容易產生松懈的心理。
第二,學習成績問題。由于新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方式的變化給一些大學新生帶來了不適應,很多學生會發(fā)現(xiàn)自己在高中時的那種優(yōu)勢已不存在,自己不再是老師和同學們關注的焦點,眼前是重新分化組合的局面,失落感油然而生。也有一些學生在進入大學后因不能掌握大學學習的方法和技巧而導致考試成績不合格,他們感覺自己無顏面對親朋好友,從而情緒低落,產生厭學、自卑、自信心不足等一系列嚴重的心理問題。
第三,人際交往問題。很多學生從小一直是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的,缺乏人際交往的經驗,不懂得如何與他人溝通和關愛他人。進入大學后,面對全新的生活與學習環(huán)境,全新的人際群體,很多學生感到不適應,心里話沒有可傾訴的對象,久而久之,他們逐漸對生活和學習產生困惑。如果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異性之間的關系處理不好,將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個別學生還會產生失控、自卑、孤獨寂寞的不良情緒,有的甚至沉迷于網(wǎng)絡,在虛擬的網(wǎng)絡世界里尋求心理安慰等,這些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
第四,心理環(huán)境的影響。大學校園是大學生進行思想、知識、價值觀交流的重要場所。然而,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缺少真誠的心理溝通。當學生發(fā)生心理障礙時,把矛盾、困惑、憤怒等情緒積壓在心里,一旦爆發(fā),就會做出失去理智,甚至不可思議的舉動。
第五,情緒波動問題。大學生能否正確對待情感問題,已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大學生由于生活閱歷淺,社會經驗不足,對人生和社會問題的認識不深,加上他們是獨生子女,自身存在著任性、自私、缺乏合作精神等不良習慣,極易受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有的出現(xiàn)焦慮不安和情緒波動;有的則易于感情用事,容易沖動,心情好的時候待人處事合情合理;心情差的時候,說話做事讓人無法接受,甚至會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而一旦情緒穩(wěn)定下來,又后悔不已。
二 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每個人都會碰到不順心的事,而不快樂的心理得到及時宣泄也非常重要。當痛苦、憤怒得到排解后,人才能更加接近理智。
1.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大學生健康的心理,離不開社會這個大背景,需要全社會的關注,為他們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利用文化市場和社會媒體,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政治風氣,利用法律、行政、道德的力量減弱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和腐敗現(xiàn)象造成的陰影。
2.學會自我調節(jié)
第一,要有明確的目標。一個人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就會戰(zhàn)勝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不斷地汲取新知識、新技能,發(fā)展多方面的自身能力,來提高自身的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fā)展。
第二,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在學習和生活中會遇到不順心的事,要保持健康的情緒,善于從學習中尋找樂趣,適當?shù)貋硪稽c阿Q精神,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和良好的心態(tài)。同時,要認識到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要想取得好的學習成績,掌握更多的生存本領,就要有堅強的意志和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第三,培養(yǎng)廣泛的興趣和愛好。大學生們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鍛煉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培養(yǎng)業(yè)余愛好,如讀書、聽音樂、練字畫等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動,豐富大學生活,融于大學這個和諧集體中,養(yǎng)成健康有序的學習生活方式,學會控制情緒,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
第四,學會尊重別人。如何與周圍的同學友好相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要獲得良好的人際關系,首先要學會互相尊重,這種尊重體現(xiàn)在對同學的意見、生活習慣等各個細節(jié)中,多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樂于與人分享,不管是物質上的還是思想上的分享,這樣才能使人際關系更和諧。
3.學校重視
對大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不僅關系到高等教育能否培養(yǎng)出適應社會要求的新型人才,而且關系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
第一,開展心理輔導,心理咨詢人員通過心理治療和開展各種形式的心理訓練,及時疏導心理問題,做到防患于未然,不能等到出現(xiàn)問題才去重視,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學會積極的應對方式;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讓學生勇于面對心理問題,并積極地尋求解決的方法。還要教育大學生正確對待挫折,面對困境要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二,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能使同學們生活在一個健康和諧有朝氣的集體環(huán)境中,陶冶他們的良好情操。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文藝比賽、體育競賽,這樣既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興趣,發(fā)揮了特長,更增強了集體凝聚力和親和力。
通過教學實踐和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引導和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的人際交往心理,掌握人際交往方法和技巧,教育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應學會信任、尊重、寬容,以誠相待,用真誠去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獲得真誠的友誼,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學校可采取完善勤工助學、特殊困難補助、學費減免等策略來幫助貧困生,幫助他們克服自卑的心理。
第三,作為高校窗口的圖書館也要配合學校創(chuàng)建閱讀治療閱覽室,集中展示有助于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文獻,開辦閱讀療法講座,達到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目的。
第四,選拔高素質的輔導員,輔導員的品德、能力、興趣、心態(tài)、情緒、情感、氣質、心理健康狀況等都對學生有著強烈的感染作用,對學生心理發(fā)展和個性品質的形成具有深遠的影響。學校在選拔輔導員時,要任用有工作經驗的、態(tài)度積極的、高素質的人員,這樣有利于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輔導員要表現(xiàn)出愉快樂觀、積極進取、自信、自尊、自愛、自強、民主平等、寬容大度等良好的心理品質,用自己正確的動機、積極穩(wěn)定的情緒、高尚的情感、頑強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去影響學生、塑造學生,使學生在模仿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第五,授課老師既要授課又要育人,各教學環(huán)節(jié)、各門課程宜互相配合,體現(xiàn)“教書育人”,這樣才能營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素質教育的氛圍,確保心理素質教育取得預期的效果。因此,高校教師應當具有教育學、心理學的修養(yǎng),牢固樹立生態(tài)學教育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如在理科教學中注意培養(yǎng)大學生耐心細致的品質,在掌握重點、難點問題中注意培養(yǎng)大學生的恒心、毅力和耐挫力等。
4.家庭關愛
家長要更新觀念,不要認為孩子上了大學自己就沒事了。孩子雖進了大學,但心智還沒有完全的成熟,很容易受外界影響,所以家長要多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在校的情況,鼓勵孩子要合理地安排時間,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多參加課外活動,鍛煉自己的能力,充實而愉快地度過四年的大學生活。
三 結語
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也是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和保證。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當今社會,素質教育工作要不斷加強對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意志力、思維力、創(chuàng)造力、生存能力、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yǎng),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把握未來,不僅要做好思想品德、智能、技能、體魄的儲備,更要做好戰(zhàn)勝各種困難的心理準備。大學生只有具備了健康的心理素質,才能滿懷信心地迎接未來的挑戰(zhàn),真正擔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
參考文獻
[1]周振昌.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9(31):206
[2]武昊宇.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途徑[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09(6):88~90
前言
大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其在高校教育當中,在關注學生學習的同時,還應關注其心理健康,了解其主觀幸福感。受到學習、生活和就業(yè)壓力的影響,大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缺乏主觀幸福感,這是制約其成長與發(fā)展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為了提高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需要針對其心理壓力,給予相應的幫助,更好的維護其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tài),對于其成長與發(fā)展有著積極的影響。
一、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差的原因
心理和精神壓力的產生,是導致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差的主要原因,而壓力則主要源自于學習、生活和就業(yè)三個方面。
1.學習
大學生在專業(y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些困難,同時還需要面對計算機等級、英語四六級等各類考試,會使其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較為被動,不能很好的掌握學習方法。加上學習態(tài)度消極、學習興趣不高,難以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自信心,產生消極、負面的情緒,而這種情緒還會持續(xù)影響其日常生活。
2.生活
除了學習之外,在生活中,大學生也要面對各種壓力,主要來自于人際關系、經濟等方面。大學生對于人際關系十分重視,并將人際關系與成功聯(lián)系起來。當然,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于大學生個人的成長與發(fā)展有著積極的幫助。但是部分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和心理狀態(tài)會受到其人際關系的影響。當大學生處于良好的人際關系當中,并在心理上感到滿足,其心情會更加愉悅,主觀幸福感更高。而多數(shù)大學生均處在一個不穩(wěn)定的人際關系當中或是其對于自身所處的人際關系不滿意,則會出現(xiàn)心理失衡,主觀幸福感也會隨之下降,嚴重者則會出現(xiàn)焦慮、抑郁的狀態(tài)。
金錢能夠為大學生帶來主觀幸福感,但是不應摻雜功利、拜金等不良心理。受到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部分學生認為主觀幸福感完全建立在充實的物質基礎之上,會使一部分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產生自卑、消極的情緒,導致其主觀幸福感的下降,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而大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善經濟狀況,則能夠提升其主觀幸福感。由此可見,經濟狀況會影響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
3.就業(yè)
據(jù)統(tǒng)計,2017年我國高校畢業(yè)生達到795萬,就業(yè)壓力空前巨大。面對復雜嚴峻的就業(yè)形勢,應屆畢業(yè)生開始在就業(yè)、考研以及公務員考試之間進行選擇,并存在著猶豫和疑惑,擇業(yè)、應聘前景并不明朗。多數(shù)大學生對于就業(yè)形勢并不樂觀,認為就業(yè)難度較大。在就業(yè)難問題上,更多體現(xiàn)在擇業(yè)難,大學生的期望值和現(xiàn)實之間存在較大的落差。經歷多次失敗和挫折之后,大學生對于就業(yè)的自信下降,熱情也逐漸消退,心理和精神壓力隨之增加,并導致其主觀幸福感的下降[1]。
二、基于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疏導
在高校教育中,應更多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并為其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由專業(yè)的心理教師對其進行心理疏導。了解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壓力,耐心聽取其主訴,針對學生的煩惱,給予切實、有效的幫助。?o予學生以鼓勵,使其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情,積極、自信的面對學習和生活,更好的維護其心理健康,提高其主觀幸福感。河北旅游職業(yè)學院的心理咨詢中心,定期為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測評和主觀幸福感測試,從中了解大學生的心理困擾。對于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需要定期接受約談,得到心理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以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在此基礎上,學院心理咨詢中心還建立了微信公眾平臺,定期向大學生推送健康知識,在學習和生活方面有著一定的幫助。該微信公眾平臺還具有主觀幸福感測試功能,大學生通過填寫主觀幸福感量表,自主進行測試,使其對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解,并學會自主調節(jié)情緒和釋放壓力。
2.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
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并以校園文化作為引導,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培養(yǎng)其正確的價值觀念。在專業(yè)教學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更快、更好的成長和進步。豐富校園生活,營造和諧的氛圍,讓“主觀幸福感”成為一種校園文化的一部分。開展多樣化的校園文化活動,如校園辯論賽、演講比賽、體育比賽以及音樂節(jié)等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語言、視覺、身體運動,發(fā)揮其自身的特長和優(yōu)勢,能夠讓學生從中獲得滿足感,進而提高其主觀幸福感。大學生在參與校園活動的過程中,對于人際關系的建立、自我認知的提升均有著積極的幫助。該過程中,大學生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能力得以挖掘出現(xiàn),并充分予以展示,進一步提高其自信心。
3.就業(yè)指導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對于即將畢業(yè)的大學生來說,就業(yè)指導是十分必要的。在就業(yè)指導的過程中,還應關注大學生對于就業(yè)的擔憂和顧慮,并認真解答其疑惑的問題。就業(yè)指導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來面對就業(yè)形勢,同時對就業(yè)、擇業(yè)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做好心理準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yè)競爭力,減輕其就業(yè)壓力。該過程中,大學生有著明確的職業(yè)規(guī)劃,就業(yè)成功率更高,其主觀幸福感獲得顯著的提升[2]。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2-012-01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題,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通過分析當前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旨在找出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以幫助大學生擺脫心理問題的困擾,走出心理陰影,順利完成學業(yè)。
一、當代大學生主要的心理問題
當前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有抑郁、焦慮、偏執(zhí)、精神分裂等,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由于家庭因素引起的心理問題。不少大學生由于家庭因素出現(xiàn)心理問題,從而影響心理健康。例如在孤兒、單親或是離異家庭生活的孩子,他們的心理問題較為突出。另外據(jù)有關資料調查顯示:不少大學生由于家庭貧困而引起自卑,在人際交往中表現(xiàn)出沉默寡言、孤僻和不合群的性格,其中大一、大二年級的學生心理問題占有相當比重,有的貧困學生心理問題到了很嚴重的程度。
2、由于對專業(yè)不感興趣而產生的心理問題。在大學里,學生因為不喜歡自己的專業(yè)而缺乏學習興趣的例子并不少見。深入了解發(fā)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①在報考大學志愿時,對各專業(yè)情況不了解,因此盲目報考;②志愿服從調劑,對所學專業(yè)不感興趣,但又不得不讀下去,因而感到很迷茫;③受各方面的影響,認為自己所學的專業(yè)沒有發(fā)展前途,因而缺乏學習熱情;④對本專業(yè)學習的艱苦性估計不足,遇到困難就失去了信心。由于上述因素的影響,使一部分學生對學習產生厭煩和抵觸情緒,從而造成心理上的壓力。
3、適應能力差,不能較快地融入大學生活。這種現(xiàn)象集中體現(xiàn)在剛入學的新生當中,他們對陌生的環(huán)境、陌生的老師和同學感到很難適應,不能及時地融入到新的集體當中,從而產生情緒波動。這種心態(tài)如果不能及時調整,便會出現(xiàn)失落、自卑、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
4、學習壓力大,不能較快地適應大學節(jié)奏。許多學生昔日可能是班級中的佼佼者,可是進入大學以后,發(fā)現(xiàn)大家都很優(yōu)秀,個人感覺失去了往日的自豪感和優(yōu)勢,所以學習壓力就會變大,這樣始終使自己的精神處于高度緊張狀態(tài),時間一長,可能會導致強迫、焦慮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現(xiàn)。
5、交際能力差,不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F(xiàn)代大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他們來自全國各地,經濟文化背景各異,生活習慣和行為養(yǎng)成也不同,因而交往也相對比較困難。如果處理不好,就容易使氣氛緊張,從而導致心理壓力,人際關系緊張或不協(xié)調是大學生最常見的心理困擾。
6、就業(yè)壓力大,不能準確的對自己進行定位。進入大學后,學生們對前途的憧憬轉為現(xiàn)實。目前,就業(yè)競爭激烈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形勢,社會人才的需求,實際的工作情況,以及自己的主觀愿望等,都會引起他們各方面的思考和權衡,在這個過程中許多心理問題也隨之產生。
7、情感問題也成為大學生中常見的心理現(xiàn)象。情感問題是大學生活常見的問題之一,處理不好,就會產生壓抑、抑郁等情緒。大學生對情感方面的問題能否正確認識與處理,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眾多案例表明,情感危機已成為引發(fā)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1、努力創(chuàng)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一方面,進一步利用好傳統(tǒng)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例如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定期舉辦相關講座等,向大學生系統(tǒng)介紹和傳授心理衛(wèi)生知識,幫助大學生了解自身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掌握一些基本心理調節(jié)方法。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網(wǎng)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利用校園網(wǎng)心理健康教育主頁、心理熱線、QQ等形式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它的匿名性和無約束性能縮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而且還能發(fā)揮其時間具有靈活性、信息反饋迅速的優(yōu)點,容易為大學生所接受,有助于他們的心理健康。
2、全面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首先要通過完善相關制度,設置專項資金,培養(yǎng)和引進一支專門的心理輔導教師隊伍。此外還可以發(fā)動學生社團成立心理健康協(xié)會,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通過學生社團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生自主組織、自主開展活動,在輕松愉悅氛圍中,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大力開展陽光心靈活動。只有美麗的心靈 才能感受生命的美麗。只有擁有陽關心靈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陽光,學會用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人生。廣泛開展陽光心靈活動,能夠幫助大學生用愛與科學知識塑造健康美麗的心靈,讓內心世界灑滿愛和陽光。積極引導大學生多讀好書,多聽好歌,多與人交流,讓大學生擁有健康陽光的心靈,提高大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識,多一點寬容,多一份感動,從而對生命充滿信心和敬意。
4、加強戀愛教育,樹立正確的戀愛觀、人生觀和道德觀。一個心理正常的人或遲或早會對異性產生傾慕、愛戀之情,這是身心發(fā)展的必然所致,是無可厚非的。但如何處理好戀愛與學習之間的關系至關重要,否則就會陷入種種困惑,甚至無法自拔。因此加強對大學生戀愛教育勢在必行、刻不容緩。首先要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人生觀和道德觀。一個人有了明確的奮斗目標和前進方向,就會遵守社會道德規(guī)范,理智地對待愛情和婚姻大事,正確地對待戀愛中的各種矛盾,使愛情沿著健康的道路發(fā)展;其次要教育學生擺正愛情與成才位置。使他們懂得珍惜自己寶貴的青春年華,理智地處理好愛情與成才的關系,在有限的青春里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精彩!
參考文獻:
[1] 李智慧,龍躍,齊立強.高校輔導員工作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2009(5).
[2] 陳海波,韓天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及實施途徑[J].人才培育,2010.
[3] 溫永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xiàn)狀探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3).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R3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3(2012)08-0123-02
一、心理健康的標準及重要意義
健康的心理是大學生步入社會、適應社會的需要。大學生作為社會發(fā)展的人才,身負國家發(fā)展、家庭希望的重任,只有具備健康的心理,才能經受住挫折的考驗,才能勇挑重任,因此注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
二、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不能正確評價自己
一些大學生由于家庭條件較好,在學業(yè)上也比較順利,自我感覺良好。總認為上了大學或取得更高的學歷后,自己的智商和能力都比較強。大學未畢業(yè)就夢想著找一份好的工作,成就一番事業(yè),而在面對困難時又不能有客觀的心態(tài),產生了兩種不健康的心理:一是不愿接受社會現(xiàn)實,認為社會不公平,自己的才能沒處發(fā)揮,造成主觀的就業(yè)困難;另一種是懷疑自己的能力,失落感較強,產生自暴自棄的想法。
(二)抗壓能力較弱
一些大學生就業(yè)后,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心理承受力差,表現(xiàn)出身心疲憊、力不從心、情緒失控、焦慮緊張等一系列問題。嚴重的出現(xiàn)精神崩潰,產生厭世的想法。如一些學習成績較好的大學生,由于社會的情況與自己預期中的有差距,對自己、社會產生懷疑;有些同學因家庭條件差,步入社會后會在經濟上、婚姻上遇到困難,產生自卑心理。在面對步入社會的壓力時,大學生們不能夠及時的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往往會埋怨家庭、社會以及自暴自棄,不能正確的看待壓力,也沒有建立良好的釋放壓力的方法,造成嚴重的心理壓力,產生抑郁癥等心理疾病,甚至做出傷害自己、傷害別人的行為。
每年各個高校都有學生自殺或他殺的慘劇發(fā)生,原因各有不同,其中比較常見的有兩種:一是對未來的恐懼,二是感情不順。一些學生由于大學期間成績不佳,很懼怕諸如“拿不到學位證”、“找不到工作”等問題,選擇了極端的方式;還有些學生戀愛過程中受到傷害,心理承受能力弱,對問題的認識不客觀,做出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
(三)缺乏人際交往能力
目前大學生大多都是九零后,這一代大學生普遍都是獨生子女,自身存在較多的問題。獨生子女在家里常常受到父母的寵愛,從小沒有兄弟姐妹,所以養(yǎng)成了嬌生慣養(yǎng)、不體諒他人、不懂得分享、不擅長交際等等一些普遍的性格缺點,在與他人交往的時候往往會產生一定的障礙。加之自我調節(jié)能力較差,有時又過于敏感,所以常常感到人際交往的欠缺。同時,由于網(wǎng)絡的發(fā)展,人們普遍習慣于網(wǎng)絡交往,常常忽略了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
(四)社會壓力感較大,缺乏幸福感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我國就業(yè)競爭力也越來越大,加上近幾年的物價頻頻上漲,給大學生造成了一定的社會壓力,也給他們的心理帶來了一定的困擾。大學生由于沒有經驗,薪酬相應較低,這與社會需求相矛盾,使畢業(yè)生在理想和面包之間做出抉擇,往往為了生存而放棄自己理想的工作。這使他們缺乏安全感、幸福感,產生一些不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導致不健康的心理問題。
三、解決措施和建議
(一)加強校園心理輔導工作
目前許多高校已經針對心理問題建立了專業(yè)的心理輔導機構,對大學生進行入校后的心理追蹤,對有明顯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關注。但是,這樣的關愛力度并不夠。由于社會環(huán)境及大學生的生活都在發(fā)生著變化,心理問題也在隨之變化,加上高校學生人數(shù)多,心理輔導老師的數(shù)量較少,所以很多問題常常被忽略,這也是高校每年都有自殺或他殺案例發(fā)生的原因之一。所以,高校應加大心理輔導的力度,對學生管理更細致,在就業(yè)、升學、戀愛等關鍵問題上有所把握,加強對學生心理情況的掌握。
(二)改變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對于孩子心理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雖然獨生子女的客觀情況無法避免,但是家長應當理性的教育,不應過分寵愛、保護,要讓孩子融入到群體中,建立健康的人際交往,培養(yǎng)他們與人協(xié)作、分享的能力,避免“特殊化”教育,培養(yǎng)他們的環(huán)境適應能力,建立強大的心理基礎。
(三)大學生要加強自我鍛煉
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了,在大學期間應當加強對自我心理的鍛煉,提高自己的抗壓能力,培養(yǎng)社會交往能力,鍛煉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調整心態(tài),使自己更能適應新環(huán)境。只有大學生自己努力培養(yǎng)心理能力,才能夠建立強大的心理基礎,更好的適應社會,才能樂觀的生活,感受到快樂和幸福。
(四)為大學生創(chuàng)造更好的社會環(huán)境
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支柱,關愛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是全社會的責任,社會應當為他們提供更好的社會環(huán)境。例如:企業(yè)可以放寬對畢業(yè)生的要求,給予畢業(yè)生更多的機會和學習的空間;我國應當加快對經濟危機影響的處理,盡快擺脫經濟低迷的困境,為大學生創(chuàng)造更好的就業(yè)形勢,減少他們的心理
壓力。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
大學生新生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重要階段,生理發(fā)展基本成熟或正在成熟,而心理發(fā)育尚未確定。尤其是情感豐富與情緒不穩(wěn)定的矛盾狀態(tài)十分明顯。社會轉型、經濟轉軌、東西方文化的交匯和碰撞以及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使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逐漸發(fā)生改變,同時引發(fā)人們心理的逐漸變化。
(一)客觀方面
在大學中,文化知識的學習內容和方式與中學時期相比發(fā)生了變化。大學時期是學習專業(yè)文化知識,把學生逐漸塑造成各類專門人才。相比中學時期教師輔導、家長督促的方式,大學時期學習要求有更強的自覺學習、獨立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
現(xiàn)在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人們工作強度和生存壓力增大,這對于當代大學生無疑會產生很大影響。與中學時期相比,大學新生入校后要過集體生活,宿舍是主要的生活區(qū)域。學生的日常生活全部依靠自己處理。對于平時在生活中習慣于依賴父母或者其他家庭成員的學生來說,在大學生活中,不能很好地處理生活事宜,由此在新的環(huán)境中產生了極大的精神壓力。
2.人際關系更復雜
進入大學,學生們發(fā)現(xiàn)周圍的同學大多來自不同的省市地區(qū),素昧平生,語言、生活習慣和個性等各不相同。與中學時代熟悉的環(huán)境相比,產生陌生感,甚至會產生抵觸情緒,往往需要很長時間適應。每逢節(jié)假日,學生會產生強烈的思念父母和思念家鄉(xiāng)的念頭,因此產生孤獨感。另一方面,部分大學生缺乏交往的技巧,又使他們陷入交往誤區(qū)。這種高期望值與低成果造成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加之他們心理承受力比較弱、缺乏自信、膽小等,于是開始閉鎖自己,郁郁寡歡,他們或因不能正視自己,或因不能善待別人而屢遭挫折。
3.對待學校開展的集體活動態(tài)度不同。
大學教育強調學生的自我管理,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力。與中學時期集體活動基本是在老師指導下開展不同,大學時期集體和社團活動多,多數(shù)是由學生自己組織和參與。學生們除了要完成專業(yè)學習外,還要參與班集體的建設活動。學生們往往需要一定的時間適應這種現(xiàn)象,而大學新生在無人引導的情況下,容易對集體活動缺乏參與的主動性。
(二)主觀方面
大學生處于青年時期,心理發(fā)展存在明顯的兩面性,而且各面的發(fā)展很不平衡,容易引起多種心理的沖突與矛盾,主要的心理矛盾有:孤獨感與強烈的交往需要的矛盾;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情緒與理智的矛盾。如果這些矛盾得不到及時合理的處理和正確的引導,那些適應新環(huán)境能力不強的新大學生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1. 盲目自滿與自我陶醉。因為考取了大學,老師表揚,父母慶賀,部分學生在這種自我陶醉中漸漸松懈了斗志,認為自己在中學時期成績優(yōu)秀,大學里成績也不會差,從而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導致盲目自滿。
2. 失望與失寵感。有的學生入學前把大學生活過于理想化,入學后感到理想與現(xiàn)實差距太大,因而產生失望感,有的學生曾是中學的尖子,是家庭與學校的重點保護對象,進入大學不受重視了,就會產生失寵感。加之入學后,奮斗目標不明確,適應能力不強,競爭能力也有所減弱。
3. 畏首畏尾。因為環(huán)境變化而瞻前顧后畏縮不前,社會活動不參加,運動場不光顧。整日除了學習之外,無所事事,生活單一,有礙個性發(fā)展。
二、對于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措施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于后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以下是針對大學生心理問題提出的措施:
(一)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fā)現(xiàn)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tài),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調查問卷的形式,從中篩選出有心理問題隱患的學生,根據(jù)情況重點關注,區(qū)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fā)現(xiàn)、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二)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心理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也是各科教學自身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括著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為教學過程是經社會歷史積淀的文化知識、道德規(guī)范、思想價值觀念為內容和主導的。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只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內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huán)境
[關鍵詞] 高校輔導員 大學生 心理健康
一、引言
近些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廣泛使用,人們的思想觀念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學生感知到社會的變遷,承受了各種社會思想的沖擊,面臨著學習和就業(yè),甚至是生活的壓力,使他們對一些傳統(tǒng)的思想觀念越來越反叛,產生了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高校輔導員作為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力量,肩負著培養(yǎng)政治合格、專業(yè)知識技能過硬的國家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應關注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對“問題學生”及時地進行心理疏導和幫助,這是輔導員的本職工作,更是一種社會責任。
二、目前高校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和產生原因
1.由就業(yè)困難帶來的問題
高校擴招使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到大學接受教育,但也導致人才需求供大于求的局面,而就業(yè)期望與現(xiàn)實之間往往存在較大差距,就業(yè)壓力使大學生找工作的心理負擔增大。
2.由家境貧富以及家庭教育帶來的問題
現(xiàn)在的大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的自我意識強,集體主義觀念淡薄。尤其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依賴性強,習慣了“錢來伸手、飯來張口”,進入大學后談戀愛、玩電腦、玩手機,對學習的要求較低;而家庭條件困難的學生,生活簡樸甚至交不起學費,他們還要為生活奔波,部分學生通過勤工儉學等才完成學業(yè),他們相對獨立,但有自卑情緒較重,性格內向,把學習成績看得較重。
3.由學習、生活環(huán)境變化帶來的問題
大學的學習生活與高中截然不同,進入大學后有些學生由于適應能力較弱,思想上放松,不能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有的學習方法不對,成績失去競爭優(yōu)勢;有的沒有處理好上網(wǎng)問題,瀏覽非法網(wǎng)站、沉迷于虛擬世界導致“網(wǎng)絡成癮”。他們與同學、老師溝通較少,一般聽不進別人的建議,對學習、集體活動不感興趣,表現(xiàn)出情緒消沉、精神委靡不振、學習成績差,有的甚至出現(xiàn)人格分裂等嚴重問題。
三、關心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大家追求智力發(fā)展的今天,很多人擁有高學歷、高學位,但由于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個性品質,無法適應社會,無法在社會活動中取得相應的成就。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就是對大學生的全面素質教育,所以我們要關心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健康和個性品質的發(fā)展。
四、輔導員如何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
1.輔導員應不斷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作為一名高校輔導員,在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關注的同時,應不斷加強自身心理學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否則,在參與心理教育活動時,會因自身專業(yè)知識不熟悉、措施不當?shù)仍蜻_不到預期效果。所以,作為一名合格的高校輔導員,應不斷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積極參加心理輔導、心理咨詢方面的培訓,主動關注并參與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閱讀相關心理學知識的書籍,及時地補充心理學知識。
2.開展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引導學生增強自我調節(jié)能力
積極引導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組織各類積極健康的校園活動是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渠道。組織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不僅使學生課余時間感到充實愉悅,還可以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充分發(fā)揮各級團組織、學生會、學生社團等部門的積極作用,經常開展多種形式的自我教育活動。實踐證明,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和良好的學術氛圍,給具有不同能力和特長的學生創(chuàng)造了施展才華機會,使學生得到很好的鍛煉和提高。這對促進大學生認識自我,增強信心,增長才干,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
3.建立學生心理健康評估檔案,針對不同對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在學校相關部門的指導下,輔導員要對班級每個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備案。對家庭貧困的學生,輔導員要做好國家各種助學政策的宣傳,通過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國家政府獎、助學金等多種渠道來關心和幫助他們。
對部分個性內向、逆反心理較強的學生,輔導員要在日常的生活、學習等方面主動關心他們,和他們做生活上的朋友,贏得他們的信任,從而讓他們在遇到問題時能夠主動和輔導員老師溝通,便于輔導員及時對其進行心理疏導。
4.聯(lián)合學校、家庭力量,共同關注大學生心理心理健康
現(xiàn)代家庭大都是獨生子女,很多家庭由于多種原因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很大的缺陷。長期生活在這樣家庭教育模式下的孩子,在大學校園里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因此,不健康、不和諧的家庭教育往往是影響一個人心理健康的根源。所以,作為高校輔導員應該本著學校、家庭共同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原則,使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輔導員可以通過電話、手機短信、信件等方式及時了解學生家庭狀況及其可能造成的心理問題,從而更好地預防,同時取得學生家長的幫助。從整體上推動大學生心理保健模式向著健康化、科學化的方向發(fā)展。
5.建立健全心理咨詢機構,開展心理咨詢
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同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二者有一定的內在聯(lián)系,但并不相同,它們是育人的兩個方面。只有將心理健康教育融進思想教育工作中,才是全面的素質教育,才能使大學生身心得以健康發(fā)展。高校學生工作部門應建立心理咨詢辦公室,專門負責指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
6.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與專業(yè)知識的結合
輔導員要結合自身系科特色關注學生心理健康,邀請專業(yè)教師結合自己的業(yè)務知識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充分發(fā)揮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與影響,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專業(yè)教育之中。
7.加強自身道德修養(yǎng),做學生的楷模
為更好地開展工作,輔導員應把自己打造成復合型人才,要認真學習管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生涯規(guī)劃和職業(yè)指導以及學生事務管理等方面的知識,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在工作中做到平等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總之,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才能使他們成為社會歡迎的合格人才。高校輔導員應充分認識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要以對學生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做到實處。
參考文獻:
[1]陳維國.論高校輔導員對后進生的教育與管理[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8).
[2]張雪潔.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強[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4).
關鍵詞:心理健康課程;大學生;主觀幸福感
一、問題提出
主觀幸福感專指評價者根據(jù)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是衡量個人生活質量的重要的綜合性心理指標。有研究結果表明,大約10%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水平較低。整體上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處于中等以上。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同時受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影響,主觀因素包括人格特征、自尊水平、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應對方式;客觀因素包括學業(yè)滿意度、家庭因素等。我們擬在心理健康課程教學過程中,采用體驗式教學法,對大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為其創(chuàng)造可以改變與調節(jié)影響主觀幸福感的主觀因素的環(huán)境。試探能否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產生積極影響。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選擇成都某高校有開設心理健康必修課的2010級新生為被試,隨機抽樣,共抽取被試450名。前后測分別發(fā)放問卷450份,其中有效問卷420份。自變量為心理健康課程中的體驗式教學法,因變量為被試在牛津幸福感問卷上前后測所得的分數(shù)。
(二)研究工具
主觀幸福感的測量采用Argyle于2001年編制的牛津幸福感問卷修訂版,該問卷由29個題項構成,該問卷既測量了幸福的情感因素,反映了喜悅、得意、滿足等積極情緒,也測量了幸福的認知因素(即人們對各個生活領域的滿意程度的認知評價)。其中α系數(shù)為0.89,具有較好的信效度。
(三)研究過程與數(shù)據(jù)處理
課程共16個學時,分為8周,每周2學時完成。課程內容包括培養(yǎng)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各個方面,比如構建健康人格(人格概念)、激發(fā)自身潛能(能力)、自我認知(氣質、性格)、興趣與動機、尋找自身價值觀等。授課方式則更多地采用體驗式教學方式,將學生分為以10人為一組的小組,采用包括教師講授、角色扮演、課堂討論、課堂訓練、實驗設計、調查報告、作業(yè)完成、作品展示等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的授課方式。授課教師組成教學團隊,定期召開教研會議。所有被試在課程開始前與結束后分別接受測量。所獲取數(shù)據(jù)使用SPSS16.0軟件包進行處理。
三、研究結果
將被試在接受課堂教學前后主觀幸福感的測量結果進行比較,結果發(fā)現(xiàn),被試在主觀幸福感測量的后測得分明顯高于前測得分,并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下表)。
由上表我們可以看出,被試在主觀幸福感上的測量后測得分明顯高于前測得分,并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由此可見,在接受心理健康課程之后被試的主觀幸福感得到了積極的改變。
四、討論
研究結果顯示,采用體驗式教學法的心理健康課程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同時受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影響,主觀因素包括人格特征、自尊水平、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應對方式;客觀因素包括學業(yè)滿意度、家庭因素等。
1.授課內容對價值觀等的討論對被試主觀幸福感產生影響。諸多研究表明,內部價值(自我接納、自我成長、自我目標實現(xiàn)等)比外部價值(如財富、地位等)更有可能使人體驗到幸福感。通過在課堂上對價值觀等問題進行討論,幫助大學生明確自我目標,更好地認知與接納自我。
2.體驗式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與寫作,使他們具備了更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可以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而社會關系對主觀幸福感有著重要影響,在集體主義文化(如中國等)中,人們保持與周圍人群關系的協(xié)調有助于使人們體驗到更多的主觀幸福感。
3.心理健康課程使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得到提升,同時給學生帶來更多的積極情感體驗,而這兩者都是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影響因素。
4.心理健康課程授課過程中,教師可能提供多種情緒管理、壓力管理的相關知識與渠道,使學生可以更多地了解和理解自身的消極情感,進而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從而降低消極情緒對他們產生的影響。
綜上所述,采用體驗式教學法的心理健康課程對提高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有著顯著的積極作用,如何能更好地在心理健康課堂上創(chuàng)造積極關注的環(huán)境,更加有針對性、明確地提升來訪者的主觀幸福感,是我們下一步要做的工作,本研究為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施俊琦,王壘,鄧衛(wèi).中學生牛津幸福感問卷的信效度檢驗.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5,19(11).
[2]徐媛.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及其培養(yǎng)策略.法制與社會,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