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8 16:11:39
序論:在您撰寫初中學歷史的訣竅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關鍵詞: 地理教學 歷史思維 歷史知識
在傳統(tǒng)中學教學理念中,地理與歷史雖為兩門較相近的文科學科,但卻較少有學科之間教學方法與知識的交流和溝通。夏志芳教授曾言:“地理思維是空間的、聯(lián)系的思維,而歷史思維是時間的、發(fā)展的思維,世間萬物都是由時間與空間構成的,缺失了任何一個維度的思維都是不完整的,都會影響到我們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盵1]長期的學科劃分導致中學地理教學中存在單向性思維模式,對于其他學科的思維與知識運用較少。
近年來,針對中學地理教學中歷史思維與知識運用的理論研究逐漸豐富起來,如王蕓從歷史思維的角度,對中學地理教學中歷史思維理念的滲透與運作現(xiàn)狀進行了研究[2]。在歷史知識方面,黃廷勇將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歷史素材進行整合,與地理教學內(nèi)容相結合,給出了如何運用的建議[3]。宋倩對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歷史知識進行整合研究,從課本到試卷的分析,得出史地學科在未來學科發(fā)展中,教學方法必將互相吸收才得以發(fā)展的結論。[4]葛婷對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歷史知識進行了研究[5]。
除相應的學位論文研究成果展現(xiàn)了歷史思維與知識在地理教學中運用的重要性外,廣大一線教師也對歷史知識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如振華認為:“在地理課教學中緊扣教學內(nèi)容,挖掘地理課中的歷史知識,有意穿插一些生動的歷史知識與歷史故事進行教學,能培養(yǎng)學生學地理的興趣,營造課堂氣氛,促進知識掌握與能力形成?!盵6]陳建華認為:“地理教學與歷史知識的聯(lián)系是有趣的,是富有啟迪性的有機體。在教學中要充分運用歷史知識來豐富和注釋綜合科的教學?!盵7]
本文擬從歷史思維與歷史知識兩個方面,重點探討中學地理教學中歷史因素的運用理念和運作模式,在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歷史思維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滲透方式和結合角度,對歷史知識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運用范圍和方法進行一定的反思和探索。
一、概念的界定
首先我們要對歷史思維與歷史知識進行一定的概念界定。前蘇聯(lián)學者對歷史思維的定義是這樣的:“歷史思維是運用已成為個人認識方法和歷史觀核心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去分析和解釋社會現(xiàn)象的一種素養(yǎng)。歷史思維不完全是針對過去歷史的,它還用歷史的觀點反映現(xiàn)代生活、現(xiàn)代生活的矛盾和現(xiàn)代生活的各種具體表現(xiàn),亦從特定聯(lián)系的體系中考察他們的發(fā)生和發(fā)展。”[8]任之初則認為:“歷史思維是人們認識過去、現(xiàn)在并預見未來的智力活動。”[9]
因此,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歷史思維應當理解為在有限的空間內(nèi),通過時間長度,對現(xiàn)有的歷史現(xiàn)象、歷史材料和對象作相應的客觀分析的思考模式。在實際理解和運用過程中,歷史思維往往反映出的,是地理教師自身的教學素養(yǎng)和學識,在一定情況下是教師自身歷史知識儲備、地理教學方法的表現(xiàn)思路。
歷史思維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的體現(xiàn),就是歷史知識在地理教學中的實際運用表現(xiàn)。歷史知識,是一個涵蓋范圍較廣的概念,中學地理教學中涉及的歷史知識,不單單是中學歷史教科書所有的內(nèi)容,還應當包涵大學歷史教科書及部分課外基本歷史材料。如我們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常用的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及劍橋中國史系列讀本。這些歷史讀本及材料中在時間維度所體現(xiàn)出來的地理知識,經(jīng)過一定方法的編譯和安排,可以有效地運用到中學地理教學中。
二、歷史思維與地理教學
中學所涉及的地理學,其所針對的研究對象是以地球為載體不斷變化的事物。這種客觀上形成的要求,使中學地理教學自然形成以空間為主體的慣性思維模式。然而在1992年國際地理教育聯(lián)合會所頒布的《地理教育國際》中,則將地理學定義為“旨在解釋區(qū)域特征及人類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現(xiàn)、發(fā)展和分布情況的科學”。指出“從時間動態(tài)來觀察世界,認識地區(qū)特征及人類和環(huán)境的發(fā)生、發(fā)展及變化過程”是地理學學科視角之一。從這一點看,中學地理教學,并不能僅僅以空間為視角進行相關教學工作,地理學的教學,應當以空間和時間為坐標維度,構建起一個綜合性的立體思維體系,而歷史學所帶來的時間維度的觀察思維,是地理教學所不可或缺的。
歷史思維如何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揭示地理對象的演變路徑。海德格爾曾言:“歷史性根植在時間性中?!盵10]地理教學所面對的對象,往往具有變化特性,當前的地理特征,是觀察對象經(jīng)過一定的時間長度演變而來。在觀察現(xiàn)有對象的同時,如果對該對象過往的演變有具體的認知,了解其過去,對于學生來說,能夠更好地理解現(xiàn)在。如我國東北工業(yè)基地現(xiàn)狀,如對于東北工業(yè)基地的建立和發(fā)展歷史如果有所了解,那么對于現(xiàn)狀就會有更好的理解。
第二,推演地理對象的未來發(fā)展變化。歷史學科給予人們最重要的印象,即“以史為鑒”,得以知興替。對過去的了解和掌握,有助于我們把握現(xiàn)在,繼而推演對象今后可能出現(xiàn)的發(fā)展變化??梢姷乩斫虒W,不僅僅是空間思維的運用,從歷史思維角度進行推演和預測,地理對象今后的發(fā)展變化也是地理教學所需要獲取的因素。
第三,復原地理對象的過去面貌。無論是現(xiàn)在存在的地理研究對象,還是已經(jīng)湮滅的地理對象,在時間軸上都有曾經(jīng)存在的面貌。運用歷史思維的模式,對其進行復原研究,一方面可以與現(xiàn)存的地理對象進行比較研究,探尋其發(fā)展特征脈絡,另一方面,也可以對那些已經(jīng)消失了的地理對象做更形象的研究。如對恐龍骨骼的恢復和對遠古時代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復原,可以讓學生對恐龍這一研究對象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對遠古時代恐龍生存環(huán)境與現(xiàn)在的生存環(huán)境做對比研究,使學生有更深刻的理解。
歷史思維在地理教學中的體現(xiàn)不僅僅是以上三個方面,在課堂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實際上都可以運用到歷史思維,使原有的空間地理教學走向立體,讓空間與時間相結合。
三、歷史知識與地理教學
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運用歷史思維,使用歷史知識是當前許多教師的共識。但如何運用,運用在什么環(huán)節(jié),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歷史知識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最廣的,是創(chuàng)設情境,在導入課程與提問環(huán)節(jié)運用較多。
如對于氣壓帶、風帶的認識與理解中,往往可以運用諸多歷史知識創(chuàng)設情境。
情境一:三國演義中諸葛孔明曾經(jīng)在赤壁借東風打敗了曹軍,正是諸葛孔明善于利用地理知識,對“東風”的理解和運用,是其所掌握的訣竅。我們今天所上的這堂課,正是能夠讓你明白,如何來借東風。――學習氣壓帶和風帶的關系。
情境二:二戰(zhàn)時期西方戰(zhàn)場著名的諾曼底登陸時間是1944年6月4日,那么是如何選在這個日期的呢?――諾曼底所在的英吉利海峽常年處于西風帶控制范圍內(nèi),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夏季時,太陽直射點往北移動,副熱帶高壓也跟隨北上,西風帶的控制范圍縮小,洋流變緩,海平面較為平靜,有利于盟軍采取大規(guī)模的登陸運動。
還有如洋流運動的學習,可以創(chuàng)設的情境有:從1405年開始持續(xù)二十多年的鄭和七下西洋,最遠曾經(jīng)到達過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鄭和每次出航時間都在冬季,在夏季返航。這與我國沿海的洋流運動有關,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冬季盛行東北季風,夏季盛行東南季風,在冬季乘船南下,夏季由南而北,都是利用季風順風的因素。鄭和南下需要過北印度洋,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是順時針洋流,冬季是逆時針洋流,正好有利于鄭和船隊沿著南亞次大陸海岸航行。這是一次經(jīng)典的對季風和洋流的運用情境。
教學情境是“情”和“境”的整合,為達到預定的教學目的而設。在情境教學中,學生不斷通過新的情境來獲得新知識。“教師依據(jù)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以形象為主體,富有情感色彩的具體場景或者氛圍,激發(fā)和吸引學生主動學習,達到最佳效果”[11]。而歷史思維指導下的歷史知識的運用,正體現(xiàn)了豐富多彩的場景特色和情感氛圍,有利于學生主動融入情景教學,積極尋求新知識。
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引用歷史思維,運用歷史知識進行教學,有利于教師掌握課堂節(jié)奏,豐富課堂教學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興趣,激發(fā)教師對中學地理與中學歷史兩門學科的整合性研究。歷史思維的滲透,是潛移默化的,也是地理教師主觀發(fā)揮和需要刻意學習的。而歷史知識的運用,應當是多樣化的,在運用過程中如何避免程序化和僵化歷史知識,是中學地理教學所應當考慮的。
我們提倡運用歷史知識進行地理學科的創(chuàng)造性教學,但這種提倡,并不是說是毫無原則、生搬硬套的,應當是遵循一定原則的。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筆者認為應當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適度性原則。中學地理教學原則上主要教學的知識是地理知識,誠然地理與歷史關系緊密,但不能本末倒置,在地理教學課堂上,歷史知識只能作為輔助學習工具。
第二,真實性原則。無論是地理教學還是歷史教學,教育的本質(zhì)是本著真實、有用的知識教授與學生。在具體的地理教學過程中,不能因為需要創(chuàng)設情境,而故意造假歷史知識來配合地理知識。
第三,隨機應變原則。歷史知識的范圍廣而博,中學地理教學研究對象也極為豐富有深度,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運用歷史知識,如何借用歷史思維來創(chuàng)設情境,這都是需要地理教師認真對待的。在運用方法、運用過程、運用內(nèi)容等方面,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具體設置都有賴于地理教師的隨機應變。
最后,地理的主要特征是空間維度,而歷史的主要特征是時間維度。當前,可以運用的歷史知識進行地理教學的案例比比皆是,但較多處于創(chuàng)設情境、開堂導入等環(huán)節(jié)。如何將空間維度和時間維度相結合是當前中學地理教學的一個問題。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滲透歷史思維角度,引入歷史知識,對地理知識進行鞏固并豐富其內(nèi)涵,使課堂教學走向多樣化,使學生積極主動探索課本知識,這應當是今天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夏志芳.地理教師需有一點歷史的思維方式[J].現(xiàn)代教學,2007(11):26.
[2]王蕓.論歷史思維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滲透[D].華東師范大學,2009.
[3]黃廷勇.歷史素材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D].華中師范大學,2015.
[4]宋倩.高中地理教學中史地知識的整合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
[5]葛婷.初中地理教材中歷史知識的研究――以人教版為例[D].南京師范大學,2014.
[6]陸振華.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歷史“情緣”[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6):122.
[7]陳建華.淺談地理教學與歷史知識的有機聯(lián)系[J].新課程學習:社會綜合,2010(8):28-29.
[8]И?Я?萊納,著.白月橋,譯.歷史教學中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9.
[9]任之初.提高認識,更新觀念,研究教學――關于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思考[J].歷史教學,1992(5):30-34.
關鍵詞: 高中歷史教學 學法指導 教學銜接
目前高中課程改革在我省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各個學科在課程體系、課程編排、課程深廣度、教法學法等方面的變化可謂很大,而取得的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作為一名從教多年的歷史教師,我越來越感覺到一個日益突出的問題,就是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從初中到高中急劇下降。要解決這個問題,從高中學生的角度來講,必須做好歷史知識、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升級”,從而找到一把適合自己的打開高中歷史學門的鑰匙。
一、與時俱進,把握高中歷史教材相對于初中歷史教材的不同。
1.史實內(nèi)容上。拿到高中歷史教材,你會發(fā)現(xiàn)有很多的老面孔,但是對于這些老面孔的學習角度、把握程度顯然是和初中不一樣的,要求更高。如果說初中歷史多為“知其然”的話,那么高中歷史則更加注重“知其所以然”。由于高中生年齡大一些,思維更加成熟,歷史的線索及其規(guī)律性還有不同事件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是高中歷史學習中更加注重的。
2.知識結構上。初中主要從宏觀角度入手,兼顧了歷史知識的時序性和系統(tǒng)性,高中則選取微觀和宏觀兩方面縱深發(fā)展的知識,更強調(diào)歷史知識的專題性。它是在初中歷史學得很好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的專題研究,時空跨度大,更注重思維的連貫性和跳躍性,站得高,潛得深。
3.能力要求上。初中要求掌握基本的歷史能力,比如:正確計算歷史年代、識別和使用歷史圖表等基本技能,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陳述歷史問題的表達能力、歷史想象能力、知識遷移能力,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定的歸納、分析和判斷的能力。高中歷史科考試的能力要求可以初分為歷史事實、史學方法、史料解析、歷史解釋和文字表述。這五類不是各自獨立,而是有相當多重疊的地方,每一類中還可以再分出若干小類。五類目標包含各種能力,如:記憶、分析、推證、想象、表達等,不是某類目標只測某種能力,而是一類目標往往可以測試多種能力。重點強調(diào)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如: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方法、探究的方法、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同他人合作和交流學習的能力,等等。
二、自我升級,找到了打開高中歷史學門的鑰匙。
1.觀念轉(zhuǎn)變,拋棄“副科”之說。如今的高考形式,歷史作為高考科目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學業(yè)水平測試(必修+選修)”模式下,歷史學科是選文科必選的科目,選理科,也要通過高二下學期時的學業(yè)水平測試,所以,學好每一門功課是高中生義不容辭的任務。雖然選修歷史最終是考等級,但是江蘇50萬考生中要考到25萬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級B,15萬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級B+,10萬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級A,2.5萬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級A+,與報考本科院校直接掛鉤。所以觀念要轉(zhuǎn)變,不是初中的所謂副科之說,只有戰(zhàn)略上重視,才能打好每一場戰(zhàn)役。
2.高屋建瓴,記住編年史體系。因為高中歷史是專題史,所以頭腦中要先有一整套編年史體系,否則學起來會云里霧里,摸不著方向。最好先好好看看初中歷史教材。如果連中國朝代更替順序都搞不清楚,就學不好中國歷史;如果搞不清楚世界古代近代現(xiàn)代史的大概脈絡,就無法記住相關史實,更無從做必要的橫向縱向聯(lián)系,更是無法做對題目。所以,記住編年史體系,是學好高中歷史的前提。可以編成歌謠記憶,如:“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zhàn)國,一統(tǒng)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边€有香港版本的:“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tǒng)一,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碑斎唬€要記住基本的時間順序,做試題時要用到。
3.重視基礎,強化知識點記憶。歷史作為文科,多背是應該的,必須把課本前的目錄、單元結構、課文結構、基礎知識都背下來。要不斷與遺忘作斗爭,就必須強化記憶。萬丈高樓平地起,忽視基礎就像空中樓閣一樣是華而不實的,沒有量的積累,就不可能達到質(zhì)的飛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學者顧炎武,可以背誦14.7萬字的十三經(jīng)。據(jù)《先正讀書訣》記載:“林亭(即顧炎武)十三經(jīng)盡皆背誦。每年用3個月溫故,余月用以知新?!蔽覈敶麡蛄簩<颐┮陨?,80多歲高齡還能熟練地背誦圓周率小數(shù)點后一百位以內(nèi)的數(shù)。有人向他請教記憶訣竅,他的回答是:“重復!重復!再重復!”只要持之以恒,有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精神,就終會勞有所獲。
4.講究方法,做到事半功倍。一是先理解后記憶。強化記憶固然是需要的,但不理解就死記硬背有很多弊端,費力大,收效小,記不準,易混淆,記不牢,容易忘。二是嘗試多種方法,如:特征記憶法、重復記憶法、回憶記憶法、諧音記憶法、口訣記憶法、歸類記憶法、重點記憶法、對比記憶法等。重復是記憶之母。三是廣泛閱讀。歷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包羅古今中外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科學、技術等。所以要多看書,綜合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來為歷史服務,當然學好歷史也可以為學好其他學科作好鋪墊。
5.學會解題,提高解題能力。高考都是以考試的形式來考查掌握知識的情況,因此必須在多看書、多記憶、多思考、多聯(lián)系的基礎上動手練習,強化記憶,提高解題能力。要有針對性地做題,適當做一些典型習題,積累經(jīng)驗,提高解題能力。同時還要掌握一些解題技巧。歷史試題的主要題型有選擇題、材料分析題、問答題。要重視每一次考試,做到錯過不能再錯,不斷總結經(jīng)驗教訓,提高能力。
參考文獻:
[1]郭艷芬.現(xiàn)代歷史教育呼喚新的理論成果――歷史教育改革的一個新觀點[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2,(7):4-7.
[2]葉瀾.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3]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譯.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55.
[4]葉小兵.歷史教育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