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6 17:04:04
序論:在您撰寫對于家庭的看法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關鍵詞:單親家庭;教育問題;建議
一、單親子女的成因
單親家庭是指至少有一個未成年子女與單身家長居住在一起的家庭。像我們這樣偏僻的農村,這樣的家庭就更多了,作為一名教師,看著這些單親子女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困境,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根據單親家庭產生的原因對單親家庭進行分類,主要有以下幾類:
1.喪偶式的單親家庭
主要是因為各種不確定因素,使得父母雙親中的一方亡故而造成的家庭殘缺,未成年子女由父親或母親一方撫養(yǎng)的家庭。這種類型的單親家庭所占的比重較小。
2.離婚式的單親家庭
主要是因為父母親雙方發(fā)生感情危機而離異,最終造成家庭的殘缺。隨著社會發(fā)展、家庭生活壓力的逐漸增大,夫妻雙方的矛盾日益增多,最終導致夫妻雙方感情破裂而離異。據近些年的統計,世界各國的離婚率呈日益增長的態(tài)勢,離婚家庭所占的比重也日益增大。
3.夫妻分居式的單親家庭
主要是因為工作關系,夫妻雙方經常不在一起生活,未成年子女由夫妻雙方中的一方撫養(yǎng)的家庭。最典型的就是現在社會上最為普遍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其所在的家庭就是典型的夫妻分居式家庭。隨著城鎮(zhèn)化的加快以及各項保障措施的不完善,這種家庭所占的比重也在日益增大。
以上三種類型的單親家庭對未成年子女造成的影響,以離婚式家庭造成的危害最為嚴重。根據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需求層次理論有兩個基本出發(fā)點,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層需要獲得滿足后,另一層需要才出現;二是在多種需要未獲滿足前,首先滿足迫切需要;該需要滿足后,后面的需要才顯示出其激勵作用。單親家庭子女心理成長的過程中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歸屬與愛的需求等最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滿足,何來更好地健康成長。
單親家庭子女的性格特征:自卑心理;逆反心理;補償心理,尤其是逆反心理是單親家庭的主要特征。
二、單親家庭子女教育的一些建議
作為教育工作者,本人認為為了引導單親家庭孩子健康地成長,可以努力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建立單親家庭學生檔案
從入學起,就應當著手建立單親家庭學生檔案,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行為和家庭情況進行深入的了解和跟蹤,并詳加記載。對他們適時進行心理疏導、學習輔導、生活上的關照、行為上的矯正、定期與家長聯系、及時掌握單親家庭孩子在家中和社會上的情況。家庭教育的方法如何,對子女的心理健康產生了很大影響。因此,班主任要想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就必須先當好孩子、家長的“知音”,單親家庭的孩子更需要如此。
2.給單親家庭孩子充分的
家庭的親人與老師都要給缺損家庭的兒童更多的愛護,以補償孩子失去的愛,使孩子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得以愈合,使他們身心健康。
3.滿足單親家庭孩子必須的物質要求
缺損家庭即使經濟條件較差,也應該盡量關心兒童的生活,盡量為兒童創(chuàng)造必要的物質生活條件,使他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同父母雙全家庭的兒童相差不是太大。
4.使單親家庭孩子融入班集體生活,消除憂郁心情
引導孩子積極參加集體性的社會活動。缺損家庭的孩子,由于遭受不幸,往往心情壓抑、性格內向、不喜歡社交。為此,家長和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他們參加集體性的社會活動,以培養(yǎng)其積極情緒和優(yōu)良性格。
5.在活動中培養(yǎng)單親家庭孩子健全的個性
培養(yǎng)孩子多元化的價值觀、興趣愛好等,孩子的世界與成人的截然不同,倘不深入了解,不分青紅皂白地一味地蠻做,便會大大阻礙孩子的發(fā)展。特別是特殊家庭的孩子更應引起我們的關注,我們要了解他們喜愛什么討厭什么。培養(yǎng)他們健全的個性,使他們朝氣蓬勃地融入集體中來,樂觀地面對并克服困難。
6.培養(yǎng)單親家庭孩子多方面的興趣和某種特長,鼓勵他們積極成才
缺損家庭的孩子,由于心靈受到創(chuàng)傷,往往心情憂郁,而家長應該設法轉移他們的消極情緒。比較好的辦法是培養(yǎng)他們的各種興趣或某種特長。
單親家庭的孩子盡管遭遇了很多家庭的不幸,比一般的孩子缺少愛護和幸福感,但是愛是可以彌補的,只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本著“愛心、熱心、誠心、耐心”和科學的態(tài)度,為他們付出更多的愛,就能醫(yī)治他們內心的創(chuàng)傷,幫助他們克服生活中的困難,相信他們也同樣會生活得快樂、幸福。
參考文獻
一、以身作則,做孩子的表率
在現代家庭中,更多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就算完事,上自個兒的班,掙自個兒的錢,喝自個兒的酒,筑自個兒的“長城”,只顧自己的玩樂,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要什么。自己看電視、喝酒、打麻將,卻要求孩子認真做作業(yè)。其身不正,孩子怎么會聽你的話呢?如果孩子犯了錯誤,便使用“棒打出人才,惡婆出巧女”的陳俗爛習,從而走進了教育誤區(qū)。
事例一:小偉的爸爸是一位出了名的暴君,對子女管教要求子服從,孩子們不能解釋,不能違抗,犯了錯,便是棍棒,破罵?;氐綄W校,在班上常出口成“臟”,攻擊性較強。
事例二:小麗的父親是一位司機,常年在外面,很少回家。母親一人照顧四個孩子,家中的大小事總找不到人商量,肩頭的擔子很重,心情一直無法放松。小麗是家中的老大,看到母親辛苦勞作,自幼就很懂事、體貼,并主動分擔家事。同時養(yǎng)成了獨立、負責的個性。
事例三:小強的父母好賭成性,賭不分白天晚上,經常請賭友在家聚賭。麻將聲、出牌聲常在小強的耳邊縈繞,他也常到旁邊觀戰(zhàn),時間長了,他也會賭了。心想賭之投機取巧,不勞而獲也。
事例說明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從牙牙學語,蹣跚學步開始,父母就扮演著教師的角色。言行舉止直接影響著孩子,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此,父母要處處成為孩子的表率、楷模。
二、把孩子擺在恰當的位置上
由于現在孩子多數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富裕了。父母百般疼愛自己的子女。不少父母整天把孩子捧著,拱著。加之隔代寵愛,便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養(yǎng)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一切事情都是父母做。
六年級《桃花心木》這篇課文讓我感觸最深。種樹人談到自己種樹的方法是不定時去給桃花心木澆水,目的是讓桃花心自己尋找水源。如果定時澆水,就會使樹木養(yǎng)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在地表上,一旦停止?jié)菜畼渚蜁廊ァ?/p>
育樹也跟育人一樣,不是不澆水,如果水澆多了,反而會溺死。作為家長,我們應該讓孩子鍛煉自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從而適應社會的發(fā)展。要愛得理智,把孩子放在恰當的位置上。
三、與孩子一同成長
中國絕大部分家長,都希望孩子成為佼佼者。但過于急于求成,適得其反,應當與孩子多溝通,知道他(她)們需要什么,伴隨他們一同成長。
1.放下“架子”
在多數家長中,覺得自己是家中的長輩,唯我是從,唯我獨尊。自己說了算,不聽解釋。這樣容易給孩子造成逆反心理,應尊重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如果孩子犯了錯誤,不要粗暴,問清其原因;如果錯怪了孩子,不要忘記說聲“對不起”;如果孩子在做作業(yè),千萬不要影響他學習;凡是孩子自己能干的事,不要去包辦代替;如果你與孩子談話,不要忘記彎下腰與他平等商量;如果你向孩子提出要求時,不要忘記把“補償心”換成“平常心”。父母與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2.多鼓勵,少批評
作為父母,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他一定行,當做某事沒有做好時,不能打擊、訓斥。要給孩子打氣,用一些激勵的話去鼓勵他,使他找回自信和勇氣,如果孩子有點滴進步,說一聲:“孩子,你真棒!”
四、與孩子做朋友
尊重孩子,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教師要經常與孩子溝通,成為孩子的朋友,多給孩子一點微笑和表揚。全面關心孩子成長,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家庭成員之間要相互支持。換位思考孩子的立場,以真心換真心。讓家庭充滿幸福,充滿和諧。
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家長不能隨心所欲,一意孤行,而必須采取科學的教育方法。教育要符合孩子的實際要求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作為家長,就是要積極創(chuàng)設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善于發(fā)現和把握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學會研究和掌握孩子生理及心理諸方面的表現及要求,采取切實可行的教育策略,才能使孩子在多事之秋安全、健康、快樂的成長。
1在生活上給予足夠的關心與重視,使孩子每天吃的舒心、穿的開心
有的家長看到我的這種想法可能要質疑:這不是在慣孩子,害孩子嗎?其實并不然,目前,基本是一家一個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到了青春期后思想上會發(fā)生巨大轉變,再加上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在穿著上就會有新的要求,要求穿一些現在時尚的名牌。出現這種情況時,我們做父母的不能一言堂,堅決不買。這樣會使孩子很有挫敗感,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來,更有甚者可能從此就和你站在了對立面上,你越讓他往東、他就偏會往西;可是有的家長就會犯難了,如果答應孩子的要求,經濟條件好的還好說,可經濟條件差一點的就感覺不那么輕松了。不要著急,我這里有一個既不用多花錢,又能滿足孩子要求的好辦法。一般名牌服裝都會有不定期的打折優(yōu)惠活動,經濟條件不是很好的家長就要引起注意了,充分利用空閑時間多逛逛街,特別是到孩子所說的名牌商店里逛逛,掌握第一手信息,孩子喜歡什么衣服、缺什么衣服做到心中有數。只要遇到打折的機會就可以買下,或者反季節(jié)購買。我就是通過這種方法用買普通衣服的錢讓自己的女兒得到了滿足。這樣大家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也就淡化了孩子的攀比心理。光解決了穿的問題還不行,做父母的還要抓住孩子的胃,讓孩子吃好。所謂吃好并不是說孩子想吃啥就買啥,零食不斷,魚、肉不斷,而是要合理膳食,為吸引孩子的眼球,我們做家長的要不斷改變烹調方法,在色、香、味上多下功夫。把素菜做得更吸引孩子。這樣營養(yǎng)才能跟上去。衣、食無憂了,孩子才會有更多的精力去學習,才會自愿去學習。
2作為家長要學會賞識孩子,并表現出對孩子的充分信任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個被人肯定的人。每個人都渴望被人欣賞,特別是能夠得到自己父母的賞識,這種殊榮會使孩子大受鼓舞,并最大限度的激發(fā)他們的上進心。尤其是在學習上,家長要鼓勵孩子獨立的去完成學習任務,不要去充當孩子的拐杖,更不要在孩子學習的時候坐在他的周圍,使他有一種被監(jiān)視的感覺,要充分的信任孩子,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比較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孩子自由發(fā)展。對于孩子的優(yōu)點和長處,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激發(fā)孩子的內在動力,幫助孩子揚長避短,進而達到建立自信,養(yǎng)成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
3作為父母要學會傾聽,學會與孩子平等交流
首先,家長應當從我做起,以身為范。家長教育孩子的心都十分殷切,因此定目標,要求嚴,但不能嚴于律己。如有些家長只一味要求孩子晚上、周六、周日在家做多少練習題,完成多少作業(yè),但只布置,過后自己就看電視、打麻將,等玩夠了再回來一問,孩子沒完成,就埋怨孩子能力差、貪玩,甚至打罵、懲罰孩子,這種“嚴格”恐怕只能針對老實、聽話、年齡小的孩子,而大多數孩子還是需要典范的父母做指引。父母要求孩子多學習,自己也應守候在家。教育孩子不做違法亂紀的事,首先應從自己做起,甚至可以和孩子比賽讀書寫字。家長周日休息,孩子在家學習,以家長的恒心帶動孩子的毅力。否則,只會讓孩子鉆空子、揭父母的短,知道父母只顧玩,顧不上檢查自己的作業(yè),撒謊、偷懶,這時,只怕孩子學習退步,染上壞毛病,父母還不知道漏洞在哪兒呢。因此孩子要盯,要常抓不懈,千萬不要稍有進步,就半途而廢。如果要想把希望寄托在“自覺”二字上,那就更需要先盯住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了。
其次,做家長應言而有信,才能獲得尊敬。曾幾何時,中華民族是一個信守諾言的代表,可現如今,仿佛家庭的承擔、工作的壓力,父母好像成了只哄不做,只說不干的指令者,而且還振振有辭稱自己有工作,忙……,其實,這只是借口,任何人的工作不是24小時的,每個人都有業(yè)余時間,但陪孩子讀書學習者少,陪孩子娛樂者少,跟孩子談心者更少之又少,跟孩子并肩勞動者呢?恐怕更是鳳毛麟角了。家長說話應該經過深思熟慮,先想想自己能不能做到這些然后再說、再做。這樣,才能在孩子面前樹立威信,獲得應有的尊重。
再次,父母應該了解孩子的學習,深入孩子的學習,共同體味孩子的學習,才能和孩子有心靈上的溝通。無論是知識的學習,還是技能的學習,成人和孩子都需要交流,拉琴要交流指法、快慢、節(jié)奏;數學要交流解題思路、方法。倘若你和孩子們一起學,你既和孩子有共同的話題,孩子也可以從和你的交流比賽中獲得成功和進步的愉悅感,他當然也就越學越有興趣了。否則,簡單、枯燥、重復的學習很快會使他厭倦,產生放棄的念頭。曾經有這樣一個父親,他和孩子爭論一道數學題的方法,各抒己見,誰也不肯承認自己的方法錯,最后竟在深夜11點大電話給老師,請老師判斷對錯。如果不是父親的共同學習,試問:有那個孩子會有如此執(zhí)著的學習勁頭呢?
一、美國家庭學校的產生
最初,美國的家庭學校是在一些保守的基督教家庭里進行的。因為盡管美國政府一直標榜其消除種族歧視,提倡多元文化并存,但是許多公立或私立學校所傳授的知識和價值觀與某些家長的宗教觀念卻不完全相符。而且,學校通過學校教育這種強勢文化來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兒童,使得許多較為保守的家庭難以接受。因此基督教等信教教徒發(fā)起了傳統的家庭學校,并努力讓其合法化。目前約有四分之一的家庭學校的創(chuàng)辦是因為宗教原因,他們除了傳授讀、寫、算等基礎知識,還極為關心孩子的道德教育。
經過數年,家庭學校也逐漸地被那些不滿意公立學校教育效果的家長所接受。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美國學校里日益加劇的校園暴力、校內槍殺、低俗文化的泛濫、吸毒、酗酒等惡劣現象對孩子造成嚴重的身心危害,家長認為在這種環(huán)境下孩子容易受到壞的引誘而走向犯罪,在家上學則可為其提供一個安全健康的學習環(huán)境。這是大多數家長,大約四分之三的父母選擇家庭學校的原因。另一方面家長對美國學校的教育質量連年下降極為不滿,認為學校采取的僵硬的教育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而且這種教育形式不重視學生的個性化要求,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學習意識及能力。盡管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美國對公共教育體制進行了改革,實施了發(fā)行教育券、建立特許學校等措施,但問題未得到徹底解決。于是很多家長把孩子的教育權收回到自己手中,開始了家庭學校。同時隨著家長經濟實力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互聯網的普及,也為家庭學校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這些情況導致接受家庭學校學生數量的明顯增加。目前,據估計美國有超過150萬的學生,并且每年以大約12%的增長率增加。但是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很多實施家庭學校的人面臨罰款或入獄的處境,然而,經歷了很多年的法庭爭論、一些熱情的支持者的推動,家庭學校逐漸在每個州爭取到了合法地位。至1993年,家庭學校的法案在美國50個州均獲得通過,家庭學校與義務教育一樣是合法的,家長可以在家中承擔孩子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所有課程的教學任務。
二、政府對家庭學校的管理
早期反對家庭學校的一些人認為,家庭學校與公立學校提供的教育是不相等的,但是在1967年的新澤西州訴瑪莎一案中,法院判定在學校以外的地方提供同樣的教育僅需具有相同的教學能力就行了,與社會缺乏接觸并不影響家庭教育的質量。
盡管各州均裁定家庭學校合法,但是為了保證學生在家庭學校中能接受和公立學校相當的教育,各州在法律條文中對家庭學校都進行了一些限定。在多數情況下,法院認為對家庭學校進行限制是合乎憲法的,對家庭學校的限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要求家長具有教師資格證書
在格利格訴維吉尼亞州一案中,維吉尼亞州的某法院支持該州的一項強迫入學法案,該法案要求家庭學校的教師必須具有助教或教師資格。密西根州的一項法律也獲得法院的支持,該法令要求家庭學校的教師要符合教師資格要求。在皮普爾訴貝內特一案中,學區(qū)要求從事家庭教育的家長要獲得教師資格證書,有些家長以宗教原因拒絕接受,但是密西根州最高法院不支持家長的這項要求。
2.為家庭學校教學建立統一的標準
有些州對家庭學校作出統一要求:家庭學校的教學計劃要基本上具有與公立學校相當的水平;學生要參加標準化測試或其他形式的評估,并達到最低要求;每年的教學時間要達到規(guī)定的最低學時,服從學區(qū)的課程計劃,要達到課程科目要求;家長的學術水平要達到最低要求。但是這些規(guī)定不能影響家庭學校的正常教學。在1998年的布如奈爾訴林恩公立學校一案中,馬薩諸塞州最高法院認為,學區(qū)要求家庭教育要獲得批準就要接受地方教育行政官員的家庭巡視是無效的。法院解釋說,家庭巡視對政府的教育利益來說并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不能把其強行作為批準家長進行家庭教育計劃的條件。在這項判決中,法院指出教育官員如果已經檢查了家庭學校計劃,并對家長的教育資格、課程內容、使用的教育資料、用于教育的時間和學生評估計劃等表示贊同的話,就沒有必要對家庭學校的日常教學過程進行檢查與巡視。
3.定期評估接收家庭學校教育的孩子的學業(yè)成績
在1993年的諾爾訴教育部一案中,某聯邦地區(qū)法院支持一項法案,該法案規(guī)定,如果接受家庭學校教育的兒童的標準測驗成績低于全體成績的40%,而且經過家庭補習后,仍不能有所提高的話,該兒童就不能繼續(xù)接受家庭學校教育,而應返回公立學校進行教育。法院認為這項立法具有合理的依據,并且既不損害家長的一般自由權利,又不侵犯他們的平等保護權。
4.要求家長定期地向學區(qū)官員報告
政府要求家庭學校匯報學生的學習情況的規(guī)定在州政府訴瑞薇若一案中得到支持,匯報的內容包括提供課程大綱、每周的授課計劃并且要求提供用于教學的總課時。盡管這些要求受到家長自由行使原則的質疑,盡管家長抱怨說,政府對課程提出的一些要求,將導致無神論及異教信仰,并且因圣誕老人之類的世俗人物而降低基督教節(jié)日的重要性,但是這項涉及州對家庭學校進行監(jiān)控的法律還是獲得了支持。法院對此解釋說,該法令并沒有違背自由行使條款,因為它是適用于所有的兒童,并不要求改變家長的。
5.家庭學校學生參與公立學校課程和課外項目
近年來,有關家庭學校的法律爭端來源于公立學校課程和課外項目的參與問題上。家長試圖利用一些他們認為對孩子的成功有益的公立學校資源。例如這些家長希望他們的孩子學習先進的數學及自然科學方面的課程、外語、音樂或藝術;另外一些家長希望他們的孩子參加一些公立學校的課程和課外活動,比如體育運動或其他的課外活動。但這取決于各州的法律和政策環(huán)境。
迄今為止,法院未對接受家庭學校教育的學生參加課外活動或上課的想法表示贊同。在1998年的斯汪森訴格思里獨立學區(qū)一案中,法院支持學區(qū)的全時入學政策,該政策不允許接受家庭學校教育的學生在部分時間(part-time)進入公立學校學習。因為接受部分學校教育的學生沒有資格享有政府的財政補助,教育委員會害怕允許接受家庭學校教育的孩子入學,將會導致私立學校的學生以同樣的理由要求使用公立學校的設施,而在沒有相應的政府財政補助增加的情況下,這種情況將會導致公立學校的運營困難。
因為沒有獲得法院的支持,所以家庭教育的擁護者把注意力放到州立法機關上。因此包括俄亥俄州、佛羅里達州和愛達荷州在內的幾個州已經通過法令,為接受家庭學校教育的學生設立了一些資格限制,允許符合資格的學生使用公立學校的教育資源。盡管各州法令在某些方面不同,但是一般的限定資格都包括:學生在標準化測試中所獲得的分數,是否滿足對普通學生的要求,是否符合參加活動的學生標準。另外一些州也有一些不同的規(guī)定,如緬因州頒布的法令規(guī)定,只要地方教育部門同意,就允許學生參加公立學校的活動。
三、啟示
【關鍵詞】大學生;婚戀觀;生育觀
自改革開放后,我國一直實行計劃生育政策,而且自1999年以來,我國高校年年擴招。在我國人口數量得到控制的時候,人口的素質也逐漸提高。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一般素質較高,能明確理性合理地適應社會需求,盲目生育的情況會相對比較少。年輕一代的他們的生育意愿必然會對未來中國人口的發(fā)展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因此,我們很有必要準確地了解大學生們對生育觀的看法。近年來,國內關于生育子女性別偏好的調查、理想子女數量的調查、生育意愿的調查研究成果較多,但關于大學生生育意愿調查研究還不多見。本文通過對南昌航空大學的在校大學生的婚戀觀、生育觀的調查,深入了解大學生們對于婚姻、人口、家庭等方面認知和總體意向。
一、概念界定和調查基本情況
生育觀是人們在一定的社會生活、生產中形成的,對生育現象的認識和理解。生育觀直接決定人的生育主要采用行為,人對生育行為的看法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如年齡、性別、經濟能力、家庭背景、身體原因、政策原因、地區(qū)風俗等。生育問題是一個相對比較現實的問題,每個大學生都會在不久后為人父母。大學生的生育觀直接影響著他們將來家庭的構建,所以調查大學生的生育觀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本次調查主要采用以客觀題和主觀題結合的問卷來做隨機問卷調查和抽樣訪談調查。調查時間為2012年11月,地點在江西省南昌航空大學內進行,調查人員均為在校學生,因此,獲取資料會相對迅速而且資料內容會比較全面,資料的信度與效度會比較高。共發(fā)放130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調查問卷96份,回收率為73.8%。此次調查內容涉及大學生的婚戀觀、家庭觀、對生育行為以及計劃生育政策的看法等方面,所有調查采用無記名的形式進行。從性別上看,男生共44人,占45.8%,女生共52人,占54.2%。從家庭結構上看,獨生子女共30人,占31%,非獨生子女66人,占69%。從年齡上看,18歲以下有7人,占7%,19~23歲有35人,占36%,24歲以上有54人,占57%。
二、大學生生育觀的基本現狀
當今大學生由于受改革開放思潮的沖擊,他們的的思想、情感、性格、氣質都帶有一定的時代氣息,在對家庭的責任感方也顯示出一定的時代特征。大學生被普遍認為是一個高素質的群體,他們的擇偶和家庭觀對社會觀念的轉變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在四年的象牙塔生活里,他們要嘗試著去面對來自社會的各種自由與約束,權利與義務,也要面臨著許許多多的考驗和選擇。
1.大學生的婚戀觀。(1)大學生對于戀愛的看法。當今大學生談戀愛比較普遍。調查結果顯示:在大學里有過戀愛經歷的同學占61.4%,沒有過戀愛經歷的占38.6%。對于戀愛動機的調查表明大學校園中的戀愛者并非均為愛神所驅動,盡管大學中的戀愛被視為較具理想色彩,相當比例的戀愛是出于非愛情因素,包括孤獨、寂寞、好奇、婚姻等。出于愛情因素而選擇戀愛的同學只占47.9%,由于非愛情因素如孤獨、寂寞、好奇等而選擇戀愛的同學占52.1%。在為愛而選擇戀愛的同學中,女生占69.6%,男生占30.4%,而在出于非愛情因素而選擇戀愛的同學中,女生僅占16%,男生則占84%。這個數據表明當代大學生對于戀愛的觀念已經慢慢開始轉變,愛情不再是促成戀愛唯一原因。同時,男生對于戀愛的態(tài)度沒有女生明確,女生很多時候只是由于愛情才會考慮戀愛,比較感性。對于愛情結果的期待,他們也各有不的看法。會以結婚為戀愛目的開始的同學占28%,不會結婚只在乎戀愛過程的同學占38.5%,不會以結婚為最終目的但是會考慮結婚的同學占33.5%。(2)對于結婚年齡的考
慮。大學生的婚姻家庭觀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在校的婚戀行為,還會影響大學生走上社會后對未來婚姻、家庭的責任和義務承擔的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他們一般會傾向于晚婚晚育。一方面是大學生的素質較高,對婚姻法有較深的理解;另一方面,與國家大力提倡晚婚并執(zhí)行相關政策有關。調查中,4.1%的同學認為理想的結婚年齡為19歲以下,10.4%的同學認為理想的結婚年齡為20~24歲,46.9%的同學認為理想的結婚年齡為25~29歲,30%的同學認為理想的結婚年齡在30歲以上,8.6%的同學認為遇到適合的就可以結婚,不在乎年齡。在關于事業(yè)與家庭的選擇的問題上,選擇家庭的同學占了較大比例,有58.3%的同學選擇家庭,有41.7%的同學選擇事業(yè)。這個選擇呈現出明顯的性別差異,58.3%選擇家庭的同學中僅有17.9%是男生,而在41.7%選擇事業(yè)的同學中有15%是女生??傮w上來看男生比較傾向于事業(yè),對事業(yè)看得比較重。從另一方面來看,這數據可以反映出當今大學生的事業(yè)與家庭觀開始發(fā)生變化,女生開始追求事業(yè),追求立足于社會的成就感,男生也開始看重家庭對個人的影響,而不是只為事業(yè)而忽視家庭的重要性。
2.大學生的生育觀。(1)大學生的生育原因。在傳統的中國社會里,生育是一個人既結婚后的又一重要大事。繁衍生息,培育后代是每個成年人負擔的社會責任之一。在調查中,有生育意愿的大學生占92.5%,完全沒有生育意愿的只占7.5%。這證明在大學生的思想里還是有傳宗接代的傳統思想觀念的,受到國外丁克思想的影響還是相對比較小。除此以外,我們還對影響生育意愿的原因做出了調查和分析。驅使大學生有生育意愿的原因很多。調查中,因為孩子是愛情的見證而有生育意愿的占28%;孩子是夫妻關系,是維系家庭生活的重要紐帶的占28%;夫妻雙方都喜歡孩子,覺得撫養(yǎng)孩子能夠使自己有精神寄托占25%;養(yǎng)兒防老的占10.4%;出于父母的壓力,要傳宗接代繼承家業(yè)的占8.6%。在這幾個原因的調查中可以發(fā)現,前三個原因的比例都差不多,而因為養(yǎng)兒防老和家庭壓力而選擇生育的偏少,這也就證明了現在大學生在生育意愿方面的考慮還是偏向于情感。同樣,沒有生育意愿的大學生也提出了下幾點不想生育孩子的原因:經濟壓力、追求二人世界、不喜歡孩子、沒有時間、生理原因、害怕離婚等潛在因素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可以領養(yǎng)等。其中經濟能力是影響他們生育觀的最重要原因,占72.9%認為沒有足夠的經濟條件是不會考慮養(yǎng)育孩子。當今社會,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他們開始把追求的重心漸漸轉向精神生活。(2)大學生對生育數量的看法。首先,家庭模式是指一個家庭的結構模式。理想狀態(tài)下的家庭模式一般有四種模式:丁克家庭、獨生子女家庭、雙子女家庭、多子女家庭。從整體數據分析,選擇丁克家庭模式的只占7%,選擇獨生子女家庭的占27.1%,選擇雙子女家庭的占48%,選擇多子女家庭的占17.9%。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家庭的生育功能逐漸降低,再加上價值取向的多元化,越來越多的白領尤其是女性選擇不生育,寧做“丁克家庭”。選擇丁克家庭模式的同學也許是崇尚個人主義的自由者,他們追求生活的自由與灑脫。選擇獨生子女的家庭模式的同學較多出生在非獨生子女家庭,而選擇雙子女或多子女家庭模式的同學較多出生在獨生子女家庭。這個現象很有趣,獨生子女或許是覺得在自己成長的道路上比較孤獨和寂寞,所以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兄弟姐妹一起成長;非獨生子女或許會覺得父母的愛不能完全屬于自己一個人而覺得遺憾,所以他們希望自己能給孩子一份完整的愛。選擇丁克家庭模式的同學認為家庭的核心不應該是孩子,他們不認同一個家庭的全部大人圍著一個孩子王轉的家庭運作模式,所以他們認為即使是家庭,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夫妻二人之間的聯系,孩子可以不存在。
然后,是對于子女性別的偏好。隨著社會的進步和觀念的變革,男女平等正在成為我國社會公眾的主流意識。在只允許生一個孩子的情況下,希望生女孩的占45%,希望生男孩的32%,持無所謂態(tài)度的28%。很有趣的就是,在希望生女孩的同學中有80%的是男生,這表明男生養(yǎng)育女兒的欲望更強烈。如果對孩子的性別有特定要求,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社會風氣的影響;父母意愿;個人喜好;生理遺傳作用。其中,占大比例的還是個人喜好。這里有一個問題就是,由個人喜好影響的對孩子性別的可能會導致違反計劃生育的超生現象。
3.大學生對計劃生育政策的看法。人口問題是事關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和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大問題,黨和國家始終把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計劃生育”作為基本國策長抓不懈。當前我國人口數量正在逐漸得到控制,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不是為了要超生或者。在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下,大部分的大學生可以符合國家規(guī)定,但依然有少數大學生不惜以違反計劃生育政策為代價超生。雖然大部分大學生愿意自覺遵守計劃生育政策,但是他們還是希望放寬計劃生育政策。他們認為并多生才希望放寬計劃生育政策,而是從人權的角度上看不應該用制度去控制人口的出生,放寬了計劃生育政策他們也不一定會生多于一個孩子。中國高等教育已步入大眾化時代,龐大的大學生群體必然會對居民的生育行為產生顯著影響。60%的大學生認為應該嚴格遵守計劃生育政策,在他們看來這主要看自己是否有精力、時間和金錢去養(yǎng)育一個孩子,精心養(yǎng)育好一個孩子比什么都顯得重要。17%的大學生認為如果經濟條件允許,會考慮多生幾胎,在筆者看來,這是符合客觀的一種生育意愿,因為物質畢竟是基礎,作為父母不能不保證子女的物質生活,只有在物質生活充裕的情況下,才可以讓孩子多方面發(fā)展。8%的大學生認為無論如何都會多生幾胎。有15%的大學生認為如果第一胎性別不理想會考慮生二胎或者更多。想多生孩子的同學大多認為自己有足夠的信心去養(yǎng)育孩子,也不擔心經濟是否能負擔得起,但是他們能接受的多生孩子的上限一般為三個,盲目多生的人還是極少數的。
三、分析與討論
大學是一個相對安寧的環(huán)境,沒有過多的物質競爭,剛步入大學的都是一個懵懂的青年,他們的思想相對社會人單純。在大學里談戀愛,追求的是一份沒有雜質的感情,沒有物質條件的摻入。戀愛應該是發(fā)自于內心的愛的需求,不是因為寂寞等非愛的原因而戀愛。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戀愛觀,有的人只在乎過程的享受,有的人則追求愛情開花結果,更有的人愿意相信緣分。兩個人的相遇、相知、相戀也是一種緣分,對感情過于隨便或過于執(zhí)著都是不利于個人身心發(fā)展的。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戀愛觀,擺正心態(tài),以一種平常心去認真對待愛情。從愛情到婚姻的過程中,很大一部分大學生認為,如果還沒有畢業(yè)或者剛畢業(yè)工作還不穩(wěn)定的時候就結婚的話,負擔一個家庭開支的經濟壓力會成為他們事業(yè)上的一個阻礙,他們不愿意在事業(yè)開始階段就讓過大的壓力而止步不前。當然還有一少部分大學生贊同當今流行的“裸婚”,在他們看來婚姻是靠兩個人共同努力建立與維護的,與其一個人孤軍作戰(zhàn)不如兩個人一起同甘共苦,在自己孤獨和寂寞的時候身邊有一個人可以借肩膀依靠。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在的年輕的父母比較注重對孩子的教育,他們通過各種手段來提高孩子自身的素質,包括技能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在培養(yǎng)孩子方面,家長一般都會顯得比較闊綽,花費開銷也比較大。在現今社會,父母也還是會把物質條件看成是養(yǎng)育孩子的基礎條件,因此,經濟條件成為大學生考慮生育子女的一個重要因素。
由于當代大學生都是改革開放后的新一代,他們自小就受到“生男生女都一樣”“獨生子女家庭最幸福”等有關計劃生育政策標語的影響,現在不像以前,家里要有勞動力所以要求有男孩,現在的他們大部分人對于自己孩子的性別不是十分在意,他們覺得只要是自己的兒女都是寶,兒子女兒都一樣。都說女兒是父母的貼心小棉襖,生女兒顯然漸漸一改以往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開始成為人們對孩子性別的方向標了,也許這就是提倡男女平等的結果。
對于大學生的婚育問題,大多數的受訪者都給做出了自己最真實的想法,他們把自己對婚姻、家庭以及生育的看法客觀的表達出來。最讓人驚喜的是,作為改革開放后的新一代80后、90后也會對自己未來的人生做出如此長遠和深刻的思考,改變了人們一向認為80后、90后是享樂的一代、不顧后果的一代的看法。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婚姻是家庭締結和延續(xù)的形式。戀愛是兩個人的事情,但是婚姻就是兩個家庭的事情,現代的年輕人要自尊、自信、自強、自覺地承擔起責任,承擔起一個家的責任。
參 考 文 獻
[1]江劍平,方華.福建師大學生擇偶與家庭觀調查[J].健康教育.2001(22)
[2]方敏.大學生的婚戀家庭觀[J].青年研究.1998(8)
[3]胡明玉.婚姻家庭法教學與大學生健康婚姻家庭觀的培養(yǎng)[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12(25)
[4]劉文菊,劉丹萍.鄖陽師專在校女大學生女性觀調查報告[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23)
[5]女大學生婚育取向調查――以浙中某年高校為例[J].時代經貿.2010(16)
關鍵詞:單親子女;心理問題;輔導對策
一、案例描述
(一)老師眼里的小玉
小玉曾經熱愛勞動,對于各項集體活動也樂于參加,寫得一手漂亮工整的字,也曾在學校的寫字比賽中拿過獎,朗讀富有感情。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曾經活潑開朗的她,變得沉默了,課堂上鮮少見舉手發(fā)言,學習變得散漫了,在《未交作業(yè)登記表》上,經常看到她的大名,問她原因,她總愛找各種借口開脫。后來發(fā)展到以各種理由不肯來上學,還曾開口說輕生的話,情況著實讓人擔憂。
(二)親人眼里的小玉
在親人眼里小玉曾是一名乖巧、貼心的女孩,成績優(yōu)秀,在家能聽從長輩的安排,還懂得體貼外公外婆。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知道了自己與別人的不同――單親子女,逐漸變得敏感、偏激,經常與家人發(fā)生爭吵。
二、案例分析
(一)家庭關系
小玉出生于單親家庭,在幾個月時,母親將其帶回娘家,由外祖父母撫養(yǎng)大。小玉對父親毫無印象,母親由于文化程度和性格問題,對小玉成長極少參與。學習由舅舅輔導,但隨著舅舅有了自己的孩子,對她的關注有所減少,加之她年齡的成長,對自己身份很敏感,覺得家人在排斥她。這些不良情緒又直接影響到她與家人的相處,后來母親重組家庭,卻沒有帶她一起,她覺得被全部人拋棄了。
(二)人際關系
心理學家李索克指出:“對孩子來說,父母離異帶來的創(chuàng)傷僅次于死亡。”許多案例表明,離異家庭的學生在心理和行為方面都表現出一定的問題,同完整家庭的學生相比,有比較顯著的差異。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完整的家庭使小玉逐漸缺乏自信,變得自卑;另一方面,她又極度渴望父愛,舅舅成家,使她失去了這份慰藉,這對于一個處于思想轉變期的敏感女孩來說,無疑是另一種創(chuàng)傷。據很多調查顯示,單親家庭女子很容易自暴自棄,缺乏發(fā)奮學習的熱情和自信,具體表現為分心、畏縮、懶散,甚至害怕上學,學習有困難等。而其叛逆心理會比正常家庭的孩子強很多。小玉在學習、與人溝通等方面具備了單親家庭孩子所具有的心理問題。
三、輔導對策
針對小玉以上情況,我制定了以下對策,對其進行輔導:
(一)傾聽心聲、情感的宣泄,打開心靈的窗戶
情緒宣泄法是最常用的心理治療方法之一,它通過適當的方式和途徑釋放心中的不良情緒,達到心理平衡的目的。在解決小玉的問題時,我注重情感的宣泄。我了解到小玉很在意他人的看法:父親的拋棄,母親鮮少理她、家人的責備、老師的批評、同學的玩笑都讓她對自己的存在產生了懷疑,她都認為這是嫌棄她的表現,表現的外在情緒則是多疑、悲觀、恐懼、偏激等。家人對她的這些情況,則認為是不懂事的表現,更加嚴厲地批評,加上來自老師和同學的看法都對她產生了很不好的影響。在這種惡性循環(huán)中,情緒得不到排解,漸漸地就形成了一種比較偏激的心理。
宣泄后,我嘗試舉出家長、朋友關心她的例子,告訴她單親并不代表就沒有人關心她,她身邊還有很多人關心她,有心事可以找信任的人傾訴,不要藏在心里。經過多次疏導,小玉逐漸愿意和老師談心,情緒較之前穩(wěn)定,慢慢學會調節(jié)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在日常交往中逐漸克服自卑、偏激、忌妒等不良心理傾向,雖然還不盡如人意,但她起碼愿意踏出第一步,也算是個好的轉變。
(二)認知療法,糾正其不正確的觀念
認知療法就是通過改變人的認知過程和這一過程中所產生的觀念來糾正本人的不良的情緒或行為,從而矯正并適應不良行為的心理治療方法。我主要改變小玉對于自己是單親家庭的孩子的看法,告訴父母離異不是她的錯,父愛的缺失,但還有來自媽媽、外祖父母等,我們應該珍惜這寶貴的親情。另一方面,改變她對自己和所處社會關系的看法,單親并不可笑,更不是一種恥辱,所以不要以之為恥。我告訴她,我們都希望她健康快樂地成長。我們應該要用平和的心態(tài)看待同學之間的小摩擦。只要打開心窗,愿意與人交流,就會發(fā)現心外的天地很大很美。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再加上認知療法,不斷灌輸她正能量,慢慢地她與家人、老師、同學建立互相理解、信任和關心的人際關系。
(三)學校介入,加強與監(jiān)護人的溝通
家庭生活是人類生活最重本的組成部分。它對于個人心理的形成、性格的發(fā)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為此,我將小玉的情況向學校相關領導反映,由學校出面與小玉的監(jiān)護人進行溝通。跟他們分析小玉的情況,告訴他們教育子女要懂得方法:不要過分溺愛;同時也要嚴而有度,努力為她創(chuàng)造一種和諧的家庭氛圍。并要求其母親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多聽她說說心里話,而不是把孩子丟給別人。她已經缺失了一份父愛了,如果再缺失一份母愛,對一個孩子來說是一件多么殘忍的事!
(四)調整學習態(tài)度
小玉的原本的學習就不差,只是受到了家庭的影響成績才會落下來的,所以,我跟小玉定下階段目標,例如:這個星期要按時完成各科作業(yè);這星期每節(jié)課最少舉手兩次等,定下的小目標都是她有能力很好地完成的。每一次完成目標都給予她肯定和獎勵,這樣較好地調到了她學習的積極性和成就感。小玉是個聰明的女孩,她知道老師這樣做其實是對她的關心,有兩次她因為沒有完成作業(yè)而不敢來上課,我問其原因,她說怕老師失望,既然她有這種心態(tài),證明她是重視老師的看法的。現在,不管質量如何,她起碼每次的作業(yè)都會按時交上來,這也是學習態(tài)度上的變化。
四、反思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我認為,整個教育體系的重要目的在于,學校要教人學會在美的世界里生活,使沒有美就不能生活,讓世界之美創(chuàng)造出人本身之美?!弊鳛橐幻蠋?,我們應該積極幫助每一位學生學會看到世界美好的一面。上述方法對于小玉的心理輔導有一定的效果。經過長時間的反復輔導,她逐漸開朗起來,最近上課愿意和同學分享想法,課堂上我也多提問她,她感受到老師對她的關心,笑容也慢慢多了起來。但這一群體的心靈是很敏感的,他們很容易受外界的影響而情緒反復。當今社會,由于種種原因,單親家庭越來越多,這群體中的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應該得到重視,對待他們,老師應該要更多一份愛心與耐心,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傾聽他們心靈深處最真實的想法。作為孩子的父母,無論因何種原因分開,都不應收回那份本屬于孩子的愛。而社會也應該針對這些問題提供幫助,并努力為他們營造一個健康的生活環(huán)境,使他們能像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樣健康成長。
參與文獻:
[1]李振華.婚變家庭子女教育輔導案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下半月,2001(09).
[2]范林.善于運用情緒宣泄法[J].領導科學,199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