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热精品69堂国产-97超级碰在线精品视频-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欧美日韩大尺码免费专区-最新国产三级在线不卡视频-在线观看成人免费视频-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色综久久天天综合绕视看-中文字幕免费在线看线人-久久国产精品99精品国产

歡迎來到優(yōu)發(fā)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道德文化范文

時間:2022-10-05 01:00:31

序論:在您撰寫道德文化時,參考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度。

道德文化

第1篇

中國古代先哲十分注重誠實守信,將其視為立身之本。《孟子》說:“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就是強調人應該效法天道真實無妄的品德。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誠信無欺是人際交往的原則。中華傳統(tǒng)文化承認人有義和利的雙重需要,從不否定利的存在和價值,但是更加注重輕利重義的品質。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質,為大學生指出了一條道德教育、道德修養(yǎng)的途徑,主張見利思義,反對見利忘義,認為“君子思義而不慮利,小人貪利而不顧義”,“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既不能違背誠信的原則,更不能違仁丟義。為利出賣靈魂、喪失人格、更是為人不恥。孟子提出:“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币粤x為上的價值取向,對當今社會過分世俗化和物欲化的傾向可以起到很好的抵制和克服作用,有利于引導學生正確處理誠信和義利的關系,形成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健康積極的價值觀。

2.“尊道貴德,律己修身”的修養(yǎng)態(tài)度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別注重道德教育和自我修養(yǎng)。首先將“德行”列于首位。道德唯上,滲透于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做人講道德有“不識一個字亦須堂堂正正做個人”的說法;做文章講道德強調“文以載道”;做官要“為政以德”,教育以“德教為先”等等。其次十分重視個體的修養(yǎng)實踐,強調要將道德認識見之于生活行動,提倡“身體力行”“躬行實踐”。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笨鬃犹岢靶藜骸薄翱思骸?。而孟子的“反身而誠”、“求其放心”、“發(fā)人善端”都是強調應該發(fā)揮人的道德理性。提高自身的道德水準。倡導克己自省、立志樂道、改過遷善、知行相資等修身原則和方法,突出個人的主體地位,肯定主觀能動性,在生活中,要隨時監(jiān)督自己,嚴于律己。注重內省。這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模式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有利于學生追求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塑造學生健全高尚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3.“仁愛孝悌、謙和好禮”的人倫原理

中國傳統(tǒng)道德中,在處理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方面。特別重視和強調對人寬容厚道,關愛他人,尊老愛幼的倫理規(guī)范??鬃右浴叭省弊鳛樽约簜惱淼赖碌暮诵膬热?,對仁有多方面的解釋,樊遲問仁,孔子回答說“愛人”,同時要尊重人,孔子說:“己立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國古代十分重視“明人倫”,強調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在人倫要求中提出“為人君必惠,為人臣必忠,為人父必慈,為人子必孝為人兄必友,為人弟必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把“禮”看成是治國安邦的根本所在?!蹲骹將禮比作國家的軀干,并說:“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茍子認為禮是“法之大分,類之綱紀”。禮,一方面是封建社會上下尊卑,君臣父子等級的體現(xiàn)與規(guī)定;另一方面也是個人立身處世的必備條件?!抖Y記·冠義》把禮當作區(qū)分人與動物的根本標志,認為“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所以孔子對世人提出了嚴格的要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倍Y作為一種道德規(guī)范,在處理與他人的關系時主要表現(xiàn)為“讓”?!白專Y之主也”。對人謙讓,是禮的重要道德內涵。提倡“謙恭禮讓”、“嚴己寬人”的處世哲學,達到“榮辱不驚”“弘毅堅韌”的人生境界,為人們提供了處理人際關系的思路和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培育寬容忍耐、尊重他人、注重和諧的優(yōu)秀品質,在學生中間營造一種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幫助的和諧氛圍。謙讓首先是自己要謙虛,不妄自尊大,不驕傲自滿,通利能辭讓,治學能下人,只有如此,才能不斷進步,有所作為。

4.“精忠報國、克己奉公”的愛國抱負和集體情懷

中國傳統(tǒng)道德中始終貫徹著一種“公忠”的道德原則,強調個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心,即對國家、民族、社會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憂患意識,重視國家、民族和社會的利益,強調為整體而獻身的精神。在價值取向上,堅持以群體為本位。在公私關系上,強調“公”。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憂國憂民精神,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意識;岳飛的“精忠報國”的高風亮節(jié),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堅貞品格;以及“飲雪吞氈,堅貞不屈”的蘇武,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義務感,所有這些都體現(xiàn)著中華兒女的愛國主義精神。中國傳統(tǒng)道德強調“克己奉公”,始終把國家社會的整體利益放在首位。主張個人應該為國家民族利益盡職盡責,應以天下、國家的富強發(fā)展為已任,胸懷天下公而忘私。歷代傳頌的“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至理名言。有利于教育和引導學生具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維護祖國尊嚴和人民利益的高度責任感,有利于教育和引導學生把個人的前途和祖國的命運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奮發(fā)圖強、刻苦學習,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和民族的偉大復興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5.“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進取精神

《易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白詮姴幌ⅰ钡乃枷耄粴v代思想家所崇尚,成為人們激勵斗志、克服困難的精神支柱。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道:“昔西伯拘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迂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边@段名言。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奮力進取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和有力寫照。自強不息剛健有為,既含有堅定的意志力、果敢力、篤實的行動力,又含有積極主動的追求精神,道出了作為人應有的人生態(tài)度,勝不驕、敗不餒;正視人生中的挫折與逆境,依靠自身的智力、能力和毅力不斷地去超越自身,從而獲得自身的目標與價值。同時,中國傳統(tǒng)理論的“有為”精神。主張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作為,有所實現(xiàn),在人生舞臺上能夠有所“立”。對學生進行“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教育,可以培養(yǎng)學生以民族振興為己任,積極進取,奮發(fā)向上,有所作為的精神品質。中華民族以艱苦奮斗精神著稱廣世,向來提倡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以苦為樂的品德與境界。孔子認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不應該過分追求個人的物質欲望,因為過分膨脹的物欲,會造成道德的墮落,所以他說“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孔子自己不僅以粗糧冷水、曲眩而枕為樂,更贊賞以苦為樂、勤奮好學的弟子顏回。所以他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薄吨芤住分赋觥熬右詢€德辟難”,《尚書》提倡“克勤于邦,克儉于家”,《墨子》提出“儉節(jié)則昌,佚則亡”。古代先賢們甚至進一步提出了勤儉節(jié)約的具體方法:朱柏廬在《冶家格言》中明確提出“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資冶通鑒》則主張“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則常足”。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古代先賢的名句佳篇和勤儉事跡對學生進行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財富觀、消費觀、審美觀、是非觀,用艱苦奮斗的精神來磨煉意志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總之,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以人為核心,以社會倫理和道德修養(yǎng)為主要內容,維護國家的安定和社會的穩(wěn)定,重視人際關系的和諧以及人的道德修養(yǎng),這些都是我們應該認真研究,傳承發(fā)揚的寶貴財富。

參考文獻:

[1]程馨瑩,趙永強.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建構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4).

[2]朱熹.四書集注[M]長沙:岳麓書社,1987.

[3]羅國杰.中國傳統(tǒng)道德(簡編本)[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

[4]正蒙·近思錄二[M].北京.中華書局,1978.

[5]范仲淹.岳陽樓記[A].歷代文選(下)[c].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63.

[6]彥,夏偉東.傳統(tǒng)與選擇[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第2篇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與西方道德文化在道德評價、義利識別、義利關系、人際關系、社會責任等方面均有差異。本文就上述差異作了較為詳盡的對比闡釋,旨在能夠給當代道德教育提供一個較為貼切的契合點。

一、中西文化在道德評價認識上的差異

西方文化較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更注重道德境遇選擇的相對性,換言之,西方文化更強調道德評價的層次性。筆者認為道德評價原則當然不能陷入人生價值神圣論只肯定其價值觀的絕對性而否認其多元性、靈活性的誤區(qū)。東方文化相對忽略道德境遇選擇性。我們必須正視道德評價的層次性、相對性。任何道德評價準則都不是人們主觀臆斷的產物,而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及其相應的倫理關系的客觀要求。它們起始于一定社會成員的道德行為,又體現(xiàn)于道德行為之中,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的人們道德生活經驗的積累,是普遍道德行為的總結。

第一,必須對道德調節(jié)的對象具有普遍性和有效性。第二,道德評價準則必須在道德準則體系中占主導地位。第三,道德評價準則必須體現(xiàn)道德準則體系所反映的社會經濟關系和階級利益的根本要求。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常常面臨著道德評價的境遇選擇,東方傳統(tǒng)道德所要求的犧牲精神與實際的價值原則出現(xiàn)不和諧的音符,在這種道德境遇選擇中,如果我們恪守一成不變的道德評價準則,就勢必使道德評價淪為空泛??梢姡穸ǖ赖戮秤鲞x擇的特殊性和把生活中的特殊道德選擇普遍化都是失之片面的。

道德思維模式應是開放式的,絕對不能一成不變、封閉自守。無論東方還是西方文化,社會和個人都應抱著“求真”的道德精神來認識道德的實用性和靈活性。至于一部分人出于維護特權階層的利益來指責道德準則的層次性,那就屬別有用心之列了。試想,如果大家都站在極端自私的立場上評判“新生的道德觀”,那么任何觀念都無道德與否之分了,“道德”也就失去了任何存在的意義。在對待實踐道德方面,中西文化也處處顯示出對比色彩。

二、東西方文化對義利關系識別的認識差異

現(xiàn)代化最誘人的一筆莫過于人們將掙脫宿命論的枷鎖,不再受歷史的擺布,自由選擇、設計、創(chuàng)造自己的未來。這在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迅速得到證實:幾千年的重道輕器、貴義賤利、以名正實、存理滅欲的重虛輕實的傳統(tǒng)思維模式和價值觀開始向與商品經濟相適應的務實主義思維方式和價值觀轉變,正是這種無形的巨變,使得中國古老的生命文化呈現(xiàn)另一番景象。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是在一個封閉的環(huán)境中自生自滅的?;乇芩劳龅纳袷フ摫徽麄€意識形態(tài)化了,使其具有排斥異己的功能,因為它被一種盲目的文化力量庇護著,所以具有極強的個性。具體的表現(xiàn)就是對死亡的諱莫如深及壽終正寢。而且距離死亡越近,忌諱死亡越重,對死亡完全呈現(xiàn)懼之、避之的消極抵御心理態(tài)勢。

包含濃厚儒家文化成分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把對家庭的責任放在首位。這表現(xiàn)在死亡教育上,就是中國文化強調對瀕死者進行心理舒解、社會問題解決等立體化服務。而西方文化的死亡教育相對重視生理止痛術的研究和如何善待死亡的教育。在西方文化中,個人以獨立的形象面對社會,無需通過家庭這個紐帶,所以家庭責任感在對待死亡的過程中幾乎不顯作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把對社會群體的責任放在首位。這種觀點凝聚在道德教育的實施上,東方文化強調對受教育者進行心理灌輸,并忽略其所處的社會經濟地位,不給大大的操行的實施者以相對的選擇余地;而西方文化的道德教育相對重視實踐道德學的研究和如何選擇利己、利他的雙益道德踐行教育。在西方文化中,個人以獨立的形式置身于社會,無需通過家庭這個東方視之為必需的紐帶,所以家庭責任感在對待道德境遇的選擇過程中作用較小?!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是被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千百年來墨守成規(guī)的座右銘,并且凝結在有關道德、法律、風俗、習俗之中,成為東方文化和價值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 轉貼于

“寧可站著死,決不跪著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依然是許多深受中國傳統(tǒng)人生價值觀影響的大眾的人生信條。他們基本忽略求生的先決條件,在許多具體境遇下,舍生求死反而被許多人選擇。這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義尊利卑觀念。而西方文化濃縮的實踐道德觀幾乎沒有強行制定一個共同的求生準則,他們把道德選擇的具體性滲透在道德教育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注重的是人生價值確立、實施的相對性和相關性。

三、中西文化對人際關系及人生社會責任的認識差異

對人生的義務,西方文化主張從人類發(fā)展的前景和社會進化的觀點來強調全體、局部和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義利并重,不可只言義而不言利,每個社會人都有權利謀取個人正當的利益。人應該是所有人類奮斗的終極目標,對人自身應實施最極端的關切,包括生命、生活、心理等一切因素。

西方文化認為道德境界確認的相對性,為當代道德學在處置一切取舍問題上提供了重大的理論依據和嶄新的價值觀念;它改變了社會人只對社會群體負責的傳統(tǒng)人生義務論原則,認為社會人不僅要對社會群體負責,更要對自身和小群體負責;人生價值神圣論應與家庭社會的利益以及個人的利益結合起來,使人類對待自身的生命、生活質量持更加科學積極的態(tài)度;這將使人類由創(chuàng)造生命、維持繁衍的低層次人生價值觀向充實人生、享受人生的高層次人生價值觀轉變。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演變而成的人生價值神圣觀一直非常慎重:僅僅強調人生價值的質量而忽視或否定人生價值的神圣,可能會帶來對社會責任處置上的隨意性和不嚴肅性,因為如果由于某種原因或需要而須要對個體的人生價值進行取舍或重組時,那么在神圣觀和質量觀方面是不難找到理由的;在一般情況下,當代社會人應該堅持人生價值的神圣和優(yōu)質的一致性,它們不能被分割,二者是有機的統(tǒng)一體。

第3篇

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現(xiàn)代踐行,核心策略在于道德教育,因為道德教育是對道德主體的道德靈魂進行熏陶的前提,中國古代社會的道德教育就是明鑒。一部中國古代思想史,毫不夸張地說是一部中國古代的道德教育史。古代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大眾化、普及化,在一定層面上是道德教育的力度與強度使然。《禮記》言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薄4苏Z闡明了個人踐行道德并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的途徑,即進行學習和教化。道德教育是中國古代優(yōu)秀道德文化現(xiàn)代踐行之先導,宋明理學的總結與開新者王船山說:“唯立學校以教俊士,而德明于天下,則民日遷善而美俗成矣?!?。’

船山此言點明了教育在優(yōu)序良俗中的重要作用。古代社會在相對長時間內能實現(xiàn)相對意義上的優(yōu)序良俗,與道德教育密不可分。古代有識之士密切關注,歷代統(tǒng)治者亦從現(xiàn)實需要的層面頒布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以推動道德教育的合理化?!半尬┲螄越袒癁橄?,教化以學校為本?!?686古代優(yōu)秀道德文化形成了統(tǒng)治者重視,知識界推波助瀾,由此為中國古代優(yōu)秀道德文化的現(xiàn)代踐行奠定了基礎。古代社會的道德教育傳統(tǒng),奠定了道德文化在古代社會踐行、化民成俗的原始根基。自古及今,道德文化的現(xiàn)代踐行依舊需要現(xiàn)實立教。道德教育至關重要,那么何謂現(xiàn)代意義上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指一定社會或集團為使人們自覺遵循其道德行為準則,履行對社會和他人的相應義務,而有組織有計劃地施加系統(tǒng)的道德影響。它是一定社會或集團的道德要求轉化為人們內在的道德品質的重要條件之一”。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使人獲得德性,加強道德修養(yǎng),提升人生境界。同時道德教育需要遵循一定的準則、規(guī)范,這樣才能夠實現(xiàn)所設定的目標。道德教育是促使中國古代道德文化在當代社會踐行的一大法寶,因為“德性在我們身上的養(yǎng)成既不是出于自然,也不是反乎自然的”,4b即是說,人之德性的獲得,并非完全是天賦,是生之俱來的;但人天生都有良知,通過教育可以把人身上良知變成行動的指南,這又是自然的。人之德性的養(yǎng)成,既需要內在的道德稟賦,亦需要外在的道德教育,內在稟賦和外在道德教育相結合,才能成就其理想人格。古代社會重視教育,教育的主要內容在于對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認知,在古代社會,從貧民界到知識界,再到上層統(tǒng)治者,道德文化的踐行呈現(xiàn)出相對意義上的成功。當今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同時,出現(xiàn)了系列道德信仰危機,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中國古代優(yōu)秀道德文化。

如何踐行中國古代優(yōu)秀道德文化,學術界、政界都有熱議,提出的解決辦法多種多樣,如有人提出利用宗教解決道德信仰與道德踐行的問題,但亦有人持相對意義的否定態(tài)度:“正式的宗教教育對于道德的發(fā)展,并未占有特別重要或獨特的地位,至于公立學校和家庭則相反,應該扮演重要而獨特的角色?!??!词钦f,從純粹宗教的角度不能解決道德踐行的問題,解決該問題的關鍵在于依靠教育,而不是其他。我國雖然主張自由,但依靠宗教教育是不可能徹底解決道德踐行問題的。只有通過教育,才能真正實現(xiàn)優(yōu)秀道德文化的踐行,教育是促使古代優(yōu)秀道德文化踐行的一種內驅力。道德教育對道德踐行的內驅力在于使道德主體成為審美之人,通過道德教化而具有美德,踐行美德之人,內心世界激蕩著一種審美愉悅。正如德國教育大師席勒所言:“教養(yǎng)的最重任務之一就是使人在其純粹自然狀態(tài)的生活中也受到形式的支配,使其在美的王國所涉及的領域里成為審美的人。因為道德的人只能從審美的人發(fā)展而來,不能由自然狀態(tài)中產生?!?道德教育促使道德踐行是可行的,因為審美愉悅的內驅力在發(fā)揮作用使然。通過道德教化,使人了解到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進而使人樹立恥感文化,產生道德焦慮,促使中國古代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現(xiàn)代踐行。道德教育促使道德踐行的內驅力,實際上是通過教育,對道德文化進行美德分析、美德評判。正如西方現(xiàn)代教育學家艾德勒直言:“教育不是旨在形成任何各種各樣的習慣,而僅僅在于形成良好的習慣,即傳統(tǒng)上作為美德分析的東西。”7。

此言表明了道德教育促使道德文化踐行的方式,遵循的路徑為:道德教化一審美的人一美德分析一恥感文化一喚醒良知一道德焦慮一道德踐行。由此可知道德踐行的源頭在于道德教化。道德教化是道德踐行這個大系統(tǒng)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在道德教化這個大系統(tǒng)中,首要的任務是喚起道德主體的道德良知。通過良心的發(fā)現(xiàn),促使道德主體產生道德焦慮,進而促使道德文化現(xiàn)代踐行?!胺踩酥疄椴簧普撸m至于逆理亂常之極,其本心之良知,亦未有不自知者。但不能致其本然之良知,是以物有不格,意有不誠,而卒入于小人之歸。故凡致知者,致其本然之良知而已。’’。11。由此,道德教化,發(fā)明本心必不可少,通過道德教育,使道德主體的良知由“坎陷”到呈現(xiàn),最終促使道德文化的踐行?!耙磺械牡赖露际且粋€包括有許多規(guī)則的系統(tǒng),而一切道德的實質就在于個人學會去遵守這些規(guī)則?!蓖ㄟ^良知的呈現(xiàn),去遵守傳統(tǒng)道德文化規(guī)則,在規(guī)則指引下,真正促使道德文化的現(xiàn)代踐行。由此,中國古代優(yōu)秀道德文化的現(xiàn)代踐行,道德教化應首當其沖。

二、道德踐行——道德教育必須生活化

中國古代優(yōu)秀道德文化的現(xiàn)代踐行,道德教育生活化是其必備的基本原則。古代社會多重視道德教育,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道德踐行。但同時我們也清楚地看到,中國古代社會的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脫離現(xiàn)實根基之嫌疑。新儒學三大主流派之一的陸王心學,主張格物致知,主張回歸本心致良知,不假外求以致良知;多講求心性修養(yǎng),道德生活多內求于心,道德教育不是生活化,而是在道德理想的形上王國里自得其樂,這不利于道德文化的踐行。由此,陸王心學一派遭受到了西學東漸的嚴厲沖擊,一些有識之士主張“實學”,主張道德學問的經世致用,在他們看來,空談心性的道德修養(yǎng)不利于道德文化的傳播,不利于道德文化的踐行。他們認為道德教育應該大眾化、生活化,也即道德教育應有利于道德在當代社會的踐行。不單單是我國古代的實學家講求道德教育大眾化、生活化,現(xiàn)當代一些著名的教育家他們亦主張道德教育生活化。陶行知先生日:“沒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作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作中tl,的書本是死書本?!奔语@然,陶先生此處談及的教育涵蓋道德教育,其核心宗旨在于道德教育生活化,否則道德踐行則是天馬行空、空中樓閣。陶先生此言,為道德文化的傳統(tǒng)理念與現(xiàn)代踐行指明了方向,要想通過道德教育,實現(xiàn)道德主體的道德踐行,道德教育必須根植于現(xiàn)實生活,否則道德教育不能轉化為道德踐行,知行之間的轉化是不可能的。

因為“任何切合實際和真實的發(fā)展倫理學都必須牢牢地根植于社會現(xiàn)實之中”,這一語道破了道德教育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道德教育需根植于道德生活,如此方能實現(xiàn)道德教育向道德實踐的現(xiàn)實轉化。不僅僅是國內學者關注這一點,在國外更是有諸多大師強調這一點。道德教育生活化、道德生活大眾化是人類的共識。在亞里斯多德看來:“教育明顯應基于三項準則:中庸、可能的與適當的。”很明顯,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有一適度的標準,這適度的標準即是我們所說的道德教育生活化,道德教育不應該在彼岸世界的道德王國里游離,而應該回歸現(xiàn)實生活,也即道德教育生活化、大眾化。道德教育能使我們獲取道德知識,但不能獲得道德踐行的內驅力,只有道德教育生活化,我們才能切實感受到道德教育的魅力所在。“德性使我們確立目標,實踐智慧使我們選擇實現(xiàn)目的的正確手段。’’13¨道德教育能使我們獲得道德知識,但不一定獲得道德踐行的理性,只有在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基礎之上,才能使道德主體在踐行道德之時獲得道德踐行之動力,惟其如此,道德踐行才能實施下去。故此,亞里斯多德于此談及了道德教育與道德踐行的關系,首先是道德知識,然后才有道德踐行,也即有著先知后行的韻味。此外,亞里斯多德還從道德踐行的層面談及了道德知識,也即道德踐行亦能促使道德知識的積累,道德知識與道德踐行是相互影響、互為前提的?!半x開了實踐智慧就沒有嚴格意義上善,離開道德理性也不可能有實踐智慧?!眑3¨但在這期間,一個首要的基本前提即是道德教育必須生活化,惟其如此,道德文化知識才能向道德踐行轉化,道德踐行才能導致優(yōu)序良俗的美好和諧社會的實現(xiàn),道德教育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功能。因為“一個人如果有了實踐智慧的德性,他就有了所有的道德德性?!?31145此語恰如其分地說明了道德教育生活化原則是道德教育向道德踐行飛躍的理論前提。

三、道德踐行——在教育時機和教育

策略中游離以利道德踐行道德教育的終極價值在于道德踐行,并由此實現(xiàn)社會的優(yōu)序良俗。由此,道德教育必須瞄準道德踐行之目標,惟其如此,道德踐行才能真正實現(xiàn)。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仍然具有重要價值,但傳統(tǒng)道德文化離現(xiàn)實踐行還有很長的一段路程要走,究其原因是道德教育的踐行目標沒有瞄準。誠如王立仁先生所說:“人類生活經驗歷程的本身同時演示著兩個事實:一是人類文明社會中的德育一直沒有停止過;二是人類非德道德的行為也伴隨著人類生活?!?2中國當代社會一直比較重視道德教育,但道德教育的效果卻值得商榷。道德教育的動機和道德教育的效果顯然不能成正比發(fā)展,由此必須反思當前的道德教育,其問題在于道德教育脫離現(xiàn)實根基,單純地重視道德說教,忽視了道德教育所取得的效果。這不得不使我們重新審視我們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必須瞄準道德踐行,道德文化的傳統(tǒng)理念在當代社會才能切實踐行下去。道德教育的目標須瞄準道德踐行,這是道德文化的傳統(tǒng)理念與現(xiàn)代踐行的關鍵性一環(huán)。道德教育如何瞄準道德踐行,道德教育的時機與策略至關重要。道德教育的時間起步早,策略定得好,可以很好的實現(xiàn)道德主體對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踐行,可以形成道德教育的終生性以提升主體的道德水準,此乃我國道德教育的根本宗旨。對道德主體進行道德教育,時間上起步早是關鍵。具體措施是從幼兒園開始,一直到博士階段都要實施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教育,這應該是一項普遍的道德教育建制。即是說,道德文化的教育與付諸踐行,應該從娃娃抓起,而不是相反。西方哲學家洛克所稱道的“白板說”,反對道德認識的天賦觀念論,主張人之道德觀念起源于感覺經驗,“認為人出生時心靈猶如白紙或白板,對任何事物均無印象;人的一切觀念和知識都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的痕跡”。

洛克此言,說明天賦觀念并不能給人以道德良知,提升人的道德境界,人的道德良知、道德信仰、道德踐行都是從經驗的層面,依靠后天教育或實踐而來的。洛克此言,為我們的道德教育提供了最佳時間段理念,即從幼兒開始進行道德教育、進行道德熏陶是最佳選擇。因為幼兒的頭腦相對成人來講是一張白紙,在這張白紙上可以書寫任何的東西,對幼兒進行道德教育,很容易把道德知識傳輸到幼兒的大腦,使幼兒接受道德文化,在持續(xù)的道德教育中讓人形成道德信仰并自覺踐行良好的道德品質。“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蒙,君子以果行育德?!薄懊伞奔词菍π『⒌牡赖聠⒚山逃瑥男【湍芘囵B(yǎng)其道德品質,此乃一項偉大的事業(yè)。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亦提出,道德教育使人形成一種理想的道德人格,最佳時機是在六歲以前,惟其如此,道德教育才有可能之基礎?!叭烁窠逃?,端賴六歲以前之培養(yǎng)。凡人生態(tài)度,習慣,傾向,皆可在幼稚時代立一適當基礎?!薄Ч蚀耍瑢嵤┑赖陆逃?,應該從幼娃娃抓起,通過培養(yǎng)其良好道德品質,為道德踐行奠定基礎。

古代社會的道德踐行相對意義上的成功,其秘笈就在于對道德教育時間的把握得當,并由此而形成了古代社會相對發(fā)達的倫理文化。封建社會的道德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較成功的,這“顯然與儒家價值的普遍建制化有密切的關系”,"”這是所說的普遍建制,在一定程度上是指對道德教育時間的把握。古代社會倫理文化比較發(fā)達,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古代社會穩(wěn)定的普遍性的道德教育建制。具體說來,涵蓋著兩個層面:其一,幼兒道德教育抓得早且及時;其二,道德教育內容的層次性比較強。比如說,古代社會有小學與大學之分,小學之時講求的是灑掃應對的道德教育,既有對道德文化的強記博聞,亦突出道德文化的踐行;大學教育主要側重于道德之“理”,以道德教育作為人們科舉取士的重要依據?!皩W而優(yōu)則仕”,這里的“學”應該包含著對道德知識的把握;道德知識優(yōu)秀之人,才能為官,才能“為政以德,如眾星拱之”。由此,中國古代社會在逐級層次性的道德教育之下,最終促使道德文化在古代社會能很好地推行下去。歷史的車輪駛入二十一世紀,當我們重提中國道德文化的傳統(tǒng)理念與現(xiàn)代踐行時,我們須重新反思當代社會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態(tài)度。中國古代社會所遺留下來的寓德入教的普遍建制,“自以來,這個建制開始全面解體了”,“儒家經典在新式教育中所占的分量減輕。民國初年,中小學堂的修身和國文課程中還采用了不少經訓和孔子言行,五四以后一般中小學教科書中所能容納的儒家文獻便更少了。’’’13一方面對道德教育的普遍建制改變了,另一方面道德教育的經典文本亦逐漸減少乃至全盤拋棄。

第4篇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別注重道德教育和自我修養(yǎng)。首先將“德行”列于首位。道德唯上,滲透于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做人講道德有“不識一個字亦須堂堂正正做個人”的說法;做文章講道德強調“文以載道”;做官要“為政以德”,教育以“德教為先”等等。其次十分重視個體的修養(yǎng)實踐,強調要將道德認識見之于生活行動,提倡“身體力行”“躬行實踐”。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笨鬃犹岢靶藜骸薄翱思骸?。而孟子的“反身而誠”、“求其放心”、“發(fā)人善端”都是強調應該發(fā)揮人的道德理性。提高自身的道德水準。倡導克己自省、立志樂道、改過遷善、知行相資等修身原則和方法,突出個人的主體地位,肯定主觀能動性,在生活中,要隨時監(jiān)督自己,嚴于律己。注重內省。這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模式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有利于學生追求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塑造學生健全高尚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誠實守信、以義為上”的道德品質和價值取向

中國古代先哲十分注重誠實守信,將其視為立身之本?!睹献印氛f:“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就是強調人應該效法天道真實無妄的品德??鬃诱f“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誠信無欺是人際交往的原則。中華傳統(tǒng)文化承認人有義和利的雙重需要,從不否定利的存在和價值,但是更加注重輕利重義的品質。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質,為大學生指出了一條道德教育、道德修養(yǎng)的途徑,主張見利思義,反對見利忘義,認為“君子思義而不慮利,小人貪利而不顧義”,“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既不能違背誠信的原則,更不能違仁丟義。為利出賣靈魂、喪失人格、更是為人不恥。孟子提出:“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币粤x為上的價值取向,對當今社會過分世俗化和物欲化的傾向可以起到很好的抵制和克服作用,有利于引導學生正確處理誠信和義利的關系,形成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健康積極的價值觀。

3.“仁愛孝悌、謙和好禮”的人倫原理

中國傳統(tǒng)道德中,在處理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方面。特別重視和強調對人寬容厚道,關愛他人,尊老愛幼的倫理規(guī)范。孔子以“仁”作為自己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對仁有多方面的解釋,樊遲問仁,孔子回答說“愛人”,同時要尊重人,孔子說:“己立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國古代十分重視“明人倫”,強調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在人倫要求中提出“為人君必惠,為人臣必忠,為人父必慈,為人子必孝為人兄必友,為人弟必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把“禮”看成是治國安邦的根本所在?!蹲骹將禮比作國家的軀干,并說:“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茍子認為禮是“法之大分,類之綱紀”。禮,一方面是封建社會上下尊卑,君臣父子等級的體現(xiàn)與規(guī)定;另一方面也是個人立身處世的必備條件?!抖Y記·冠義》把禮當作區(qū)分人與動物的根本標志,認為“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所以孔子對世人提出了嚴格的要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倍Y作為一種道德規(guī)范,在處理與他人的關系時主要表現(xiàn)為“讓”。“讓,禮之主也”。對人謙讓,是禮的重要道德內涵。提倡“謙恭禮讓”、“嚴己寬人”的處世哲學,達到“榮辱不驚”“弘毅堅韌”的人生境界,為人們提供了處理人際關系的思路和方法??梢詭椭鷮W生培育寬容忍耐、尊重他人、注重和諧的優(yōu)秀品質,在學生中間營造一種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幫助的和諧氛圍。謙讓首先是自己要謙虛,不妄自尊大,不驕傲自滿,通利能辭讓,治學能下人,只有如此,才能不斷進步,有所作為。

4.“精忠報國、克己奉公”的愛國抱負和集體情懷

中國傳統(tǒng)道德中始終貫徹著一種“公忠”的道德原則,強調個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心,即對國家、民族、社會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憂患意識,重視國家、民族和社會的利益,強調為整體而獻身的精神。在價值取向上,堅持以群體為本位。在公私關系上,強調“公”。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憂國憂民精神,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意識;岳飛的“精忠報國”的高風亮節(jié),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堅貞品格;以及“飲雪吞氈,堅貞不屈”的蘇武,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義務感,所有這些都體現(xiàn)著中華兒女的愛國主義精神。中國傳統(tǒng)道德強調“克己奉公”,始終把國家社會的整體利益放在首位。主張個人應該為國家民族利益盡職盡責,應以天下、國家的富強發(fā)展為已任,胸懷天下公而忘私。歷代傳頌的“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至理名言。有利于教育和引導學生具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維護祖國尊嚴和人民利益的高度責任感,有利于教育和引導學生把個人的前途和祖國的命運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奮發(fā)圖強、刻苦學習,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和民族的偉大復興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5.“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進取精神

《易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白詮姴幌ⅰ钡乃枷?,被歷代思想家所崇尚,成為人們激勵斗志、克服困難的精神支柱。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道:“昔西伯拘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迂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边@段名言。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奮力進取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和有力寫照。自強不息剛健有為,既含有堅定的意志力、果敢力、篤實的行動力,又含有積極主動的追求精神,道出了作為人應有的人生態(tài)度,勝不驕、敗不餒;正視人生中的挫折與逆境,依靠自身的智力、能力和毅力不斷地去超越自身,從而獲得自身的目標與價值。同時,中國傳統(tǒng)理論的“有為”精神。主張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作為,有所實現(xiàn),在人生舞臺上能夠有所“立”。對學生進行“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教育,可以培養(yǎng)學生以民族振興為己任,積極進取,奮發(fā)向上,有所作為的精神品質。

中華民族以艱苦奮斗精神著稱廣世,向來提倡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以苦為樂的品德與境界。孔子認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不應該過分追求個人的物質欲望,因為過分膨脹的物欲,會造成道德的墮落,所以他說“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鬃幼约翰粌H以粗糧冷水、曲眩而枕為樂,更贊賞以苦為樂、勤奮好學的弟子顏回。所以他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薄吨芤住分赋觥熬右詢€德辟難”,《尚書》提倡“克勤于邦,克儉于家”,《墨子》提出“儉節(jié)則昌,佚則亡”。古代先賢們甚至進一步提出了勤儉節(jié)約的具體方法:朱柏廬在《冶家格言》中明確提出“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資冶通鑒》則主張“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則常足”。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古代先賢的名句佳篇和勤儉事跡對學生進行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財富觀、消費觀、審美觀、是非觀,用艱苦奮斗的精神來磨煉意志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總之,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以人為核心,以社會倫理和道德修養(yǎng)為主要內容,維護國家的安定和社會的穩(wěn)定,重視人際關系的和諧以及人的道德修養(yǎng),這些都是我們應該認真研究,傳承發(fā)揚的寶貴財富。

參考文獻:

[1]程馨瑩,趙永強.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建構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4).

[2]朱熹.四書集注[M]長沙:岳麓書社,1987.

[3]羅國杰.中國傳統(tǒng)道德(簡編本)[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

[4]正蒙·近思錄二[M].北京.中華書局,1978.

[5]范仲淹.岳陽樓記[A].歷代文選(下)[c].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63.

[6]彥,夏偉東.傳統(tǒng)與選擇[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論文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道德道德教育

第5篇

論文摘要:儒家道德文化對人們思想道德觀念的現(xiàn)代化具有重要的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尤其是它所提供的傳統(tǒng)美德,對改善社會風氣、凈化社會環(huán)境、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

千百年來,儒家道德文化與社會禮俗相結合,共同造就了中國人溫柔敦厚、和平禮讓的東方古典主義的人文品格,給傳統(tǒng)中國人提供了穩(wěn)定的價值支撐和理想認同。這種道德文化和倫理精神為我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的道德資源。我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正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飛猛進地發(fā)展。然而現(xiàn)代化不僅局限于經濟領域,還包括精神領域,即思想道德觀念的現(xiàn)代化。在實現(xiàn)經濟現(xiàn)代化的同時,如何實現(xiàn)人的思想道德觀念的現(xiàn)代化,是當前我國思想道德建設面臨的重大課題。尤其是對中國傳統(tǒng)倫理的核心儒家道德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換,是當前思想道德和倫理精神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xiàn)人的思想道德觀念現(xiàn)代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一、儒家道德文化的現(xiàn)代價值

關于儒家道德文化的現(xiàn)代價值,筆者擬概括為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兩個方面。所謂內在價值,是指儒家道德文化對現(xiàn)代道德主體心性的修養(yǎng)、人格塑造的作用,是為了滿足主體的內心需要和精神追求,因而是“內在”的;所謂外在價值,是指儒家道德文化對協(xié)調和規(guī)約現(xiàn)代社會人際關系,營造和諧社會氛圍的作用,是外在于主體自身的功能,具有工具性,因而是“外在”的。內在價值與外在價值的統(tǒng)一共同構成了儒家道德文化的現(xiàn)代價值。

儒家道德文化的內在價值的具體表現(xiàn),首先是理想人格的追求??鬃又鲝?在物質生活基本滿足的情況下,把追求崇高的理想人格作為人生需求中一種高層次的需要。他甚至認為,即使在物質生活條件極端困苦的情況下,只有抱有一種高尚的追求,仍然可以生活得樂觀愉快、奮發(fā)有為。他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孟子進一步將這種人格理想具體化為“大丈夫”的人格楷模。他說:“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正是這種人格力量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在完善人格的道路上堅貞不屈、矢志不渝?,F(xiàn)代人將從這種重氣節(jié)、重操守的道德觀中受到啟迪和教益。其次,仁愛品德的養(yǎng)成??鬃訌娬{仁愛,指出:“仁者,愛人?!?《論語·顏淵》)他認為,判斷一個人有無道德或道德覺悟的高低,最重要的標準,就是看他能不能“愛人”?!皭廴恕敝饕w現(xiàn)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wèi)靈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吾不欲人加諸我也,吾亦無欲加諸人”(《論語·公冶長》);“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于天下為仁矣?!?《論語·陽貨》)在這里,孔子把仁愛看作一種最高的道德準則和道德品質。而現(xiàn)代社會最需要的就是:讓世界充滿愛。再次,自強不息的精神。自強不息是一種自我超越、不斷進取的品質,它體現(xiàn)的是一種不屈不撓、頑強奮斗的道德力量。孔子提倡并努力實踐“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論語·述而》)的精神,鄙視“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論語·陽貨》)的人生態(tài)度,強調“日新”、“革新”,如《禮記·大學》稱贊:“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睆娬{天天有進步,日日有創(chuàng)新。《易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像天體運行,周而復始,剛健有力,君子應當效法這種精神,不懈努力,持之以恒,力求進步,改革創(chuàng)新。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增強了民族的向心力,孕育了中華民族自信、自尊、自立的精神和反抗壓迫、不屈不撓的品質以及不斷學習、不斷改革、不斷進取、不斷開拓的決心。

儒家道德文化的外在價值的主要表現(xiàn),首先是天下為公的價值取向。儒家道德文化強調個體與群體、個體與社會之間的統(tǒng)一性,主體個體生命的存在與發(fā)展,必須同群體、同整個社會的存在與發(fā)展統(tǒng)一起來。這種整體主義精神,本質上是先公后私,個人私利服從社會公利的精神?!抖Y記·禮運》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闭沁@種“天下為公”的價值理想,培育了人們對社會、民族的義務感、歷史感、責任感、使命感,造就了一批批“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仁人志士。其次,重義輕利的處世原則??鬃诱f:“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語·憲問》),“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在區(qū)分小人與君子中,孔子提出“重義輕利”的處世原則,要求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超脫功利,追求道德仁義。他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他的“重義輕利”的思想,到孟子那里,發(fā)展成為“舍生取義”的精神,即當物質利益(乃至生命)與道德正義不能兼顧時,寧愿舍去物質利益(甚至生命)也要維護道德正義。孟子提倡的這種“舍生取義”的精神,激勵著一代代的志士仁人,為維護民族的整體利益,為國家的尊嚴,為了堅持真理,奮不顧身,大義凜然。再次,普遍和諧的社會理想?!墩Z論·學而》說:“和為貴”,主張人與人之間、人與家庭之間、人與國家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處,相互支持,共同發(fā)展。在家庭中做到“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實現(xiàn)家庭和諧;在與周圍人的關系上,要“和長幼”、和鄰里、和朋友,實現(xiàn)人我和諧;在人與社會群體之間,提倡“舍個人而就群體”、“舍小家而顧大家”,實現(xiàn)群己和諧;在民族國家關系中,提倡“四海一家”、“和諧天下”,推崇和平外交,反對不義之戰(zhàn),以實現(xiàn)民族國家的和諧。達到這種普遍和諧的境界后,人便能“從心所欲而不逾矩”(《論語·為政》),實現(xiàn)與道和、與人和、與天地和,使社會成為理想社會,使世界成為完美的世界。二、我國的現(xiàn)代化需要儒家道德文化

25年來,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取得了輝煌成就,同時也遇到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新問題和新情況,出現(xiàn)了一些不良傾向,對我國的社會風氣、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精神面貌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其一是重金錢,輕做人。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fā)展,有些人短期內變得富有,對金錢特別看重。他們衡量人是以金錢為主,不是以智慧和人格為主。這種“重金錢、輕人格”的思想觀念對青少年的心理產生了不少的負面影響。

比如,在學校里求學的學生競相購買名牌貨,互相炫耀,以滿足其虛榮心。更可悲的是,在金錢掛帥的情況下,有些學生把自己當成雇主,把同學當成雇員,出錢雇同學寫作業(yè),刻苦攻讀的精神已蕩然無存。而儒家道德文化十分注重人禽之別和做人的道德準則。孟子說:“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孟子·公孫丑下》)以此為出發(fā)點,進而提出做人的問題,他指出:人的生活不能只限于“食色”本能的物質生活欲望的滿足,僅限于此,則與禽獸無異;要真正實現(xiàn)人的價值,就要學會做人,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追求理想人格。顯然儒家道德文化在這方面為我們提供了指南。

其二是重利益,輕道義。在市場經濟發(fā)展過程中,人們普遍把利益的追求作為經濟生活的驅動力,金錢、利益成為衡量一切的“秤砣”;人們熱衷于講“經營之道”,而“做人之道”日益被淡忘;一事當前,人們但問“值與不值”?是非善惡,道德良心卻被拋諸腦后,“良心能值幾個錢?”成了不少人的口頭禪。依此,為獲利可以不擇手段,能掙會撈就是能人;坑蒙拐騙,貪污受賄,走私行竊,殺人越貨,等等,只要有利可圖,只要物欲得以滿足,便肆無忌憚,不以為恥;甚至暴利之下,鋌而走險,無惡不作。如此種種,嚴重敗壞了我國的社會風氣。而儒家道德文化強調“知恥”,孔子提倡為人要“行己有恥”。(《論語·子路》)孟子則從人性上強調人皆有羞惡之心,“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下》)“義”就是要有所不為,不做那些會使自己蒙受恥辱的事。這就是說,我們要懂得道德的是非善惡,在自己心中立起一桿秤,以自己的道德良心為秤砣。因此,要從根本上改善目前的社會風氣,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弘揚儒家的良心道德,喚起人們的道德意識,教育人們突破“值與不值”的狹隘功利眼界,在謀取利益之時,為自己樹起一個道德標準,行已有恥,有所不為。

第6篇

探究企業(yè)文化的深層內涵離不開人們對文化的深刻認識。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一部文明的發(fā)展史。“文化”一詞,我國古代早已有之?!吨芏Y》一書有“觀乎其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記載,此文后被簡化為“文化即人文化成”之說。在古代西方,“文化”源于拉丁文Culture一詞,主要指經過人類培育、培養(yǎng)、學習、耕作而發(fā)展起來的事物或方式。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得華·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書中第一次對文化作了一個科學的界定,他認為:“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類在社會里所獲得的一切能力和習慣?!边@可以說是一個最早的較為科學的文化定義,至今仍被廣泛引用。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道德屬于文化的范疇,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那么,何為企業(yè)文化呢?

一般而言,企業(yè)文化是指在企業(yè)里形成的某種特定的文化觀念和歷史傳統(tǒng),它以共同的價值標準、道德標準和文化信念為核心,以最大限度地調動企業(yè)職工的積極性和潛在能力,將企業(yè)的各種力量聚集于共同的指導思想和經營哲學管理之下,齊心協(xié)力地實現(xiàn)企業(yè)的發(fā)展目標。從內在結構來分析,企業(yè)文化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物質層,也就是企業(yè)物質文化;二是制度層,也就是企業(yè)制度文化;三是精神層,也就是企業(yè)精神文化,它包括企業(yè)的價值標準,道德標準和文化信念等三個方面的內容。

在市場經濟的發(fā)展過程中,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市場經濟既是一種法制經濟,也是一種道德經濟。重慶力帆集團的老總尹明善曾感慨到,人有德性,企業(yè)也有德性。國外的百年老店,賣的就是一種道德,靠雷打不動的質量和信譽而立足天下。當今的知識經濟說白了就是文化經濟、道德經濟。做企業(yè)做不出這種效果來,企業(yè)難免短壽,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企業(yè)文化中,企業(yè)道德文化居于核心和統(tǒng)帥地位。據筆者的理解,企業(yè)道德文化就是指企業(yè)在現(xiàn)行的法律規(guī)范下,形成的某種特定的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標準,它約束了企業(yè)行為、內化了企業(yè)責任與義務。就企業(yè)文化與企業(yè)道德文化的關系而言,它們之間存在著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企業(yè)文化包含了企業(yè)道德文化,企業(yè)道德文化又決定和影響著企業(yè)文化。

二、民營企業(yè)的道德問題

探討民營企業(yè)的道德問題,實質就是探討民營企業(yè)主的個人道德。民營企業(yè)主在創(chuàng)辦、發(fā)展、壯大民營企業(yè)過程中,受經濟體制、法律體制、金融體制、社會環(huán)境、個體素質等因素的影響,其個人行為和企業(yè)行為有時可能存在一些非道德的東西,其表現(xiàn)為:

第一,有些民營企業(yè)主與權力走得太近,缺乏應有的政治道德。我國民營企業(yè)的發(fā)展主要得益于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推行的富民政策。在企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由于體制的缺陷,民營企業(yè)主們深感權力的重要,他們當中有些人做出了一些有損公民政治道德的行為。

一方面,民營企業(yè)要快速發(fā)展,民營企業(yè)主想快速“先富”,走“”的路是一條被實踐反復證明了的捷徑。在國企改革過程中,國有資產大量流失,侵吞公共資產的案件比比皆是。有學者統(tǒng)計,這20多年來,中國新增利潤的1/3被尋租者拿走了。中國的GDP每年都在高速增長,但新增的財富相當多地流入特權官員或與權力相勾結的民營企業(yè)主手中。在這場權力尋租過程中,那么多免了租金或少交了租金的民營企業(yè)主們究竟拿到了多少好處,了解行情的人都知道,這部分好處肯定大于或等于租金。

另一方面,民營企業(yè)主在發(fā)家致富后,其私有財產的合法性缺乏法律依據,它們很難得到安全保障。民營企業(yè)主們?yōu)榱吮H约旱乃接胸敭a,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靠近權力,如何借助權力,否則,他們手中掌握的私有財產就有可能受到強大的“公權”的擠壓和剝奪,有時甚至還有人身安全的危險。目前,輿論非常關注的民營企業(yè)家孫大午案就是一個典型的事例。

第二,有些民營企業(yè)主牟利思想過重,缺乏起碼的社會公德。就目前我國民營經濟的性質而言,牟取利益是民營企業(yè)存在和發(fā)展的主要目的,但不是唯一目的,它還應當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這些責任可以分為經濟責任、文化責任、教育責任和環(huán)境責任等,就經濟責任來說,企業(yè)要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提供物質產品,創(chuàng)造更多的就業(yè)機會,改善人民的生活。就文化責任和教育責任來說,企業(yè)要為員工提供符合人權的勞動環(huán)境,教育員工在行為上符合社會公德,在生產方式上符合環(huán)保要求。

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的民營企業(yè)在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方面做得有所不足。他們當中有些人不能正確擺正企業(yè)與社會、資本與勞工的關系,無視自己的社會責任,逃避稅收和社保費;較少考慮職工利益和環(huán)境保護問題,將利潤建立在壓榨、剝削企業(yè)職工的收入與福利、破壞和污染環(huán)境的基礎上;有些人甚至為富不仁,缺乏起碼的誠信與道德觀念,向消費者提供虛假服務和不合格的商品,騙取非法利益,缺乏提供公共產品的意識,對社會公益事業(yè)回報甚少。

第三,有些民營企業(yè)主財富心態(tài)過重,缺乏應有的人格和道德品質。隨著財富的積累和膨脹,有些民營企業(yè)主的心態(tài)也變得膨脹起來,他們當中有些人無視法律,并且隨意踐踏法律,認為“有了錢就可以擺平一切”;有些人無視經濟規(guī)律,認為人有多大膽就能干多大事,盲目追求企業(yè)規(guī)模的擴張和個人財富的增長;有些人無視個人道德的發(fā)展,憑借著對財富的個人占有,放縱自己的言行,過著腐化墮落的生活。隨著一個又一個民營企業(yè)主案件的發(fā)生,人們不禁要問,我們的民營企業(yè)家怎么了?

三、加強民營企業(yè)的道德文化建設

企業(yè)道德文化屬于企業(yè)文化的范疇,它與精神文明一樣,都應遵循“重在建設”的方針。

從目前情況來看,加強民營企業(yè)的道德文化建設,其重點應放在:

第一,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tǒng)領民營企業(yè)的道德文化建設。堅持什么樣的文化方向!推動建設什么樣的文化!是一個政黨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幟"。同志關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精辟論述,闡述了我們黨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科學論斷,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指明了方向。民營企業(yè)文化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實踐中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這是民營企業(yè)文化建設必須遵循的原則和方針,是民營企業(yè)文化建設的生命力之所在。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的成果,智慧的結晶,也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親和力,影響人的精神和靈魂,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以先進文化為指導,體現(xiàn)先進文化的發(fā)展要求,是實現(xiàn)民營企業(yè)文化健康發(fā)展的根本保證。雖說民營企業(yè)是具有某些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yè)組織,但是它們畢竟是社會主義的企業(yè),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營企業(yè)的存在與發(fā)展必須以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前提,民營企業(yè)的企業(yè)文化或道德文化建設必須以“三個代表”為統(tǒng)領,積極發(fā)展健康向上的企業(yè)道德文化。

第二,積極引導民營企業(yè)主把遵守市場法則與遵守社會公德和職業(yè)道德結合起來。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它具有自己的游戲規(guī)則。民營企業(yè)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行為主體,它與其它的企業(yè)組織和企業(yè)形式一樣,都應遵守社會主義市場法則,維護正常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而在民營企業(yè)的市場行為中,由于民營企業(yè)的私人占有性質,所以在民營企業(yè)的道德文化建設中,民營企業(yè)主居于至關重要的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講,民營企業(yè)的社會形象,實際上就是民營企業(yè)主個人思想品德的外化表現(xiàn)。民營企業(yè)主在建設企業(yè)道德文化建設過程中,他們應該自覺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樹立正確的法律和道德觀念,誠實守信,合法經營,依法納稅,做一個愛國、敬業(yè)、守業(yè)的企業(yè)家,做奉獻社會、富于責任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社會形象的社會賢達。

第三,積極引導民營企業(yè)主把個人富裕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結合起來。民營企業(yè)的存在與發(fā)展,民營企業(yè)主的發(fā)家致富,離不開黨和政府的富民興企政策。致富思源、富而思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民營企業(yè)主在實現(xiàn)先富之后,應通過自己的榜樣示范、激勵和幫扶作用,帶動他人實現(xiàn)共同富裕。當然我們在強調民營企業(yè)主的幫扶過程中,并不是一味地要求民營企業(yè)主犧牲自己的個人利益,把自己的財富無限地捐贈出來,而是要求民營企業(yè)主在自己的能力、條件許可的范圍內,對社會、對他人進行一定的反哺,從而樹立起良好的社會道德形象,擔負起實現(xiàn)先富與共富的社會責任。

第7篇

1思想意識與世界的關系

思想意識與世界的關系,古人從正反兩個方面認識的。古人認為:一方面,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動物植物等等一切現(xiàn)象,都是思想意識所顯現(xiàn)出來的,也就是說沒有思想意識就沒有世界;另一方面,思想意識攝取世界現(xiàn)象成為思想意識的內容,沒有世界就沒有思想意識內容。古人的這一觀點,與現(xiàn)代人的觀點存在一定的差距。現(xiàn)代人認為思想意識是客觀世界的反映,沒有客觀世界就沒有思想意識。這一觀點與古人觀點相比較,現(xiàn)代人的觀點只是古人觀點的一個方面,沒有從正反兩個方面去認識。古人的觀點就象左和右、上和下相對存在一樣,思想意識是左,是上,世界是右,是下,思想意識和世界是相對存在的。

2思想意識與世界的起源及其變化

古人從思想意識和世界相對存在這一觀點,解釋了思想意識和世界的起源問題。古人認為,在思想意識和世界沒形成以前,是空寂的,沒有你我的相對,沒有左右上下的相對,沒有時間空間的相對,沒有一切一切的相對。當想要看,想要聽,想要嗅,想要嘗,想要觸時,就這一個念頭一動,就有了影像,就產生了相對。有了相對,就有了思想意識內容,有了內容,相對的影像就形成了世界。古人有這樣的描述: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無就是空寂,有就是思想意識和世界相對,有了相對,思想意識就有了內容,隨著思想意識內容的積累和沉淀就顯現(xiàn)出世界的萬事萬物。古人對生命的認識和現(xiàn)代人不一樣,現(xiàn)代人認為有形象活動的個體是生命,古人則認為思想意識是根本,思想意識就是生命。在思想意識和世界形成初期,因為思想意識中的內容很少,思想意識處于模糊狀態(tài),并沒有一定形象,思想意識只是一種存在,所以世界也處于混沌狀態(tài),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不很分明。隨著思想意識攝取內容的增加,思想意識有了形象,這就是現(xiàn)代人說的生命(但不一定是現(xiàn)代人的形象);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也變的清晰,這就是現(xiàn)代人說的世界。思想意識內容在變化,所以世界也在變化,思想意識和世界沒有一成不變的。思想意識內容變的好,世界就變的好;思想意識內容變的壞,世界就變的壞。

3思想意識的多樣性與多維世界

思想意識和世界是相對存在的,有什么樣的思想意識,就有什么樣的世界。在無數的生命中,每個生命的思想意識都不一樣,但總有相似或相近的,這些思想意識相似或者相近的生命群體,就會顯現(xiàn)出相同的世界。因此古人就有了這樣的諺語:“物以類居,人以群分”,“善一堆惡一群,什么樣的人找什么樣的人”等等。所有這些古人的言說,都指向了一個觀點:思想意識的多樣性顯現(xiàn)出多維的世界。既然還有多維世界存在,我們?yōu)槭裁纯床坏侥??這就好像有多盞燈光,這盞燈的光和那盞燈的光互相交涉,有的生命生活在這個光中,有的生命生活在那個光中,生活在這個光中的,看不到那個光中的。多維世界也是這樣,這個世界和那個世界互相交涉,但互相不妨礙,這個世界的生命看不到那個世界景象,那個世界的生命看不到這個世界的景象。所以天堂不在天上,地獄不在地下,天堂地獄和我們在一起又不在一起,這話好像矛盾,但卻是古人的重要觀點。古人認為,思想意識所顯現(xiàn)的世界大概有這么幾類:(1)在相對世界中以貪婪的思想意識為指導而所做的行為語言,這種行為語言反過來被思想意識所攝取成為思想意識中的內容,那么其所顯現(xiàn)的世界是餓鬼界。餓鬼世界景象是一片荒野,在餓鬼界生活的生命很難找到食物用品,感受非常痛苦。(2)在相對世界中以嗔恚的思想意識為指導而所做的行為語言,這種行為語言反過來被思想意識所攝取成為思想意識中的內容,那么其所顯現(xiàn)的世界是地獄界。地獄世界的景象是銅墻鐵壁斧鉞鉤叉,在地獄中的生命承受著各種刑具懲罰的痛苦。(3)在相對世界中以慈悲的思想意識為指導而所做的行為語言,這種行為語言反過來被思想意識所攝取成為思想意識中的內容,那么其所顯現(xiàn)的世界是天堂界。天堂世界的景象是亭臺樓閣奇花異草,在天堂中的生命過著豐衣足食無憂無慮快樂的生活。向這樣思想意識所顯現(xiàn)的世界還有很多,古人都有很詳細的描述,這些不是我們研究的中心,在此不一一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