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以來客家人就是廣西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社神崇拜的錯綜復雜造就了不同文化的認同邊界。廣西“那”(壯語是“水田”的意思)文化圈存在外來客家人的社神信仰,他們并非操壯語、侗語的族群,卻承接了其當地“那”文化信仰并通過長期發(fā)展形成了自己的空間建構,因此以玉林市博白縣和睦村客家李氏族群為個案,了解族群的輾轉遷徙、與原住民的“土客之爭”、信仰空間認同等社會內涵,探析和睦村客家族群在那勃社王崇拜中如何進行族群內部和族群之間的關系互動,從而構建了他們“內部認同,外部區(qū)分”的邊界力量,維護了自身信仰空間的邊界與秩序。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