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喜馬拉雅科學探測臺陣是覆蓋整個中國大陸的密集流動觀測臺陣,其中的第一期臺陣布設在中國西南部的南北地震帶南段。本文中,我們分析了喜馬拉雅一期臺陣記錄到的2013年2月15日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隕石墜落事件的數(shù)據(jù)。這是自1908年通古斯隕石大爆炸事件發(fā)生以來最大的外來物體進入地球大氣層的事件。本次隕石墜落事件所輻射出的地震能量被全世界范圍的地震臺站記錄到,包括遠在4000km以外的喜馬拉雅一期臺陣。然而,在隕石墜落事件發(fā)生的約20min前,湯加地區(qū)發(fā)生了一次5.8級地震,此次地震信號對隕石墜落信號在喜馬拉雅一期臺陣的波形記錄上產(chǎn)生了干擾。為了測試從隕石墜落事件中監(jiān)測到微弱地震信號的可行性,我們計算了速度譜分析圖,并對面波信號進行了頻率―波數(shù)(F-K)分析。我們識別到一個后方位角(BAZ)約為329.7°,慢度34.73s/deg的震相,與俄羅斯隕石事件的面波震相(BAZ約為325.97°)一致。隕石事件的面波震級MS=3.94±0.18。我們還對日本F-net寬頻帶地震臺陣的數(shù)據(jù)做了同樣的分析,得到隕石事件面波的后方位角為316.61°。綜合喜馬拉雅一期臺陣和F-net臺陣的不同后方位角,我們將本次俄羅斯隕石事件定位在58.80°N,58.72°E。與前人的定位結(jié)果(55.15°N,61.41°E)相差約為438km,相差較大的原因可能是面波在傳播過程中會產(chǎn)生彎曲,偏離我們定位時假設的大圓路徑。盡管如此,我們的結(jié)果顯示,密集喜馬拉雅一期臺陣及其子臺陣可以用于遠距離微弱信號的探測。
注:因版權(quán)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