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準噶爾盆地腹部侏羅系—白堊系發(fā)育大量的次生油氣藏,以埋藏淺、物性好、建產(chǎn)快、產(chǎn)能高為特點,是尋找高效油氣藏的重點探區(qū)。利用流體包裹體均一溫度分析,結合恢復的埋藏史和熱演化史,明確了準噶爾盆地腹部侏羅系—白堊系原生油氣藏形成的關鍵期在早白堊世,次生調(diào)整的成藏期在古近紀末期。通過恢復早白堊世(原生油氣成藏期)侏羅系的構造,結合成藏要素的時空耦合關系以及油氣包裹體豐度、儲集層定量顆粒熒光分析,揭示出莫索灣、陸南和陸梁古鼻狀構造是侏羅系原生油藏的主要聚集區(qū)。綜合原生油藏的分布和古近紀末期(次生油氣調(diào)整期)的構造特征,深入剖析了準噶爾盆地腹部侏羅系—白堊系次生油氣藏的成因機制和輸導要素,構建了次生油氣藏的4類輸導體系,明確了各類輸導體系的作用區(qū)域、成藏層位、目標類型及控制因素,建立了次生油氣藏的形成模式。在成藏模式的指導下,結合輸導體系的差異性,將侏羅系—白堊系次生油氣藏劃分為4類成藏區(qū),其中,勘探程度相對較低的石東凸起和石南鼻狀凸起是未來尋找高效次生油氣藏的重點區(qū)帶。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