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研究與總結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級地震前GPS與跨斷層資料反映的龍門山斷裂帶及其周邊地區(qū)的運動、構造變形、應變積累演化過程,以及汶川地震臨震階段可能的物理機制,本文綜合1999~ 2007期GPS速度場、1999~2008年大尺度GPS基線時間序列、1985~2008年跨斷層短水準等資料進行了相關分析與討論.結果表明:①GPS速度剖面結果顯示,寬達500km的川西高原在震前有明顯的連續(xù)變形,而四川盆地一側和跨龍門山斷裂帶基本沒有變形趨勢,表明震前川西高原在持續(xù)不斷地為已經(jīng)處于閉鎖狀態(tài)的龍門山斷裂帶提供能量積累.②GPS應變率結果顯示,震前龍門山斷裂帶中北段的NW側EW向擠壓變形明顯,變形幅度從遠離斷裂帶較大到靠近斷裂帶逐漸減小,而斷裂帶變形微弱;龍門山斷裂帶西南段周邊形成了顯著的EW向擠壓應變集中區(qū),應變積累速率明顯大于中北段.③斷層閉鎖程度反演結果顯示,除了汶川地震的震源位置閉鎖相對較弱,且西南段有大概20km寬度斷層在12~ 22.5km深度為蠕滑狀態(tài)以外,震前整條龍門山斷裂基本處于強閉鎖狀態(tài).④大尺度GPS基線結果顯示,跨南北地震帶區(qū)域的NE向基線從2005年開始普遍出現(xiàn)壓縮轉折,反映NE向地殼縮短的相對運動增強.⑤跨斷層短水準場地結果顯示,震前年均垂直變化速率和形變累積率很低,表明斷層近場垂向活動很弱、閉鎖較強.通過以上分析認為,在相對小尺度的地殼變形中,震前龍門山斷裂帶深淺部均處于強閉鎖狀態(tài),斷裂帶水平與垂直變形都很微弱,這可能經(jīng)歷了一個緩慢的過程,而且越是臨近地震的發(fā)生,微弱變形的范圍可能越大;在相對大尺度的地殼變形中,震前龍門山斷裂帶西側的巴顏喀拉塊體東部地區(qū)經(jīng)歷了地殼緩慢且持續(xù)的縮短擠壓變形,為龍門山斷裂帶應變積累持續(xù)提供了動力支持.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