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滑坡類泥石流稀化判別模型是流域內(nèi)黏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高含沙水流和洪水分段防治的理論依據(jù)。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青藏高原東南緣官壩河1998年7月6日滑坡類泥石流為例,采用相關(guān)模型計算該次泥石流從上游到下游共11處斷面的容重、清水流量、平均松散固體物質(zhì)厚度和溝道比降?;谏鲜鰠?shù)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分析泥石流的稀化特征和稀化過程。在此基礎(chǔ)上,建立可預(yù)測滑坡類泥石流稀化過程的判別模型。研究結(jié)果包括以下三方面:(1)1998年官壩河泥石流稀化特征有三點,分別為泥石流稀化過程發(fā)生于水土比大量增加之后、泥石流稀化以后細顆粒比例增加和顆粒級配“窄化”;(2)官壩河泥石流稀化過程可分為上游的黏性泥石流段,中下游的過渡性泥石流段,下游的稀性泥石流段;(3)泥石流稀化判別模型可以采用三維Lorentz公式表示,該模型能夠反映泥石流容重隨著水土比增加以及溝道比降減小而逐漸減小的泥石流稀化過程。泥石流稀化判別模型由2010年8月13日汶川震后地區(qū)高橋溝、1996年8月11日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海子溝滑坡類泥石流案例所檢驗。
注:因版權(quán)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