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共史學集刊》雜志是什么級別?雜志刊期是多久?
來源:優(yōu)發(fā)表網整理 2025-03-17 16:56:19 38人看過
《中國公共史學集刊》雜志級別為部級期刊,目前刊期為半年刊。
《中國公共史學集刊》雜志簡介信息
《中國公共史學集刊》是中國公共史學領域具有開拓性意義的學術平臺,其誕生與發(fā)展根植于中國社會的轉型需求與歷史學界的自我革新。21世紀以來,隨著公眾歷史意識的覺醒和數(shù)字化媒介的普及,傳統(tǒng)史學范式面臨挑戰(zhàn),"讓歷史走出象牙塔"的呼聲日益高漲。在此背景下,集刊應運而生,成為聯(lián)結學術研究與公共領域的橋梁。
該集刊由國內高校、研究院所及文化機構聯(lián)合創(chuàng)辦,旨在構建中國公共史學的理論框架與實踐路徑。創(chuàng)刊伊始即明確"歷史服務公眾,公眾參與歷史"的核心理念,強調史學研究應回應社會關切,介入文化遺產保護、歷史記憶建構、公共政策制定等現(xiàn)實議題。其編委會匯聚了歷史學、社會學、傳播學等多學科學者,形成跨學科對話機制,推動方法論創(chuàng)新。
內容層面,集刊聚焦三大方向:其一,理論探索,譯介國際公共史學前沿成果,反思中國語境下的本土化路徑;其二,實踐案例,展示口述史采集、歷史展覽策劃、數(shù)字人文項目等應用成果;其三,公共評論,針對歷史虛無主義、集體記憶爭議等熱點展開批判性討論。每期設置專題研究,如"城市空間與歷史記憶""新媒體與公眾書寫"等,兼具學術深度與大眾可讀性。
歷經十余年發(fā)展,集刊已發(fā)展成為該領域的標桿性刊物,累計出版20余期,推動成立全國公共史學聯(lián)盟,舉辦學術研討會逾百場,并與博物館、檔案館、媒體展開深度合作。其倡導的"史學公共化"理念,不僅重塑了歷史學的社會角色,更培育了一批兼具學術素養(yǎng)與公共關懷的新型史學者,為文化遺產活化、歷史教育創(chuàng)新提供了智力支持,彰顯了中國史學在全球化時代的文化擔當。
《中國公共史學集刊》雜志特色:
<一>投稿稿件遵循著作權法,凡引用他人資料、數(shù)據(jù)、方法、圖表以及結果、結論的,必須注明出處,列出文獻。
<二>引用資料非來自原始出處時,應注明“轉引自”。轉引文獻時,應先注明原始作品 之相關信息,再注明轉引所據(jù)之文獻。
<三>數(shù)字的用法以GB/T15835-1995《關于出版物上數(shù)字用法規(guī)定》為準。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數(shù)字而且又很得體的地方,均應使用阿拉伯數(shù)字。
<四>文中小標題一般分為三級,第一級標題用“一、”、“二、”、“三、”標示;第二級標題用“1.”、“2.”、“3.”標示,第三級標題用“(1)”、“(2)”、“(3)”標示,每級標題序號前均空兩格。
<五>摘要及關鍵詞:文中必須附中文摘要,內容包括目的、方法、結果(應給出主要數(shù)據(jù))及結論4個部分內容,要求以第3人稱撰寫200-300字為宜,并附3-8個關鍵詞。有條件者,可將文題、作者、單位、摘要及關鍵詞譯成英文。
<六>投稿者若有抄襲、模仿他人作品等侵犯他人知識產權行為的,或稿件內容侵犯他人名譽、隱私權、人格權的,由投稿者自行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文責自負。
<七>注釋是對文章中某一內容的進一步解釋或補充說明,也可以是作者對自己觀點的闡發(fā)。注釋隨頁標注,采用“①、②、③……”符號排序。
<八>基金獲國家、省部級及直轄市級科學基金資助的稿件請在首頁頁腳注明基金來源及編號,重要文稿可優(yōu)先發(fā)表。
<九>來稿一經決定采用,即發(fā)用稿通知;三個月未收到用稿通知,請作者自行處理。
<十>來稿需注明作者的真實姓名、單位、地址、郵編、職務、專業(yè)等信息,寫明電子郵箱及電話以便聯(lián)系。凡學生來稿請務必注明學校、專業(yè)和年級。
聲明:以上內容來源于互聯(lián)網公開資料,如有不準確之處,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