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10月17日5時許,西藏林芝市雅魯藏布江左岸色東普溝上游發(fā)生冰崩巖崩,沖擊下部的早期崩坡積物和冰磧物,形成滑坡-碎屑流進入雅魯藏布江,堵江堰塞約56h后自然漫頂泄流,整個過程形成崩滑-碎屑流-堰塞湖-潰決洪水災害鏈。采用多年氣溫降水數(shù)據(jù)分析、多時相衛(wèi)星遙感解譯冰川退縮、直升機抵近觀察堰塞壩、Scheidegger公式計算崩滑-碎屑流運動速度、Gutenberg-Richter公式計算地震活動序列b值和多因素賦值統(tǒng)計研判未來冰崩地點規(guī)模,得到堰塞壩體積約為3100×104m3(含以往多次崩滑堵江殘留堆積),滑坡-碎屑流運動距離超過8km,平均運動速度約20m/s,整個運動過程歷時6.7min,具有高速遠程性質。色東普溝域崩滑-碎屑流是在地貌高陡、巖體破碎、氣候變暖、局地降水、冰川退縮、斷裂活動和地震效應(b值在0.7左右)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形成的,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仍會多次發(fā)生。初步預測,當局地平均氣溫超過13℃、1h降雨量超過5mm或24h降雨量超過10mm,或地震PGA大于0.18g,可能引發(fā)新的崩滑-碎屑流事件,造成雅魯藏布江再次壅堵。針對該區(qū)域山高谷深,人煙稀少,交通困難的實際,提出了適應自然、全面避讓和適當疏導的防災減災對策。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